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
有争斗的地方,就会有生死
无论岁月奔驰多少年
那都会是我们的过火青春和血色浪漫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
媛媛突然问
「我觉得我男朋友很像一个香港的演员
但是记不起来到底是谁」
我脱口而出
「包皮」
瞬间空气变得凝结了
我只好解释到
我们小时候看的**古惑仔里面那个叫包皮的演员
媛媛看到照片后香兴奋的大喊
就是他,就是他!
一个九零后的小女孩应该是没看过古惑仔的
这是很神奇的一个**系列
一个从来没有在内地上映过的**系列
当年通过录像厅和盗版vcd传播
成为内地80后成长记忆
它的覆盖范围从南到北
从大城市到五六线小镇
这个故事可以说在整个香港**里面绝无仅有
“古惑仔”这三个字
是一个几乎每个80后的男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都绕不过的词
可能会有人不知道郑伊健是谁
但是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的名字
每个男孩子肯定耳熟能详
不知是谁把“揸fit人”翻译成“扛把子”
倒也颇为传神
“义”字是《古惑仔》的最大的招牌
也是道德判断标准
从1995年到2000年的
无论是5岁还是15岁
在刚刚开始睁眼认识世界的时候
在叛逆寻求自由的时候
看到这一帮义字当头快意恩仇的少年
有什么办法能阻止肾上腺激素的喷发呢?
**一共有六部正传
《人在江湖》、《猛龙过江》、《只手遮天》
《战无不胜》、《龙争虎斗》、《胜者为王》
三部人物外传
《洪兴十三妹》、《山鸡故事》、《洪兴大飞哥》
一部前传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以及若干打着古惑仔系列的名号
却与《古惑仔》的人物和故事毫不相干的作品
但是对我们来讲
《古惑仔》仍然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
因为它是我们一去不返而又无法替代的热血青春
在《古惑仔》之前,提起香港黑帮片
我的脑海中只能浮现出一个名字——周润发
甚至可以更准确的说成是小马哥
墨镜、双枪、扑棱棱鸽子飞起来……
说是黑帮片不如说是动作片、枪战片、赌片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
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吴宇森和周润发的离开
也使香港**不得不做出改变
刘伟强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用《古惑仔》和《无间道》两部黑帮史诗
把整个香港**带出了低谷
年少的冲动,青春的热血
当年我们不过是把一些青春期的反叛投射在《古惑仔》上
其实今天重看《古惑仔》
褪去那一层情感,它并不真实,更不是写实
尽管文隽说
拍《古惑仔》就是让青少年看到混黑社会的残酷
混黑道都没好下场
《古惑仔》毕竟太过浪漫
以为染金毛,留长发,纹身就算真正混江湖社团
前段时间红极一时的昆山龙哥显然就没少中了古惑仔的毒
而所有在香港**里得到濡养的80年代小孩
也都有一个浩南哥
郑伊健当年连身上一滴汗
都是帅气的结晶
影片中那些狂暴及动荡不安的生活镜头
充满着打打杀杀暴力血腥的场面
让无数老师和家长都视此为“禁片”
其实,这部**我看了好几遍
但我从未觉得它有教坏过我
反之,内心有一股精神力量被它牵引着
那就是有情有义,笑傲青春
旷旷课、染染发、拿把西瓜刀就叫混社会?
占占球场、唱唱卡拉ok、泡泡美眉就叫混社会?
抽几根烟、喝几瓶酒、打几次架
道声哥俩好就叫混社会?
如果你的青春曾经被这些无聊的事情耽误过
那只能说明你的无知、浅薄与活该。
**其实恰恰告诫青少年不要加入黑社会
走错一步就再也不能回头
影片中,陈浩南在教室里对那群无知学生说的话
至今仍震耳欲聋
你说陈浩南是你的偶像,你见过陈浩南吗?
铜锣湾话事人,很牛B是吧?
你知道不知道他大哥被人杀了全家连尸骨都找不到?
你知道不知道他亲眼看到最心爱的女人死在自己眼前却无能为力?
你知道陈浩南在想什么吗?
告诉你,他不想做这个话事人
他不想入黑社会!
但现在他没办法,回不了头!
