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俊太郎诗歌《春天》的解析

谷川俊太郎诗歌《春天》的解析,第1张

诗歌的语言特色与创作技巧

诗人创作的题材无论是直接的体验还是虚构的想象,其题材的构成都是完整的,这可以说是诗人创作的特征之一。诗人的创作过程中,排除了“理论之理论”,排除了“语言的暧昧性”,这构成了他诗作的语言特色。谷川先生始终把自己的无意识寄托于日语的整体表达上,把对日语整体的不懈追求与“无意识的探求”相等同。

诗人无意识的创作通过日语词汇的组合和对语言的探求展现出来。在创作技巧上,诗人一般都是以日常会话的语体,多采用号召、命令、问句的形式。诗歌《春天》里重复着“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一特点是从诗人登上诗坛开始一直保持的风格。

诗人有十一部诗集是全用日语假名写成的,如《吃惊》、《耳朵》等。1972年谷川先生在随笔《散文》中写道,“日语假名如同音乐的旋律般在流淌”。作者重视日语假名字型的美感和语音的旋律,把原始的感觉用最简单的语音标记出来,与世界形成统一整体。在诗节的末尾,作者经常用象声词、拟态语进行重复,如“光光溜溜”、“摇摇晃晃”、“哗哗啦啦”、“咯咯噔噔”、“飘飘荡荡”等,这些词的使用,既产生出独特的诗的韵律,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人的诗歌创作,有的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有的采用叙事的方式、有的采用致辞的方式、有的情景描写方式等等。

诗歌《春》属于自言自语式的诗歌,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了作者在初春的季节里,感受到周围自然界生命的旺盛,这种生命力感染着自己,自己内心升腾起雀跃、激荡的情感,这首诗将直接描述与间接感受有机融为一体。《早晨的接力》是向人们呼唤,告诉人们“我们都在进行着早晨的接力”,这是致辞式的诗歌。《孩子的睡梦》通过孩子入睡——孩子睡梦——清晨的问候这一简单的叙事,进而联想到宇宙、联想到未来。《美丽的夏日清晨》是通过对早晨清新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要么成为巨人,拥揽一切;要么成为露草中的一只蚂蚁,悄无声息。

在创作上,作者采用了反复、倒叙、直喻、隐喻、拟人、反问、对仗、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诗歌《额头》的第一段有这样的句子:“沙漠是世界的额头/树木是世界的头发/山是鼻/火是唇/海是世界的脸庞”,这是拟人体的描写,宛如一副人物的肖像,清晰地展现出来。在诗歌《春》里有“枝头含苞待放的新绿,拨动着我的心弦/兴奋,有一丝感伤陪伴/急切,与一线平静相连/期盼,将一点幽怨隐含”,这是春天的隐喻,同时又采用了对句的形式;“内心已被闸门阻隔/汹涌漩积的波浪向上冲赶/冲击着,这快要冲破的阻拦/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闸门”是比拟。在这首诗里,诗人重复着“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句反问句,突出了初春季节作者激动的心情。为突出自己情感的表达,诗人采用了间接的表现手法,如“枝头含苞待放的新绿”是通过周围事物的间接描写来揭示内心世界的变化,“我想将手伸向朗朗晴空/向所有陌生的人们呼唤/与他们会面、与他们交谈/让所有的日子都一起来吧/我已按捺不住这急切的期盼”,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

诗歌《早晨的接力》中,诗人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当堪察加半岛的青年/正在梦中把前程幻想/墨西哥的姑娘/已在朝霞中把公共汽车翘望/当纽约的少女/笑眯眯地翻滚在松软的床上/罗马的少年/已被朝霞映红的雕刻柱引入美妙的幻想……”是一组对比映衬句式,都运用“当……”这个句型,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相关的行动放在一起,相互衬托,更能突出世界是一个整体,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也是一个相互联动的整体的主题。在这首诗中,诗人又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早晨比喻为接力,地球如同接力一样,早晨总是从各地启程、接棒。

