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那句被引用了无数次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表示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和范围。这是关于爱情,家庭的故事。
安娜的凄美爱情
小说实际上是描述了两个爱情故事,两条线并行描述。一个是安娜和伏伦斯基,两个人属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的交互之间,冲破了道德的束缚,选择一起私奔。两个人平静幸福的过了一段时间,但爱情维系的生活,终究没有躲过现实的磨练,自由的要求。安娜是只要爱情就可以了,伏伦斯基还需要上层社会的接纳,社交生活的参与。安娜觉得只要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可以了,伏伦斯基去还想着自己的孩子需要正当的身份。在安娜看来,伏伦斯基想做的一切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妨碍,她不断地怀疑伏伦斯基,也就透支着他们之间的感情。这种怀疑成为他们爱情的摧毁剂,直到伏伦斯基不堪重负,无法跟上安娜对爱情的要求,而安娜如飞蛾扑火一般,在对爱情的失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所爱的人独自神伤。
两个人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刻,从冲破一切阻拦,安娜丢夫弃子,可以看到这个女人把爱情放置的高度。伏伦斯基也算是丢弃了自己的前途,也许一开始是感情所致,后来就有点沧海难为水的无奈了。安娜很坚定,有爱情她就很幸福。从陶丽去看他的时候安娜的状态就能看得出来。伏伦斯基则不然。他还需要社交和认可。小说中一些描述可以看得出来。里面都有些对现在生活觉得闷的描述,就来源于
唯一让安娜在爱情之外牵挂的恐怕要数他的儿子谢辽沙了,他对儿子的爱时时会撞击她的心灵,也是她迟迟不能和列卡农离婚的原因。尽管如何,他还是狠心地抛弃了儿子,这会伴随着儿子可能的误解,憎恨,作为一名母亲,她的情感牺牲是无比巨大的。
而他的丈夫卡列宁,我个人对他是心存同情的。他就是那种千千万万的不懂爱情,只把仕途地位看的更重的典型社会人。像很多同类型的人选择配偶,他和安娜本身就是没有爱情的结合,一个外表勉力四射,能在上层社交世界里如鱼得水的女人适合当他的老婆,而他一个仕途强大的人也适合作为一个婚姻的依靠。同样没有爱情,卡列宁可以平平静静地享受家庭状态。安娜却不能,爱情就像空气一样,存在自己的生活中。这种平衡在安娜遇到热情的伏伦斯基后被打破。
我们赞扬安娜勇敢追求自己感情的同时,也不能过多苛责卡利宁,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有同步的追求。而且,在得知安娜和伏伦斯基的事情以后,他提出了可以在维持现在的状态下,让安娜有爱情的自由。这一点是卡利宁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权衡利弊的决策。站在他的立场上,我觉得无可非议。
列文的幸福爱情
列文对吉娣是爱慕已久,吉娣无论从个人条件还是家庭身份,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对象。这样的选择是正统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也是有爱情的。作者对这样爱情的描述是
他鼓起勇气跟吉娣表白,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原来这时候的吉娣爱上了伏伦斯基。当然,后来的发展是伏伦斯基爱上了安娜,吉娣去国外疗情伤养身体。
兜兜转转,列文和吉娣又相遇,并且重续前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们两的爱情算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也变得更加实际。
在这两人的关系中,我们始终看到列文那种强烈的感情。甚至包括他在被拒绝后,他的逃避,不解和尴尬。他好长时间不想也不敢见吉娣,在有一次在路上偶遇到坐在车子里的吉娣,那样的想见又不敢见的心理,可以很真切地表达出这种感情。
在从爱情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后,像列文这样的对爱情属于幻想阶段的人,对婚姻生活有又爱又恨的状态。
现实生活让他有点紧张,但幸运的是吉娣能够很好的处理现实生活。
列文的心也就逐渐安定下来。他更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愿意进行社会实践的人。他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有自己的看法,也在努力思考人活着的终极价值。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会显示出无力,失落感,但吉娣给他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家庭。
列文和吉娣是幸运的,他们获得了想要的爱情,也承受现实的要求。这是一个符合社会规范,但兼顾了个人情感的婚姻美谈。
柯兹尼耶夫的遗憾爱情
小说中着墨不多的柯兹尼耶夫和华仑加的爱情。这一对在外人看来十分般配,两个人也似乎是有意,就差一个可以表白的契机。
柯兹尼耶夫是一个爱情遭受过创伤的人,年幼时代的爱人离世。而善良美丽的华仑加的出现,让尘封的情感闸口有了打开的痕迹。吉娣等人都在期盼着那个表白时机的到来。两个人在树林里独处,却最终还是没有突破自己。书中描述的“ 这两句话一出口,他和她都明白事情完了,原来想说的话不会再说,而在这以前他们达到顶点的激情也平静下来了。”
