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第1张

  佛经是佛教的教法教义,被当做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阅读佛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禅意呢?那么本期的佛教文化,为你解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佛性如同明镜一样,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如日光朗照,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本来是清净无染的佛性,却因为我们的各种颠倒妄想把我们的天真佛性遮蔽了。从总体来说这个偈子见到了佛性的体,没有见到佛性的用,悟到了一半,后来再次听五祖为他讲述金刚经,当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才恍然大悟,见到空性之后还要发菩提心把佛性用出来,不然就堕恶空了,于是重新写了一个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最后一个何期自性即是我们佛性的用,能够生起成千上万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发菩提心,菩萨六度万行,成佛的必经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只是经历累劫,无明妄动,有所偏爱,中贪嗔痴毒,处烦恼中,心随境转,迷失于境中外相,做诸业障,于是菩提自性如乌云遮蔽,终日不得见。但虽然不见,它仍然在那里。 性净是菩提。去除诸业障,自然菩提性现。只是这业障是数十亿年积累下来的,层层遮蔽,很多都成了习性。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就是指的习性很难改变。业力虽不可思议,习性虽难改,并非不能改,只不过要难行要行,坚定不移。从现在开始时时行六波罗蜜,终可以去除业障,见诸本真。 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里,不是可以修作来的,它是我们成佛的基础。修行,是要去除业障和偏爱,菩提自现。另外。修行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要去除分别、二见。非相非非相,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举例来讲,我们这群人沿着时间轴在前行,任何一种可能性都铁定会发生的。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善恶循环。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只有因缘和合,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山水禅意诗词佳句: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王唯的山水田园诗富有禅意:(诗人名“维”、字“摩诘”、后世称他为“诗佛”)《山居秋暝》(很著名的一首,收入了《自考大学语文(本科段)一书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生本苦短,万物皆禅意……在这个万物生灵的世界里,你发现了那些藏在身旁的禅意了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充满禅意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充满禅意的文章1:一生如花,静待绽放

 作者:思凡

 天空中,下起了雨,路上溅起泥泞,是否应该感叹世界的变迁,最后却想起了你。

 曾经的你是那么的纯净,可你却想象烟火一样绚丽,世界多么喜欢那样的你可你却不想做自己,是啊!郁郁幽香无非般若,了却成空,你说你还可以爱。

 如今你又身在何方,是否如你所愿于烟火一样绽放天际,还是素衣净食在尘世中隐匿,我又是否还能在遇见你,

 雨淅淅沥沥,城市依旧充满魅力,吸引着无可统计的人气,与之格格不入的我,如寄居者一般陷入了深深的沉寂,带着这一份禅意,写下了一生如花的你。

 初时你新生如嫩芽,恍如白玉兰般,纯净无暇,通透的阳光照耀下,萱草一样的舞伐,美丽呀!多少人为之赞美的凌霄啊。

 当你渐渐长大,天赐与蝴蝶兰的脸颊,培育出你向日葵的性情,一朵优秀的紫薇呀!羡慕你的茉莉啊。

 浮光如华,渲染了天边彩霞,工作中的你是朵交际花,如玫瑰的外表,以盖过曾经的蓝雪花,于是你离开了,那迷人的。

 多年后,我感叹了时光的强大,想起你离开时的背影以是昙花一现,也不期待还能在与你重逢,但望你百合前日红,流年无忧伤。

 生如夏花,死如东梅。

 关于充满禅意的文章2:花树有世界,人生皆禅意

 作者:寒添羽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所有物种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一切生命都有机会体现自我的价值……

 花,静静地绽放,在适合的时间尽力展现绚烂的自我,也许,未来会有风雨,但盛开不会因为恐惧而停止,美丽不会因为艰险而终结,即便是魂飞香散,也会在寂寥的大地上留下美好的印记;

 树,默默地矗立,在四季变换中品味岁月冷暖,孤独是树的玩伴,寂寞是树的知音,当时光流逝,你会发现树已变得高大、强壮!原来,孤独与寂寞也是成长的营养,原来,没有花的芬芳与色彩,依然能够让生命精彩;

 花与树,只是大千世界千万种生灵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任何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所有故事都有一样的开始与结局——生与死,不同的是故事的过程……大地孕育了万物,只是为了生命更加丰富、更加精彩;让生存更有意义、更加和谐,故而,谁也不可轻视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因为,只要存在,必有道理!

