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十分有必要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原因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对数学进行理解和体验。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要求教师对知识、技能与情感这三者进行有效融合,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及情感调控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充分利用,通过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使他们的审美能力与高尚情操得到培养,以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使他们的道德品格得到完善。
二、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要坚持的原则
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指的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及方法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指导。它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质影响学生,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其次,教师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再次,在教育过程中要具备科学的态度。
愉悦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机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让他们积极接受、积极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强烈的兴趣中学习。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坚持愉悦性原则要注意通过调节促进学生由“外在乐”转化成“内在乐”,以达到利用积极的情感促进认知的目的。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指的是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优秀品质的综合表现,它对人的一切优秀品质与个性进行了集中涵盖。它要求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最终使学生优秀的独创性得到培养。
三、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中学是促使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适时地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对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所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直接内部动力。在数学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将一些趣味教学内容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培养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进行强化。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科目,学生、家长及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且数学教材中的定义、概念和定理等知识一般都较为抽象,还要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特点造成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挫折和困难,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甚至很多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在数学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有意强化,帮助他们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教育学生自信、自强和自律。
此外,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时,还应注重使学生的品德结构得到优化。品德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非常容易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其思想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在心理上需要接受品德教育,但学生们对教条式的德育灌输方式普遍非常反感,造成德育教育的成果十分不理想。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运用适当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感悟数学问题中的德育因素,就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使自身的品德结构得到优化,从而实现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课堂上探究新知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情感因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挖掘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进取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数学教材是数学家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基础数学教育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人文化、情感化 (数学发展史、数学与人类、数学与生活及数学与社会等)的内容。教师要对教材 进行情感分析、发掘,积极地挖掘和充分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情感因素,科学准确、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数学教学。例如,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结合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介绍数学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和教学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 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 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数学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与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人类情感的文明进步等因素密不可
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 广阔的天地。
内容中的情感信息,适时、准确的揭示它们的情感价值,促 进学生热爱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的基础。 2 教师要提高情感素养,保持持久稳定的情感表现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发展施以重大影响。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可能完成
;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因素
教师自身要充满激情,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顽强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接纳、理解、宽容的表情、愉悦的心情、真挚的爱心等。教师具有了良好的情感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教材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而展示出来,才能饱含激情地进行数学教学,将自身所具有的积极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数学学习的原动力_文档下载http://docdocsoucom/b036cbab226c3d2939bf7ffd2html 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始终伴随着认知过程。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互 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明确指出:
良好的教学气氛,不仅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力,而且能活 跃思维,充分发挥认知潜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