这样的遗憾的爱情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形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或许是爱情的火焰还没有燃烧到足够的高度。虽然心存遗憾,但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名著,主人公安娜的选择,反映了人性的错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爱情,她不惜抛弃家庭,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宏伟杰作,深刻揭示了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不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虽然她的人生探索是为了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追求,但她的生命力缺乏理性的协调、支撑和调节,导致她的人生随着激情而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女主角安娜大力追求感性生命的延伸,努力探索原始的生活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和对生活的理解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哪怕一点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实践人类解放的过程中,矫枉过正,陷入了放纵的感性错误。为了摆脱社会的束缚,她又陷入了另一种束缚。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不是简单的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一种理性的积极的生活延伸。
如果放弃理性原则,只承认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就很容易构成对他人自由的侵犯,损害周围人的利益,导致矛盾和冲突,最终使个人的自由不安全、不稳定。正如经济学中的帕累托原则所要求的,个人自由的实现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以保证整个社会的自由不会减少,即个人自由的增加必须建立在尊重其他相关个人自由的基础上。每个追求自己自由的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才会得到社会主体的认可。自由必须与理性相结合才能表现和实现,从而构成完整的道德自律概念。相反,没有理性的自由充其量是一种经验的自我,而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延伸。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这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文化的角度看,安娜的悲剧应该是俄罗斯文化悲剧的表现。安娜在情感满足和宗教压抑之间挣扎,缺乏理性的调节。这种心理缺陷显示了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俄罗斯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宗教制度和专制制度让这个国家运转了几千年。科学启蒙运动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俄罗斯只是缓慢兴起,而且往往以统治阶级为导向,为专制制度服务,导致整个民族缺乏真正的理性精神和法律意识,更谈不上民主意识。
以往人们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同时,往往将批判的矛头志向了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仔细研读作品,作者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完,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一、出身和性格不同为了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米人,而贵族**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
二、爱情的自私造成了安娜与伏伦斯的爱情悲剧。
对爱情有着强烈渴望的安娜在车站遇到“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或标本”后,爱情之火终于爆发了,安娜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了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伏伦斯的怀抱。
但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伏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身为贵族的安娜不了解“人仅仅有爱情是万万不行的”这一真理。
安娜爱情的态度:自私和占有欲使的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的偏执、怀疑、忌恨,她认为她爱伏伦斯基就应该完全占有他,丝毫不许他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权利。而他“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男子汉的独立性。”安娜对爱情的自私与变态:死现在是促使他恢复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他心理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
这种心理失常使的安娜采取了自杀的方式来挽回伏伦斯基的爱情和对他的报复。她的自我毁灭也确实达到了她的目的,伏伦斯基觉得“作为一个人,我已是一个废物了。”
总之,我觉得安娜的婚姻爱情悲剧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但主要还是由其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把安娜的悲剧认为是社会的悲剧是不够的,当然更不能把卡列宁和伏伦斯基看做是安娜悲剧的罪魁祸首,他们何尝不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呢?
