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的人,这个问题要分清,是缺父母的爱,还是缺老师的爱。
要是小时候缺少父母的爱,长大后大多以:冷漠无情,不知感恩,性格内向,独断专行。
缺少老师的爱容易形成:漠视关心,不思进取,性格偏激,不思助人。
因为有一句话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足以说明孩子不能缺少爱。
这就是个人认为从小失爱的人,成人后大部分性格共同点的地方。
小时候缺爱,容易长大后没有安全感,自卑,没有足够能力爱家人,爱朋友!这种情况,男孩缺母爱容易找年长,成熟的女性,女孩则容易找大龄能照顾包容自己的老男人!小时候缺失的东西,长大了容易找补回家,不利于长大以后的工作,婚姻。给孩子创造再好的物质条件,都不及用爱陪伴!
我堂姐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刚出生时,因为是个女孩,全家都表现出失望,并计划着赶紧再生个男孩。
堂姐3岁那年,弟弟出生了,家里人对待两姐弟的态度非常明显,堂姐经常穿着别的孩子的旧衣服,而弟弟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新的。
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弟弟从小就知道父母对自己有偏爱,对姐姐的态度也是骄横,经常抢姐姐的物品玩,还动不动就对姐姐挥小拳头。
每次孩子之间发生争吵,父母责怪的一定是姐姐。
“你这么大了,就不知道让让弟弟吗?”
“哭什么哭,弟弟能把你打疼?”
“快去把衣服洗了,除了跟弟弟争吵,还会干什么?”
……
堂姐就是在这样缺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到16岁的时候,她离开家去上寄宿高中,从此很少愿意回家,但她明显过得不快乐。
堂姐身上最缺失的是自信,她总是怀疑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才没有得到父母的爱。
这样的表现也出现在婚姻中,她很敏感多疑,对爱人管得很紧,爱人的一个电话或者一次加班,都能让她胡思乱想。
她越怀疑,生活越糟糕,家里总是争吵不断,她的怀疑让爱人心烦,而堂姐似乎也更加证实了一个观点:我就是那个没有人会真心爱我的人。
《母爱的羁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爱来自父母,但有些时候,伤害也来自父母,更可悲的是,爱和伤害会被孩子继承下去。
也就是说, 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表现出最大的特征是不自信,她会把 情感 的缺失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却又不知该如何正确相处,从而造成新的矛盾。
那么,我们该如何治愈自己小时后缺失的 情感 呢?
1、接受自己父母的不完美,并找到自己的价值。
2、从心理上独立出来,发展并接受自己的个性。
也只有当我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会和童年和解,才能逐渐摆脱童年时缺爱的阴影,并逐渐找回自信,不把 情感 寄托在别人身上,也才能真正做自己 情感 的主人,学会让自己变得快乐。
从小缺爱会比较自卑,没有安全感。没有强大的气场,特别在人多的场合不敢表现自己。
但这些影响主要是在上学期间。在自己成年进入 社会 之后,这些不良影响会逐渐减少。
随着自己三观的建立及成熟,会反观自己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思考其中的因果,而更客观看待自己和别人。
所谓成熟,就是更大程度的接纳自己和别人。当你学会了爱自己,那别人对你的态度你就不会再过度敏感和纠结了。
自卑一一屈犟一一坚韧一一同情一一善良。基本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 社会 的实践是这个路数。
小时候缺爱,挠头。。。。。
可能会过于冷漠或者过于敏感吧。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东西,大了可能就会自然而然的忽略掉,又或者比别人更渴求。
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啦,而且我也没有发现身边的人说自己小时候缺爱的。
我感觉70、80后应该挨揍比较多,家长不动手跟你谈心讲道理的应该不多。而且那时候只要孩子吃饱了,才不管你怎么浪呢。一般都是到了饭点不见孩子回来,或者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见孩子,就站街上喊:“谁谁谁,回家吃饭啦/睡觉啦!”,然后就跟烽火传递一样,一层一层的往外传开:“谁谁谁,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啦/睡觉啦!”
