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漂泊四方的寂寞。整首诗直抒胸臆,通过上下片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生的感叹。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起当年在午桥畅饮的时候,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上,随着水流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就像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赏析
词的上片是忆旧,作者回想起自己的往事,在青年时期和各个“豪英”在一起把酒言欢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幅恬静的画面,将作者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词的下片则是感怀,作者将自己如今的处境和往事进行对比,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整首诗通过对旧以前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译文:
天上宫阙,白玉京城,有十二楼阁,五座城池。仙人为我抚顶,结受长生命符。突然想来人间一游,误逐世间的环乐,以尽前缘。人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六圣君,空名挂于浮云端。以天地为赌注,一掷决定命运,一直战争不停。
我曾经学习霸王战略,希望能功成名就,锦衣返乡。可是时运不佳,长期漂泊五湖四海。曾经去山东学剑,没有什么结果,会写点文章,可那有什么用呢?剑术并非万人之敌,防防身的技术,文章倒是四海闻名,罕有人匹敌。这些都是些儿戏,微不足道,所以我象梁鸿一样看破了世界,唱着五噫歌离开西京长安。
不过在临去之时,我还是流下了慷慨激扬的泪水,打湿了我的帽上红缨。叹君也是个倜傥之才,气质品格冠群英。道旁设帐为我饯行,慰籍我此次远征的艰辛。鞍马生涯如浮云,送我送在骠骑亭。歌声钟鼓声表达不尽你的情意,白日马上就要落在昆明池中。
我曾经在某年十月到达幽州,看见安禄山的军阵兵甲灿烂如群星。君王唐玄宗放弃东北河北,整个地区都由安禄山横行无忌,犹如长鲸在海洋横行。呼吸之间就走遍百川,燕然山也仿佛可被他摧毁。我心知我在皇上那里不得意,说也无用,只好躲入桃花源,独善一身。
想弯弧射天狼,挟着弓却不敢张开,怕祸及自己。我曾经在北京黄金台揽涕痛哭,呼天喊地:燕昭王啊你在那里啊,怎么没有人识用人才?无人珍贵骏马之骨,天马空自腾骧,不得大用。即使乐毅再生,到如今这样的形势,也只有逃命的份儿。
岁月蹉跎,不得人意,驱骑马儿来到贵乡。正逢你在悠闲地欣赏弦歌,肃穆地坐在华美的厅堂。
你如远古的百里之王候,陶然而卧如羲皇伏羲氏一般。行乐在昌乐馆,大开酒筵,罗列壶觞。青娥美女夹坐在贤豪之间,对着烛光俨然成双成行。醉舞纷纷散满绮席,清歌袅袅绕飞尘梁。欢娱完毕,你秩满(丧礼守孝期满)以后就要回归咸阳。饮宴送行的有万人之多,帐蓬遥遥相望。这一别,我俩各隔千里,荣枯不用,炎凉各自。
炎凉几度变化,九州几乎崩溃。唐军抗战叛军,沙尘使云海昏暗无光。连草木都摇着杀气,星辰更是无光。白骨堆成丘山,苍生竟有何罪,遭此劫难。潼关函谷关捍卫皇帝宫殿,国命悬于哥舒翰一身。不料长戟三十万的大军,竟然开关门投降元凶。公卿官僚犹如犬羊,忠诚正直的人变为肉酱。二圣逃离京城,两座京城变为废墟。
帝子永王受皇上诏命,军事管制楚地。永王节制并非是想做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永王的军师却拥有勇猛的将士。人心失去体统,贼势腾起风雨。唯有你固守房陵郡,忠诚高节勇冠终古。我那时云卧庐山香炉峰顶,学仙人餐霞漱瑶泉。草堂门开九江流转,枕头下面五湖相连。半夜永王的水军来浔阳,城里城外遍插旌旃。
我被空名自误,永王派兵迫胁我上了他的楼船。他曾经赐与我五百两黄金,我把黄金视为浮烟。我辞去永王的官却不受赏,反而远谪到夜郎那样的穷山恶水的地方。夜郎离这里万里之遥道,西去令人衰老。海内六合,扫荡清静,我却像负霜之草。日月普照,并无私心,有什么办法可以诉冤给苍天听听。你是神明的太守,深知仁心爱民。惭愧作你的青云客,三次登上黄鹤楼。
惭愧不是祢衡处士,虚对鹦鹉洲。樊山霸气已尽,天地一派寥落秋色。长江漂流着峨眉山的雪水和三峡的急流。万舸千舟江上往来,连帆一片过扬州。登高极目,万里悠悠,旷然散我忧愁。纱窗倚天而开,水树翠绿如少女青发。看太阳,怕它马上落山,举起酒杯喜得明月。
吴越美女艳如花,窈窕婀娜,浓装艳抹。呼来款款轻上云梯,含笑羞羞步出帘栊。对着客人清唱小垂手,罗衣飘摇舞春风。跪请宾客休息,主人情还未了。浏览你在荆山的大作,堪与江淹鲍照的文笔媲美。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逸兴满溢平素的襟怀,无时不想到你的招寻约请。
朱门拥立虎士,兵戟罗列森森。剪竹凿石,溪流清深宛然而去。登高楼坐水阁,吐论滔滔不绝,声音清朗。言辞贵于白璧,一诺重于黄金。称我不愧于你,宛如青鸟有丹心。云间五色的喜鹊,飞鸣着从天上飞来传闻是大赦的文书到了,却被流放夜郎去。顿时就如没有暖气的寒谷,没有炎烟的死灰,没有希望了。贤君你马上要登朝廷的凤凰池去了,别忘记了我这个被遗弃的贾谊,有机会推荐一下。
桀犬吠尧,古来之理,别让匈奴千秋笑话我们。我常常在中夜失眠,唉声叹气,为这大国忧愁啊。旌旆飘飘夹两岸之山,黄河当中奔流。群雄相互牵掣,不能一致行动,面对战场犹豫不决。如何才有善射的后羿那样的良将,一箭射落敌军的元凶。
扩展资料:
本诗句鉴赏:
此诗是李白公元760年滞留江夏时所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诗人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中途获上赦宥。此诗是在他被赦免后所作。在这个时候与韦良宰这样一个老朋友相见,李白的感慨当然是很深的。其中最强烈的莫过于他已由旧日的御前歌手沦为一个流犯,而对方已由一介平凡的知县成为名镇一方的主座了。