选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2期 作者:马秀丽孙颖刘凤丽
不早不晚,就在前后车轮正中间来到,她面前的瞬间,她扔掉红色手提包,头往肩膀里一缩,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好像准备马上站起来似的,就扑通一下跪了下去。就在同一刹那间,她对她的做法害怕了。
“我这是在哪儿?我这是做什么呀?何苦呢?”她就想站起来,躲开;可是一个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头上,挂住了她的脊背。“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她觉得无法挣扎了,就说道。那个矮小的汉子嘴里还说着什么,摆弄着铁器。
那支蜡烛,她曾经借着烛光阅读充满忧伤、欺诈、悲伤和罪恶的人生之书的,闪了一下比任何时候都明亮的光芒,为她照亮了原来在黑暗中的一切,就哔剥一声,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扩展资料文章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写作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
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斯塔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悲剧故事,也是关于爱情,某种宿命般的寓言。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比起男性来,女性更在意关系的稳定性和伴侣的忠诚度。
当女性决定出轨的时候,她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对于安娜来说,她的故事,是从目睹另一场背叛,还有一场意外死亡的事件开始的。
2
安娜的哥哥史蒂文与家庭女教师出轨,妻子杜丽发现后坚决要求离婚。为了挽救兄嫂的婚姻,安娜连夜从彼得堡乘坐火车赶到莫斯科
一路上,安娜和一位贵妇人聊得投机,下车后,贵妇人把自己的儿子--充满魅力、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介绍给安娜认识。
正在两人对视,几乎是一见钟情的瞬间,列车站台发生了一阵骚动:一位老人为了捡掉下月台的包袱,意外被火车轧死。
两人不禁跟随人群看向火车下的尸体,抬眼的瞬间,彼此心潮澎湃,分不清是因为眼前的死亡事件,还是心里暗生的情愫。
3
舞会上,原本不打算出席的安娜突然盛装出现,渥伦斯基惊喜不已,上前去邀请安娜共舞。
安娜拒绝,说自己不是为了他而来的。
渥伦斯基的回答很妙:“当然不是,但是我可以这么希望(你是为我来的)”
安娜心慌意乱,只想躲开渥伦斯基,但是他一路紧跟,问了一个让安娜无言以对的问题:
“你还记得上次和你跳舞的男人的名字吗?”
安娜愣住了,渥伦斯基见她动情,一把揽住她的腰,将她带入了舞池中央,两人翩跹起舞,随着音乐的节奏,一圈一圈地旋转。
安娜嘴角的微笑越来越难以掩藏,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她了,
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就好像是行将饿死的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4
一曲终了,渥伦斯基渴求地望着安娜,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到你?
安娜被内心狂涌的激情吓坏了,为了避免再与渥伦斯基见面,她提前返回圣彼得堡。但没有想到,渥伦斯基竟完全抛下自己在莫斯科的军事生涯,一路追到圣彼得堡,
从此以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常常在各种社交场合碰面,安娜欲拒还迎,渥伦斯基紧追不舍,他们之间暧昧互动,在圣彼得堡的社交界,引起了众人的议论。
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一个姑妈家里。
安娜气质高雅,妩媚迷人,长大成人后,姑妈为了让她过上好的生活,将她嫁给了卡列宁,一个家境优渥、仕途顺遂,性情却沉闷、麻木,不会表达感情的人。
结婚多年,安娜没有得到过丈夫的欣赏、称赞,也没有感受过爱,她与丈夫的关系,似乎更接近于上级与下级同事的关系。
当卡列宁听到风言风语,发觉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后,他当面警告安娜:“要牢记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
安娜挑衅似的问道:“你嫉妒了?”
卡列宁却冷冰冰地回答:“我的嫉妒对你来说是冒犯,对我则是侮辱”
安娜绝望而愤怒地说道:“冒犯我吧,让我感到你在乎我”
卡列宁则说:“我认为这样的事情很丢人”
安娜追问道:“不丢人,真的,说出你对我的感觉,你的感情”
卡林宁打断了安娜:“我们在谈论你的 行为 ,不是我的感情,甚至也不是你的感情, 我不想介入你的感情 !”
安娜彻底对丈夫感到失望了。在一个午后,她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了渥伦斯基的旅馆,敲开了他的房门。
安娜终于成为了渥伦斯基的情人。
6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安娜的出轨,几乎是必然的。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母的照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心中对于“爱”的缺失与渴望都异常地强烈。
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即使知道丈夫是个不解风情的人,她也总是会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回应。
可是,面对妻子的热情,卡列宁几乎每一次都用同样的话去回避:
“爱情对于任性的小孩子完全没问题,但是维持家庭,需要更多。”
这样的婚姻持续下去,安娜也许会习惯,会死心,会甘于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日复一日地过着毫无意义,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
可是,渥伦斯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渥伦斯基和安娜一样,心里都对爱充满着渴望,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时候,他就被安娜明亮的眼睛,优雅的微笑,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活力所吸引。
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他展现出的真诚和执着,深深地震撼了安娜,点燃了她对爱情、对生命的热情,也给了她在婚姻中最想要,又最得不到的一些东西:
关注、欣赏,还有爱的激情。
安娜是一个美貌而充满魅力的女性,可是在丈夫身边,她似乎只是一个摆设,一件物品。
卡列宁忙于官场应酬,很少在家,在家的时间,多半也是在处理公务,根本不会关心安娜,更不会向她表达爱意。
安娜在这段婚姻里,得到的总是忽视、冷漠和孤独。
可是渥伦斯基就不同了。从他第一次见到安娜开始,眼里就好像只有她了。
渥伦斯基的眼神里,总是满满的欣赏与爱慕,他执着出现在任何安娜可能出现的场合,不断地表白着自己的爱意。
在旅馆的幽会结束后,安娜对于这段不伦的关系,突然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慌,渥伦斯基坚定而温柔地抱着她,安抚她的情绪,他给安娜带来渴望已久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让安娜幸福得宛如获得了新生。
可是,这样真诚而热烈的爱,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崩解,走向暴烈而残酷的死亡结局的呢?
