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用哲学来说,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情感是自己内心对这份感情的最直接的感觉,没有外界的干扰是纯粹的内心感受,这取决于你对事物的认识;而客观情感是参杂了外界的人或事对这份感情的影响科能会影响到你的原来对这份情感的感觉的

人们期盼着能拥有并使用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计算机。在人机交互中,从人操作计算机,变为计算机辅助人;从人围着计算机转,变为计算机围着人转;计算机从认知型,变为直觉型。显然,为实现这些转变,人机交互中的计算机应具有情感能力。情感计算研究就是试图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系统。

情感被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情绪、心境和偏好),情绪被用来表示非常短暂但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心境或状态则被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内心体验。情感是人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与人的需要和愿望符合时会引起人积极肯定的情感,而不符合时则会引起人消极否定的情感。

情感具有三种成分:⑴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⑵外部表现,即表情,在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表情包括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姿态表情(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⑶生理唤醒,即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以及不同的适应功能。人有五种基本情绪,它们分别是当前目标取得进展时的快乐,自我保护的目标受到威胁时的焦虑,当前目标不能实现时的悲伤,当前目标受挫或遭遇阻碍时的愤怒,以及与味觉(味道)目标相违背的厌恶。而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情感测量包括对情感维度、表情和生理指标三种成分的测量。例如,我们要确定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可以使用问卷测量其主观感受,通过记录和分析面部肌肉活动测量其面部表情,并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检测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等。

确定情感维度对情感测量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了情感维度,才能对情感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情感维度具有两极性,例如,情感的激动性可分为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感状态,而平静指的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感状态。心理学的情感维度理论认为,几个维度组成的空间包括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但是,情感究竟是二维,三维,还是四维,研究者们并未达成共识。情感的二维理论认为,情感有两个重要维度:⑴愉悦度(也有人提出用趋近-逃避来代替愉悦度);⑵激活度,即与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机体能量的程度。研究发现,惊反射可用做测量愉悦度的生理指标,而皮肤电反应可用做测量唤醒度的生理指标。

在人机交互研究中已使用过很多种生理指标,例如,皮质醇水平、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活动、掌汗、瞳孔直径、事件相关电位、脑电EEG等。生理指标的记录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技术,在进行测量时,研究者有时很难分离各种混淆因素对所记录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情感计算研究的内容包括三维空间中动态情感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建模,基于多模态和动态时序特征的情感识别与理解,及其信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情感的自动生成理论及面向多模态的情感表达,以及基于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大规模动态情感数据资源库的建立等。

欧洲和美国的各大信息技术实验室正加紧进行情感计算系统的研究。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飞利浦公司等通过实施“环境智能”、“环境识别”、“智能家庭”等科研项目来开辟这一领域。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情感计算小组研制的情感计算系统,通过记录人面部表情的摄像机和连接在人身体上的生物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然后由一个“情感助理”来调节程序以识别人的情感。如果你对电视讲座的一段内容表现出困惑,情感助理会重放该片段或者给予解释。麻省理工学院“氧工程”的研究人员和比利时IMEC的一个工作小组认为,开发出一种整合各种应用技术的“瑞士军刀”可能是提供移动情感计算服务的关键。而目前国内的情感计算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由人的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及行为特征信号,建立“情感模型”,从而创建个人情感计算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脸部表情处理、情感计算建模方法、情感语音处理、姿态处理、情感分析、自然人机界面、情感机器人等。

情境化是人机交互研究中的新热点。自然和谐的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的沟通能力特征包括:⑴自然沟通:能看,能听,能说,能触摸;⑵主动沟通:有预期,会提问,并及时调整;⑶有效沟通:对情境的变化敏感,理解用户的情绪和意图,对不同用户、不同环境、不同任务给予不同反馈和支持。而实现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科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的智能和情感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我们需要知道人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图,人如何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帮助计算机正确感知环境,理解用户的情感和意图,并做出合适反应。因此,人机界面的“智能”不仅应有高的认知智力,也应有高的情绪智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人机交互中的情境感知问题、情感与意图的产生与理解问题,以及反应应对问题。

