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易怒情绪低落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症、躁狂症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不同病因采取药物调节、日常调节等方式。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精神压力过大:患者可能因精神压力过大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紊乱,出现焦虑烦躁易怒心情低落。患者需要保持作息规律和睡眠充足,及时与家人沟通。
2焦虑症:焦虑症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哭泣等,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来治疗,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3躁狂症:躁狂症是一种以情感活动呈病态的过分高涨为基本表现的精神失常,属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间歇性表现为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来治疗,并且对患者保持一定的关注,避免患者伤人。
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调节的方式来缓解焦虑易怒、心境低落等情绪:
1、要学会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经常性鼓励自己,给自己愉悦的身心加以放松。注意觉察情绪变化与身体反应,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想一些有利于自己身心满足的事情。过度焦虑的情绪需要慢慢调节,切不可一直封闭自己,不重视焦虑带来的不良后果。
2、缓解焦虑沮丧从行动开始。
行动也是缓解过度焦虑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与作息规律,早起跑步或者是晨练,不仅仅有利于身体体质的增强,也有利于改变自己焦虑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行动:
A绷紧放松训练:逐步用力绷紧身体的大块肌肉,比如小腿、大腿、臀部、胸部、双臂、肩部、颈部的肌肉,持续的绷紧,直到感觉绷不住了,然后松开、这也有利于改善这种焦虑的状态。
B系统脱敏疗法:这个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把某个焦虑、恐惧的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方式训练。接下来从焦虑,紧张与恐惧等最弱的情景开始,进行自我的放松训练,这个时候要学会用放松代替紧张与焦虑。做到后再进行下一个脱敏训练。
C想象预演:详细预演的方法也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注意针对一些焦虑无法从现实着手的情况下。主要的做法是把自己焦虑的情景想象出来,然后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观察自己的感受与行动,然后自己进行放松的锻炼。通过这种想象可以帮助身体建立一些反应,对于应对现实中再发生紧张焦虑有很好的作用。
主要做法是从两个方面着手:情绪改变与行动改变。也可以尝试做一些特殊的心理训练帮助改善自己身上存在过度焦虑的状态。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自己学会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切不可一直让自己的情绪封闭起来,学会宣泄与排解很重要。
必要时可以求助好心情心理咨询师。
感情洁癖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恋爱对象的过去非常在意,甚至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况下,需要认识到感情洁癖的严重性,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症状。
首先,建议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理性分析,深入思考为什么对对方的过去会如此在意。有可能是自己内心存在不安全感,或者过于完美主义,希望对方完美无缺,从而导致对对方的过去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通过分析自己的情绪,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想法、需求和诉求。
其次,可以尝试与对方沟通,了解对方的过去,包括对方的情感经历和成长历程。可以采用正式的谈话方式,也可以通过聊天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还可以缓解自己对对方过去的疑虑和不安。
另外,建议采取一些心理治疗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症状,比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或者接受心理咨询治疗等。通过专业的治疗措施,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对对方过去的不安和疑虑。
最后,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过去经历,以及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尝试接受对方的过去,并和对方一起共同发展和成长,是建立健康稳定恋爱关系的关键。因此,建议对于情感洁癖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交流和专业治疗等措施来逐渐缓解和改善。
以上就是我分析关于感情洁癖的处理方法了,整理信息很累,但是能帮到大家还是很开心哒,赞同的话就点个赞再走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不知不觉被某些人所操控,也许是上司,也许是恋人或朋友。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表面好像挺融洽,但你总觉得哪里不对,你跟他们相处时,总是很容易陷入思前想后,精疲力尽,自我贬低的状态中。
为什么思前想后呢?无非是害怕自己说错哪句话或做错哪件事,惹得他们不开心。
为什么会筋疲力尽,是因为你在跟他相处时,总是小心翼翼迎合对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情感需求,从而过快消耗自己的心灵能量。
为什么会自我贬低呢?无非是对方一直隐性打压你,让你觉得你哪哪都不够好,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关键是,操控你的人,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可能有些人格障碍,情绪容易失控,边界感不清晰,或者欲求太多,需要你一一满足。
更麻烦的是,他们还是你避不开的人,怎么办呢?