哈哈哈,能传方圆十来里!有时候中午喊孩子没有回来吃饭,也不用多担心,下午饭的时候肯定能从外面回来,不耽误回家睡觉!
没办法,农村的孩子的生活范围就是这么广阔!这么撒野!
儿童在5-7岁,是性格发育的关键期。
中国有句古话说"一岁看大三岁老看",就是说儿童时期接受到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一个快乐成长的童年,会决定人一辈子的幸福。所以,我们别给孩子在小时候留下遗憾。
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有些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比如家庭离异的,或者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和其他儿童比较,就是不完整的。这样的儿童,容易缺爱。
从我身边的人来看,缺爱的儿童,长大后的人格也不是很健全。
他们喜欢攀比,容易心生嫉妒,而且有太强的表现欲。
因为小时候缺爱让他自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所以长大了就会刻意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然挣表现无错,但是从小缺爱的儿童通常会对他人产生嫉妒。让自己累也让别人累。
从小缺爱的人,除了爱表现,容易心生嫉妒,还对他人没有信任感。这会在团队合作者鹤立鸡群,难以融入团队之中,也不受团队欢迎。
其实,从小缺爱的人,也很可怜。也许他们身上有很多人际交往的障碍,但是他们并不是明知故犯。我们应该给这样的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毕竟你小时候比他得到了更多的爱。
缺乏安全感呗!我女儿的同学陈X,从小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爸爸,而她爸爸工作又忙,所以她一直比较孤独,因此长大了就缺乏安全感,听说她睡觉时从不关灯,要是关了灯她就睡不着;另外她还离不开人,在学校里上个厕所她都要和别人一块,不然她宁愿憋着……对了,她还特别喜欢讨好别人,把她爸爸给她的零花钱都拿出来请客,有多少就拿多少!而我的餐厅对面的面馆老板,他们两口子只喜欢自己带大的小女儿(在广东生的,马上读五年级了),而特别讨厌在老家长大的大女儿(大女儿出了月子两口子就走了,十多年以后才回乡创业,所以和大女儿没有感情),两口子只要一看见她,就横眉冷对、恶语相向。他们家大女儿也是因为缺爱而睡觉不关灯,老板娘为了这件事天天骂她,其实有时候我很想多嘴的,劝他们对大女儿好一点,但以前的经历告诉我,少管闲事为妙……以上两个人就是我生活中接触到的,睡觉不关灯就是她们的共同点!
缺爱就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关爱。
什么样的爱才是足够好的母爱?
足够好的母爱是她心甘情愿为你好,而这种好,不是你要来的,也不是你费力讨来的,而是母亲始终有一颗热切的心随时为你付出。母亲会小心呵护你长大,在母亲眼里你永远是孩子。你会记挂你,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照顾好他自己。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妈妈。足够好的母亲就是六十分母亲。
那什么样的母亲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呢?
母亲喜欢贬低孩子。
母亲控制欲很强,总用各种规条来限制孩子,如果不能达到她的要求就惩罚。
情绪不稳定的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脾气、翻脸。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不够成熟的母亲,就是母亲虽然做了母亲,但是她的心智水平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
缺爱的母亲,本身就是缺乏爱和不会爱的,所以她没有学会如何爱孩子。
不能够接受母子分离的母亲,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步和父母分离的过程,如果母亲总是限制孩子的自由,总想和让孩子一直做她的小宝贝,那么孩子其实潜意识之中对母亲是愤怒的。
什么样的人是缺爱的人?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的眼光注视。他希望你盯着他,而且希望你和他一块玩,一块做事情。
这样就可以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
孩子知道,有一个人会在我身边保护我,不离不弃。
在孩子小时候,她开始脱离父母去 探索 更大的世界,他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在不在。
如果父母在,他们就可以安全的出去玩。父母的关注,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
有了这种安全感和保护,他就不会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害怕和恐惧。
而如果父母给的关注和保护特别少的话,孩子就会觉得不安全,自己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父母。父母好像也不在乎自己。他们会觉得愤怒,觉得自己不够好。
所以他们会做一些事情,吸引父母的关注。