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有作为情感进入特征的情感因素存在, 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又有作为情感结果的情感因素存在, 也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随认知因素而出现。 教育者 (主要是教师 )要努力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强烈的对于数学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从而
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作用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创造和 促进宽松的、热烈的、兴奋和谐的、全员参与的有效学习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以使同学问相互感染。在数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欣赏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重视课堂情感交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并随时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时性。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是在认知数学事物时,对学习行为起制约作用的一种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对数学事物或者数学学习
活动的好恶倾向和心理感受,带有冲动性,有较明显的外部表现,强度较大的情感通常成为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
分重视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优化数学使学生产生持久、良好的学习动机,避免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进,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传播,对数学教学中情感因 素的重视和运用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要积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使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并进一步促进数学
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数学教师只要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恰当的运用情感因素,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
倍的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数学科学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和人民。
大家通常会认为小学数学只是加减乘除的累积,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只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很容易就忽视了数学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以及小学数学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固化,它是可以通过后期培养的,并且会逐渐成为帮助人们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法宝之一。
一、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各种好处
首先,对孩子来讲,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新知识、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属于智力发展的核心;对教师来讲,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更加高水平的教、学平衡,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刻不容缓。当然,习惯不是三两天就能养成的,更何况数学思维习惯,它的养成需要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从思维品质的形成开始。
三、培养数学思维逻辑的5大途径: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缺乏思维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倾向某种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片面追求解决问题的模式化和程序化,长此以往造成思维出现惰性。
擅于从旧的模式和普遍制约条件中脱离出来,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知识可以运用自如,善运用辩证思想来平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变通和调整思路等等,这些是思维灵活性养成的直接表现。
2、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落实到孩子学习生活中去,就是要求在学习新知识时从基本理念开始,做到在思路清晰的前提条件下稳扎稳打,逐步深入,在这个相对来说缓慢的过程中养成思考问题周密的思维习惯,在进行论证推理时掌握足够的理由作为依据;在练习试题时善于留心题干中的隐蔽条件,详细答题,不吝啬地写出解题思路。
3、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老师评讲试卷,一听错题的解题过程很容易就懂了,恍然大悟自己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但一旦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领会到解题方法和实质,实现独立解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透过现象看数学的本质,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洞察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这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
4、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从已有的答案和解题过程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一味盲从,要学会用批判性的思路去进行各种方式的反思和检验。就算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东西,也要谋改善,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以上五种思维品质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大家切勿忽视了一点,就是这五大思维品质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可分一而行,否则会很被思维定势所牵制,出现机械套用之前思维模式的倾向,并且同一种方法使用的次数越多,这种倾向就会越明显。
我们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讨论了五种主要的思维品质及培养方法。而这五种思维品质是最为重要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除了严谨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还有探讨性、独创性、目的性等。
数学题给我的启示
我从小就是一个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自己一点也不知道开拓思维。做题时更是一根筋,只按老师教的方法做,自己却不会动脑筋,算不出来时也不说,就是自己一直闷头写。当妈妈发现我作业只做了一点点,而验算却写了一大堆时,真是拿我没办法,只好坐到我的身边帮我。
记得有一次,我写数学作业,有一道题算了十多分钟也没算出来。妈妈告诉我怎么做,我却不听,一直认为这道题有公式。妈妈说:“对!是有公式。但不是什么题都用一个公式解的。”可是我却听不进去,仍然坚持说:“老师今天讲的就是这一课,不用今天的公式用什么?用英语公式呀!”妈妈说:“每一道题都有自己的解题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公式。”我仔细一想,妈妈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反正我也不会做,就按妈妈教我的做吧!
妈妈耐心的启发我,用温和的语气跟我一起研究题目,不知不觉我就接受了。然后,妈妈又给我出了几道同一个类型的题,我轻轻松松就做出来了。回过头来再看,如果用老师当天课上讲的公式来算还真不对。
妈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听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多看看,每当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时,你都会发现这件事还有不同的一面,也包括人……
提到数学,大多数人会觉得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太遥远了。如果不从事相关工作,我们能用到的数学可能仅止于算数。但凡有高等数学的底子,其实数学的方法能给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启迪。
