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第1张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功能,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把他们塑造成道德高尚、思维活跃的一代新人。郭沫若先生把美育同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小学语文美育,其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识字、阅读、作文及其它语文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审美知识,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审美感知、欣赏、判断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观察,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

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在观察中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观察静态美到观察动态美,从观察自然美到观察社会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体验内心精神美,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观察形式美时,先引导学生感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和浓郁的芳香等,再引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结构的美——对称、比例、和谐、严谨等;在观察挺立的青松、高耸的灯塔等静态美之后,让学生观察飘动的云彩、奔腾的河流、飞奔的骏马等,感受到动态美是一种更生动的美,充满活力的美。在引导学生感知内在的精神美时,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外在的美固然美,但如果和内在的精神美结合为一体则更美了。如在《老牛》一课中,对老牛有如下描写:“它走得很慢,显得十分安祥,它的瘦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这里“瘦瘪”、“露出骨骼的躯干”并非都美,但把本段意思和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体会到这里是写老牛的耐性和沉静,写老牛许多年来“尽干重活,没有一丝怨意”,便感知到这是一种稳重美,是一种由精神升华的内在美。

二、品味语言,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借助语言训练进行。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

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既有写景状物,又有写人、叙事的文字所组成的画面,给人的印象是极美的。作者精心选用了“深蓝”、“金黄”、“碧绿”这些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分别修饰“天空”、“圆月”和“西瓜”,这就使人觉得夏天海边夜晚的天空是那么高远而广阔,大地是那么明丽而安谧,给人以美的感受。在这幅优美动人的画面里,静态的自然景物描绘与动态人物活动刻画结合在一起,美丽的海边夜景和勇敢的少年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神异的图画,给人一种意境美的享受。对这些句子,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精美,想象那美丽的意境,既领略意境的美,也体会到语感的美。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注重分析,在分析比较中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小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贫乏,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因此审美判断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具体、正确的分析,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如在教学《老牛》一课时,学生对老牛就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老牛老实巴交、可怜巴巴的,怎么是美的形象呢有的则认为老牛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心灵美好,是一种稳重的美、厚道的美。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分析、讨论,学生便对老牛的内在美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从而形成较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

四、发挥想象,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文艺,也就没有了审美。实践证明,想象领域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广度。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体会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审美修养的提高,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身边的美,自觉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丑,从而主动追求美、创造美,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面对人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挖掘课文美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春》、《济南的冬天》等通过描写大自然之美来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也有《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表现人性美的文章;还有那些有助于学生把健康的思想、丰富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有关语法、修辞、书法的知识短文,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极好内容。教师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引导他们从中探寻美与欣赏美,深入作品美好的意境,开启学生美的心灵之窗。通过对课文中所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使学生伴着美的鉴赏,从感知到领悟,再到运用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巧设美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艺术,是指将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组合起来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的需要来安排课堂的教学进程,突破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框子,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当然,在我们考虑课堂教学结构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注意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如果脱离了作品完整的意境,也就体味不到它的内在美。

《荔枝蜜》是一篇传统教材,如何能上出新意来呢﹖教师可以从设计美的结构着手实现该文的教学目的。在范读之后,可以一反以往的那种顺着课文从头至尾的讲法,单刀直入地提问:作者集中笔力赞美蜜蜂的是哪一段﹖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即引入到课文的重点段(第17自然段),接着再讲读第6至第16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作者赞颂蜜蜂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从蜜蜂联想到农民﹖由此顺势讲析第18段。最后再引导学生研读第1至第5段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这样的课堂组合顺序和方法犹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一幅倒卷的山水画。学生在理解作者借蜂赞人这种托物抒情的写法的同时,又十分自然而深切地认识到最美的人应当是为他人而无私奉献的人,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

  三、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美的艺术品,所以课堂教学中应该用美的语言来讲读和分析。优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在教学中,首先,教学语言要准确、简练。表义准确清楚,言词确切达意,简洁明了,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其次,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情感。语文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它不只是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而情感又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核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靠机械呆板的说教,只能通过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来实现,因此,教师就需要以充满激情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思想感情上使之产生共鸣,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情接受的和谐一致,从而完成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创设美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中创造美的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提高学生情绪,活跃思维,展开想象,强化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

