归去来兮辞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小序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从正文中又读出哪些信息?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小序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从正文中又读出哪些信息?,第1张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交待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

在正文中:

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第三自然段写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

第四自然段写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归去来兮辞

《唐才子传》载:“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杜甫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即他44岁时开始做官的,十月任河西尉,不久,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五载(756)二月杜甫就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四月赴奉先,携家至白水依舅氏崔顼,六月携家避乱至鄜州羌村,八月闻肃宗即位于灵武,只身赴之,中途为叛军所获,送至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死由长安逃至凤翔行在,他穿着麻鞋和露出两肘的破烂衣服拜见肃宗,不禁涕泪交流,即“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五月十六日,杜甫被授为左拾遗,即“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拾遗,是一个较高的职务,唐代不少重臣都是由这个职务升上去的。在左拾遗任上的这一年多时间,是杜甫一生中政治生活的最高点。在杜甫的仕途上,以官阶而论,左拾遗不是最高的,却是最重要的。他决心忠于职守,匡扶君主,完成中兴大业。但杜甫在任左拾遗没有几天就为谏房琯事件忤肃宗,原因是杜甫认为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不宜轻易地废黜大臣。肃宗诏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免,但肃宗从此以后便疏远了杜甫。在宦官李辅国和张良娣的挑唆下,肃宗开始排斥玄宗旧臣。从乾元元年(758)春开始,房琯、贾至、严武等相继被贬。乾元元年六月,47岁的杜甫被当作是房琯等人的“同党”,亦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虽然杜甫为官时间不长,但在为官到贬官期间所发生的种种经历足以让我们了解杜甫一生的思想和心态。

  杜甫于乾元元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诗人对于自己的忠而被贬心里颇感委屈不平,牢骚满腹乃至愤慨但又勤于政事。一方面,对于疏救房琯一事而遭贬谪,诗人心里特别难受,但也无可奈何。另一方面,诗人虽被贬谪,但至少还是朝廷官员,至少可以为唐中兴出一份力,所以诗人在牢骚满腹之余又勤于政事。

  诗人被贬后心情悲愤苍凉。如《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作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胡夏客曰:“至德二载,公拜左拾遗,即疏救房琯。时琯罢相,犹在朝,故公仍为拾遗。至乾元元年五月,琯贬,六月,公即出为华州司功参军矣。”一年前的四月,杜甫冒死西出长安,投奔凤翔就从此门逃窜。途中的凶险不仅令他感到“犹破胆”、“未招魂”,就连“所亲”也“惊老瘦”,真惊讶诗人有幸能“辛苦贼中来”(《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见到肃宗时的激动喜悦几乎令诗人失态,当时杜甫对肃宗及其唐中兴充满信心。然而就在一年后的六月,杜甫又出金光门,此时的他已沦为谪人,离京赴任,与亲故告别。杜甫冒死西奔凤翔肃宗朝廷可见其对唐朝廷的忠心,至今惊魂未定却已遭贬谪,其心中之委屈、愤慨实在难平。诗中的“移官岂至尊”,可看出诗人并没有将自己的贬谪归怨于君主,而是以自己的无能、颓老,即以“无才日衰老”作为被贬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贬后自嘲的心态。几多感慨,出语平淡。诗人贬于华州,此时已47岁的他此去应知世事难料。“驻马望千门”,这句诗虽是写诗人弃京离乡,却也写出诗人对故国家山不禁频频回首,从中透露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有如此处境的人即使再温柔敦厚也难免牢骚满腹。

  又如《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杜甫在诗中是这样描述贬所环境的: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薄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作于乾元元年(758)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758)的秋天。这一年天旱苦热、蝎蝇载室、官服太紧、公文堆案,加之贬谪等苦闷,诗人的牢骚便喷薄而出。但牢骚归牢骚,在贬职上杜甫还是认真工作、勤于政事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杜甫具有敦厚儒雅的一面。据《唐书·职官志》载,司功参军掌管“考课、表疏、学校、祭祀”等事务。杜甫认真撰写了初选试题,根据国家的需要,提出了五条策问。如在《乾元元年华州试进策问五首》中就提到了赋税、交通、征役、币制等重要问题,从这可以看出杜甫求实有为的政治态度。

  此外,他还替华州刺史郭某撰写进状,上送朝廷。在《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贼形式图状》中,他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式,提出了彻底消灭安史叛军的策略,表现了关心国事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即使在贬职上,杜甫依然忠于职守、勤于政事、兢兢业业。至于诗人忠而被贬,掀起他心底的愤懑,发之于牢骚亦人之常情。

  总之,杜甫忠而被贬,心里不免悲愤而苍凉。他牢骚满腹但又勤于政事。在失意贬谪后,他寄情于山水,向往归隐的生活,求仙访道,足以见他洒脱的一面。杜甫是在盛唐的文化大背景下成长的,盛唐的自主意识、豪迈洒脱与个性张扬熏陶感染了他,以致诗人在受到贬谪时心态没有其他时代文人那么深沉的悲剧色彩。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1、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译文:心中欣喜,奔跑过去)”,一派狂喜之态。

2、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到“审容膝之易安(译文: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

3、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

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

4、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

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作者介绍: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

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日常中坚持一两个运动并坚持下去,效果应该还是有的。

中断排尿法 :

在平时上厕所小便的过程中,需要中断,当小便的过程进行到一半时,必须停止排尿,不然尿液顺利排出,隔了几秒过后,再继续进行排尿;

盆底肌锻炼:

深呼吸,收缩肛门的肌肉,保持收缩状态10-15秒左右,再深深地吐气,放松肛门处的肌肉,若是产后不久可以2-3次/每天,15分钟/每次的节奏来进行锻炼。

不过运动只能缓解,想要紧致还是的和缩阴凝胶一起效果更好。

时间顺序为:(从前到后):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任杭州通判期间),初到黄州(初到黄州),题西林壁(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所写),惠州一绝(被贬到惠州,为岭南地,已是晚年)

思想感情:总体来说皆为写景叙事诗,自然都表达热爱生活,纵情旷达之感

只是略有不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时为东坡仕途顺达之时,仅表喜悦,热爱西湖山水之感。而后三则更添旷达之意,有遇坎坷而随遇而安之气魄。

自己打的,希望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1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