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过程的置换与还原Liuguodong分享6天

心理咨询过程的置换与还原Liuguodong分享6天,第1张

心理咨询过程的置换与还原

案例:一个来访者讲述自己的弟媳与婆婆(自己的妈妈)闹矛盾,讲述很多详细的事件,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多次讲述,不是我不帮助解决,而是不知道怎么解决表明自己的对于弟媳与婆婆(自己妈妈)关系矛盾,无可奈何的痛苦。

咨询师问:你说弟媳与婆婆的关系,能否谈谈你与婆婆的关系怎么?

来访者伤心欲绝谈起自己对于家庭的付出,婆婆对于自己的冷酷,自己也是想化解婆媳矛盾,但是难以做好的煎熬痛苦。

案例:另一个年龄大来访者说,感到院子里的很多小孩子可怜,看看这些家长忙于工作,只顾赚钱,不管孩子,心理不舒服。

咨询师问,他们不可怜,你才可怜,多关心自己吧?来访者愤怒地说你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这么自私?表现的愤怒。后来,来访者慢慢冷静下来。

咨询师:这些孩子有玩具,有吃有喝,虽然父母上班忙,但是有父母在身边,有关心关爱,有人疼,你有谁心疼啊!他突然老泪纵横。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来访者开始谈的事情,不是自己真正要谈的事情,拿着他人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痛苦不满情绪。

一、心理咨询过程有种现象,拿他人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情绪为“置换”

有人来咨询自己有事不谈,津津乐道谈他人的问题或者事情,实际是借别人的问题事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情绪,这个行为在心理咨询方面称之为,“ 置换 ”,把自己的问题,换成他人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对于他人类似的问题侃侃而谈,有时谈的声泪俱下,表达释放自己的痛苦情感,对此咨询师需要甄别。

谈他人的问题事件是潜意识的行为,来访者是意识不到,意识到的是他人的问题事情,自己非常有情绪,很想表达甚至做些什么,有时自己甚至付出大量的精力,绞尽脑汁进行分析研究,帮助解决,看似很热心,自己真正的问题被自己隔离。

因为有某种不满情绪、伤害、欲望等在与内心深处,因此不知不觉容易关注某类似的事件或问题,造成自己内心的困扰难受,如自己没人关心,总感到某类人没有关心;自己与婆婆关系不好,关注自己的弟媳与婆婆关系矛盾冲突;自己幼年被伤害,见到虐待小孩的,自己就愤怒或恐惧等等。

我学习心理学,很多人目的是希望有能力帮助他人。为什么要帮助他人?因为看到他人的问题,自己非常难过,希望帮助他人,解决他人的痛苦,后来不断学习成长,才知道是因为自己有问题需要帮助,他人的问题与自己的问题类似,见到他人表现出现的问题触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难受。

“无论积极正面情绪,还是消极负面情绪,都是一种能量,情绪越是强烈,能量越大,就像火山内部的岩浆,聚集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如果压抑过很,会有剧烈的火山爆发”。

在表达自己的痛苦时,经常使用置换的方式,借别人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情绪。“人的本性是更关注的是自身问题”。

因为某件事或者问题,使自己非常难受,自己不敢面对,就会关注他人类似的事情。有时处于强烈的情感表达的需要,会对事情按照自己的理解需要进行修改加工,使得事情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 疏导自己的痛苦,释放攻击和性压抑。

人的任何痛苦不满情绪都是因为,“不安全感和性压抑”,要通过攻击和性压抑的释放来减轻压力,这样通过具体事件行为来表达。

譬如**的笑话,也是性压抑的释放,**笑话是人为加工修饰过的,可以更好表达性压抑的情绪或者攻击。

二、人为什么要借别人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痛苦情绪?