每个人都有偶像,我都有
你们读不读书,我管不了
但我想对你们说
行错路,就没得回头!
《古惑仔》其实越到后面
结局越令人唏嘘不已
浩南已成为洪星老大,山鸡也成家立业
他们开始了西装革履
冠冕堂皇的社团白领生涯
当青春豪迈草根落魄被功成名就养尊处优所取代时
我们却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份单纯和热血
我们开始怀念他们南征北战的岁月
怀念他们呐喊厮杀的日子
遗憾的是江山已定,绚烂之极总归于平静
飞车跑路酗酒离龙头们越来越远
离开我们的青春也越来越远
和我们一样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长大
坦然接受长大成人这个事实
很多人去看煎饼侠
估计也是为了这个镜头
岁月在流失
幸好还有那份坚定不移的友情
恒久的情感总是令人感动的
回顾自己的青春
看看自己身边的人
那些无论富贵还是贫穷一直留在你身边的人
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友情岁月郑伊健 - 古惑仔II之猛龙过江 **原声音乐
来忘掉错对,来怀念过去
曾共渡患难日子总有乐趣
不相信会绝望,不感觉到踌躇
在美梦里竞争
每日拼命进取
那个时候的我们
有新鲜的空气
没那么多高楼大厦
上网是个新鲜玩意儿
玩的最多的是小霸王学习机
插卡的超级玛丽魂斗罗
那么多年过去了
年少轻狂头脑发热的冲劲已经没有了
第一次看到巢皮甩开陈浩南的手大喊
“一个人死,总比大家一起死好!”
的热泪已经没有了
棱角已经被磨平
生活已经归于平淡
但在某一刻回想起
在那个略显粗糙的画面上
曾有那么几个无比帅气的男人
灌注了自己对成长幼稚而认真的全部幻想
还是会觉得
那真是一段愉快的观影时光
属于古惑仔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郑伊健、陈小春、谢天华
也从当年的古惑仔变成如今的“古惑叔”
穿了衬衣打起了领带
正式的和我们告别了那个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
是年轻人就会犯错、会误入歧途
但这个年纪却代表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阶段
1 情感需求: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的交流,因此他们通过恋爱来满足这种需求,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并共同成长的伴侣。
2 稳定压力: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与职业压力,此时恋爱通常能够给予他们一种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3 个人成长:年轻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中学会妥协和沟通,从而成长为更加成熟与自信的人。
4 社交需求:在大城市中,年轻人通常普遍感觉到社交圈子相对较小,恋爱关系则能够提供一种丰富多彩的社交方式,从而满足一部分社交需求。
5 短时需求:有些年轻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短时的情感需求,寻找短暂的伴侣关系,这种情况在大城市中尤为普遍。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于恋爱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些年轻人永远不会结婚,他们只是更加注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而不是随意地结婚。
如果说出这个暑假最红的男星,你会说李现、肖战还是王一博呢?李现通过《亲爱的热爱的》,让7月成为他的专属月,成为无数女孩的“现男友”。而肖战和王一博通过《陈情令》也成为这个暑假的热潮。如果对比我们姐姐哥哥年代的明星或者父母年代的明星,你会发现时代的不同,明星的特点也是不同的。
费翔
80时代
在父母年轻的时候,我想费翔应该是不少女性的梦中情人,现在我的妈妈时不时还念叨费翔当初是如何如何的帅气。费翔作为一个混血明星,当初凭借他深邃眼神,清晰分明的脸廓让不少人为他着迷,迷人的嗓音更是可以迷晕一大片女粉丝。这个时代的男明星是性感、帅气且成熟的。
刘德华
90年代
与我们年龄差稍大的姐姐们在90年代、00年代最迷的应该是就是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等四大天王吧。这些可都是唱跳、演艺俱佳的男明星,你会发现这些明星都是唱歌很好的,而且形象都很成熟,所唱的歌基本上是情歌。现在KTV都还有那一首首的经典。
李现
00年代
其实我们的年代主要是分为两个阶段,中小学时期的台湾明星,和大学时期及现在的韩流明星及小鲜肉等等。这个年代的男明星不再是单单一个类型的,有着多种分类,简单说来就是有偶像、演员、歌手,既有专一某一领域的明星,也有每一项都涉足的明星。
现在什么类型的男明星都有,只有看顺不顺应潮流的发展,对不对粉丝的胃口,以及有不有好的作品。无疑的是,每一位人气很高的男明星,都是帅气的,多才的,专业领域出色的。
除了以上内容,大家还觉得不同时代的男明星还有哪些特点呢?或者是说说你熟悉的每个时代的明显是什么样的呢?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近半个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中国人对日感情起伏波动强烈,从未沉静过。我试着从站在中日之间的角度,历史资料和自身的记忆相结合,回顾一番中国人对日感情的变迁。
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本的大众通俗文化进入中国,典型的就是影视剧,**《追捕》在中国红火程度超过日本,高仓健这个硬汉成为好男人的典范,其实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参照标准。
那时的中国人,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都把日本当作目标,非常单纯地向往着日本。80年代初出现了歌唱中日友好的歌曲,有了中日合拍的**,中方男主角和日方女主角以亲密情侣的身姿登上了《大众**》的封面。
对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日本意味着先端技术和美好的生活。记得80年代初,父亲因为在轮船公司工作,常去日本,带回了一台三洋黑白电视机,这几乎成为邻里们的共同宝贝。后来又有了四个喇叭的日立立体声收录机,用日本的高清收录机听邓丽君的歌,应是当时最美妙的精神享受。
