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凉菜准备完毕后,第一个要放进去的应该是粉末状或者颗粒状的调味品,比如盐、糖、鸡精等。这些颗粒状的调料,易溶于水难溶于油,所以提前加进去可以更好地溶解、入味。
2、第二个放的调料,就应该是水溶性液体调料,比如酱油、蒜汁等。但要注意一点就是,醋虽然作为凉拌菜的关键调味料,但在第二步的时候可以先不放,以免醋的酸味把整一盘凉菜都酸化了。
3、第三步要加入的就是油类调料了,比如花椒油、芝麻油、香油等。在液体调料后再放油类调料,能让油类调料更好的入味,提升菜的口感。
4、如果想要在凉拌菜中加入花椒面,就和油一起放入,效果最佳。因为花椒面可以和油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挥发出花椒的香气。如果放早了,口感会大打折扣。
5、醋是凉拌菜的重头戏,可以为凉拌菜提味增鲜、祛腥增香,不过为了避免酸味占据整个菜品的口味、改变菜品的颜色,醋一定要最后放入。
叶子类:芹菜、红苋菜、香椿、木耳、紫甘蓝、生菜、芥菜、穿心莲、白菜、卷心菜、菠菜等
瓜类:黄瓜、苦瓜、胡萝卜、白萝卜、三月瓜等
肉类:鸡肉、猪头肉、猪脸儿、牛肉、兔肉、鸡蛋等
海味:海带、海参、海虾、虾皮、鱿鱼等
豆类:豇豆、花生、黄豆、大豆、豆腐、豆干、豆皮、土豆等
面类:凉面、凉皮、凉粉等
自己分的类,仅供参考,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凉拌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很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1、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食物的美味,吃的就是这个“味”中国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多从“色、香、味、形”上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味”是中方饮食的魅力所在。
2、西方饮食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是否搭配全面,喜好小而精的食物,始终从食物营养的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1、中方饮食结构主要以谷物(大米、面条)“淀粉”为主,肉吃得比较少,再与蔬菜搭配,蔬菜占主导地位,肉的摄取量一般,主要与蔬菜和豆制品为主,中国人喜欢热食,觉得趁热才能吃出许多味来。
2、西方饮食结构比较注重动物蛋白及脂肪的摄取量,动物类菜品居多,一般以面包、马铃薯、肉类为主食,肉食占大部分比例,西方人喜欢冷食,冷菜,许多蔬菜都是生吃的。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1、我们中国人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宴席都喜欢聚餐团坐,使用圆桌,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共享一席。大家相互敬酒、劝菜,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更是借饮食而欢,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还有团圆和睦的气氛。进食过程中不需要他人提前对食物进行分配,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西方人的家庭聚会和宴席也会团坐在一起,他们一般使用长桌,他们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会有人先行分配好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大多数宴席不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的满足个人对食物的满足,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交流,不必在餐桌上将全部的活动公之于众。这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的自我尊重,强调了个人的自主和独立。
四、餐具方面的差异
1、中国人吃饭的餐具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
2、西方人餐具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五、菜名的差异
1、中国的名菜很多往往包含了许多历史文化的文化信息,例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的苏东坡传下来的食谱烹制的,“宫保鸡丁”“宫保”是官员的职位。有的菜名还与典故及传说有关系,比如“佛跳墙”则是传说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纷纷跳出墙。随着饮食文化不断发展,菜肴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西餐的菜名比较简单化,直接是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海鲜汤、煎牛排、意大利面条、意大利披萨饼等,大多都是以原料及烹饪方式来命名的。
总结: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处事哲学。无论是哪种饮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并了解各自的饮食文化,让饮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乐趣及享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