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不忘初心---我的教师成长之路,第1张

       带着几份憧憬和几分稚气,2011年9月我来到张茅乡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经过了六年的磨砺与成长,体会了教育的艰辛与幸福,也更懂得了教育的意义与真谛!

       青年教师初出校门,血气方刚,总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才华超众,可以济大世立大业,素不知,实际教学生涯与理想教育境界是有差距的。在刚走上讲在日常工作中,青年教师当牢记“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虚心向生活学习,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求得真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益。做到一要自律, 一言一行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赢得学生、家长敬重;二要自尊,成功时不能骄傲自满,夸夸其谈,失败时不能自悲自饩,丧失信心;三要自省,要比照先进、名师,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进展,特别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短处,注意扬长补短,永远保持勤奋进取的青春活力。   做事要勤快,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对每天工作要多思考,作出通盘考虑,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做一件像一件;其次练就教学基本功要勤快,要深入课堂,多接触教师,多接触学生,把听课、研课当作自己立足岗位加速成长的主要任务,经常深入课堂听取各个学科、各科教师的课,多向别人学习,在比较、借鉴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第三理论学习要勤快,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名师学习,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学习中做到不仅多看,更善多思,敏于观察,敏于思考。积极捕捉问题、发现问题,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业务工作能力。 做人要真要善,处事要实在谦,自己活跃的思想,灵敏的见解要善于与同事同仁作真诚交流,取得大家信任,赢得大家支持,在宽容、民主、和谐、互助的集体生活中,积极扬起希望的生活风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增强自我实现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做到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虽然我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师们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

       我从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在领导的关怀和老师教的帮助下,六年来我成长了,我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使命,同时我的成长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爱我的工作,爱我的学生,我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骄傲。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拿出我所以的热情与爱播撒在这美丽的校园中,让我用青春的画笔勾勒出美好的生活长卷,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响起掌声!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较少,一周几节课的见面也是被教学内容塞的满满的,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1熟记班级每个同学的名字。当代中学生表现欲、尊严欲十分强烈,他们渴望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熟悉他、了解他、注意他。尤其是受他尊重、崇拜的老师。所以,当我们担任某个班任课老师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记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并能在课堂上一一对号入座。认识、熟悉我们的每一名同学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对于我们灵活开展教学,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与班主任常沟通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与学生交往最频,走的最近、了解最多,任课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是桥梁。与班主任常沟通、了解学生的自然状况,如家庭经济条件、性格特点、学习程度等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的与学生处理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3.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

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如果特意安排一则耽误学生学习时间,二是拘谨不自然。课间十分钟恰是学生放松休息的时间,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谈话氛围,每次下课后,我都有意的留下来,遇到学生有问题就给他们讲讲,没问题就与他们聊点别的。如对语文课的感觉、老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状况等。刚开始学生对我敬而远之,问则答不问则无语。时间长了、熟悉了,许多心里话也就往外掏了。通过这样的沟通不仅与学生的感情拉近了,而且从他们的谈话中还能获得许多有意义的帮助。

4.讲究批评艺术。

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个性都很强,往往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且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违纪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如果此时课任老师批评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里,从此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学会批评艺术驾驭课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刚毕业时,我在这方面做的也很失败,以为自己当了老师,就应该遵循严师出高徒的古训。遇到学生课堂犯错误,我便当众大声训斥,甚至一气之下把学生赶出教室。记得2006年,在我教的语文课上几名同学在座位上偷偷玩扑克,被我发现后,我不仅在课堂上大发雷霆,没有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一气之下把他们送交政教处,当时几个参与的学生都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从此后我不仅与这几名同学结下了怨,在他们的影响下,全班同学与我的关系也变的紧张,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严中有爱、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当众挖苦,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机会,切不可推卸作为任课教师的教育责任。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教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教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某位老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就一定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的开展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幸福和愉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三、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对哪门功课不感兴趣。平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道:“我们的孩子学数学没有灵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对某一门功课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平时都是毫不费力地解答数学题,并且成绩比较好,与此相联系的是经常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夸奖,也相应地巩固了他对这门功课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需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使学生学懂弄通,逐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注意创设课堂导语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比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2、引导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未必不可,但如果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是必要的,它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所谓“引导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出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

教师还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升华学生兴趣。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且用语简洁。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五、指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度到“会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一次又一次探究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一篇