7
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障碍,安娜的丈夫卡列宁终于同意离婚,放手让安娜和沃伦斯基在一起。两人迫不及待地相拥在一起。
“活着就该是这样!”
沐浴在爱的激情与狂喜中,两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8
为了庆祝两人终于能够在一起,也是为了躲避离婚的事件在圣彼得堡社交界引起的流言蜚语,两人启程去了意大利旅行。
旅行开始时,安娜非常地幸福和满足,仿佛是一只逃离牢笼的小鸟,可是慢慢的,她就没有这么高兴了。
她发现,沃伦斯基经常会流露出怅然若失的表情。
有一天,两人在公园里散步时,见到了两位骑着马的威武军官,和他们身后举着旗帜的两列侍从。
沃伦斯基羡慕地看着他们走远。
9
旅行前,沃伦斯基为了她,从军队中辞职,完全放弃了他的职业生涯。
此刻安娜有些慌神了,她害怕沃伦斯基后悔,所以情不自禁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
“我爱你,我是如此的爱你,以至于吓到了自己”
说完,她用热切地眼神看着他,可是沃伦斯基并没有回应她的话,而是默默地把话题岔开了:
“你知道吗?我正在想重拾以前的旧爱好,绘画,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是有前途的,你知道”
10
一天,沃伦斯基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我们回去好吗?回圣彼得堡”
安娜知道,在他的心里,这个念头已经盘桓很久了。
她心里一惊,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故作兴奋地附和着说:“当然,我又能见到我儿子了还有戏院,我非常想回剧院。”
可是安娜的眼里却满是泪水,她意识到:
对于沃伦斯基来说,光有爱情,是不够的,只能给他爱情的自己,已经无法满足他了。
11
不久后,安娜与沃伦斯基回到了圣彼得堡,现实的情况比他们料想的要残酷得多。
声名狼藉的安娜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处处碰壁,甚至连曾经参与撮合他们的,沃伦斯基的表姐贝琪,都把她拒之门外。不仅如此,原本已经答应离婚的卡列宁,又在一位多管闲事的贵妇唆使下,声言离婚后,不允许安娜再探望儿子。
而沃伦斯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之前不仅为了安娜辞职,还与自己的母亲闹翻了。眼下,他和安娜已花光了积蓄,他得不到母亲的接济,又因为名声不好,没人敢借钱给他,经济状况日益窘迫起来。
12
重重压力之下,沃伦斯基和安娜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激烈争吵。
一天晚上,安娜盛装打扮,想要和沃伦斯基一起,以伴侣的身份去剧院看戏。
沃伦斯基不想这样,他担心在剧院安娜会受到旁人的侮辱和白眼。
安娜非常愤怒,她责问沃伦斯基是否不再爱她了,沃伦斯基心里的委屈也终于爆发出来:
“我为你抛弃了一切,朝廷、军队,我身无分文了!”
安娜没有回应他的话,只是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
“我给了你一切,一切,为什么你不能够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呢?”
沃伦斯基也绝望了:“我还要怎么做才能证明呢?”
争论无果,在一阵激情的抚慰后,沃伦斯基再次提出了建议:
“我们走吧,去莫斯科,那样我更容易处理事情”
13
在莫斯科,两人的生活非但没有好转,还每况愈下。
安娜想让哥哥嫂子帮自己向卡列宁说情,让他允许自己探望儿子,嫂子杜丽询问她未来的打算。
安娜却说,她不知道未来要怎么办,只求沃伦斯基能够一直爱她就够了。
杜丽很同情她的境遇,却不能够理解她对爱情的盲目激情,她劝说道:“安娜,没人值得你这样牺牲。”
安娜却说:“沃伦斯基值得。”
杜丽反问:
“他怎么回报这样的爱?哪个男人可以?”