其中一个首要缘由就是韦良宰在骚动变乱中作出了与李白不同的选择。面对老友,李白除了叙及他们的交往始末,着意向他诉说了本身的不幸与委屈,还告诉老朋友骚动变乱前自己北上幽州就是为了探察安禄山的虚实。这如同下面诠释入永王幕的缘故一样,也是为了消除老朋友的误会,表明自身在政治态度上的清白。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其中如“十月到幽州”之句所产生的岐义,作为一个大诗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对于此只能作一种解释,这是诗人在事后有意造出的一种恍惚语境。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此诗流传最广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其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雕饰:指文章雕琢。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李白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
本诗背景: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公元756年春李白受聘请进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但这一年秋天永王李璘与中央唐肃宗发生了矛盾冲突,李璘的势力被消灭,李白也因“附逆作乱”而成为有罪之人,被下浔阳监狱度过了一段囚狱生活。
公元758年春天,因为郭子仪的担保,李白被判流徙一千里,发配到夜郎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西南部,这一年李白已经58岁,途经江夏今湖北武汉时,受到了他的故友江夏太守韦良宰的厚待,停留了一段时间。深秋初冬的时候有继续进发夜郎,第二年正月到达四川白帝城时,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才被赦免,恢复了自由。但是四年后便在安徽当涂病故。
这首诗是李白在江夏临别时赠写太守韦良宰的,通过写古述今表达了他对自身境遇和对乱世的忧愤。此诗云:“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又云“寥落天地秋”,当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在江夏作。诗云:“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仍希冀朝廷任用自己。
此诗是李白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时所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按此诗作年,王谱、詹谱、王增谱、安谱、郁本、安本作公元759年,黄谱、裴谱作公元760年)。
诗人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中途获上赦宥。此诗是在他被赦免后所作。在这个时候与韦良宰这样一个老朋友相见,李白的感慨当然是很深的。其中最强烈的莫过于他已由旧日的御前歌手沦为一个流犯,而对方已由一介平凡的知县成为名镇一方的主座了。
其中一个首要缘由就是韦良宰在骚动变乱中作出了与李白不同的选择。面对老友,李白除了叙及他们的交往始末,着意向他诉说了本身的不幸与委屈,还告诉老朋友骚动变乱前自己北上幽州就是为了探察安禄山的虚实。这如同下面诠释入永王幕的缘故一样,也是为了消除老朋友的误会,表明自身在政治态度上的清白。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其中如“十月到幽州”之句所产生的岐义,作为一个大诗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对于此只能作一种解释,这是诗人在事后有意造出的一种恍惚语境。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此诗流传最广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其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雕饰:指文章雕琢。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李白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
李白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荷花。荷花是人人皆知个个喜爱的花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池塘、湖泊等浅水中。它依靠上年留存在水下泥土中的根茎即莲藕,在每年的春天生根发芽,在夏天展叶开花,在秋季膨根为藕结子成莲。
荷花全身都有益于人类:莲藕可供食用,莲子是滋补佳品,花叶能供人们观赏,它的藕节、莲子、荷叶等是中医治病的好药材。荷花生长的地方,还有净化水质优化环境美化风景的作用。
古来文人墨客皆偏爱荷花,诗仙李白就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就形象地概括了荷花的这一特性。不仅如此,荷花还以它“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被称为“花中君子”,常常以它为喻,赞誉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
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以下两首诗描写荷花最为出名之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链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忆昔
唐·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②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
(1)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价这首诗,称其“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5分)
