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迷娘相似的句子?

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迷娘相似的句子?,第1张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迷娘相似的句子,可能是指有类似的主题或风格。我找到了以下几个例子,你看看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一交响曲 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 (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 (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 (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 第十交响曲 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 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 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 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 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 命名日庆典序曲 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2首小步舞曲 12Menuette WoO7 1795

舞曲 12首德国舞曲 12 Dertsche Tanze WoO8 1795

舞曲 12首对舞曲 12 Kontratanze WoO14 1800-1802

舞曲 6首兰德勒舞曲 6 Landlerische Tanze WoO15 1802 D大调

舞曲 11首维也纳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 庆贺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进行曲 为乐队而作的进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协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协奏曲 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协奏曲 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协奏曲 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调

协奏曲 第六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D Op61 1807

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E flat WoO4 1784

回旋曲 钢琴与乐队的降B大调回旋曲 Rondo for Pinao and Orchestra in B flat WoO6 1795

幻想曲 合唱幻想曲 Fantasie fur Klavier,Chor Und Orchester Op80 1808 C小调

协奏曲 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 Triple Concerto for vilin Cello and Piano Op56 1803

贝多芬的全部交响曲介绍(完全版)

贝小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样,同属于英雄性艺术的最崇高作品,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五交响曲是在第四交响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响曲之后。他在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题与英雄交响曲一样,那就是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响曲描写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联合人民,共同去斗争,共同完成神圣的使命。

“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有内涵的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第三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在承袭古典音乐先师的基础上,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使庞大的交响乐队服务于一个独立的思想主题,也可以说是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响乐的先锋作用。

C大调第一交响曲(1779-1800),Op2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 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注:部分资料参考《乐圣贝多芬》一书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Von Swieten男爵,首次公演于1800年4月2日

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1-1802),Op36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 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注:部分资料参考《乐圣贝多芬》一书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Carl Lichnowsky王子,首次公演于1803年4月5日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1804),Op55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说道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著的主角。当然,也不能完全那么理解,且听我慢慢说来。

文章的前面我就提到过,贝多芬十一岁的时候就因为热爱音乐而辍学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新知的机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0岁不到的时候,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过一阵子伦理哲学,当时也正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自由、革命”的口号充斥着校园,作曲家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向往这种精神和宗旨,并逐渐成为贝多芬的一种人生理想。就此,他成为了一个时刻关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在去维也纳学习、落脚并且稳固地位以后,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经常来去于皇室、权贵的“高雅”圈子中。即便如此,贝多芬骨子里面那种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时刻让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感到极度不满。可见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种不被“不公平”社会所同化的可贵精神,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个理由。而这种精神也逐渐渗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革命音乐家”。

向往自由的音乐大师,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样他又从一个法国军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人正是一代风云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所以贝多芬一度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1798 年的时候有一位非常赞赏贝多芬音乐才华的法国将军登门拜访他,而交谈间贝多芬也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重,所以那位将军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写作一首名为“波拿巴”的交响曲,贝多芬自然欣然应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才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我们等一会儿再说。因为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 “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一直到1804 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 “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过多的笔墨去逐个乐章的描绘,因为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包括专业乐评家都对很多细节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交响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题、自由气息,是这部交响曲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个里程碑!

注:部分资料参考《乐圣贝多芬》一书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Lobkowitz王子,首次公演于1805年4月7日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6),Op60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

很多朋友都知道,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略带悲剧色彩。有人说,艺术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没错!贝多芬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然而贝多芬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说表面印象却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很多文献资料都这样形容作曲家的外貌——杂乱的头发、宽大的额头、凶蛮的目光、并不美观的鼻子。这些描述足以表现出贝多芬并不是那种容易引起少女爱慕的“白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为“狮子脸”。同时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节,说的不好听一点,简直有一点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还是无法抗拒来自贝多芬身上的那种英雄气质和艺术修养,而和贝多芬谈着或长或短的恋爱,但是这种关系最后都没有终生保持下去。