有的事情是表现出自己的软弱、羞耻、罪恶、无能、内疚、欲望、贪婪、自私等,这些特征自己是非常难以接受,有的违背道德伦理,自己不敢和难以面对的,但是这些欲望产生负面情绪存在自己非常难受,怎么办?置换成他人的事情,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少有顾虑谈,表达出来自己才能感到舒服轻松一些。

但是这样隐晦的表达都是潜意识的行为,不是自己所能意识到,咨询师如果仅仅就事论事,既是再好的帮助支持,最后来访者还是会感到自己心理不舒服,就像发烧,只是在头上用冰块降温,没有针对性治疗一样的结果,冰块撤走后,又会发烧——问题重复出现。

借别人的事情说自己,别人的事情附着自己很大的情绪,在强烈的情绪漩涡兜圈子,让人迷惑,带着很强的情绪,人根本不能理性思考。还有意识到的是他人问题,自己的问题隔离回避,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因此就出现心理问题。

三、心理咨询过程的置换与还原

来访者讲述的问题类型,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类型,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起码来访者认为有相似的感觉,从来访者讲述的事情,引导到来访者自己回到的自己困扰上来,这种方式在心理咨询中叫做“还原”还原事实真相,上面例子,弟媳与婆婆关系,实际就是自己与婆婆的关系;谈小孩子可怜,实际就是自己的可怜;见到小孩被打,自己恐惧愤怒,实际就是自己幼年被打的恐惧愤怒。

四、怎么还原?

通过试探性问话的方式来转移话题,首先用内容、情感等反应,表达自己对于来访者的理解,然后用开放式问话,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 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是在说他人,还是通过谈他人,来表达自己的类似问题,释放自己的压抑痛苦情绪? 你说弟媳与婆婆的关系,能否谈谈你与婆婆的关系怎么?弟媳与婆婆的关系让你想到什么?你看到小孩子无人管感到可怜,由此你想到自己什么了吗?见到小孩被打,自己恐惧愤怒,由此你想到什么?这种问话勾起对方潜意识里的东西。

还原有个条件,就是来访者自己内心成长到一定程度,能够承接自己的痛苦,敢于面对自己的“软弱、羞耻、罪恶、无能、内疚、欲望、贪婪、自私等”,才可以还原事实真相,如果来访者内心还没有成长,一旦过早还原事实真相,来访者会愤怒,逃避,或者隔离,没有任何感觉。

过早还原事实真相容易造成:1、造成咨询的脱落或者攻击,来访者带着恐惧愤怒离开,来访者是痛苦的;2、回避、逃避,不承认有这个问题,因此内心没有足够的成长,不能承接事实造成的伤痛;3、来访者隔离,没有任何感觉,破坏咨询关系,咨询卡着。

咨询师把问题引导到来访者自身,来访者出现愤怒——表现对你的攻击;逃避——很快反应说:“你说的不对”,那么说明来访者潜意识感觉到咨询师的威胁,戳穿事实真相的难受,咨询师走的太快了,超出来访者思想认识,心理感到压力,难以承接。

咨询师就像要紧贴来访者走,跟着或者在来访者前面一点,就像给来访者打着灯笼照路,让来访者能够看清眼前有什么障碍,避开障碍,安全行走,如果灯笼不在来访者眼前,在最后或者在最前面,来访者眼前一片黑,本来来访者有问题的困扰摸不清头绪,那么来访者又会感到迷惑痛苦。

咨询师需要慢慢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来访者就可以顺理成章接受你的指导。

咨询师要还原问题的真实面目,注意力引导转移到来访者自身的问题上。潜意识意识化,看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就能理性考虑自己的问题,问题就容易解决。