首先,最主要的是消除负罪感,不要觉得无法满足对方需求,自己就一无是处,这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是对方的课题,你能帮则帮,不能帮也就算了。
其次,要找到有效方法来应对这种能量吸血鬼的索求无度。当他们提出要求时,你应该冷静想一想,这会不会过度占用你自己的时间,会不会已经超出你的能力范围?
如果觉得对方的要求不是很过分,你也能够帮忙的话,倒也无妨。
如果确实已经超出你的能力范围,那就拖,不要急着答应,告诉对方你需要想几天。
如果对方还一直催促你,也要淡定,继续拖,最好拖到不了了之。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重的负罪感,你已经习惯对方的无理要求和索求无度,你以前一直不敢对他说“不”,你害怕他否定你,你害怕你对他没有价值。
也许你已经被对方情感操控到习得性无助,不敢反抗,只会逆来顺受。
所以直接拒绝你一时半会不可能做到,拖才是最稳妥的,慢慢来吧,总要有个过程。
学会为自己进行系统脱敏,如何操作呢?就是找一个放松和安静的空间,然后自己在脑子里想象你因为拒绝对方的要求而可能遭受到的打击,还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
当你感觉自己有点慌乱、焦躁时,就提醒自己正念呼吸,把你的念头收回来,回到当下。反复多次,直到自己可以完整想象整个过程。
你辨别出哪些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哪些糟糕的结果其实你可以承受,你不再那么害怕和无助。
最后,你可以选择和对方开诚布公谈一谈,你可以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对方意识到他的要求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这样做无非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对方从善如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减少情感操控,从此你有了好一点的日子过。
另外一种,对方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还是一如既往的强迫你和要求你,那你大可以大胆大声的说出不。
无法为你注入心理能量,还不断剥剥削你的能量的人,当你确实避不开时,就正面说“不”。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时空接近因素
时空上的接近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同学、同事、同乡、邻居、同宿舍,由于时空上的接近,往往会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远亲不如近邻”。
2态度相似因素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籍贯、兴趣、信念、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需要互补因素
在态度、价值观相似的基础上,交往的双方在需要、气质、性格等方面互补时,往往能促进交往。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大多发生在友谊深厚的朋友之间、异性朋友之间和夫妻之间。在传统的夫妻关系中,主动支配型的男性与被动服从型的女性往往能夫唱妇随,幸福和睦。
4才能因素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欢迎,越有利于交往,但也并不永远都成正比。社会心理学阿郎森通过实验表明,在人际吸引中,存在一种“错误效应”,即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偶尔犯一点小错误,会使别人更喜欢他。因为一个才能出众、不犯错误的人,会使别人敬佩,甚至敬畏,而不感到亲切,这可能妨碍人际交往。
5仪表风度因素
6情感相似因素
7个性品质因素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互利原则
(3)信用原则
(4)宽容原则
2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下面是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树立良好的形象;(2)增强人际吸引;(3)讲究谈话艺术;(4)把握对象特点。
三、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清除
1认知障碍
以某中学生考试作弊为例,来访者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两人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他把她的朋友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但是在一次考试中,她无意看到她的朋友作弊,她非常震惊和伤心,觉得自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她心目中完美的偶像破碎了,决定于朋友断交。她退还了对方送的所有礼物,到朋友家里去了一次,要回了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并骂朋友是个“骗子。她的朋友因忍受不了种种压力而企图自杀,但获救未死。来访者听说后,心中很内疚,想去看朋友,又不知该不该去。在这个案例中,来访者的绝交行为来源于她的认知障碍,由于晕轮效应,她把朋友过分美化;一旦发现朋友的缺点和错误,便无法忍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来访者还没有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一个人。
2情绪情感障碍
一些消极情感会导致交往障碍,如愤怒、害羞、胆怯、恐惧等。情绪情感会影响到人际认知和人际行为。不良的情绪情感会导致或加深人际认知偏差,并使人际行为失控。例如,一个心情烦躁,会变得好脾气、出言不逊,隔阂和误解也就由此产生。如果一个人心情忧郁,会变得缺乏热情、冷漠孤僻,同样妨碍了正常交往。同时,情绪具有感染性,一方的情绪不良往往会导致另一方的消极情绪,生活中愤怒导致愤怒、烦恼触发烦恼、紧张引起紧张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双方都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最好不欢而散的现象很多。