忆昔阅读答案鉴赏
(1)①对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的回味、留恋;②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③对社稷倾危的感叹。(1点1分)
(2)①对比:昔日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生活同眼前“乱离”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②象征:“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③双关:“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纷乱,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④以景作结:最后一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以写景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忆昔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侈生活。
分明讽其沉溺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 ”,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 酒食征逐,昼夜不分 ,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 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 。四句“ 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 ,斥责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一样辞旨微婉 ,蕴藉不吐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 之巧,极尽委婉深曲之能事 。“西园公子”指魏文帝 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 ”,却是战国时代魏 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谴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托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 , 而容易忽视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 , 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叹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寻味。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 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 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无忌”“莫愁”,均取双关。
“俱是梦”的“梦”字 ,绾上三联 ,既感慨往昔繁华,如梦如烟 ;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是日薄西山 ,“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 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只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此一结句,令人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楚。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 ,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全诗以“昔年 ”领起 ,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由于前六句色彩秾丽,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似乎韦庄是在回味、留恋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 。 诗中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 竞逐奢靡的批判 ,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喟。
只是由于用语华艳 , 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粉红色的轻纱,使人乍读之难察幽隐,细品之却有深意。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风韵情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韦庄这首诗 ,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征。
回忆起去年的春天,你和我在长江之畔相遇。今天我再次来拜访,却不见了你的身影。眼前,只有一坯黄土让我黯然神伤,伤心又伤心,如此的伤心,泪珠也不由自主地滑落了。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何如此痛苦,江岸上的云彩仿佛也载着忧愁。钟子期啊!钟子期,你和我重于千金的情义,就是走便了天涯也不能用言语说完,而这首曲子已然结束,最后也不能再弹了,为了你,就让这三尺瑶琴和你一同离去吧!