1984年9月,日本三千名青年访问中国,当时中日青年不谈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抗日战争、对中日不愉快的历史不回避,但不去有意识地挑起争端,而是识时务,着眼现在,面向未来。当时中日双方的交流姿态是多么美好,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
80年代中日友好的感情如果能够持续到今天那该多好,可惜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政治因素总是无形中操纵了民众的感情。
80年代末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拐点,西方世界中,日本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谅解之手的。 此外,据日本外务省统计,从1979年到2010年31年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36462亿日元,约合2900亿人民币,涉及200多个项目。日本始终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可以说,日本为中国经济成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民众对这些信息不甚了解。
1990年代以来,中国官员腐败、社会分配不均问题凸显,社会矛盾不时激化,这时候有个“外敌”就能很好地化解内部矛盾。日本这个战败国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佳的“候选人”。90年代中期,在中国掀起爱国主义教育高潮。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反日教育”,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抗日”最密切相关的事莫过于抗日战争纪念馆了,那儿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抗战纪念馆被称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新品牌。
此外还有大量的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问世。
记得90年代家乡的一位女作家,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主题是“嫁人绝不能嫁日本人”,说的是日本人如何不地道,连历史都不承认,做人还好得了吗?!当时读过之后,我的内心里竟觉得这位女作家说得头头是道。可见当时老百姓是很相信媒体和权威人士意见的。90年代中期以后,国人对日本的态度遽然冷漠,甚至有些敌对了。对民众来说,有关日本在历史上的罪恶的记忆复苏,而且变得异常鲜明,不时与爱国的神经脉络连动。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日进入政冷经热的时代。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政治进入冰河期,但这也阻挡不了全球化趋势下的中日经济连动,两国之间人员、资金流动增快。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对日感情很复杂或者说很矛盾,随着网络的日渐发达,年轻人对于日本的时尚、动漫、明星充满憧憬,但是多数人心中的历史记忆的隔阂难消。于是在外界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所作所为充满诡异:既羡慕日本又动不动对日本居高临下,既热衷买日货,又要砸日本车……
201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富裕阶层人数增加。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大打工了,有留学生刚来日本就说:“我爸说了咱们中国人不给日本人打工。”这与八十、九十年代在日本拼命打工的中国老留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天囊之别,让人感叹变天了。日本媒体把中国有钱人成为“富豪”,而在中国,“土豪”一词有了新解。
21世纪初,也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年,有一批对文物内行或者外行的中国商人来到日本淘宝,到民间收购过去年代散落在日本各地的中国文物,继而再高价卖给中国国内买家。其中一位熟人也靠这行发了财。他曾经这么说:“90年代第一次到东京时,觉得东京像天堂,但是过了十几年再看东京,建筑太旧不如中国大城市气派。”这种心态也许用“土豪”一词来概括恰如其分。也就是说,富起来的中国人觉得经济上扬眉吐气了,已经赶超日本。但是,生活品质似乎不单是城市建筑和GDP能够衡量的,你只看到了外貌而没有读懂内涵。
让人欣慰的是,中国游客自由行来日本的越来越多,旅游也越来越有深度。通俗的“爆买”很快过渡到掀开都市的内壳。不久前,有个国内旅游网站的编辑给笔者出了一道很有挑战性的题目:设计一个六小时游东京的路线,突出文化氛围,感受都市韵味。“东京六小时游”当然不是看城市外观那么简单,笔者的脑海里一下子跳出好几个“六小时”组成的东京,不一定到新宿、秋叶原等游客耳熟能详的地方,我想把自己的日常告诉旅游者,带他们漫步到小巷深处,感知都市色彩和味道……
回顾几十年的中日关系,中日双方民众的感情往往被政府或被媒体所左右。其实人民没有必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政府的喜怒也不必让人民来承担,人民应该有自己的呼吸方式,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判断是非。富裕起来的最大意义难道不是如此么。(黄文炜)
1恋爱:恋爱可能是许多年轻人经历的一种主要情感。年轻人可能会经历初恋、失恋、暗恋和恋爱中的种种困惑。在恋爱中,年轻人需要学会尊重自己和对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健康的关系,以及学会处理冲突和挑战。
2孤独: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感到孤独和社交隔离。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交媒体的使用、搬迁、学业或工作压力等。年轻人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建立积极的社交圈子,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