数学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就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方法的高度概括,是方法的指导论。运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非常有效。
《心中有数》恰当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本书中,刘雪峰老师从生活中的难题着手,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原则上的探索,将数学解决问题的逻辑应用于实际生活,在一种普遍意义上,使生活中的决策更有效率。
作者从思维、方法、学习和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待数学对生活的影响的。对于喜欢数学的人来说,发现数学公式和定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莫大的兴味。
特别对于复杂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其计算之神秘,让人怀有无穷无尽的妙趣。
在思维篇中,作者通过数学找到的理性看待日常的观点,大多是颠覆我们的常识的。作者有理有据的将数学论证引入世界观,意图找到解释世界、预测世界的根本大法。
事实上这些论证充分的理据也表明,我们看待日常的方法可以更有效。
学习篇侧重于全面探讨数学在计算机领域与学习相关的成果,与学习方法的重合之处,以提高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来提升我们学习职业技能等的能力。
同时这一篇也展现了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数学原理,来进行清晰表达的概念。
此外,方法做为数学的一项功能单列一篇,从解决难题的策略和技巧方面,来提供生活各方面所遇问题的解答。包括如何做(如何设计、模仿),和做的策略(决断、解释、程序、变换等)。从策略高度破解难题的关键,找到更底层、更本质的解法。
理不理性,在于怎么看
我们怎么看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改造它。而改变的程度,在于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从数学的角度,比如概率论,便可以判断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逃不过命运”,或者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从数学思维可以知道,我们所遭遇的所有事情的可能的全部结果是未知的,但是事情发生的结果的概率是可以测量和估计的。
它也同时告诉我们,没有谁能保证成功,但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比如通过选择成功概率较高的、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可以大概率提高成功的概率。又比如,即使付出了全部努力,但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讲,仍然只是一种概率事件。
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概率论”的世界观与“宿命论”、“事在人为”的世界观的最大区别便在于此。
幸福不仅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人生,更取决于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一般读者一定想不到幸福与卷积的关系。
卷积是近年来应用于比较热门的神经网络的概念,它是信号发出与响应之间的特殊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对持续序列信号的响应的系统叠加。这个叠加效应远高于单个强信号的响应。
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就是持续的小困扰和持续的小确幸一样,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幸福都要更深重和更长久。而相反的重大的幸福和深重的痛苦事件,往往会随着时间消逝,其影响远不如持续的小困扰和小确幸带来的影响深刻。
幸福还与我们看待事件的因果关系有关。当两件事情看起来相关,我们容易直接推论由此事情导致了彼事情。却不知,两件事关于另一个事件条件独立的情况非常普遍。
条件独立的概念为:当相关事件A、B关于第三事件C条件独立, 意味着A发生很可能导致C发生,而C发生很可能导致B发生。换句话说以C发生为前提下, 相关事件A或B是否发生并不能推断出B或A是否发生。
“下雨天(A),心情不好(B)。”这是两个相关事件,而不是因果事件。 不能说心情不好是下雨天的结果,而应该说下雨天天空阴暗(A),给人的感觉很压抑(C),所以心情不好(B)。
作者引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话话,“让我们感到幸福或者不幸,这不取决于他们本来的面貌,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用意在于说明这一点。
方法是策略,以一敌百
书中提到的许多数学思维与控制系统有关。而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有机的控制系统,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事件做出一系列合乎目的控制行为。当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掌握如何对行动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善于行动的人懂得掌握一个方法,就是好好利用正反馈来提升自己。正反馈就是正向循环,对一个行为进行正向(好的、积极的)的反馈,使该行为朝好的方向持续循环动作。
简单的正反馈如:努力学习便成绩好,成绩好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努力学习,又导致成绩更好……如此不断相互促进循环。
正反馈的作用对于构建幸福生活至关重要。当我们希望成就一件美好事物的时候,它指导我们如何开始、如何达成。
因此在做事情之时,我们有必要观察和寻找某些好的正反馈,前期通过坚持和忍耐来帮助自己形成惯性,一旦正反馈的飞轮自动转起来,好的结果就会顺势而成。
我们也可以利用负反馈来控制行为。负反馈是将结果与目标的差距作为反馈内容,以此为驱动力对系统进行调整,通过不断的缩小差距,而达到一种平衡控制的状态。
它按不同的时间面向,分为三类:考虑现在差距的比例控制、考虑过去一段时间积累差距的积分控制,和预计未来差距于现在作出调整的微分控制。
区分三种负反馈的意义在于综合这三种控制策略后,大多数情况下就能够大概率实现目标。这种综合控制策略又称为PID控制。
换句话说,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通过校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面向的差距,来最终控制反馈的结果,使结果大概率保持正确。
引入时间因素可以作全面参照,不易偏离目标。比如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你有必要存储资金用于投资,在定期将工资的一部分存入银行的控制策略上,便可以借助 PID控制。
分别三类支出,或统计过去一段时间的超支额(超过预计支出,并占用存储资金额)计算本期支出计划;或根据目前支出与目标支出额之差做计划;又或考虑将来的某些意外事件,提前调整计划,最后综合三种计划便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控制支出方案。
学习与表达,为一不二
与PID控制类似,此类数学思维也可以应用到学习提升上。即使读书、看报、看电视剧也能快速成长的方法,一是主动预测,二是从差距中学习。
这两个步骤变形成了一个负反馈为调整内容的正向反馈。反馈的是差距,但是通过设定更高的目标而达到一个正向的循环。
这种快速成长学习的方法,以主动预测为前提,需要学习(或观剧)者在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处随时停下来,主动对问题提前进行思考分析,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接着对照书本要点(或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检验预测内容与书中观点、论证(或剧情)的差异,思考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上可能进步的空间。
而这样简单的方法运用到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上,会让读写论文水平大大得到提升。
拿到对标论文后,先了解要解决的议题,接着放到一边,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推导论证,然后比较对标论文的思路,通过评价两者优劣来判断是否值得就这一议题深入研究发表。
《心中有数》全书贯穿应用数学思维的控制系统论观点,结合人工智能等计算机领域的前沿发展,从日常生活琐碎而复杂的事件出发,提出一系列应对生活难题的整套简洁控制策略和方案,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带来许多实用启示。
作者的一个个有价值的发现,帮助我们透过数学公式看到背后闪现的理性光芒。经由他展现的蕴含在公式和算法里的智慧,让我们看清事物运行的数学逻辑。同时,借用作者提供的数学科学视角,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和行动。
作者运用他扎实的数学功底,从数学原理讲到生活中大大小小问题的解决方案,将高深的数学思维与日常联系在一起,拓展了我们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为更好的应用数学奠定了基础。