  创设情境有多种方法:1、巧设导读。教师导入新课,可以由激发情感导入,由渲染气氛导入,运用名诗名句导入,展开作品优美意境导入等等。总之,教师一开始,就要造成一种浓重的情感气氛,让学生立即进入情景,同时也诱发了兴趣,因而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产生了求知欲与审美欲。2、营造美的氛围。如讲《海燕》时,我在进行初步感知课文这一环节中,先播放课文视频,欣赏雄壮的旋律,海燕搏击长空的雄姿,再播放音乐伴奏,在伴乐中让学生朗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优美的意境。3、设计美观的板书。好的板书设计,不但要求外观相对完整,更要求能体现作品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言、结构,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主题、风格,从而提高认识,培养情操,增强审美能力。

  时代在进步,教学在改革,要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综合素质的修养,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美的层次上不断提高。

美术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冲击,同时它还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反映着民族的文化状况和精神状况,是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大自然、艺术、生活等等方面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审美能力,因此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也有所缺失。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是人们心理的主观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美与丑的一种判断过程。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美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及其缺失的原因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要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讲,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美的长期系统评判,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目前,人们的审美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和客观问题。

首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绘画能力培养,而缺乏对绘画对象历史背景以及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美术课程中所涉及的雕塑、建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等内容都都在教学中被忽略。再次,学生审美能力差异较大,只有很少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等元素,而其他同学对此一无感知。最后,当前美术教育缺乏对学生美术价值的培养。美术价值培养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让学生通过审美教育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完善自身人格。

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概念

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故进行判断,因此,审美会直接受到人们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的影响。

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学生美术意识的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走入了各种画展以及艺术品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领略作品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美。但是在众多的欣赏者中,真正能够感悟到作品真谛,与艺术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的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审美基础以及鉴赏能力问题,目前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介绍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影像和书籍,但是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而并没有通过对艺术作品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分析来研究其所蕴含的艺术规律,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更深远意义的体会。美术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认识艺术的规律,来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精品进行鉴赏,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进而有效提升自身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有效提升学生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和自身情操。

三、美术教育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开阔眼界,引发审美意识

美术具有丰富的知识空间,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能够了解到优秀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政治以及当时的绘画水平,建筑工艺等知识。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画了北宋城市生活的景象。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让人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美好与繁华,也能了解宋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工艺,发达的商业,以及普通农民的生活等,使人产生与美术作品的情感交流,增长知识,能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并获得全新的洞察力,继而引发审美意识。

(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人都需要审美享受。美术教育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的事物,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帮助,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个性魅力。

(三)陶冶性情,培养个性情操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使学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女性的柔美,端庄和优雅;西藏地区的摄影,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与朴实的人文历史,唤醒人们少数民族生活深切的关怀。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人生观,不断增强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四、审美能力培养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对美术学科要领及知始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艺术本质,提升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借助画笔抒发出来。但是就目前各院校美术教育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教师教的方面

(1)教学理念问题

美术教育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实践和创新。但是目前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院校的美术教育都是忽视了美术教育中美育的功能,而只是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来应付考试。

(2)教学方法问题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常都采用的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机械模仿,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培养。

(3)教学内容问题

美术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基础,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逃避心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所占比例非常大,而且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将美术教育单独分开,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都被浪费掉。

(二)学生学的问题

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但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对美术进行学习时,首先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来了解艺术语言,进而引起审美意识。但是因为学生个体发展不同,学生审美能力差异也较大,只有很少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等元素,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无法通过作品的形式来感受作品的美,因此也更谈不上审美内容的实践。

(三)评价体制问题

评价活动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和比较教学活动价值和效果的总结性过程。在一般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以量化和性质评价来实现最终的考核、研究目的。而目前对于美术老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时,主要是通过定期地书面形式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难以对教师素质有全面的掌握。

五、美术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美术课堂培养审美能力

(1)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要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不断追求新事物的思想。只有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才能够不断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用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等,适时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