譬如哭闹,和父母对着干,还有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希望获得奖励。
但是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非常不快乐,会觉得父母为什么不关心我,不为我考虑事情。
缺爱的人潜意识里要弥补童年的缺失。她们很想博得别人的关注。同时,她想让别人喜欢她。
这些都是童年没有获得过的心理营养。而这些营养,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乎他的心灵 健康 。
不能弥补这些爱,她便不能活。这种缺失会操纵她做一些事情去迎合别人。
当她想去迎合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受别人操纵的,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敏感。
因为爱的缺失,他们骨子里是不自信的。甚至会觉得她对自己不好,她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她首先迎合的是她的父母。再就是迎合周边的人。老师、领导、权威。觉得只有自己努力表现好了
别人才会喜欢她,而不是喜欢真实的她,所以她习惯性地带上了面具,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
这是终极的自我攻击。那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 是不是自己的父母不够好呢。他们有没有资格做父母。
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就会去追求优越感,他们会去过分地追求分数高、高荣誉、高学历、高工资、高地位。
缺爱的人想成为那个优秀的万众瞩目的那个人。又害怕不够好的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她的压力山大。而且战战兢兢。她会刻意地和别人保持距离。她害怕别人不会喜欢真实的她。所以她构建的关系是疏离的。
她需要从自己的家庭中站出来,去看到 健康 的孩子是在怎样的家庭生活的。
其他家庭的父母会理解孩子,照顾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虽然他们也会教育和惩罚孩子,
但他们的始终是给孩子足够的温情的。
而缺爱家庭的孩子像是被放养长大的,她其实特别渴望 情感 的连接。渴望温暖,希望父母可以多关心自己。
其实她从一开始就错了。错的是她认为自己不够好,其实她是足够好的,和别的孩子一样,
她也本该获得爱和关怀。只是她很倒霉,没有生在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如果她生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那么她会很有自信。她会有自己的主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有安全感。
她不必迎合别人,因为他知道本来的她自己就是足够好的。她也可以不惧怕露出不完美的真实的自己,她也会和别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错就错在了一开始,她认为自己不好。是因为她认同了挑剔她的父母吧。当然这也不怪她,
当时她还是一个孩子。不讨好父母,她怎么会活下来呢。
你需要知道,别人不会用你父母的眼光看你。你和别人是平等的。别人也不会总是对你不满意。
现在,你要学会做自己的好父母。勇敢地站起来,不要再去迎合别人。
缺爱的人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缺爱的人当得知自己的自卑是由父母引起以后,会非常地痛恨父母。
然后开始和父母对着干,发泄自己的愤怒。
最终会和父母和解。
这是有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的。
但是自己强大起来以后,会对父母不再抱有那么大的期待。
反而相处的会比之前更好。
不是父母不爱你,而是他们很匮乏,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也没有获得足够的爱。
一个充分得到过爱的人,他已有“得到感”。反过来,一个缺爱的人,往往同时缺乏爱的能力,因为爱对他来说,是目前最想拥有的东西,必定锱铢必较。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缺爱的人,不要苦恼和自责,我们只是比别人晚得到足够的爱而已。那就正视自己的需求,告诉爱人和朋友你的需求,让他们陪你一起努力。
我认为爱可以是一种关系模式的习得。 当你被包容、关注、宠爱。你也会这样对待别人。同样,爱也是一种能量,当你得到了这样的能量,你就可以给到别人。如果你觉得这种能量很匮乏,你的潜意识是想要索取的。
缺爱的人往往敏感,没有安全感,内心细腻。他们也会非常懂得感恩。
缺爱的人不要将就,找一个不够爱自己的人就嫁了。一定要学会识人,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保护你,爱护你。
后记:
现在的你已经长大,如果你向父母索爱失败,你无法改变他们,那也只能接受他们不能付出爱这个事实。
我们始终要分清楚:我的期望(理想)是什么?现实是怎样的? 我要如何处理现实和理想的冲突。
有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委屈感只能通过时间来消化和代谢掉 。这始终需要一个过程
而缺失的爱怎么弥补呢?其实有很多方式。
交朋友啊,找咨询师啊,找恋人啊,甚至是陌生的网友,都能带给你温暖。
甚至是自己对自己好一点,不要有太多的自我攻击。
有人说:我性格缺爱怎么办?