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著的。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贝多芬喜爱追求过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贵族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学生,也有女作家。在诸多次恋爱中,曾经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与匈牙利贵族**特雷泽的一段感情,双方曾经订婚过,但是最终婚约被毁。此前,他热恋过特雷泽的姐姐朱丽叶,而后又与特雷泽的妹妹约瑟芬发生了爱情,可悲的是依然没有结果。与这一家三姐妹的恋爱,可以说是贝多芬爱情悲剧的典型——因为门第、因为金钱,因为一些世俗的观念,美满的婚姻不能成为现实。其实失败又何止这些,贝多芬用心去恋爱,用文字、用旋律来赞美自己心中的最爱、赞美美好的爱情,但最终总是因为世俗的偏见乃至陈旧的观念,而遭到失败。虽然贝多芬相貌并不英俊,举止算不上潇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真诚、他的才华,他的善良打动过很多女子的心。最终很多女子没有和贝多芬结为夫妻,却和他保持了很长的友谊。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贝多芬逐渐失望了,他对于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人感到迷茫和悲伤。而能够最好的表达作曲家当时这种心态的文献被保留下来,后人誉之为《致永恒的情人》。这其实是三封没有发出的信件,一直到贝多芬去世后才被发现。没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没有邮寄的地址、具体写于哪一年竟也无从考证。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长长的、饱含真挚情谊的信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体是写给哪个情人的,研究学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封信表达出贝多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现状的悲叹。记得前些年,曾经有过一部讲述贝多芬爱情生活的**,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去欣赏一下,应该会比看我上面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费了一番口舌为您讲述了贝多芬的感情世界,因为《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时间定格在 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正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匈牙利贵族**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随后,贝多芬开始酝酿《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撰写似乎非常顺利,但是作曲家在这里却停止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转而去写一部全新的交响曲。当时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温馨,状态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所以从落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顺利流畅,而且旋律中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这正是《第四交响曲》!其实如果按照贝多芬既定的创作思路,其交响曲作品的顺序应该是《第四“命运”交响曲》,而后才是充满生机的《第五交响曲》,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注:部分资料参考《乐圣贝多芬》一书

配器: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备注:献给Oppersdorf伯爵,首次公演于1807年3月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1804-1808),Op67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

1770年 出身于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剧院乐队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学学习

1792年 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到奥京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钢琴。演出获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现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并准备献给拿破仑。

1804年 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响曲上写有献给拿破仑的扉页,而写上了一句话“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1808年 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9年 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5年-1819年 经历4年的创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情绪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欧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响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况空前。

1826年 侄子卡尔自杀未遂,贝多芬精神大受打击,健康日益恶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

1827年 3月29日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死因

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

当时的医生下结论,死因是浮肿病。

有人认为他是死于梅毒。

经后世专家对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的医学化验,结果显示,贝多芬死于汞中毒。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汞在其身上沉积而致死。并非是贝多芬为了治疗梅毒而将含汞的药物服用到体内所致。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性格

后人一向认为,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挠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斗争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亲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训练。又及长大后,母亲过身,家庭的重担落在作为长兄的贝多芬的身上。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幻灭。中年时期出现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终身未婚,贝多芬都是逆来顺受,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心底里的抗争精神,从没有为三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运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实写照。据说他临终前,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么。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认为是贝多芬自己对这句名言的形象化。

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开来一辆贵族的马车。他们两人只好靠边站。但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歌德对在身旁驶过的贵族鞠躬问好,而贝多芬则严肃傲然。车上的贵族也很彬彬有礼的向两人问好。后来贝多芬怀疑歌德的为人,两者的友谊也因此破裂。

贝多芬深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可看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性主题。序曲科利奥兰,英雄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甚至在歌剧《费德里奥》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么时候重归到身边??”。

在行动上,有一次,贝多芬听到要举行音乐会为贫困的人民筹集捐款,就立刻带病上场演奏,为他所同情的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贝多芬虽然严肃傲然,但并非没有爱。他也谈过恋爱,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催生了第四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对兄弟的儿子卡尔十分慈爱,甚至溺爱。有一次为了带后者回家,贝多芬冒雨出门,最后因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为恶化。