(2)转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美术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推广,在此情形下美术教师应该要转变教学模式,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深刻认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应该是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有多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并且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在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客观才在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首先,就是必须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着个体差异的,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也有差异。这一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智力发育等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最终实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在传统教育中,美术教育跟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国家规定通过一定的考核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学生成绩来划分学生学习成果。只有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审美能力培养。

(3)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来使学生对美术课固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

首先,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培训,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目的。而美术技能培养包括素描练习、色彩写生、简笔画临摹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春夏秋冬来作为主题,让学生在满足色彩构成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画面色彩进行搭配,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生自主搭配色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其次,将美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加强学生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美术教育技能。比如在素描练习上,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分别以对方为对象进行素描练习。学生练习完成后,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审美能力。

(二)利用美术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冲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山川河岳、江河湖海、男女老少、喜怒哀乐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其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深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美。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可以有效培养其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取真知检验真理的第一步,实践是素质教学的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对于需要感官刺激与实物体验的美术教学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加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完成。因此学生应该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体验活动,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积累艺术创作素材。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才能够逐渐培养美术创作想像,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3)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发现以及捕捉生活中的美,对于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张大千先生笔下的荷花作品风格独特,品种繁多,在世界画坛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更好的抓住荷花的神韵,张大千先生曾在颐和园居住过两年,在此期间,他每天早中晚三次对荷花池中的荷花进行观察。后来包括在张大千先生居住过的很多地方,他都曾种植过荷花。通过对荷花长期的观察,它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牢牢的抓住了荷花内在所特有的性情和神韵。这与他长期以来观察事物而不断凝聚的审美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和体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利于捕获生活中的思想火花,感受生活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4)通过创作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只靠看来完成的,教师应该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自己绘画。从审美学的角度上面来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绘画创作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因此也不奢望学生能够创造出多么精彩的作品。让学生亲自动手,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头脑中的审美意识来指导自己手中的笔,从而提升自身美的体验。

比如,写生可以将自己对生活中发掘和认识的美进行书面的艺术表达,体现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可以通过写生来培养自身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三)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1)校内资源的利用

学生的人生经历相对有限,对很多现象和背景甚至一些实物没有明确的认识,如果老师单凭教材来讲解,这很难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来展现相关实物或者情景,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将会大大提高。比如教材中出现对四合院、砖瓦房的描绘,但现在这些建筑在生活中很少见,很多同学对它们没有主观上的认识,单凭想象很难认知,如果借助多媒体上的或者视频来讲解,将会使得学生们身临其境,对其的印象也会加深。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除此之外,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们可以及时迅速的了解相关的美术资源和动态,比如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参观一些知名的美术馆和美术展,这对于学生而言都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参观网上的画展,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促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学校应该要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活动来对民族艺术作品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评价,继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比如,可以针对不同作品的画面、色彩、构图、线条等等元素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进而实现艺术欣赏的目的。

(2)校外资源的利用

在社会中,美术作品主要有三方面作用,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美术界,都有着非常多的极具影响力的美术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聚集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法,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鉴赏,来发现作品中所蕴涵的形象美、表现美、思想美以及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诠释和感知来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美术作品赏评活动和画展,来培养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六、总结

当今社会,教育、文化以及艺术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变迁,美术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而是更加关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故进行判断,因此,审美会直接受到人们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学生美术意识的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感受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欣赏美是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创造美是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如果能够牢牢的把握这三者的关系,那么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幼儿美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美育是最能深入人的灵魂、触动人的情感的教育。情感虽然不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但它却点燃人生命的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因此,应当通过美育来培养高尚的情感,使人不仅仅热爱美,而且要为美好的事物、为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情感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了。尽管他们尚不具有分化、成熟的审美情感,但却具有了培育的基础。幼儿期的情绪、情感极易被感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美的事物有积极的探索兴趣,美的事物有声、有色、有形、有魅力,非常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而使他们高兴起来。只要给幼儿提供美的事物,让他们能够理解美的形式所包含的美的意义,就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能让他们从直觉开始。产生最初的审美情感,并将此情感一直贯穿于他们整个的审美活动。因此,培育这种情感应当成为幼儿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培育幼儿的审美感知就是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美,使其感知活动对美变得敏感起来,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幼儿审美感知的发展与其一般感知觉和认知的发展相伴随,从无意识地对美的东西的注意到模仿周围成人对美的感受,直至自觉地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幼儿的审美感知具有表面性,如他们容易接受表面的简单的形式美,喜爱鲜明、艳丽的颜色,不注重色彩的协调,喜欢听欢快、变化明显的曲调等;幼儿的审美感知还带有行动性,常常直接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对美的感受、理解、态度,如对美的东西总喜欢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等。因此,应当多组织各种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发展感觉器官和基本的认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美,发展对美的丰富感受性。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创造