1、《忆昔》二首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寄居阆州。763年来,杜甫被召为京兆功曹参军,未去赴任。
唐肃宗的信任宦官李辅国和宠惧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
2、《垂老别》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
扩展资料:
两首诗的全文:
1、忆昔二首--作者杜甫 朝代唐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译文: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
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
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2、垂老别--作者杜甫 朝代唐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参考资料来源;-垂老别
-忆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那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在里面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知道的人不多,但大部分人都知道后面的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突然变了天,呼呼的风夹着落在湖面上的大雨,声音和巨浪翻滚一样。而陆游烤着小火,身上的衣物也非常暖和,他和他的猫都不情愿在这样的天气出去。陆游躺在床上,小山村的四周非常孤寂,他却没有为他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只是一心想着怎么保家卫国,就连听着雨声迷迷糊糊的睡着也在梦里梦到自己一副士兵的打扮,渡过河流,目标直冲战场。
可以见得,陆游在做这首诗的时候,是他的晚年时期,那是他的身体很衰弱,无法在替国家办事,但是他的心一直在国家,一直想着如何替国家防守边疆。说到这里,陆游借助了听着雨声渐渐入睡,在迷糊中,想起了他年轻时奔赴边疆,跨战马,向前杀敌的背景。可以表达出了陆游做这首诗来表达,表达他的一种爱国之情怀,怕国家防守边疆失败,导致百姓生于水生火热当中,所以也体现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感情。
从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作的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的目的,也体现了他一心想替国家保卫边疆。这值得我们尊敬。
渔父陆游映射了什么感情
诗人陆游生活在战乱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陆游的家庭环境还是不错的,做为藏书大家而且祖辈父辈都在朝为官。写作的过程中陆游有着很多的巧思,而且在当时他写的诗歌有着将近一万首,深受人的喜爱。《渔父》陆游写的是渔父的故事,但在其中也映射了自己的感情和状态。
陆游雕像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这句是描述的渔父生活状态,就是钓鱼的过程。“家在钓台西住”这句就是运用了严光的典故,讲求自己的心态平和。接下来“卖鱼生怕近城门”讲的是就算卖鱼也是要远离城门,离开了争名逐利的市场中,只愿意做一个钓鱼的渔父。这也是陆游的心态,他的爱国之心一直没有变化但无奈世事多变,上过前线,争取功名他都做过,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陆游选择远离朝堂和战场,决定归隐山林,“况肯到红尘深处”写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
下片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写的是渔父的生活,在潮平的时候就系缆,潮落时就回家。自己的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都达到了相适应的状态,这就是最舒适的生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在这种状态下人并不会被功名前程所束缚,陆游自己的内心渔父的生活比严光还要清高几分。其实《渔父》陆游所写的就是自己的内心活动,借机讽刺那些名利深处的人,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
忆昔 陆游抒发了什么感情
《忆昔》这首词是陆游回忆自己在前线军旅生活的写照,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给后世欣赏的将近一万首。就像这首诗的名字一样,回忆的是往昔的岁月,而《忆昔》陆游写的又是什么呢
陆游画像
第一句就写到“忆昔从戎出渭滨”,这句就是想起自己随着军队渡过渭水的那时。“壶浆马首泣遗民”指的是在马背上就听见了遗民对我们的哭诉。“夜栖高冢占星象”这句写到夜晚的时候站在高处看着天空中的繁星,“昼上巢车望虏尘”是说白天在战车上面看着胡虏逃跑时扬起的硝烟和灰尘。后两句十分对账,写出了在战场之上的反差感和心中的落寞之情。就算这样陆游也不曾对自己的国家失望,而是一直想着如何更好的抗金。
