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在咏唱爱情这个主题中,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 甜蜜,忧伤; 幸福, 痛苦; 欢乐, 愁苦; 满足, 失落; 希望, 惆怅⋯⋯人们在爱情中的喜怒哀乐, 经过诗人的咏唱,成为更为复杂更为微妙更为动人的感情, 而诗人们就是用这种最为凝练最为直接的方式, 来抒发着这种感情,从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开始, 爱情诗走过了气势恢弘的先秦时代, 越过大气磅礴的汉赋大体, 经过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 昂然进入隋唐元明⋯⋯在悠长的文学史长河中, 她如一支不灭的火炬, 燃烧至今。
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性。优秀的中国古代爱情诗, 无论在道德、情趣, 还是心灵上, 都会对读者起到或明显或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使道德得到完善的提高, 使情趣得到高雅的熏陶, 使心灵得到优美的升华。优秀的中国古代爱情诗, 不但让读者认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而且能够认识人生的某些哲理而千古传诵。它们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 至今仍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颂了纯洁、真挚的爱情本质
孔子云: “食色, 性也。”而爱情在这类诗歌中, 因她追求的是爱情“本身”, 让爱情成为一种生活和一种“天然需要”, 成为人类“自然”的美的追求。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诗经·周南》)这一首情歌, 描写一位男子思恋一位心仪的姑娘。他看到洲中成双成对的雎鸠, 听到它们亲昵的呼叫, 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对自己心爱姑娘的思恋。他的爱是那么真挚纯洁, 在他的眼中,姑娘是如此勤劳、能干, 她终日不停劳作, 她劳动的姿态被小伙子一一铭刻在心, 这样的姑娘不美吗 不值得爱慕吗 也许就是在这共同的劳动中才使小伙子萌生了爱慕之情呢。可是姑娘不明白这一切, 这位多情的小伙只好经受“爱情的折磨”,“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但是, 爱情不是掠夺, 不是占有, 不是强人所难。尽管小伙是如此“求之不得”, 但他仍愿为心爱的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这真是难能可贵。孔子专门对此诗有过评价: “关雎, 乐而不*, 哀而不伤。”确实恰如其分。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 男欢女爱, 出乎本性, 但是, 如果给爱情加上筹码,失去节制, 想必这爱情就变味了吧。
二、中国古代爱情诗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
爱情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感情之一, 纯美的爱情使人如饮甘霖, 如沐春风, 但是同许多美好的东西一样, 越是美好, 便越珍贵; 越是珍贵, 便越需要克难进取。美好的爱情更需付出, 更需用心良苦。
中国古代爱情诗中有许多表现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的内容有: 或因戍边, 或因游宦, 或因游学, 或因商旅等原因而造成相爱之人的分离痛苦。在古代那种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社会现实中, 一次分离几等于是一次永别, 这种生离死别恰恰成了执着爱情的“试金石”。读《西洲曲》,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位美丽少女的形象: 她无论是在春天杏子红, 夏天伯劳飞, 还是秋天采红莲, 冬天飞鸿过的季节, 都在深情执着地思念着她的情人, 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天复一天地想着⋯⋯念着⋯⋯失望一次次扰乱她的思念, 可思念一次次又涌上心头⋯⋯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寄夫》诗云: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读此诗, 我们不是真真切切看到一位温柔贤惠、深情执着的妻子吗 正是因为深情, 所以一位女子看到“庭中”“奇树”, 即想“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正是因为深情而执着, 所以那望夫的女子宁愿“化为石”, 也“不回头”; 正是因为执着、深情才“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正是因为执着而深情才“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因为深情才执着;因为执着, 才显深情, 中国古代爱情诗中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三、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所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典雅
爱情是人类最美妙最动人的感情之一, 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更是有着超乎常人的丰富而热烈的情感, 但是古代诗人大都注意表达方式的审美, 尤其是含蓄、典雅的方式常常被使用。诗人们用典故、谐音、双关、隐喻及其它一些手法, 既丰富诗的形象, 又情趣绵绵, 韵味悠长, 使人得到优美的艺术享受。
诗歌或民歌中的爱情表白非常讲究高雅含蓄, 而绝少粗俗浮浅。这也许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上来讲是个含蓄的民族,讲究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还说《诗经》, 几乎与《关雎》齐名的《蒹葭》就是表现“朦胧美”的名篇。此诗采用反复咏叹的方法, 表现一位男子(也可能是女子) 倾心于“伊人”, 他(她) 且行且望,望穿秋水, 苦苦追寻, 伊人却总仿佛就在不远的地方, 若即若离, 可望而不可即。十分明显, 主人公与那位“伊人”并无交往, 甚至还不知道她(他)的名字, 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他) , 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 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被誉为“言情之绝唱”的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描写一位深情而执着的女子对男子的深爱, 感情深挚, 大胆而又含蓄, 即使是在抒情最浓烈的地方“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也是运用谐音双关来言明爱情之热烈, 读之使人柔肠百转, 欲罢不能。至于民歌中那些大胆直白的表露, 反映的则是主人公坦率朴实、泼辣奔放的性格, 健康、热烈的感情, 与那种歇斯底里的疯狂和那种近乎世纪末的绝望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 在中国古代诗中, 爱情诗象一条最为鲜活的溪流, 她的两岸花香鸟语, 芳草萋萋, 倒影着这良辰美景, 散发着迷人芬芳,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无数“身体写作”“情欲写作”等词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妨回过头来, 看看那条鲜活的溪流, 她是那样的妙曼无比, 她姗姗向我们流来, 流过昨天、今天, 明天······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这首小诗(五言绝句)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怀乡、思友的思想感情
01形象性
就是写诗词要用韵文,属于艺术语言;其思维多用形象思维,寄情于景物,状物抒怀。用形象表现概念,是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形象语言,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牵动读者从对形象的体味和感受中,领悟诗的思想并接受美的熏陶。如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说明爱的真与深。
02精练性
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
如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十个字,就把诸葛亮的卓绝功绩及其卓越军事才能概括出来了。
03跳跃性
诗呢和文章不一样,受字数的限制,所以在叙述上,无关的话,不要描写。并且叙述上还可以有一定的跳跃。
04含蓄性
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有人说诗词与其它形式的文体在语言上最大的区别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理解这一点是解读诗意、领悟诗情的又一个层次。
05反常性
诗词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诗家语最明显的特征是不肯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理。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诗词就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06生动性
诗词语言要让形象给人以动感,巧妙地运用动词,能使全诗生辉,产生魅力。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堪称巧妙运用动词的典范。这一点 就是常常说的虚词的妙用会使诗词具有灵性。
07流畅性
诗词语言要自然流畅。如李煜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语言自然流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08色彩性
诗是抒发感情的文字,诗的语言也带有感情色彩,而色彩本身也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如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来使人胸襟豁达,清心明目,这与它巧妙地显现黄、翠、白、青四色是分不开的。
09音乐性
诗词要寻求节奏的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用诗家语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诗歌的魅力,让人赞赏不已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一定要自觉地学习掌握好诗家语的运用,这才是正路子。
看是什么类型的古诗文。
一般的:
田园诗表达对什么什么美景的赞美,有时会蕴含着思念之情。庄园生活成了士大夫阶层现实而又理想的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送别诗。一般表达思乡之情。
现实主义诗:一般表达对当时社会腐败的讽刺和渴望之情。
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