幼儿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和行动,幼儿表现美的核心是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想法。幼儿的这种想象和创造需要积累多种经验,需要自由的学习环境,需要通过绘画、唱歌、舞蹈、语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一定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实现。因此,营造一个宽松的气氛让幼儿能自由地想象、创造,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幼儿能开阔眼界,获得丰富的刺激,创设幼儿能充分显示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等等,都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感受去认知世界,找到真正的自我,感受力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生存条件都需要有良好的感受力去感受,良好的感受力使你能够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感受力的品味有高有低,正如情绪表达有黑暗面也有正能量。感受力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想做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他把房子布置成什么样,他对自己有哪些要求,内心是充满阳光的花园还是一片贫瘠的废墟。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审美,他就是按照这个审美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发展、完善以及提升自己。

良好审美与兴趣密不可分

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良好的审美,不用家长要求他如何做,他自己就会在内心的驱动下,追求美好的东西,创造理想的生活。

比如一个孩子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和伟大,就会爱护花草,喜欢读科学绘本、课外读物,在课上也会认真学习每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习性,他会自己去发现独到之处。我们经常说孩子对某某方面感兴趣,其实就是孩子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审美。

提供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我们看到,那些天才小画家,从小就拥有易于常人的感受能力,心思细腻,能够用颜色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世界中多了一个表达情绪的方式。

我觉得,可以通过让孩子玩搭积木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我是因为小孩上了幼儿园小班之后,才开始真正接触积木的。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幼儿园读也没有玩过积木,积木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普通又陌生的名词。

从幼儿园接小孩回来后,他经常跟我和他妈妈分享他在学校的趣事,尤其是他和老师、以及其他小伙伴玩搭积木的事情。看他那么感兴趣于玩积木,我特意带他去玩具商城选购积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积木有那么多的类型,形状多变。有原型、方形、长的、弯的积木;还有各种颜色组合的积木;有大的、小的,数量多、数量少的积木

根据孩子自己的选择,最后买了两包积木,15元一包。交钱之前我还犹豫,但是看到上面写着是益智玩具,所以,我放心地买了。

对于积木,我小孩真的是比较痴迷,如果不提醒他做其他的事情,他可以沉迷于积木游戏中2-3个小时。有时候我会和他一起玩,按照说明书上面的参考图案进行拼搭,有时候按照我们讨论出来的想法拼搭,玩的很开心。

从小班到学前班,有时候是六一儿童节,有时候是生日,都有给我孩子买不同的积木。每一次他都是按照说明书参考如拼,后面就拆掉自己拼搭。

上图是我手机保存下来的一条龙的变身,总共有1000多块小积木。龙是参考图的,机器人是孩子自己想的。

上图是我手机之前保存下来的孩子的作品,都是他抛开参考图自己拼搭的。仔细看其实都不是对称的,但是第一眼看上去感觉还真有模有样的。尤其是细节处理方面,没有一模一样的配件的时候,他会选择类似的零件代替,而且没有什么违和感。

孩子拼的积木还有很多其他的,但是手机没有存那么多!