教初中的老师们都常半开玩笑地说这样一句话:“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要不然初三就完蛋!”初中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初中数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初中二年级的难点最多,初中三年级的考点最多,而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相对而言都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时,常常感觉比较简单,甚至觉得和小学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并没有感到压力。这些同学往往对初一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与此同时也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学生进入初二年级,遇到很多综合题或复杂的题目时,就会很快凸显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部分同学对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先具体列举一下初一年级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兴趣,甚至存在害怕数学的心理,缺乏主动积极学习的意向。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归纳总结、复习等)。
3在知识上,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特别是对特殊情况等的把握十分含糊。
4数学能力(审题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方法、数学思想等)或多或少总存在欠缺,导致各种小错误,不能完整的完成题目。
5在实践做题中,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思,简单的说,不能把握题目的关键,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6平时做题速度较慢,考试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初一阶段得到改善,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二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数学成绩大幅滑坡,甚至导致在初三年级的学习中存在更大的障碍。相反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那么初二的学习只是在知识点上的增多和加深,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学生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么,针对以上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端正学习态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学科特点,数学也不例外。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但是,数学学习不能投机取巧,数学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明白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看两遍书:第一遍大概了解下一讲或下一章的内容、知识枝干以及重难点等。第二遍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等反复阅读,思考其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也便于求教老师。
课上认真听讲,会记笔记。初一的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增多、课堂学习量的加大感到不适应,顾此失彼,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笔记的学生也记得不够合理,认为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就是认真听讲,盲目的用记笔记代替听讲与思考,进而导致了听课效果下降。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到: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听题目关键部分的提示(突破口)及数学思想方法;听课后小结。记录笔记时应注意:有选择的进行记录,主要记录知识要点、自己的疑点、课本上没有的教师补充的内容、解题的思路、数学思想方法、课堂小结等。
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归纳总结。课后要及时温故老师所讲内容,特别是经典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此外,学习应有整体计划,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细心、认真地学透课本。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很简单,而考试都是难题。其实,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学透课本,考试的内容究其实质,都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因此,在初一这一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更要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的十分准确把握,不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对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重点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特殊情况(特例),要抓住定义、概念的本质,全面举例、不重不漏的明确概念、定义等。对概念和公式不能死记硬背,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的学习。切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学会归纳总结复习。
复习总结的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去做。当你会总结题目,会对所学内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知识点的基本题型,熟悉对应每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等时,你才真正的做到了知识的内化。归纳总结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时,同学们会发现,天天做题,成绩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天天都在做重复的题目,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在做,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专心解决。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整体系统的把握,弄的一团糟。总结归纳是把书读薄的过程,题目应该越做越少。
5)建立“改错本”。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高效率且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主要用来收集自己的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容易犯的错误可能有有审题不细心,计算马虎,书写格式不规范,对概念、公式等理解似是而非,对隐含条件分不清等等。不会的题目往往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不清晰或找不到突破口等等。针对前一类错题,我们应该
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及时进行反思,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重视。而对于不会的题目,我们要参考教师或答案的讲解,注意体会其思路、思想、悟其道理并总结方法规律,找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建立一本错解本,可以达到错一次而加深十倍认识的效果。
6)不懂就问,积极讨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及时的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求教。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这对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非常有好处。这里我想说的是,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方法和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7)注重实战。
平时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慌乱,同时注意调整好心态,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当然,经历大型考试也是必要的锻炼途径。
以上内容是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提出的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同学的学习方法都会对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而有些许差别,适合你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