围绕“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强自立”的主线,我们一起观看了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台上说者慷慨激昂, 台下听众渐渐心情澎湃。这堂演讲会的成功之处是摆脱了简单苍白的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丝丝入扣,情理交融,引人入胜,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顿悟,然后又被深深感动。演讲过程当中穿插的几个真情互动环节,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现场听众纷纷热情响应,真情流露,场景感人,这场关于爱的教育可以说非常成功。

这场演讲,留给我许多感慨。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快得没时间讲究慢节奏的精神生活。物质追求的太多太广,往往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许多人精神空虚而不自知,只认钱不认人。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识教育和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而少谈甚至不谈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缺乏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 可情商却低得可怜。

邹越教授讲述了一个黑人运动员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全世界人对他的民族、他的国家的尊重。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在6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应该站起来注视国旗。让孩子用行动去感受——爱祖国。

今天的演讲提醒了我,一个懂得关心自已的祖国、热爱自已的祖国的孩子,才会是个胸怀大志,有抱负有志气的孩子。确实是,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上的差距、常规技术上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差距最大最可怕的是人的的精神。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华之崛起靠的是什6么,是精神,所以对小孩的教育,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他们竖立起这样的精神。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是榜样,今天的演讲也再次让我认识到自已做为榜样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关于对父母的爱,秉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养儿育女传统习惯,对小孩的爱总是那么无私总是那么不求回报,尽管也有点“不好意思”,但很清楚一个母亲的爱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每天临睡前或上学前都会不忘对小孩说声“妈妈爱你”。可今天的演讲,让我懂得了,还要学会教育小孩说出“我爱妈妈。”还要让孩子不仅感受到别人对她的爱,同样也要学会去爱别人并表达出来。

内心充满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才是多彩的人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做一个心灵健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道理也许我们也懂,但我们总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忙碌而忽略了对它的重视和关注,而今天的这个演讲对我来说确是是个警醒,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再一次获得了成长!

第二篇

《让世界充满爱》演讲报告会,邹教授从“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四个角度,将“爱”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你热爱祖国吗?”我们嘴上都说爱,却没有太多行动,一个黑人男孩在奥林匹克马拉松赛场上摔倒流血又爬起来坚持走到终点的例子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我们深深自责反思,有的大学生连国歌歌词都记不清楚,这是不是该扪心自问?

“你爱你的老师吗?”“爱——”可是心里却想的相反,有时候学生会说老师的不好,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老师身上的伟大。在山村支教的李静老师由于受不了苦而想离开的时候,她对山村孩子不舍的情却使她下决心留在山村教学了一辈子直到她38岁那年癌症离去------还有52岁的殷雪梅老师,带学生外出路上遇车祸,由于她推倒了几个学生,使得学生幸存,而她不幸身亡------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中国有许许多多老师,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好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啊!

“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给父母洗过手吗?”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父母。我们为什么对父母这样冷淡?我们这是怎么了?爸爸妈妈每天辛苦上班,而我们又不挣钱,又是家里最大一笔开支,天天看见爸爸妈妈辛苦的身影,我们连一句“你们辛苦了”都说不出口,真的太对不起他们了,我心里酸酸的,眼睛肿肿的,这次过年回家一定要多陪陪他们啊------

《让世界充满爱》放完了,短短一个小时的教育片给了电脑前的我长长的思索------ 感谢祖国、感谢老师、感谢父母, 我爱你们------

今天受一个教育在线的博友的煽动,去看看邹越教授的视频《让世界充满爱》,这本书去年我在新华书店看过,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买成,后来再去时就没有了。带着这样双重的期待和遗憾,我努力地在网上寻找着。

看了还没几分钟,我便被里面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我被里面演讲人精彩的发人震憾的语言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这是“名师面对面”中归国教授邹越的一场演讲报告,其主题是《让世界充满爱》。马上我就想,这的确是教育学生如何懂得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以及爱自己难得的资料,凑空一定要放给学生看。

擦干眼泪后的一点冷静思考:

1、邹越教授最后说,没有听过这一场报告的家长,他们一定终生遗憾。我认为此话不假,报告的影响确实很大,效果很好。这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演讲,在孩子进入的成长过程中,这将是他宝贵的一笔财富。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当今,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这样一些激动人心、催人奋发向上的演讲。