3人格差异和人格障碍
人格是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间存在一些人格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此外,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有些人会有不健全的人格,如偏执、攻击、强迫、自恋、依赖、反社会等,这些不健全的人格会导致人际冲突。
韦且伯在1981年报道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名叫吉的男子,在狠揍了他女友之后, 来到心理诊所希望接受治疗。他说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动手打女性,但害怕以后会一发不可收。吉25岁,生活极有规律,与人交往极讲规矩。他从不在他的房内招待客人,因为害怕客人会弄乱他井井有条的室内摆设。后来,他与一位女护士相识了。这位护士自作聪明地指出:吉无法控制自己过分规范化的生活,无力改变自己的习惯。吉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便努力在这个姑娘面前表现出“灵活性”。不料,他却因此表现出强迫症的典型症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肛门不洁,每次排便后总要洗个不停。他甚至不能自己作决定。连他的那套高档音响,也怕因按键时不能控制手指的压力而不敢使用。这些症状令吉十分苦恼,可他的护士**还在喋喋不休地向他分析病症,吉终于忍无可忍而打了她。吉很快警觉过来,感到了自己的不
正常,便来咨询。
吉属于标准的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有: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无法完成任务;注重细枝末节,忽略关键要点;强令他人按照自己的特殊要求行事;为工作不惜放弃闲暇娱乐或与朋友交往;害怕作决定,要作决定时,总是借故拖延、回避;情感表达拘束;当个人没有好处获得时,不能大度地奉献时间、金钱、礼物;对破旧物品或无价值之物,即使是毫无感情价值的,也决不愿意抛弃。
任何一种人格障碍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另外,人格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人际冲突,如一个好动的人和一个好静的人可能会有矛盾,一个真诚的人和一个虚伪的人必定会有冲突。交往双方要想达到想到理解、沟通,必须明了自己及交往对象的性格特点,相互协调、适应。
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障碍,咨询员如何帮助来访者消除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陈某:女性,40 ,某大型企业干部,则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 她外表精明能干,语言流畅,语速较快。自称心理压力大,再不来咨询就要崩溃了。
当事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对我来说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当然,我是完全有能力担任这个角色的,但是自从我当了主任后,以前的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同事们也都嫉妒我,千方百计想找我的茬。工作忙,天天回家晚,老公也不高兴,对我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男人四十一枝花”,他会不会有外遇呢?另外,以前直接接触领导的机会少,现在天天跟领导见面,一下子适应不过来,都不知道怎样说话才好。怎样才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呢?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呢?我心里真是烦,很烦。还有人心险恶,树大招风,一想到有人在暗中算计我、议论我,我就害怕…
咨询员:别着争,慢慢来。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你非常烦恼。概括起来说,有四种关系:第一,与朋友的关系;第二,与同事的关系;第三,与老公的关系;第四,与领导的关系。
当事人:我知道单位里有人对我的提升表示不满,在背后说我坏话……
咨询员:这是与同事的关系问题。还有吗?
当事人:差不多了……
咨询员:在这四种关系中,哪种关系最令你烦恼呢?
当事人:和同事的关系。我现在一想到要上班就紧张。
咨询员:你刚才说同事们都嫉妒你,千方百计找你茬。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当事人:譬如昨天,我批评了一位员工,他竟然当面顶我:“你别那么大声,我听见了!”昨天下班时,我听见他对别人说:“那个婆娘有什么了不起,男不男、女不女的。刚升官没几天,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不知天高地厚。”另外那个人就说:“我看他是到了更年期了,你忍着点吧。”我当时气坏了,真想冲上去打他们两耳光……
咨询员: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有别的同事找你茬吗?
当事人:这已经够我生气地了。……别的倒还没有发现。但我感觉他们都在妒忌我,算计我。
咨询员:但这只是你的感觉,而不是事实。也就是说,真实地情况并不是“同事们都妒忌你,千方百计地找你茬”,而是“有一位员工顶撞你,再背后说你坏话”,是吗?
当事人:不,有两个人说我坏话。
咨询员:对,两个人。但并不是全部。作为管理人员,由一两个人对你表示不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敢保证说:“没有一个人说我坏话!”你觉得是这样吗?