2019年4月1日星期一

移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把关系/情感模式从过去转移到现在,过去的行为模式在现在被重复了。第二层含义是从内心世界向外部世界的转移,或者说从自己的幻想/想象到现实生活的一个转移。比如说一个来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亲不是很帮助他,他会理想化一个父亲,在心理咨询中,他会把自己理想化的父亲转移到心理咨询师的身上,这也是一种移情。他会表现出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父亲的形象,换句话说,只是他内心的一个幻象而已,被转移到了现实之中。一部分是来访者过去模式部分转移到了现在,另一部分是他的幻想和想象被转移到了心理咨询场景中。在现实中还要再复杂些,移情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现在的重复,也不只是内心世界理想化的形象移植到了心理咨询师身上。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而言,是一个新的人,有一个新的体验在里面,还要再增加一个个人的新的经历。实际上的关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重复,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新的经验和体验。比较一下CBT与精神分析,在CBT中,我们希望来访者改变的是思想和行为模式,但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希望改变的是情感,我们认为来访者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情感,这是这两者的区别。我们总是捕捉咨询中情感的细节,正性的/负性的情感,情感上的冲突等,我们捕捉情感的话语和关键的时刻。如果在咨询里面干预情感或者和情感的线索工作,很重要的是,情感要在咨询室内活灵活现地呈现,而不只是诉说,如果他只是在说他情感的体验,是不足够的。我们要让来访者在现场将这些比如对父母愤恨的情感表现出来,这就是移情所讲的意思。情感不仅指的是内心的感觉,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概念,情感必须是在人际关系中体现中来的表现,心理咨询师要能够体会到来访者的情感,心理咨询师所感受的情感必须要能够反映来访者的情感,情感不是静态的体验,是通过关系表达出来的感情。这就是移情的重要性,就是情感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是和来访者“谈”情感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能够感觉到它,必须能够体验,然后来访者才能找到一个新的办法解决情感的冲突。心理咨询师本人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涉及到亲密的情感,他必须要和来访者以一种亲密的情感来工作,这个和CBT的工作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是两个人的,而非心理咨询师身处谈话之外,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要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以恰当的距离去理解他,不能被来访者的情感所压倒,也不能远离来访者、控制或被控制。只有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够去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具有成就感和挑战性,通过这样一种情感工作的方式,可以认识这样的一个人,并知道这样的感受,有经验以后,你会知道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只是处理症状和模式,当然,这样的工作也是有挑战和难度的。情感和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情感也是个人的关系,来访者会把关系转移到咨询室内-移情,心理咨询师会产生反应-反移情,心理咨询室里的关系模式是有心理咨询师的一部分贡献的。在咨询过程中处理移情的方式,在精分导向的咨询中有了变化。在过去的心理咨询,重现来访者的过去,我们追溯年幼的创伤并挖掘、修复。