3压力和焦虑:在学业、工作和生活中,年轻人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焦虑。这可能是由于高强度的学业、工作和社交需求,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年轻人需要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比如跟家人或朋友交流、咨询心理医生或寻求其他专业帮助。
4自我认同:年轻人也可能会面临自我认同问题,特别是在转折期(如大学和职业选择时),年轻人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以及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5沟通和人际关系:在社交圈子中,年轻人需要学会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技巧。这包括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和互相支持,以及处理冲突和挑战。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2、 教给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例如孩子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复去,越做越慢,这时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顺序和方法,让孩子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速度。
3、 表扬鼓励。
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可以采取直接表扬,也可以暗示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如孩子今天早晨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些,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家长表扬孩子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同时,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时,家长也不要斥责或包办,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自己改正。
4、 练习巩固。
做事慢并非说改就改,要孩子改掉一种坏毛病,养成一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反复的、多次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第一,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跟别的孩子做得一样快;第二,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使孩子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提高速度;第三,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第四,要坚持不断,持之以恒,注意在求快的同时,依然要以做得好为最终标准。
采纳我
熟人面前说个不停,生人面前一言不。为了不熬夜,不如就通宵。业余爱好必有一项是睡觉。永远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不问问题,只查Google。热衷研究星相运事。电脑里一定有聊天工具。眼镜度数增长飞快。对动漫情有独钟,尤其是日韩动漫。QQ号码等级在一个太阳以上。
95后是新一代中国公民的总称。是指1995年-1999年出生的一代人。一般来说95后的父母为70后,少数为60后。95后独立于90后,虽然90后包括95后,但并不能把95后看和作90后看做同一代人,这是社会对两代人认知上的错误。一种说法是因为国家从2008年秋季起行免费义务教育,而2008年个别90后并未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而95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因此95后与90后在受教育程度上略有差别,但与00后在教育上相同;还有一种说法是1995年微软开发windows95系统,这使人类进入更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电子信息较90年迅速发展,中国家庭电脑在21世纪头十年已基本走进各家各户。因此,95后比90-94年出生的人更早接触信息社会,更了解信息技术。
由于时代原因,“95后”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父母更加宠爱,所给予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因此,使得他们从小喜欢在各方面彰显自我,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在信息化的时代,“95后”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并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增长见识,使得他们更关注自我,在意个人的主观感受,久而久之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与人产生分歧时,难以接受不同意见,也经常可以发现“95后”大学生对人对己标准不一,对人严格,对己宽容。
“95后”大学生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通信技术发达,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获取信息,可谓见多识广,他们思想开放,有很强的包容性,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有个性的事物感兴趣。但是,“95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从出生开始,就集父母长辈的宠爱于一身,学习以外的事情都被大人大包大揽,因此,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不知所措,不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缺乏承受压力和经受挫折的经验,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