当事人:(点头)没有一个说坏话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好领导。
咨询员:非常正确。你能这样说,我非常高兴。不过,那位员工顶撞你并对你表示不满,你有没有分析过自身的原因呢?为什么他会说“你别那么大声”、“男不男、女不女”、“到了更年期”之类的话呢?
当事人:(沉默)
咨询员:与人交往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作为管理人员,对这种技巧的要求就更高。如何树立自身形象?如何批评下属?如何树立威信?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你觉得自己交往技巧怎么样〉
当事人:不怎么好。我说话比较直,不给人留面子……跟人的感觉比较强硬、不柔和,脾气比较急躁,容易激怒。
咨询员:很好,你对自身的问题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你认为怎样克服这些不足呢?
上面这位当事人来进行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员工的顶撞,听到员工说自己坏话。当事人具有轻微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同时缺乏交往技巧。咨询员在帮助当事人明确问题之后,首先消除了当事人的认知障碍,再帮助当事人认识自身技巧上的不足,并引导她设法去克服这些不足。
人际交往障碍有轻微的,也有严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正常的。对于这类来访者,咨询员主要倾听他们的叙述,给与理解和安慰,做适当地分析,往往就能起到作用,收到效果。然而对于人际交往存在严重障碍的来访者,就应具体分析其是否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交往技巧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与帮助和指导。
第三节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
大多数人会有特别害怕的东西,如怕蛇、怕老鼠、怕攀高等,但这种恐惧通常不严重,也不会妨碍人的正常生活。
一、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原因:
1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体分析其是否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交往技巧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与帮助和指导。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这个案例由我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提供。
一位23岁的大学生前来就诊。她回忆大约于7年前在高中读书时,有一次在食堂中遇到一个同班的男同学,互相对视了一下。这个同学学习好,长得也健美,病人早就对他有好感,但没有讲过话。这次面对面对视,她突然觉得自己脸红了。自此以后,她便害怕别人看出她脸红,怕被同学们看出她对那个男同学有爱慕之情。以后,见了别的男同学她也感到表情不自然、脸红、心情郁闷、沉闷。考入大学不久,她见了女同学也脸红起来,觉得女同学也看出了她的心事。近一年来,不论是见到熟人、生人、男人、女人,她都感到脸红、心慌,无地自容,好像心里有鬼。因此,她尽量避开人,不到食堂吃饭,一个人躲在教室角落里读书,与父母姐妹都少有接触。他曾想到自杀或过隐居生活,感到实在难以控制自己,才想到可能是得了精神病了。不得已而来求医。
上述案例中当事人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症状:不敢见人、与人交往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的神态和言谈举止过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事态出丑。他们越是害怕,就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失态行为,反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极不自然。他们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脸红,偏偏脸红得越厉害,而不自然的脸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形成恶性循环。以往交往中的挫折经验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他们对交往情境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以致变得神经质。
社交恐惧症的中心症状是赤面恐惧、视线恐惧和表情恐惧。患者可能表现出一种症状,也可能表现出全部症状。赤面恐惧者,感到在人面前脸红是非常丢人难堪的事情,于是厌烦与人交往,事事采取回避、退缩的状态。视线恐惧者,与人见面时不敢正视对方,倘若自己的视线与对方视线相遇就感到无地自容,往往失去常态。表情恐惧者,觉得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或面部特征令人生畏或不快,因此整日对自己的面目倍加注意,顾虑重重,不愿见人。如一位患者说:“早在我上高中时,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上课时喜欢斜眼看同一排的同学,同学很厌恶我的这种坏毛病。我也下决心要改掉,但结果不但没改掉,反而变得更加厉害。同学们都不愿坐在我旁边了。现在,我不想去教室上课,但又不能不去,只好坐在角落里。若有同学坐在旁边,我就用手支着脸,并用手挡着眼睛的两侧,以防止斜眼看同学。”这位学生就患有表情恐惧症。
2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早期经历。
恐惧症被认为是儿童时的创伤性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患者对某些特定刺激(如与人对视)唤起过深刻强烈的惊恐情感反应,继而被以致下去了,以后每当遇到和那些特殊体验有联系的相同刺激或情境,则因条件反射作用而产生恐惧和回避反应。钟友彬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在成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他认为,如果个体在儿童期有过不良的性经历,青春期发育时产生了怕羞心理,并对儿童期的经历产生自责,这种羞耻心理导致对人恐惧。
例如,一位17岁的女高中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自述有严重的自卑感,感到别人都在嘲笑她,一直不敢与人交往,不敢与他人对视,在异性交往中更加害怕和紧张,总怕别人说自己不正经。经过几次交谈,她将出自己在童年有过不良的性经历:5岁时无意中看到爸爸妈妈做爱;9岁时在几个同龄男孩的引诱下,玩了几次“性游戏”,又一次被其父亲发现,重打了一顿。为此她感到内疚、自责。这种负罪感到了高中时变得越来越强烈,以致在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
有人认为,早期不良的性经历是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根本原因。但北京大学心理系甘怡群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二者并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早期不良性经历既非社交恐惧症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决定是否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是一种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模式。这里可能包括:先天性质、社会舆论以及当事人对于刺激事件的最初评价和再评价等。