音乐

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无可否认,他的确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爱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32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早期的音乐,有着 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越是后期,越是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特别是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

有人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下来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英雄”这一主题。特别是九首交响曲,描述了一个英雄成长以及理想。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32岁前后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著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盛期:约十年时间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晚期:最后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但由于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作品列表(按编号)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作品 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

作品 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2 G 大调

作品 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3 C 小调

作品 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1 F 小调

作品 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

作品 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3 C 大调

作品 3 (1794) 弦乐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

作品 4 (1795) 弦乐五重奏 降 E 大调

作品 5 no 1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1 F 大调

作品 5 no 2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2 G 小调

作品 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

作品 7 (1797) 钢琴奏鸣曲 No 4 降 E 大调

作品 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 No 1 D 大调

作品 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2 G 大调

作品 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3 D 大调

作品 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4 C 小调

作品 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5 C 小调

作品 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6 F 大调

作品 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7 D 大调

作品 11 (1798) 钢琴三重奏 No 4 降B 大调

作品 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1 D 大调

作品 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

作品 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3 降E 大调

作品 13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8 C 小调 "悲怆"

作品 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9 E 大调

作品 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

作品 15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1 C 大调

作品 16 (1796)五重奏 钢琴和管乐器

作品 17 (1800) 圆号奏鸣曲 F 大调

作品 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1 F 大调

作品 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2 G 大调

作品 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3 D 大调

作品 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4 C 小调

作品 18 no 5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5 A 大调

作品 18 no 6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6 降B 大调

作品 19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2 B 降 大调

作品 20 (1799) 七重奏 E 降 大调

作品 21 (1800) 交响曲 No 1 C 大调

作品 22 (1800) 钢琴奏鸣曲 No 11 B 降 大调

作品 23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4 A 小调

作品 24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5 F 大调 春("Spring")

作品 25 (1801) 小夜曲 D 大调 长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

作品 26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2 降 A 大调

作品 27 no 1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3 降 E 大调

作品 27 no 2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4 升 C 小调 "月光"

作品 28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5 D 大调

作品 29 (1801) 弦乐五重奏 C 大调

作品 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6 A 大调

作品 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7 C 小调

作品 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8 G 大调

作品 31 no 1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6 G 大调

作品 31 no 2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7 D 小调 "暴风雨"

作品 31 no 3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8 E 降 大调

作品 32 (1805) 歌曲 - 致希望

作品 33 (1802) 七首小作品 钢琴

作品 34 (1802)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调

作品 35 (1802) 15变奏曲和赋格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

作品 36 (1803) 交响曲 No 2 D 大调

作品 37 (1803) 钢琴协奏曲 No 3 C 小调

作品 38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 20)

作品 39 (1789) 两首前奏曲 里面包括了12中大调 钢琴

作品 40 (1802) 浪漫曲 小提琴 G 大调

作品 41 (1803) 小夜曲 钢琴和长笛 或 小提琴 D 大调

作品 42 (1803) 夜曲 中提琴和钢琴 D 大调

作品 43 (1801)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序曲和芭蕾音乐

作品 44 (1792) 钢琴三重奏 No 10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 E 大调)

作品 45 (1803) 三首进行曲 钢琴, 四手联弹

作品 46 (1795) 歌曲 - Adelaide

作品 47 (1802) 小提琴奏鸣曲 No 9 A 大调 克罗采("Kreutzer")