 没有谁知道花开花落时的心情,没有谁在意玉树临风后的孤影,或许,在这世界上我们感知的一切生命都是一种表象,永远无法了解全部。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所有生命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感受自我,在大千世界里是分享自我……如果置身于大千世界,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不会发现生命的精彩、无法分辨世间的善恶、不能感触人性的温存……其实,生活在这世界上,没有谁必须为谁而改变,只要将自我世界里的那一份善意,适当融入这大千世界,就必能发现世界如此美好、生命充满温馨!

 一个人也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怀揣自己的世界去认知别人的世界、融入大千世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只感受到他人的善意,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接受不了他人的真挚,因为只要是真的就会有瑕疵。人之初遇,只看对方的善意,人之久处,但见彼此的瑕疵,这是人性的弱点,亦是人性的悲哀,友情反目、亲情成仇、爱情陌路皆因于此……

 这世界没有天生的仇敌,若无瓜葛哪来苦楚若不相识哪来陌路若不相知哪来仇恨当情缘已尽我们不得不自省,花与树本无纠结,却相依相存,各自在这世界上展露出最积极最和谐的一面……而我们人呢……友情、亲情和爱情为什么就如此脆弱难道连花草树木都不如 黑夜又白昼如此更替,无论发生什么只要世界还存在,这样的更替就不会终止,这是定律。定律是不可改变的,一切生命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定律,是啊,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为什么还要改变呢此刻,我懂了……

 花开花落之所以从容、大树之所以 强壮挺拔、万物苍生之所以各安其道都是因为心无旁骛!人类之所以傲立于众生之首,是因为人有情感,而人恰恰是因为情感伤了自己!其实,万事有得必有失……

 人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身心少了负担,多了些淡然;

 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懂得了取舍,学会了放下;

 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凡事太过执着,不善于放弃;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期待的过高,不懂得珍惜拥有的;

 人之所以困惑,是陷入的太深,无法看清现实;

 人与人之间出现的一切情感裂痕,都是源于要求别人过多,要求自己过少。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不明不白的成功,也没有不明不白的失败;因果循环自有条理,是与非、得与失皆有定论……

 一个成功的人,做人做事必是善始而善终 ,善始善终就是好的开始和好的结局。这样的人平日里与人为善从不投机取巧,因为他们懂得只要自己选择了开始,就要承受过程中的一切可能,实现预期的结局;他们无论在友情、亲情还是爱情方面都处理得当,切实能做到宁愿人负我不愿我负人,带着这份善意的处世心态,就算做再大的事业也会成功,因为他们周围积攒了太多成功因素,而这种成功因素,不是刻意的也并非偶然的。

 一个失败的人,做人做事必是虎头蛇尾,虎头蛇尾就是良好的开始失败的结局。这样的人平日里处世看似圆滑,而事实上他们总是费尽心机保全自己,因此,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方面就算他们有再好的开始,也难逃众叛亲离、千夫所指的结局。持有这样心态和行事风格的人,在事业上就算碰到再好的机遇、拥有再好的开端也无法改变失败的恶果,因为他们周围有太多的不利因素,而这些不利因素,都是自己亲手制造的……

 人生难免对与错、是与非,有人及时自我反省,有人长久执迷不悟,有人固守自欺欺人。自我反省者可赞,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执迷不悟者可悲,身陷愚钝囹圄却一直浑然不觉;自欺欺人者可耻,早已路人皆知却依然掩耳盗铃!