“共道功名方迫逐”这句是指世人都认为功名是最好得到的东西,但是老了之后就只能自己独身一人四处徘徊,就像他写的“岂知老病只逡巡”。《忆昔》陆游在其中的感情是有些伤感的,毕竟国家还未统一而自己一腔热血无处释放。于是就有了“灯前抚卷空流涕”这种感觉,只能够在微小的灯光之下拿着书卷默默的哭泣。"何限人间失意人"简直将陆游心中的悲愤描写到了极点,自己竟然就是这世间的伤心之人。《忆昔》陆游写的非常凄惨,这种满腔热血化作虚无之感相信很多人都能产生共鸣。
“因物忆昔式”属联想式作文。它的行文结构是:睹物----过渡----忆昔----点旨。“忆昔”是文章重点的写作部分,它应详细地交待与物相关的往事。“睹物”是联想的开启,“过渡”则是连接这两部分的简单文字桥,简单的几句,甚至是一句,即可完成任务。最后的“点旨”,笔墨虽然不多,但却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是表现主题的关键之笔,是“忆昔”的意义阐述。另外,它还能照应文首,实现本式作文首尾圆合的特点。
“因物忆昔式”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此物及此物的回忆联想,如例文《记一把蓝色的雨伞》,它的“触发物”与“回忆物”是同一物件;一类是由此物及彼物的相近联想,如例文《故乡的老槐树》,它的“触发物”是另一物件,但与“回忆物”同属一类。
故乡的老槐树
很多的时候,或匆忙或闲适地路过巷口,总要注视一眼那株茂盛的老槐树
……交待触发物----老槐树。
有些年头不曾回过故乡了。对于故乡,我的印象十分模糊,似乎只剩下老
宅门口的那棵历尽沧桑的老槐树了。过渡引起下文。
我记得它很古老,也很特别。它斑驳的树干因为年代的久远早已不知道什
么时候长成空心的了,树洞里可以容纳下两个小孩子藏身。它有着茂密的枝叶,
郁郁葱葱,层层叠叠,树冠宛若华盖,全然没有一丝老态。槐花飘香的时节,
人们管它叫“十里香槐”。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心中开始对它有了一份牵挂。独坐的时候,常常想起
它,槐花那淡淡的香味时常缭绕在我的鼻翼间,不知道它现在是否风采依旧?
现实与过去相融,虚实相生,渲染氛围。
我常常无端地被唤醒儿时的记忆。
记得儿时的我非常顽皮,在槐花飘香的时节,会像男孩子一样敏捷地爬到
树上去摘槐花,然后让妈妈做“槐花苦泪”,佐以蒜和香油,这是一种流行了
几代的吃法。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也常常把自己藏在枝叶间、树洞里。
记得有一次我取了一捆草盖在身上,就一直躲在树洞里,小朋友们找了好久都
没有找到我,直到很晚都被大人找回家去吃饭,而我还闷在里面,居然睡着了,
还做了一个好美的梦,梦到自己被爸爸接走了……略写摘槐花,吃“槐花苦泪”,
详写捉迷藏做梦,一略一详,写出了童年的顽皮、快乐与梦想。
老槐树给我童年带来许多甜蜜的回忆,长大以后,我真的被爸爸接走了,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隔了这么久,这么远,老槐树那淡淡的影子一下子变得异
常清晰起来,原来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未曾忘记过它啊!我的故乡,我的老
槐树!(原文有改动)抒情点旨。
例文点评
本文采用了相近联想的写法,由巷口的老槐树写起,进而引出对“故乡的老槐树”的回忆。过渡简约精当,回忆详略结合,虚实相生。结尾抒情点题,情感真挚,抒发了自己对老槐树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原来,在“我”的心中,老槐树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株树,而是故乡的象征了,是自己童年的化身。
此篇习作睹物忆昔,抒发思乡之情,其线索是感情。另一类文章的线索是物件类,多交代物件的由来及物件的意义,如一张照片,一只钢笔,一件工艺品等,例文如《记一把蓝色的雨伞》,望同学们加以区分学习。
范文品读
记一把蓝色的雨伞
又是雨天,取雨具时又见那把陈旧的雨伞,但我却一直珍藏着它……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挂。
那蓝色,明澈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之下。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呀。”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了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呀。”“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
“妈,它真的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泪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那把褪色的伞,又重现以前明澈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一片快乐的天。我心里默念着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夜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伞。
那蓝色,明澈的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原文有改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