作品 48 no 1 (1802) 歌曲 - 请求

作品 48 no 2 (1802) 歌曲 - Die Liebe des Nchsten

作品 48 no 3 (1802) 歌曲 - 论死亡

作品 48 no 4 (1802) 歌曲 - 自然中主之荣耀

作品 48 no 5 (1802) 歌曲 - Gottes Macht und Vorsehung

作品 48 no 6 (1802) 歌曲 - Bulied

作品 49 no 1 (1792) 钢琴奏鸣曲 No 19 G 小调

作品 49 no 2 (1792) 钢琴奏鸣曲 No 20 G 大调

作品 50 (1798) 浪漫曲 小提琴 F 大调

作品 51 no 1 (1797) 回旋曲 C 大调 钢琴

作品 51 no 2 (1798) 回旋曲 G 大调 钢琴

作品 52 no 1 (1805) 歌曲 - Urians Reise um die Welt

作品 52 no 2 (1805) 歌曲 - Feuerfab

作品 52 no 3 (1805) 歌曲 - Das Liedchen von der Ruhe

作品 52 no 4 (1805) 歌曲 - 五月歌

作品 52 no 5 (1805) 歌曲 - Mollys Abschied

作品 52 no 6 (1805) 歌曲 - 爱情

作品 52 no 7 (1805) 歌曲 - Marmotte

作品 52 no 8 (1805) 歌曲 - Das Blümchen Wunderhold

作品 53 (1803) 钢琴奏鸣曲 No 21 C 大调 "黎明 Waldstein(森林之石)"

作品 54 (1804) 钢琴奏鸣曲 No 22 F 大调

作品 55 (1805) 交响曲 No 3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

作品 56 (1805) 三重协奏曲 C 大调

作品 57 (1805) 钢琴奏鸣曲 No 23 F 小调 "热情Appassionata"

作品 58 (1807) 钢琴协奏曲 No 4 G 大调

作品 59 no 1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7 F 大调 "拉斯莫夫斯基 1"

作品 59 no 2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8 E 小调 "拉斯莫夫斯基 2"

作品 59 no 3 (1806) 弦乐四重奏 No 9 C 大调 "拉斯莫夫斯基 3"

作品 60 (1807) 交响曲 No 4 降B 大调

作品 61 (1808) 小提琴协奏曲 D 大调

作品 62 (1807) 科里奥兰序曲

作品 63 (1806) 弦乐五重奏 ( 作品 4的整理版本) 钢琴三重奏

作品 64 (1807) 钢琴三重奏 ( 作品 3的整理版本) 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

作品 65 (1796) 咏叹调 - Ah perfido!

作品 66 (1796)莫扎特主题“一位少女或一位女性”变奏曲 ,大提琴

作品 67 (1808) 交响曲 No 5 C 小调

作品 68 (1808) 交响曲 No 6 F 大调 田园("Pastoral")

作品 69 (1808)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3 A 大调

作品 70 no 1 (1808) 钢琴三重奏 No 5 D 大调 "鬼魂"

作品 70 no 2 (1808) 钢琴三重奏 No 6 降E 大调

作品 71 (1796) 管乐六重奏降E

作品 72a (1805) 歌剧 - 列奥诺拉 (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二号)

作品 72b (1806) 歌剧 - 列奥诺拉 (序曲为列奥诺拉第三号)

作品 72c (1814) 歌剧 - 费德里奥

作品 73 (1809) 钢琴协奏曲 No 5 降 E 大调 "皇帝Emperor"

作品 74 (1809) 弦乐四重奏 No 10 降 E 大调 "竖琴"

作品 75 no 1 (1809) 歌曲 - 迷娘

作品 75 no 2 (1809) 歌曲 - 新的爱情,新的生活

作品 75 no 3 (1809) 歌曲 - 词:歌德浮士德从前有一个国王

作品 75 no 4 (1809) 歌曲 - 格雷太尔的警告

作品 75 no 5 (1809) 歌曲 - 致远方的爱人

作品 75 no 6 (1809) 歌曲 - Der Zufriedene

作品 76 (1809)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D 大调

作品 77 (1809) 钢琴 幻想曲

作品 78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4 升 F 大调

作品 79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5 G 大调

作品 80 (1808) 合唱幻想曲

作品 81a (1809) 钢琴奏鸣曲 No 26 降 E 大调 "告别"