 人生不必在意太多,该留的留,该丢的丢!这世间没有什么一定是你的,唯有自己的良知与品格;这世间没有什么让你解不开的,只需安顿好自己的心态即可;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生本苦短,万物皆禅意……

 关于充满禅意的文章3:那惊艳的时光

 作者:云上云上

 惊艳,这两字,就在这个安静的午后,瞬间打动了我,拨动着我的心弦。

 惊艳,使人惊诧的美好,突如其来地闯入视线。美到绚丽美到妩媚美到妖娆,又好像仙剑奇侠传里的景致,如梦如幻。

 惊艳的故事情节,自古便有。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描绘了勤劳智慧坚韧善良美丽的采桑女罗敷,貌美如花,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都被震惊了,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美女罗敷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耕锄者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因看到了罗敷,罗敷不但貌美更是智慧过人,面对“使君”不怀好意的无赖纠缠,她不畏强权义正词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斥责:“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使显赫的“使君”无言以对无地自容,罗敷以智取胜,保全了自己的同时也打击了不可一世的权贵。罗敷的美丽形象也得到了升华。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笔下的洛神美丽绝伦,缥缈迷离。“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钟情惊艳于她的淑美,不禁心旗摇曳而不安。“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足往心留,遗情想像。”,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徘徊依恋,无法离去,只因人神殊道而惆怅分别: “怅盘桓而不能去”……

 《洛神赋》不但是曹植的诗赋名篇,而且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依据此名篇《洛神赋》而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洛神赋》妍美洒脱,“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世人曾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赞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可见他的字是何等婉转秀丽,神韵天成。可见一篇《洛神赋》如遇花开,如见山水,如沐明月,惊艳了世人的心。

 沉鱼之容的西施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落雁之姿的王昭君,告别故土登车北去时心绪难平,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闭月之貌的貂蝉,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月亮躲进云彩里了;羞花之美的杨贵妃花园散心,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她的美让花儿都害羞了,这些令人惊艳的故事今天读来仍然有一种寂静清芬的美好……

 惊艳,不单单是仅对人对物惊诧眼前一亮,更可以为一首诗一阙词一见倾心,惊为天人而醒亦念眠亦念,辗转难忘。

 惊艳,当是诗经里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度倾人城,再度倾人国。”, 是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秦观的”惊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是陆游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是红楼梦里的“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是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惊艳,还可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流芳……

 千古吟诵的诗词锦句芳菲了人间四月的天空。一代才女林徽因,“出众的才,倾城的貌,”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她完美的人格魅力,也为她自己的情感生活写下了一个春天般的童话,幸福浪漫一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故人早已远去,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朵青花,一棵草木,一池春水,一翦清风,一溪流云,一壶闲茶,一个背影,淡淡的禅意盈怀,似水流年里当以一颗云水禅心,静待菩提花开。简静的时光里品味着国学宝库里的神来之笔,如同和一位儒雅的尊者倾心交谈,余音袅袅的空灵韵律于耳边久久回响,如烟似缕,清扬婉转,缓缓地流淌入骨髓,继而,穿透心灵迂回曲折浅吟低唱,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细品中华五千年的悠悠文化经典史册,陶醉于她芳菲的四月香息,诧然于她万紫千红的一片旖旎风韵,她缓缓徜徉于岁月的长河里,清波流转中低眉莞尔,温婉如画,暗香盈袖,惊艳了时光,也温暖着我们此后的光阴。

一、迎候阳光:摆开厚重的窗廉或百叶窗,让阳光光线天然透入,使室内充溢勃勃生气。窗布可挑选中性颜色的轻柔天然织物代替,例如亚麻布或棉织品。 

  二、装修墙面:“美术品是最容易的办法,将亮堂、天然的颜色带入你的家。”弗德说,他是纽约室内设计师。一个省钱的窍门:买有主题图画的布-例如喜爱的水果、鸟、贝壳、棕榈树放入木质相框内,然后把布用钉书针固定在木框内层;或者是找你近期旅行风景秀丽的相片,放进价格实惠的木框。 