在《美丽的夏日清晨》里,作者表现想要成为巨人的心情,于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写道:“我想成为巨人/将这一座座山峦/朵朵白云/晴朗的蓝天/和夏日的清晨一起/拥抱在我的双臂之间”,表现了作者要拥有一切的宏伟气势。

在《海的比喻》中,作者将海拟人化。“不是人看海/而是海看人/用亘古不变的炯炯眼神/不是人听海/而是海听人/用无数潜伏水底的贝壳的耳朵……不是人在歌唱海/而是海在歌唱/和祝福着人”(田原译)。在这里,海在看人,海在听人,海在歌唱,海在祝福人们。将自然界与人们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感觉描写得惟妙惟肖,给人以真情实感。

谷川先生运用了精练的语言和具有特色的修辞方法,赋人生哲理、教育意义于诗作之中。《战后名诗选》中有人这样评介谷川先生,他是一位“国民诗人”,他咏诵的诗具有国民性,他超越了战后诗和现代诗的历史性,创作出大众喜爱的、被称为是“日本人的日语诗歌”。

艺术源于人类对于自身情感要素的体会,对于情感规律的认知,对于情感元素加以艺术概念的概括与提炼,形成艺术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和丰富并运用艺术语言思维,是艺术的使命所在。

艺术(创作)活动就是将人类情感进行归纳和规范,并把它呈现出来供人们观赏品味的一种努力,艺术需要自己的表述方式,艺术就是把人类情感按自身一定的方法,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一种特有的抽象符号手段或形式。绘画就是它的视觉语言,而音乐则是它的音律语言,更多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也有它自身独有的语言。

艺术可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情感、情绪和主观现实等,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人的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部过程。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情感活动规律,对于构建艺术的构成与组织和它的表达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的情感表达基本方式,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就是行为人的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情感,是发自个体自身的有着偶然的因素,有的可能不含在艺术情感概念范围之内。有某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有普遍意义的)表达,表现者对于某种更为广泛的情感的呈现,即有(普遍性)共性因素,这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应该为艺术所认同并归纳在艺术情感概念之中。

表达或发泄情感的方式是人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规律本身,只是艺术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意义的情感要素,就是艺术可利用的有价值的带有共性的情感要素方面或存在,这种情感要素或存在是一种关于情感的艺术概念需要涵盖的范围。

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普遍的过渡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人类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方面的情感知识,掌握一般情感的概念和认识情感的规律,由于人们的情感的诉求需要才会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必要。普遍意义上的情感可以包含了具体的(个体的)情感要素,而具体的(个体的)情感要素又丰富了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也丰富了艺术情感概念的内涵、也即艺术概念语言。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离骚》中离,别也的意思,骚,愁也的意思,其中以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冲突,在很多的地方也表现了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纠葛。

这里“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荃不察余之情兮, 反信谗而齐怒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达了屈原对楚怀王糊涂,不体察民情,更不在乎他的苦心。同时《离骚》中也有很多表现了屈原志向坚定,愿为楚国着想的诗句。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所以离骚中有很多诗句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屈原的志向,也有很多对楚怀王的感情流露。除了很多的诗句本身,还有很多比喻的手法,比如屈原总喜欢用香草来暗喻自己,表达他的品格气节。在关系上屈原和楚怀王是君臣的关系,但是为什么屈原可以把他心中想说的说出来,并不考虑太多,更多的是屈原对忧国忧民的意识更加的强烈。

即使不被待见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外,还有一个作为天下百姓的臣子,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做一些什么。所以就有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典诗句。这仅仅是对楚怀王内心的告白,更是对楚国人民的告白。屈原的那份爱国之心让人很感动。

陆游《小园》表达的复杂感情陆游的《小园》这首诗设色明丽,开阖自如,取象秀雅,风格清峻,体现了作者黎简孤傲高洁的复杂感情和情怀。 杜甫的 《九日》 中心思想: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杜牧的《秋夕》中心思想�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常建的《塞下曲四首》中心思想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人们的情绪都是美好情感的流露是错误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8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