其实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你目前一种内心枯竭的状态 。
你缺乏温暖了,缺乏阳光了,低沉了。
那就去寻找 阳光、温暖和爱。
依我的经历来说,有时候陌生人都能帮你很多,为什么?
你那些委屈,你那些怨恨你是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相反,一个陌生的网友,隔着屏幕的咨询师你却可以跟他们倾诉衷肠。
合格的咨询师,不会去伤害你,在带给你温暖的同时,帮助你 整理那些破碎的自我碎片 。帮助你强壮你的自我。帮助你软化潜意识的固着。
你的自我会得到整和。当你内心不再充满了冲突,当你可以逐渐欣赏自己而不是自我怀疑,你的心就会逐渐暖化,你慢慢可以变成温暖的人。
自卑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信念,它会变化(就是说你可能在一个时期有安全感,在另一个时期没有安全感)它的主要表现是相信,即对自己存在的世界的信任感。 无论你的遭遇和所处环境是好是坏,只要你信任这个世界(包括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反之则无(处在完全相信和完全不相信间的这个区间体现了安全感的强弱变化)。
爱真的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有的人就是在爱中成长,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可有的人从小就缺爱,也渴望得到爱。从小就缺爱,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去填补心灵的空缺。
1找一个特别爱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希望有更多的人爱自己,其实爱自己的人不需要太多,只要有真心爱自己的就够了。对于从小就缺爱的人来说,对爱的渴望会更加的强烈,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就会走入歧途,容易被别人骗。由于缺爱,所以只要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会特别相信别人,所以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其实小的时候缺爱,长大了可以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爱,可以找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你会觉得自己很幸福,每天也可以像别人希望有爱的笼罩。但是在找寻这样的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相信别人,只要有人愿意真心给自己爱,心灵上的空缺就可以填补上了。
2多交一些朋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小的时候可能因为缺少亲情,所以会很缺爱,但是同样可以用友情去代替,如果你的朋友足够多,而且还足够真心,这样你也是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你的爱的。朋友也可以给予自己特别多的爱,有时候他们就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多交一些真心的朋友一样可以得到特别多的爱,可以通过交一些朋友去填补心灵上的空缺。
既然我们都渴望得到爱,那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爱无私的奉献给别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这真的是一个悲伤的问题。
童年的时候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

生活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旅,而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起点
人的出身不仅仅是阶级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情感模式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起点。
在危机和防御性主导的情绪体验中,一个人是没有余力去发展自我的,相反,ta所有的能力会被用来拯救匮乏。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也是个“懂事”的女儿,他的父母重男轻女,尽管她本人貌美如花,但是却一直自愿做供养家庭的牺牲者,这重担压垮的不仅仅是她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制造了低自尊。
她外表强势、美貌、极懂人情世故,内在却根本不相信自己对世界有掌握感,她对浪荡公子曲连杰曲意逢迎,对上流社交机会趋之若鹜,又死死控制着爱她的王柏川……
如果说安迪的强势是骨子里对世界能够把握的自信,而樊胜美却逃不开一个“怕”字,她完全不相信自己能安心往前走,只能一边像溺水的人,竭尽全力地抓住种种靠近她的可以依赖的机会;一边学会跟偏心的父母划清关系,冒着不被爱的风险,打破做懂事女儿来求得家族地位的模式……这是多么痛,多么难,又多么长的一条成长之路啊。
走上这条路,她们需要为自己找到更多的爱来救赎,再造一个亲密关系。
书上说,“一个人心中有好上帝的前提是——ta心中曾有过父母良好的形象。”
那是一份对爱的信任,有了这个信任,生活这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进行着的精神之旅,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自由探索,而不会成为隔绝一个人的城堡。
学区房、辅导班都不是一个孩子的起跑线,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爱,用真正的爱来供养孩子,为孩子建筑内在的安全感,才能真正支撑TA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