2)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
社交恐惧症在青春期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的社交恐惧症往往首先表现为异性恐惧症,再由异性恐惧症发展泛化到对人的恐惧症,既怕异性,也怕同性。而异性恐惧症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成熟密切相关。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在异性面前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如果早期有不良的性经历,这时就会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性有关的事和人际关系的神经质反应,而后泛化到所有的方面,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3)个性特征
社交恐惧患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点,如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性强等。也就是说,这些性格特征对形成社交恐惧症有影响。另外,先天的神经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同样影响着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发展。但这种影响有多大,如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4)社会、家庭、文化因素。
同样具有早期不良性经历,有的人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而有的人却没有。在我国,社交恐惧症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症之一,而在西方,这种病则比较少见。这说明,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文化因素有密切联系。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而性态度比早期不良性经历本身更具有影响作用。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文化习惯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更多的约束和禁忌。社会家庭对于早期不良性经历的舆论压力越大,不利影响也就越容易发生,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二、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调节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伴随一些错误的认知和儿童化的认知。咨询员应帮助他们发现这种认知的不合理之处和荒谬之处。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看看如何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调节。
杨某,男性,20岁,某厂工人,现因社交恐惧症请假在家。因为害怕见人,由家人陪同前来咨询。杨某患社交恐惧症已有三年多。高一以来,不敢迎视别人目光。开始不敢与同班女同学的目光对视,后来对班里男同学的目光也不敢对视,进而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对视,发展到最后,对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敢对视,害怕见任何人,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已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据家人介绍,杨某性格较内向,一直比较害羞。但到了高中,这种害羞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原指望参加工作之后会好一些。没想到越来越厉害。杨某父母均为工人,家境一般,有一个姐姐,年长他8岁。姐姐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名记者,性格活泼。其父母说,这两姐弟,简直不像两姐弟,性格相差太大。
在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员掌握了当事人患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当事人说:“我从小就比较自卑。长得矮小,又不英俊,也不像我姐那样能言善辩,逗人喜欢。家境贫寒,不像班上有些同学那样吃得好、穿得好。学习成绩也不突出,,属于中下等水平。所以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自己喜欢注意班上的女孩子,但我也知道,没有哪个女孩子会喜欢我的,所以只能偷偷瞟几眼。有一次,我偷偷地注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被她察觉。她瞪了我一眼,说:‘看什么,讨厌!’。几个不怀好意的男同学听到了,便起哄,叫到‘看什么,讨厌!’。我当时羞得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怕与女孩子的目光接触,并且越来越严重。我觉得我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不道德的,是惹人讨厌的。”当咨询员问起他在童年时有无刺激事件时,他想了一下说,姐姐那时经常骂他“没有用”,还打他,他当时很怕姐姐。
听了当事人的叙事之后,咨询员替他作了原因分析。为什么会有社交恐惧症呢?第一,不愉快的经历,包括童年受到姐姐的大骂,高中时受到女孩的呵斥和同学的起哄。这种经历引起羞辱和恐惧反应。这种恐惧逐渐泛化到其他人身上。第二,自卑心理。对自己认识不当,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讨厌的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第三,性需要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一方面有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愿望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产生内心冲突,冲突导致逃避反应。第四,内向害羞的性格特点。明确了原因之后,咨询员为当事人树立信心,告诉他:社交恐惧症可以通过认知调节和系统脱敏法得到治疗。
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员对当事人进行了认知调节。认知调节的内容包括:①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看到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消除自卑心理。②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消除羞耻感、罪恶感。③分析恐惧症状的不合逻辑之处和荒谬之处,消除恐惧感。下面我们看看咨询员如何引导当事人,发现并分析其恐惧症状的不合逻辑之处。
咨询员:你偷偷注视一个漂亮女孩,她瞪了你一眼并骂了你,你不敢看她,这是可以理解的你们班的同学知道这件事,你在他们面前变得不好意思,这也情有可原。但你连陌生人都不敢看,这就不合情理了。
当事人:我觉得只要我看他们,他们就会看我。
咨询员:是否别的人都不干自己的事,都围着你看?