作品 81b (1795) 六重奏 降E

作品 82 no 1 (1809) 歌曲 - 希望

作品 82 no 2 (1809) 歌曲 - 爱之怨

作品 82 no 3 (1809) 二重唱 - L'amante impatiente

作品 82 no 4 (1809) 歌曲 - L'amante impatiente

作品 82 no 5 (1809) 歌曲 - 生活的享受

作品 83 no 1 (1810) 歌曲 - 忧郁中的欢乐

作品 83 no 2 (1810) 歌曲 - 渴望

作品 83 no 3 (1810) 歌曲 - Mit einem gemalten Band

作品 84 (1810) 艾格蒙特 (序曲和情景音乐)

作品 85 (1804) 基督在橄榄山上

作品 86 (1807) C 大调弥撒

作品 87 (1795) 三重奏 两双簧管和英国号 C 大调

作品 88 (1803) 歌曲 - 友谊之幸福

作品 89 (1814) 波罗乃兹 C 大调

作品 90 (1814) 钢琴奏鸣曲 No 27 E 小调

作品 91 (1813) 威灵顿公爵的胜利 ("战役" 交响曲)

作品 92 (1813) 交响曲 No 7 A 大调

作品 93 (1814) 交响曲 No 8 F 大调

作品 94 (1815) 歌曲 - 致希望

作品 95 (1810) 弦乐四重奏 No 11 F 小调 "Serioso"

作品 96 (1812) 小提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

作品 97 (1811) 钢琴三重奏 No 7 降 B 大调 大公("Archduke")

作品 98 (1816) 歌曲 套曲 - 致远方的爱人

作品 99 (1816) 歌曲 - 守诺的人

作品 100 (1814) 歌曲 - 纪念石

作品 101 (1816) 钢琴奏鸣曲 No 28 A 大调

作品 102no 1 (1815)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4 C 大调

作品 102no 2 (1815)奏鸣曲 钢琴和小提琴,大提琴 No 5 D 小调

作品 103 (1792) 木管八重奏 降E

作品 104 (1817) 弦乐五重奏 (钢琴三重奏 No 3 的整理版本)

作品 105 (1819) 6套变奏曲 钢琴和长笛

“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手稿

作品 106 (1818) 钢琴奏鸣曲 No 29 降B 大调 "槌子键钢琴"

作品 107 (1820) 10套变奏曲 钢琴和长笛

作品 108 (1818) 25首苏格兰歌曲

作品 109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0 E 大调

作品 110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1 降A 大调

作品 111 (1822) 钢琴奏鸣曲 No 32 C 小调

作品 112 (1815)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合唱和乐队)

作品 113 (1811) 歌唱剧 - 雅典的废墟

作品 114 (1822) 进行曲和合唱 - 新屋落成典礼

作品 115 (1815) 序曲 - 命名日

作品 116 (1802) 声乐三重奏,乐队伴奏- Tramte, empi tremate

作品 117 (1811) 歌唱剧 - 史提芬王

作品 118 (1814) Eligischer Gesang (合唱和乐队)

作品 119 (1822) 11首新小曲 钢琴

作品 120 (1823) 33变奏曲 钢琴 主题“Diabelli的一首圆舞曲”, C 大调 (迪阿布里变奏曲)

作品 121a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11 (“我是卡卡杜裁缝”主题变奏曲)

作品 121b (1822) Opferlied (合唱和乐队)

作品 122 (1824) Bundeslied (合唱和乐队)

作品 123 (1822) 庄严弥撒 Mass D 大调 (Missa Solemnis)

作品 124 (1822) 序曲 - 新屋落成典礼

作品 125 (1824) 交响曲 No 9 D 小调 "合唱"

作品 126 (1824) 六首小作品 钢琴

作品 127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2 降E 大调

作品 128 (1822) 歌曲 - 吻

作品 129 (1795) 回旋曲 随想曲 钢琴 G 大调 (Rage over a lost penny)