  家居

  三、栽种植物:植物带来旺盛生命力,能够改进你的心情。弗德以为“越碧绿,越旺盛,叶子越多越好。”例如白鹤芋和亚里垂榕。 

  四、保持空间顺畅:房间内塞太多东西实际上会使你觉得严重,所以断定在家私旁留下25英尺的走路空间。 

  五、平衡安置:你喜爱玻璃制的咖啡桌找一些惬意的东西和咖啡桌作调配,例如长毛绒沙发。柔软的元素会使房间更舒服;硬的元素则是带有安稳。 

  六、中止凌乱:去掉任何让你有压力思维的东西。添加水彩画,某些色泽能够带给人安静:蓝色带有创造力及兴隆,绿色写入房间内新的生命力。 

  七、更换枕头套:挑选一些多叶旺盛的或其它有机农作的图画,而且不贵的枕头套,很快你就会有很大的感触,弗德说。即使仅仅亮堂的泥土色彩,例如亚麻颜色,也会让你有回归天然的感受。 

  以上是小编为您发任性打造完美家居的7个小窍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隋代到唐代,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玄(又名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玄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即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褶的动感与厚度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潮流。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后蘸墨先画主要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张宏的《击缶图》和《布袋罗汉图》、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肖像画的特点。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 ,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更为现实而具体的要求。首选,肖像画讲求真实性。肖像画描绘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特定的某个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画则可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作出非特定的、类型化的甚至虚构的人物形象。中国古代肖像画人十分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写影”。许多论述肖像画的理论也把观察和刻画真实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如东晋·顾恺之“实对”理论,南齐·谢赫“应物象形”概念,宋·苏轼“灯下取影”,元·王铎“写像秘诀”,清·蒋骥“以远取神”方法。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识功能,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肖像画要求“外形酷似”。(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绘画六法由5世纪的画家及艺术理论家谢赫所著,并记录在其著作《古画品录》的序论中。当中提及的六法为:

气韵生动是也,一种说法指其意为传神,此外亦有指表达画家人品或使用画笔及墨水的技术要精湛的说法。

骨法用笔是也,即用画笔的技巧在表现钩线点戳时要有“骨力”,这和当时书法和绘画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

应物象形是也,即感受物体的结构再描画出物体的形态。

随类赋彩是也,即因应物体的本身色彩而在作品中加上适当的色调及表现出层次感。

经营位置是也,即对作品构图、深度的思考。

传移模写是也,即对自己的草稿作增加删除后再画一次才能完成作品,此外亦有对古人作品作出模仿摹制作为学习的意思。

水墨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水墨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

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浓、淡、破、泼、渍、焦、宿。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中国画并不只是宣纸上的点染勾勒,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意、识、灵齐备,诗、书、画一体,诗为画之意,书为画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画面之外,可留思想,这也是判断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艺术价值高下的实质所在。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 、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唐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史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吴道子创作的人物很有特色,与东晋顾恺之不同,他改变了以前画风那种粗细一样的"铁线描",善于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人物传神生动,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画女子壁画十分精彩。他的风格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地。

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张萱、周和后期的卢楞伽、孙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悠闲生活的一个片断,画面上共有五个贵妇人和一个挥着宫扇的宫女。这五个贵妇人的面容发式都很相似,她们有的在逗玩着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来的鲜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闲的样子,这是宫廷生活空虚、寂寞、平静的真实写照。妇女们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鲜艳华丽,周画得很逼真,连外面穿的很薄的纱衣,都画出了质感。唐代人物画家中比较有成就的人,还有韩,擅长画牛羊,他的作品有:《文苑图》、《田家移居图》、《田家风俗图》等,现存作品《五牛图》,画了五头样子不同的黄牛,有的吃草,有的回头舐舌,有的缓步慢行,笔墨层次丰富,神态生动。 作为人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人物造型由粗犷转向精细,外型描画准确生动,男子外貌雍容,女子体态丰肥,艳丽多姿。菩萨像,端庄文静,温柔亲切。这些都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人们重视现世的感受,已超过对佛国天堂的信仰。画师们凭着自己对现实的热枕,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绚丽的图卷,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写实技巧,使隋代、唐代宗教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充分地发挥。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嵩、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凋,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如李寿墓中的牛耕、耧播、牛栏、牛车、杂役等图,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情景。李贤、李重润等墓中的出行图、游猎图表现了封建贵族的穷奢极侈生活,客使图描绘了国内各民族的亲密关系和对外的友好往来,打马毬图形象地记录了当时马毬运动的场面,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1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