当事人:不是。
咨询员:要不要在身上贴“不要看我”的字?
当事人:那人们就都来看我了!
咨询员:那你刚才说的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
当事人:是我头脑中想象的……
咨询员:即使别人看你,也很正常,你为什么害怕呢?
当事人:别人一看我,就会讨厌我。
咨询员:是你头脑中想象的,是吗?
当事人:是。
咨询员:假如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象着一只大老虎走进房间,想着想着就被吓得哇哇乱叫。你觉得什么年龄的人才可能这样呢?
当事人:小孩,小孩才可能这样。
咨询员:为什么?
当事人:成年人不会把想象的东西当真的……这是不合逻辑的。
咨询员:你想象着别人都在看你、都讨厌你,为此真的紧张和害怕,不愿见人。这到底是成人的逻辑还是幼儿的心理?
当事人:似乎是幼儿心理,不合乎成年人的逻辑。
此后咨询员进一步向当事人解释了其行动是由成年人不应有的恐惧心理所支配的。这种恐惧心理往往在幼年期形成,在成年后,遇到心理冲突后即显现出来,并起支配作用。要用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它。咨询员要求当事人思考、写书面体会和回忆生活经历。
在第三次咨询中,当事人一个人来,没有让家人陪同。他表示情绪有好转,但仍有恐惧心理。咨询员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成人感,要用成人的方式去对待问题,不能让幼儿心理主宰自己的行动。
三、社交恐惧症的系统脱敏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
系统脱敏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是让当事人想象引起恐惧的情境,而现实系统脱敏是让当事人进入引起恐惧的真实情境。治疗社交恐惧症,可以先进入想象情境中脱敏;再进入真实情境,让当事人在现实情境中脱敏。这两种系统脱敏的步骤和方法是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具体运用一下现实脱敏疗法。
第一步,请当事人列出引起社交恐惧反应得具体刺激情景。如“有异性盯着我看”、“我走在街上,路上有很多人”等等。
第二步,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成“恐惧等级”。下面是假定的7个刺激情景的合理排列,它们引起的恐惧反应是一次增强的。
①我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
②我走在大街上,周围有很多人。
③我观察这些行人,包括同性和异性。
④我走上前去向一名同性问路。
⑤我注视这位同性的眼睛。
⑥我走上前去向一名异性问路。
⑦我注视这位异性的眼睛。
第三步,通过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放松训练的方法在前面已经讲过。但进行现实系统脱敏时,当事人可能没有时间和场地来慢慢练习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咨询员可以交给他最简单的深呼吸放松法。具体做法是:站定,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咨询员可以配合对方的呼吸节奏给与如下指示语: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咨询员先教会来访者,再让他自行练习,直到完全放松为止。
第四步,按照恐惧等级,从恐惧等级中最弱的刺激情景开始。如让当事人或咨询员或家人一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行人稀少。当事人出现紧张反应时,即让他放松,然后再重复这一情景,直到当事人在这种情景中不伴随恐惧反应时为止。这说明,这一情景已经脱敏成功,然后再进行第二等级的刺激情景。由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刺激情景都脱敏成功为止。刚开始时,可由咨询员或当事人的亲朋好友陪同当事人一起进入刺激情景,脱敏后,再由当事人单独进入刺激情景。在当事人单独进入刺激情景之前,咨询员要帮助当事人掌握脱敏的方法和步骤,能自己进行。
2系统脱敏疗法的注意事项
(1)第一步,列出引起社交恐惧反应得刺激情景时,要求当事人报告出对每一情景感到恐惧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这种尺度一般为0-100,单位为“sud”。如:
0—心情平静
25—轻度恐惧
50—中等程度恐惧
75—高度恐惧
100—极端恐惧
(2)第二步,恐惧等级的排列按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尺度由小到大排列。一般按所建立的等级层次以6—10个最合适,最多不超过20个。
(3)第三步,放松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者与当事人同时做,一边当事人模仿,并减轻其焦虑程度;②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在刚开始训练时,最好用口头语引导,当事人更容易接受;③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当事人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并要求当事人回家后每天做一次,每次15—20分钟。