现在更加注重来访者目前在现在的咨询室的经历和感觉,因为只有重视现在,才能使来访者更好地学习经验,适应现在。举例:一个来访者不容易相信别人,按照过去的模式,只是解释她为什么不相信别人,我们可以解释年幼的时候导致,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现在的工作是,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真实的人际关系,要让来访者能够信任心理咨询师,才能够信任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使他成长,所以我们利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去解决这个问题。回到晨间演讲的例子,来访者妒忌别人,按照过去的模式,就是过去的人际关系在现在的重复,因为相比于弟弟她被父亲所忽略了,转移到心理咨询师身上,认为心理咨询师喜欢男病人而不是她。但这不是工作的重点,重点是我们要让来访者有勇气去承认她自己妒忌别人的情感。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用一种拒绝的态度面对妒忌的情感,而是接受的态度,他让她知道,妒忌的情感是很正常的。勇气是很重要的,心理咨询师要让来访者能够接受让她羞耻的情感,不是解释她,而是用两者现实的人际关系,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事情总是两方面的,这个例子来看,来访者本人感到妒忌的,感到很羞愧。她把和父亲的关系模式转移到了她跟心理咨询师和他人身上,这是一种重复,这个可以理解。我更看重这一点,就是新的人际模式的建立,就像在和心理咨询师的人际互动中,是一种新的人际体验。她过去是被父亲拒绝,内心充满了羞耻和妒忌,但在咨询室里,心理咨询师能够理解她的感受,并没有拒绝来访者,正是心理咨询师的理解,使得来访者有勇气敢于承认内心的妒忌。正是这个承认,使得来访者能够成长。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在这里了。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词语来形容移情,移情就是一种期待,来访者在脑海里有一种欲望,因为她过去的成长经历,她总觉得父亲喜欢弟弟比她多,心理咨询师喜欢男病人会比她多,她生活中的模式也是如此的。心理咨询师能够理解来访者的期待,给来访者一个动力,让她有能量和这个期待做对抗,使得她能够打破这个期待进入到新的关系模式中。看起来复杂,其实又很简单。我们需要把书本的概念翻译成自己的经验,你如果能够吸收消化,你就会发现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弗洛伊德认为两个问题:移情是来访者犯的一个错误,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师像她的父亲,父亲喜欢弟弟不喜欢她,弗洛伊德认为她犯了个错误,把心理咨询师当作父亲,来访者必须意识到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师不是父亲;弗洛伊德还认为移情是一个阻抗,阻抗心理咨询师去理解来访者。但现在认为移情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将情感带入现场,使得心理咨询师有一个介入的机会,移情是阻抗也是老的概念,不对的。按照过去对移情的理解,心理咨询师会说:你对我愤怒,是把我看做你的父亲,是错的。但按照现在,这样说是不对的,会这样说:是的,你体验到这个感情,就像你从你父亲中体验到的感情是一样的,你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在现在重现了。心理咨询师理解来访者以后,让来访者可以接受过去的体验,让她能够成长。心理咨询师在这里是能够理解、承受,让来访者成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给一个解释,这是和过去理解和咨询方法上的不同。如果说心理咨询师只是和来访者说:你搞错了,我不是你的父亲。如果这么做,就真的像来访者的父亲过去对待来访者,这种行为模式再次重复,来访者感到被拒绝。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让来访者体会到,她可以感觉嫉妒,是被允许的、可以的,可以更加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而不仅是重复。边缘、自恋和神经症移情的区别,不要搞得太深,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讨论。