2、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种感情的渲染力。现场所有的老师与同学都流下了眼泪,而且所有的人都不停地擦眼泪。细想起来,他讲的故事,其中很多我都是给我的学生讲过的,但是我讲过的和邹越老师讲过的同一个事例,我相信后者学生记的更为深刻。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那种渲染力,情绪感染情绪。我终于找到了成为一个优秀老师的诀窍,那就是感情,如果没有感情,我相信就算这位老师的知识无论怎么渊博,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也是无法立足的

二“马加爵事件”背后的教育反省

马加爵是云南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曾经是村民、父母、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如今他从一个优秀的学生蜕变成一名行将走向刑场的杀人凶手,不管其成因如何复杂,但多少折射和暴露了我们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显然,如果我们不从教育的角度加以深刻反思,也许将来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可怕的“马加爵事件”的再次发生,那样不但将是中国教育的灾难,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全观“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教育应该做如下反省。

第一, 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脱节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出生与成长最为密切的地方,父母显然是孩子接触最早、

影响最大的“老师”。无论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高等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始终应该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父母不能仅仅负责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庭父母往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师是教育孩子的最好人选。事实上,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大学不再象过去那样是典型的“象牙塔”、“伊甸园”了,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加之商业与市场经济的渗透,学校校园充满了浓郁的社会氛围,其中不乏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很显然,完全依靠学校来承担教育的功能是有局限性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家庭和父母是否也应该多配合学校来一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呢?类似“马加爵事件”在社会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教育已经人为地割裂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二, 我们的教育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是否失衡了?

教育是面向人类未来的事业。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简单地说,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追求理性价值即完善个人的目的性价值;二是追求工具价值即社会功利价值。

但是,当前人们往往只看到或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也往往过分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结果,一方面,使教育失去理性作用,失去主体性;另一方面“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反而没有达到正常的功利目的。对此,我们是否应该质问:教育的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两者是否在逐渐失衡?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浮躁与市井心态?导致了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缺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学精神?

第三, 我们的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是否发生偏差了?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教育包罗万象,教育传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其中,文化知识教育是最基本的,直接从书本学习前人积累总结的经验和理论是学生学习最为便利的手段。众所周知,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做铺垫,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情感教育同样不可缺少。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培养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调适认知活动,完善人格品质,发展个性。可见,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然而,目前不少学校多注重应试教育,即便是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和老师,t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不了解学生情感形成的内在规律,不清楚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将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是学校教育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马加爵杀人手段的残酷与血腥,对生命的漠然与冷淡,深刻地折射出了我们当前过分注重灌输知识教育,却在情感教育的方向上走向迷茫与缺失。

第四, 我们的做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失落了?

著名作家冰心说:“没有爱就没有世界”。的确,教育的秘诀就是真爱,教师要尊重和珍爱每个学生,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和珍爱别人。当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要求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学会做人”乃关键、重点,因为它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素质。譬如科学意识、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的养成,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爱好、意志、情感、信念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离不开“学会做人” 的教育。但做人教育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并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当前社会上许多人认为“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就是由马加爵性格的扭曲与心理的缺陷所造成的。可见,做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严峻形势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马加爵事件”留给教育的警醒

乍看起来,“马加爵事件”好象只是一个社会悲剧,受到伤害的也好象只是几户家庭。但仔细考量,这个事件却让我们整个社会都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良心的考问:“马加爵事件”的悲剧仅仅是马加爵一个人酿成的吗?究竟我们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如果说,教育是有责任的话,那么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应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过去,人们习惯地将教育的责任落到学校的肩膀。其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不能仅仅由学校来承担,作为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家庭也应该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社会的相关机构,诸如企业、机关、医院、社区服务部门等,都应该充分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当今时代,应该在空间上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大的概念,在时间上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终身的概念。学校提供正式而规范的教育,家庭提供日常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社会提供各种人生必备的训练与教育,三者在教育的功能上既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要有相互不可替代的地方,理应有机融合。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没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那只能是不完善不均衡的教育。只有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整合教育的各种资源,发挥教育的多项功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第二, 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加强人文教育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现状,基本上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不良倾向。科学教育,即指以征服、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忽视道德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经济人”或“政治人”而不是完整的人,只是工具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目的意义上的人。

第三, 应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传颂着“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着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现实表明,这种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学效果和教育功效的滞后。但在美国,比如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也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教育的主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参与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45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