(4)第四步,每次完成脱敏训练的具体刺激情景不宜过多,想象系统脱敏每次完成1—2个为宜,现实系统脱敏每次1个情景为宜。在脱敏过程中,注意刺激情景所引起的恐惧反应是否在来访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避免来访者因不能忍受而出现逃跑反应。例如,有位来访者不敢上街、不敢看异性,咨询员把他带到大街上并要他盯着异性看,来法者因忍受不了而拔腿跑掉,从此再也没来咨询过。因此,在建立恐惧的等级层次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所排列的刺激情景要真实地按当事人的主观感受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咨询员不能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感受排列。
高敏感星人脱敏指南
心理学家Aron调查发现,大约每100个人里就有20-30个是高敏感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简称HSP)。人类的敏感程度呈光谱状,有的人高,有的人低,共感人就像一块情绪的海绵,同时吸收这个世界的压力与喜乐,看看你中了几条。
1情绪敏感
泪点低,几十秒的视频,就足以让眼泪流出。
2过度关注别人
在多人共同办公的环境中,过度关注别人的反应,生怕冒犯别人,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3级度礼貌
级度有礼貌,生怕冒犯别人。
4怕麻烦别人
“没事没事”,经常挂在嘴边。
5回避冲突
尽可能的避免冲突,即使自己受了委屈。
6不配得感
得意时自我打压,失意时反复咀嚼。
7怕被孤立
喜欢独处,但是怕被打上“孤僻、冷漠”的标签。
8容易被打扰
容易被环境影响,稍有声响就会打断思考。
9五觉敏感
闻不了刺鼻的气味,听得见微小声音,喜欢观察细节。
10易吓体质
容易被吓到,并且表现得比常人强烈。
高敏感的你,是否被困扰
异于常人的感知能力带给你丰富的信息,让你能够去共情、去做富有创造力事情、习惯性的深度思考。但是放大过的感受也会强烈冲击着你的大脑,让你一直被这些有用无用的信息,消耗着能量,开始内耗。一切的优势来自于你感知信息的能力,一切的痛苦也来自于你感知信息能力。
如何过滤负面信息
01、学会情绪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别人的事"和“我的事”,高敏感的人很容易把他人的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混淆“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小时候父母吵架,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你没有办法替ta去决定、去处理事情,所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ta的事情就交由ta处理,即便你反复回想,反复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无法左右“决策人"。过度的干涉,反而会徒增自己的烦恼,索性建立边界感,各司其职。
02、正向的解读信息
「情绪来自于对信息的解读」
你和ta打招呼被忽视了,x负向的解读:我哪里没做好得罪ta了;√正向的解读:ta可能没看见。正向的解读一闪而过,而负面的解读会让人过度联想。这种正向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养成的,慢慢得形成正向循环,情绪自然而然也就好起来了。
03、主动的屏蔽一些信息
为了不耗费过多能量处理信息,我们可以主动屏蔽,练就钝感力。发现自己思绪要飘走的时候,问自己一句"和我在做的事情有关吗"。比如正常的噪音呀,别人的一举一动呀,突然发痒的皮肤呀。「当你把关注力拽回来,发现自己是可以忽视掉无关信息的。」
2019年09月01日,一名16岁的女生从15楼跳了下去。
这是发生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个新闻事件,女学生何某因开学当天手机被老师没收,与母亲发生争吵,她一时冲动,从15楼上跳了下去。
然而,这样近似“戏谑”的新闻事件,近几年来却并不是个例。
16岁女孩因为作业没有做完,被家长指责后跳楼轻生;
9岁男孩撞坏学校玻璃不敢告诉父母,留下一封遗书跳楼自杀
13岁男孩作业没完成作业,在家里的浴室用毛巾上吊自杀
你可能会觉得,就这样一件小事,也值得自杀吗?但其实,这只是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
没有人生来就是想自杀的,自杀是个非本真的行为。
畅销书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中自爆,自己小时候也想过跳楼。
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大部分都从未在原生家庭中感受过爱。
“即使全世界都不爱我,我只希望你可以抱抱我。” 这是他们留给父母最后的心声。
也许杀死他们的从来不是那些所谓的压力,而是内心随时被爱遗弃的恐惧和绝望。
综艺《我们长大了》中,翟潇闻分享了一个他成长中的小故事。
小学的时候,一次 体育 课,全班同学都在操场上体活。
他感觉到有些渴,就一个人回到教室里喝水。
但偏偏在下课后,有人告诉老师自己的钱丢了。
当时只有他一个人中途回过教室。
所有人都向他投去怀疑的目光,他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
毫无意外,老师叫了家长。
见面以后,父亲问他:“是不是你拿的?”
他几乎绝望地说道:“不是。”
“爸爸相信你,你说不是你拿的,那就一定不是你,不用担心,剩下的事交给爸爸处理。”
短短几句话,寥寥数字,却温暖了一颗孩子的心。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父母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赋予孩子直面问题的力量与勇气。