作品 130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3 降B 大调

作品 131 (1826) 弦乐四重奏 No 14 C升 小调

作品 132 (1825) 弦乐四重奏 No 15 A 小调

作品 133 (1826) 大赋格 降B 大调

作品 134 (1826) 钢琴 大赋格 四手联弹

作品 135 (1826) 弦乐四重奏 No 16 F 大调

作品 136 (1814) 康塔塔 - 荣耀的一刻

作品 137 (1817) 弦乐五重奏 (赋格) D 大调

作品 138 (1807) 序曲 - 列奥诺拉第一号

神秘的第十交响曲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后,就开始构思创作第十交响曲。他在笔记中以及给别人的书信对话中提到过这部作品,他说,该交响曲描述的是一种大综合,空间方面上至天下到地。时间方面则是古往今来到未来。可以说是一部宇宙交响曲。最奇怪的是贝多芬曾经表示,第十交响曲已经创作完成。但在他逝世后,人们根据他的指示,却没有找到总谱。

1844年,贝多芬的助手的安东·辛德勒发表了一篇关于该交响曲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从那时起,有关这部交响曲的新发现的线索和推测就层出不穷,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听过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并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巴里·库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据各种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构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该作品并没有得到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影响

如上所述,贝多芬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从此之后,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罗伯特·舒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开花结果,繁盛了整个19世纪。

贝多芬的音乐可谓是西方音乐的典范及开源之作。在交响曲方面,他赋予了交响曲“神”,使之形神兼备。第六交响曲用标题对内容进行描述和在第九交响曲里面加入了人声,都是一大创举。后世纷纷效仿。

作曲家勃拉姆斯,瓦格纳和马勒都直言,自己是在贝多芬的指引下创作的。勃拉姆斯直至40岁仍不敢写交响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未有能力超逾贝多芬。瓦格纳就是听过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费德里奥》序曲,才下定决心作一个作曲家的,而其乐剧的理念,就是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里面发展成型的。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说到底就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延伸。

时至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仍然是音乐会里演出最频繁,唱片灌录次数最多的作品,深受当代听众的欢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第九交响曲的原谱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曲》是语文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标题为“番石榴飘香”,它是借用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谈话录。这是一个极富有拉美特色的比喻,香味浓郁,意在昭示本单元内容的文学意蕴与色彩。

《迷娘曲》(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梅娘曲》的创作背景是主人公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情人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高维汉因受伤而昏迷不醒,之后醒来却又失去了记忆。曲子表达的正是梅娘见心上人变成这样后抑制不住痛苦的心情。

话剧《回春之曲》插曲 ,作于1935年。歌中主人公梅娘的恋人从南洋归国投身于抗日战争,不幸因负伤而失去了记忆。专程回国探望的梅娘为唤起他的回忆,在病床前唱起了这首凄婉动人的歌。创作中,聂耳根据剧情的需要,用较为简朴的手法渲染剧中人细腻复杂的心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话剧《回春之曲》公演后,《梅娘曲》在国内和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

迷娘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对比?

[学习目标] ;;短篇美文;诵读鉴赏;[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场风暴。诗人将风暴比作漫游者,可是这个漫游者,遇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橡树林,那狂暴的风暴,面对成片成片郁郁葱葱的橡树林,如同一头长着巨角的驼鹿,面对九月大海墨绿的城堡,显得无可奈何。风继续吹,但这场风暴什么时候能过去呢不怕,你听,橡树上空的星宿们,正在着急地跺着脚呢!诗人借助古老高大的橡树、花楸树的果子、九月的大海、长着巨角的驼鹿等意象来传达自己在风暴来临之时,以优雅的心态,去聆听大海的风暴。;;[作者简介]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

克福富裕市民家庭。曾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

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主义思想。重要作品还有自传《诗与真》,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所作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广,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其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发现人类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意大利式回廊,点缀着许多雕像。

在竖琴序奏后幕启,传来合唱声“风使帆鼓满,众星在闪烁”,由水手们酝酿出南国的气氛(有时被删掉)。接着洛塔里奥登场,他为梦中的迷娘唱一首摇篮曲:《我让那孩子受创的心平抚了》。

这时侍从安东尼奥举着烛光和威廉一起出现。安东尼奥说明:“明天虽然是热闹的湖祭,但这个家却沉默了15年。主人的小女儿在玩水时,只留一顶红帽就不见了踪影。母亲因忧伤过度而去世,父亲也发疯离家,到各国去寻找女儿,这个家即将被拍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