神经症来访者不是深层次的问题,相对比较稳定,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的情感状态是更加原始性的、更加不稳定,他可能会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理想化的心理咨询师,然后到一个极端认为是非常差的心理咨询师。边缘性人格障碍对于别人的评价是非黑即白的,要么认为心理咨询师是非常完美的,不允许任何的错误,或者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任何优点。概念的混乱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看什么是对你有用的部分,是不是有意义。反移情,两方面都对的:一方面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的反应,另一层次是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态度使得来访者有一个新的机会,有勇气去理解自己的情感,正是因为心理咨询师开放的接受来访者的态度,使得来访者能够理解自己的情感,而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重复,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来访者本人的成长。移情总是两方面的:过去的重复和新的经验的一面。在读精神分析的书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二十篇文章有二十个观点,重要的是要发现哪些对你有用,结合你的经验和书,去选择对你有用的,如果读不懂,就不要去看了。去读一些对你有用的书,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重要的。有很多的理论观点,有些是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所写的,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很好。但这个领域,有很多抽象的理论,无助于你的理解和思考,要发现对你有用的书,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你可以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从病人身上学习到,相互之间的交流,都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深化,形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概念,在精神分析里面,有些概念有用,但有些概念是没有用的。

保守的位置:心理咨询师作为观察者身处世外,不参与进去。激进的位置: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两人的关系模式,心理咨询师本人也参与到咨询发展之中,心理咨询师本人也会有移情在里面,会掺杂进去,心理咨询师需要自我体验也是因为如此,帮助他辨析是他自己的移情,而不是来自来访者。来访者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经典强调一个人的咨询,现代强调的是两个人的互动。自恋涉及到自尊和自我认同的问题。这样的来访者一方面显示无所不能、傲慢,让心理咨询师感觉到卑微,这些人自己感觉自己渺小、卑微,很敏感,很容易被伤害到。对于这样的人格来访者的咨询,方法是要不同的。心理咨询师要具有同情心,让这些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是可以不需要完美的,可以忍受自己的不完美。要有更多的同情心,要能够承受自己的不完美。对于心理咨询师最具挑战的是,她会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表现得非常强大,会让心理咨询师显得自己很卑微,心理咨询师必须要能够承受被来访者激起的卑微感,心理咨询师要让来访者能够调和这些分裂。他的内心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高傲的和卑微的,心理咨询师要去调和来访者的这方面,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具有挑战的。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当她能够承认,人不需要那么完美,就会更具有人性,这是咨询进步的表现。如果能够意识到,我的心理咨询师不一定要理解我说的每一句话,这是合理的。他不理解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坏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只要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就可以了。他能够意识到心理咨询师没有理解,我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帮助她理解,说明咨询是帮助她成长的成功的咨询。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从心理层面解释一日本男子宣布和初音未来结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日本东京一名35岁的男子,最近正式宣布要和初音未来结婚了。男子坦言,10年前曾在职场受女性前辈欺负而停职,导致他对三次元女性有了心理创伤,后来接触到初音未来的歌曲得到了治愈,PSVR初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今年春天在Gatebox技术下实现了和初音的“同居”。

01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先说一下Gatebox技术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款为喜爱动漫的人定制的家用智能化全息机器人,形象大多是二次元的萌妹子,比如逢妻光或者初音,不仅身姿很好看,还具有甜美的声音。

对于喜爱二次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原来在电视荧幕上看到的形象,现实生活中也能近距离接触到了,科技的发达,让更多虚拟的东西能够呈现在眼前。

如今听闻35岁日本男子和初音未来结婚,我一点也不感觉奇怪,现实生活中我有很多朋友也是动漫迷,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大家也许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对于二次元的东西很着迷,而对于现实当中的人反而越来越不感冒?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一是受压力所致,尤其是情感的相处当中,牵扯到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为人交往已不再单纯。在异性交往当中,经常会遭遇伤害,不是被嫌弃,就是各种挫折。受此困扰,好多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宅的人,就不太愿意去接触别人,选择了“逃避可耻但有用”的生活态度。

而在虚拟人物当中,则不会受此影响,角色已经深刻描述,对于人物的喜爱都是积极正面的。

二是“置换”。在心理学上,这是精神分析的概念,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现实生活中想要美好的感情,但是得不到,于是通过虚拟人物如初音未来,寄希望这种对象的存在,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自我防御机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二是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和初音未来结婚,也许是这个男子受初音未来的歌曲所治愈,受到鼓舞,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加上现实技术的发展,已有了近距离接触的这么一种状态,由于现实压力,回避三次元女性的心态已根深蒂固,最终做出了这么一幕让人不理解的行为。

02

让我想起了好多不婚主义者,想起了身边那些养着猫猫狗狗不谈恋爱的人士,想起那些倦于和人建立深度亲密关系,而选择和一些非人类厮守的身边人。

二次元我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咨询了身边很了解的人,我问他这个人和初音结婚了,别人干吗?他截图了动漫迷要团战日本的聊天记录。我问他沉迷二次元是什么感受?他说没啥特别的,就是多了个精神寄托,然后有了缓解情绪的渠道。

这让我想起了我比较熟悉的吸毒群体,对毒品的眷恋也来源于情感的寄托。

人性的本性还是倾向于修身养息的。人际关系的交往,特别是亲密关系的交往,其实还蛮消耗能量的,要与一个和自己成长经历截然不同的人建立幸福的长久关系,要花费的精力、心思,自我成长的调整、包容,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当情感面对的是非人事物时,一个既可以寄托情感,又无需耗费太多心力的事物,对于人性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

人性本质对于关系建立的需求是很强大的。再强调孤独的人,也无法在绝对孤独的环境下生存。关系的本质包含着两个点,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我们自己,客体可以是很多。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这个强烈的关系需求时,又不愿在人类关系上耗费心力,那这个客体就会流于其他。