就像宫崎骏在**里说过的:“被一个人深深爱着将给你力量,深深爱着一个人将给你勇气。”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孩子们往往信以为真。
蒋方舟说过,她在成年后一直不敢承认自己发育了,是因为小时候妈妈的一句玩笑。
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 在孩子们的眼里,可能比天还大,甚至会成为压垮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视剧《茉莉的最后一天》里,16岁的林茉莉跳楼自杀时在天台上自言自语道:“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茉莉,再见!”
在世的短短十六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求妈妈的关注和理解,但直到死的那天,都没有如愿以偿。
她考得不好,妈妈就只会埋怨茉莉:“哭?你还好意思哭?”
她拼命学习,换来的却只有妈妈的否定和打击:“要不是我逼你,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别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她似乎永远都无法满足妈妈的要求。
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地鼓足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和打击,终于击垮了她的意志,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她的妈妈唯有终日以泪洗面,后悔不已。她的妈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她这么努力,只是想换得妈妈的一句关心和肯定而已。
对孩子少一分指责,多一分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一切亲子问题似乎都会迎刃而解。
青少年正处于快速的生理成长期,体内的激素快速变化,情绪波动也十分剧烈。
在遭遇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将负面情绪不断放大,甚至以不计后果的方式解决问题。
《青少年自杀现象调查报告》中指出:
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人有过自杀的念头,占样本总数的205%。
相当于平均每40秒钟就有一人由于不堪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压力或是疾患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其根源都与心理弹性有关。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上的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指一个人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一个心理弹性好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会懂得如何调适自己的负面情绪,使自己的身心状态快速恢复平衡;
而对于一个缺乏心理弹性的人来说,外界的一点点压力就有可能使他从此一蹶不振,甚至选择自残或者自杀。
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呢?
首先,可以在孩子小时候进行一些脱敏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李玫瑾教授指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进程。想要让孩子长大了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想不开,你就必须在他小的时候进行一些“脱敏“训练。
所谓脱敏,是指要让孩子在早年的时候,慢慢去适应一些不好的东西。
其次,父母的 情感 关注和理解,也会增强孩子的心理弹性。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成长在较少受到 情感 关注家庭环境中的人,因为知道自己伤心,哭泣或生气都不会得到关注,逐渐地学着忽视自己的情绪,习惯性地压抑情绪,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压力,一时接受不了,产生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恢复,重新面对压力。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当他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最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句简单的安慰罢了。
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爱的孩子,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可以依赖、倾诉以及百分百的信任。而那些从未在家庭中感受过爱的孩子,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想要走入绝境。
- THE END -
· 作者:壹点灵主创团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