通过孩子搭积木这事情,我觉得一个比较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具体体现在:

一是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颜色搭配的重要性。积木有很多种颜色可以选择,同一个形状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会通过大脑思考和眼睛观察把哪种颜色的积木搭在一起会让作品更漂亮、更好看,从而增加孩子对颜色的审美认识。

二是搭积木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美感。有时候孩子在拼搭一个作品的时候,会先去了解这个物品的空间结构,是虚的还是实的,是圆的还是方的,再着手开始拼搭。尤其是立体结构的作品,用积木拼搭的过程就能更好的开放孩子的想象力和空间美感。

三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高度。我发现孩子拼搭出来的作品如果不完美他会不满意,拆掉重新拼搭。有一次我觉得我孩子拼的轮船还不错,但是他说这样不行的,会不稳定的,而且这样的船太矮了,水可能会进来,然后从新拼搭。所以,如果积木虽然搭起来了,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外表看起来不够漂亮,也会推翻。所以说,有漂亮的外表,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点恰恰是提高孩子审美高度的首要因素。

为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要在挖掘幼儿审美潜能方面选择并使用有效的手段:

1、观察认识事物;

2、德育的渗透;

3、参观各类美术作品展览。

通过艺术综合教育活动,能促使幼儿的各种能力谐调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于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是感情和精神的产物,是不断在训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提炼的能力。它不但是对审美个体的表现能力,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感受能力,它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在认识、道德等各方面的潜在素质得到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对幼儿审美教育的认识,使儿童的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现本人谈一些美术教学经验,希望它能对从事幼教的老师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幼儿教学和选材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不仅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还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更要在挖掘幼儿的审美潜能方面选择并使有效的手段。我以美术中班学生《马路上的汽车》为例来说明:对于车子,幼儿在出生不久就对它有了模糊的认识,且喜欢玩各种车子玩具。我在上课开始先在黑板上画个长方形和梯形,然后问幼儿:“车子的形状有哪些”?因我课前带幼儿实地观摩了十字路口的汽车,加深了他们对生活中汽车的认识。然后,与幼儿一起玩玩具汽车,讨论汽车的颜色、形状与结构等,使幼儿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相结合。在玩的过程中又提问:“汽车家族有谁?汽车的身上漂亮吗?汽车的眼睛、嘴巴、烟囱呢?为什么不做成方的?”孩子通过真车与玩具车的比较,使他们想像力得到发挥,表达欲望增强。此时,我要求幼儿分别把开头在黑板上的长方形及梯形安上眼睛、嘴巴和烟囱等。为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使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结合起来,把幼儿观察到的结果转化成一种艺术形象画下来,我又要求幼儿给汽车“穿”上美丽的衣裳,并在原有图形的基础上创造出其他形状的未来汽车,使其有新、奇、美的创造特点。幼儿一边画,我一边提醒:街上的车子有大有小,有重叠等,这样幼儿一边画,一边进入大胆的艺术创作之中,而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所以,我又出了个难题:“我们活动的周围都有些什么车子呢?你们能不能把车子在街上行驶的画面画下来。幼儿通过对生活的理解,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愉快地进行创作。

审美教育,不仅只通过提问、范画、讲解等有限的教学手段,而且应通过一切对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有益的方法来达到。

幼儿美术教育中,德育的渗透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因此,在美术教材中所选择的美术作品,都具有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和较完善的艺术形式。有着客观的反映生活美和自然美及道德美的题材。这能使幼儿的思想得到潜意识的升华,使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事物有着真、善、美的追求。我们还特开设幼儿专题欣赏课。通过电视、幻灯机等可视手段欣赏适合幼儿绘画和带幼儿情趣的电视节目、录相带;欣赏反映祖国风光及各族人民生活的,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我国的特区与特别行政区,泰山风貌、庐山风景、万里长城等,让幼儿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高尚的品德教育。

参观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也是对幼儿美术教育有力的辅助手段。幼儿在参观成人的作品时,可使幼儿感悟到祖国灿烂悠久的艺术和历史文化,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及智慧,虽然他们不能从一定深度体会到作品的内容和精神,但也能让他们对艺术创作有个大概的了解,消除他们对艺术的神秘感,并受到美的熏陶。而在参观欣赏同龄画时,幼儿们会拿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作比较,使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开阔起来,从而又有利于幼儿创作时放开胆子发挥想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构成一个人完善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有认知结构,伦理道德结构,还包括审美心理结构,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艺术综合教育便把这三者联系起来,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相互沟通,通过艺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幼儿,就能促使幼儿的多种功能谐调发展,使幼儿的审美经验不断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以上课时,可采用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绘画,唱歌的情感及表现欲。而在绘画活动中,教材内容应是形象优美的,可为学生感知和理解,同时又具有审美功能,可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7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