或是二次元,或是猫猫狗狗,或是某种药物,或是某种权力……。每个世界都有他各自的逻辑,也有着共有的逻辑。不懂的世界里,唯愿你幸福。

03

外面的世界太危险,我要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很多人还没搞清楚初音未来,这名网络虚拟歌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她已经有了大批大批的粉丝,而且还开了自己的演唱会,现在这名日本男子宣布与初音未来结婚,更是让很多人甚是惊愕吧。但它还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存在即合理,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来一部著名的心理学**《充气娃娃之恋》。拉斯是一个典型的宅男,性格自闭,无友无伴。他从玩具公司定制了一个充气娃娃比安卡,并带她参加家庭聚会,一起吃饭,一起入眠,一起去教堂礼拜。周围的人都觉得拉斯的精神不正常,兄嫂为此专门咨询了医生达戈玛,后者认为拉斯的症状是一种幻觉,最好的治疗就是因势利导。而此时,拉斯对于比安卡的痴迷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还要在教堂跟它举行婚礼。这部**,引起了不少心理学家对这一类事件的关注。

众说纷纭,有的医生归结为幻觉、妄想;有的心理医生认为是恋物癖;有的心理咨询师则认为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人际交往中受了创伤,发生了行为退行,语言、行为、思维都退回到成长早期,待在自己舒适的区域里不愿意出来。这位35岁的日本男子,看起来完全没有35岁的样子,也许与行为退行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迷恋初音未来的这类网络虚拟歌手的粉丝中,多有着类似的退行的行为特征,或者内心有着退行的心理需求,寄托于以为网络虚拟歌手,守护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美好。在他们的世界里,外面的世界是现实的、俗不可耐的、危险的、肮脏的,他们内心的追求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

所以,他们并不是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而是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他们只是把内心最美好的追求,寄托在了现实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虚拟歌手身上,待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已。

04

看到这则新闻,脑子里闪现的是若干年前电视剧《大宅门》中白玉婷挚爱万小菊,几经提亲遭拒后嫁给了万小菊照片的片段。在剧情中白认定万,非他不嫁,即便万不同意,白也要有结婚这样一个仪式(即便是与照片),昭告世人她这一辈子只爱万,也算是给自己的爱一个安放之所,在她自己的意识里“强奸”了万小菊的意志:不管你同不同意,我嫁给你了!

这个日本男孩也有类似之处。喜欢初音未来就悄悄粉她就好了,为什么大张旗鼓搞婚礼呢?争得初音未来的同意了吗?也是一厢情愿。然而,人就是需要仪式感的,婚礼昭告世人,也告慰自己,他的“老婆”是初音未来。(作秀吸睛的成分不做考虑)

也许男孩的“婚姻”生活会很完满,和想象中的初音过日子比和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孩子过日子省心多了,不必处理不同意见,不必照应日常生活,更不用处理现实中婚姻所涉及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维护,是不是让大部分男同志羡慕?这也许也是男孩作出这样选择的初衷吧……

祝男孩子幸福,自己的人生就应该自己选择,自己把握,自己负责,幸福就好!

05

这个新闻听上去好暖。

新闻中这位35岁的男子,在现实生活中职场上失利,又不被活生生的女人喜欢,其实也是蛮可怜的。

能够跟自己喜欢的初音未来结婚,对这位男子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人呢,总是害怕孤独的,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伴的。无论是从繁衍的角度,还是从情感的角度,人们总是希望能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但是,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受到种种挫折,以致于萌生了逃避残酷现实的想法。

就像新闻里的男子,现实生活中并不顺利,选择初音未来这种二次元虚拟人物来结婚,也说明了他作为一名人类,有着基本的情感需要、社交需要。

因为有各种需要,又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和挫折,那就去二次元虚拟世界找吧。

写到这里,替这位男子感到心酸,生而为人确实不易;也替这位男子感到温暖,虽然初音是虚拟的,但是好歹也能满足部分的情感需要。从抚慰心灵的角度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3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