安娜无言以对。
另一边,处于经济压力,沃伦斯基不得不去向母亲求助。
而见面之后,老太太却坚持说,她现在立刻就要到乡间别墅去,只要他离开安娜,去乡下找她,就会得到他需要的一切。同时,还把一位年轻貌美、身份高贵又妩媚迷人的女客人介绍他认识。
沃伦斯基拒绝了,可是,就在他在送母亲和年轻女客离开的时候,被恰巧路过的安娜看见了。
14
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安娜责问沃伦斯基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爱自己的,为什么要去找母亲,是不是想要欺骗和抛弃自己?
沃伦斯基则感到安娜的疯狂猜疑越发地不可理喻:
“我厌倦了这些责难,安娜,你没有权力(这样对我)”
说完,沃伦斯基就赌气离开了两人的居所,坐上了通往母亲乡间别墅的火车。
15
翌日,得知消息的安娜在恍惚中收拾行李,想要将沃伦斯基追回来。
走到莫斯科火车站的时候,她看着站台边几对依依不舍的恋人,陷入的绝望和沉思。
“我对我们的爱情有着太多的期望了,现在却恨对方,
“我的渴望让他厌恶,这让我狂暴,
“当你厌倦了周围的事物,为什么不闭上眼睛
想到这里,她纵身一跃,从月台跳入了铁轨中央,万钧雷霆瞬间将她的生命永远地带走了。
16
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呼应着故事开头,安娜与沃伦斯基初相遇时,目睹的那场意外死亡事件。
对生命的渴求,对爱的激情,在死亡事件的刺激下迸发,却终于无法维持,燃烧殆尽后,又再次回归于死亡的虚无。
也许有些人,看了这样的故事,会感到心酸、悲戚,把爱情,把自由,乃至许多可以称之为人生意义的追求,都认为是华而不实,甚至很可能是有害的,应当被抑制的冲动。
不仅是在这个故事中,在很多其他的故事里,也常常可以见到热烈的爱情走向毁灭的桥段。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导致这些毁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就像是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迸发的,更多的是 一种欲望,一种依赖,一种不成熟的,爱的雏形 。
这种不成熟的爱,常见于缺爱的人身上,可以给他们带来一时的慰藉,却总也免不了走向毁灭,这种毁灭的破坏性,随着当事人自我牺牲的程度、偏执的程度而增加,即会伤人,也会害己。
17
要怎么识别这种不成熟的爱?又或者,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爱、成熟的爱,到底是怎么样的?
“只要你爱我,我的生命就得到了救赎,如果你不爱我,我的生命就完全没有了意义”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足够爱,一切冲突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类似这样语言,很经常地出现在恋人们的情话中,我们想通过这些表白,让伴侣感受到ta们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增添浪漫梦幻的气氛。
可是,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真的笃信这样的信念,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爱,也许就只会给我们带来失望、挫折、痛苦和不幸。
在**刚开始不久,有一段安娜就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你还年轻,有一天你会意识到,爱是全能的。”
安娜在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中,也是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的。
在安娜的心里,爱情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渴望从这种爱里,得到自己长久以来缺失的一切,亟待被满足的需求。
为了和他在一起,永远地抓住他的爱情,她不惜和丈夫决裂,和圣彼得堡贵族圈里、她所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决裂,抛弃一切,甚至可以“牺牲儿子的幸福来换取”,“只要这份爱足够强烈,我都不会后悔”(安娜语)。
可当她发现,沃伦斯基不能够满足她的所有期待,爱情也不是沃伦斯基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追求,并且她后来发展到有些病态的疑虑和妒忌,正在将他的热情熄灭,让他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时候,安娜感到不安的狂怒,感到受骗般的怨恨和空虚,整个地吞噬了她,最后无可避免地把她推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即使沃伦斯基真的如安娜所愿,为了她放弃一切,那么身为独立个体的,有着自己意志和追求的沃伦斯基本人,也就死去了。
所以,不成熟的爱,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对方,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无法共存,关系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18
如果幼稚的爱是可怕的,那么成熟的爱是怎么样的呢?
当我们有了爱的感觉,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与锻炼以下的这些能力,让爱变得温暖、成熟起来:
·非常了解自己,也愿意了解对方
·发生矛盾时,可以做及时、开放、诚实的沟通
·发现对方的缺点,和彼此间的差异时,以接纳、理解、怜惜的态度对待
刺激和迷恋总会消逝,如何学习一起成长,静静地了解和发现彼此,是一份成熟的爱的核心。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