显然,情感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对象和经历的影响,而且有表情、语言、动作或身体的接触。在人机交互中,计算机需要捕捉关键信息,觉察人的情感变化,形成预期,进行调整,并做出反应。例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建模(例如,操作方式、表情特点、态度喜好、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以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利用有效的线索选择合适的用户模型(例如,根据可能的用户模型主动提供相应有效信息的预期),并以适合当前类型用户的方式呈现信息(例如,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与知识背景有关的决策支持等);在对当前的操作做出即时反馈的同时,还要对情感变化背后的意图形成新的预期,并激活相应的数据库,及时主动地提供用户需要的新信息。

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技术领域。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机交互环境,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迄今为止,有关研究已在人脸表情、姿态分析、语音的情感识别和表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情感计算研究面临的挑战仍是多方面的:⑴情感信息的获取与建模,例如,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获取、描述及参数化建模,海量的情感数据资源库,多特征融合的情感计算理论模型;⑵情感识别与理解,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识别和理解;⑶情感表达,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表达(图像、语音、生理特征等),自然场景对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⑷自然和谐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的实现,例如,情感计算系统需要将大量广泛分布的数据整合,然后再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每个用户。

情感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计算机的情感化设计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在信息检索中,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展望现代科技的潜力,我们预期在未来的世界中将可能会充满运作良好、操作容易、甚至具有情感特点的计算机。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一Being Schedule(Fazio,1977)]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其中1、3、6、7、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

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总体幸福感量表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摘 要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特点、研究渊源、差异体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介绍了主观幸福感差异性研究的现状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差异性研究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研究渊源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作出的情感认知和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是: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这一点正决定了不同个体在体察主观幸福时感受的千差万别。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12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渊源

早在1774年,当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时,幸福就明确地与自由、平等相提并论了。然而两百年以来,由于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似乎遗忘了追求幸福的意义。人们专注于治疗悲伤、忘记仇恨,却过少地去主动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直到2000年,新世纪,一门名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Martin ESeligman的倡导下,在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的积极投入下异军突起,成为了当今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一,从一开始就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2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研究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之前,必须了解的是,是什么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Diener在一篇综述中,先对气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以及与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作了回顾。接着对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作了回顾,并提出宏观条件与幸福感存在着联系。他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他的研究使心理学家更易于理解Democritus和Epictetus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1]。

21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处世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或提供不同的情境环境将引起主观幸福感增加或减少。比如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本身反过来又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现今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征是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

22文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2]。

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是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在生物基础上,但真正具有意义的是生物反应的心理、社会属性。根据人们体验幸福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间的相关在前者中比后者明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在个人取向的文化中(如欧美国家),个人较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尤其紧密,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社会文化更加地加以强调。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体必须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个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

23遗传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早期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认为遗传的影响更多一些。。Braungan等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Tellegen 1988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3]。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SWB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人具有积极的素质。此观点遭到Veenhoven 1994的批评,他认为幸福感本身并非某种特质。SWB随时间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4]。现在一般认为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影响人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使人在某种情境下的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

24性别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在总的主观幸福感上,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上,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如有人发现女性报告的积极情感水平较男性高。Fujita等人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生活美好,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但在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5]。

  一、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主要反映个体认知、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非常重要。但是,青少年由于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学业上的巨大压力,使得现代青少年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为此,要实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目标,急需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弘扬其个性,发展其能力。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 它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是指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也称为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包括积极情感(愉快、高兴、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意见、压力、焦虑等)。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对总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越多,则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2]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青少年的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根据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针对性地疏导其情商素质,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是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评价或情绪情感体验,它和个体的高级需求紧密相关;情商素质则表现为个体认知、理解、调节、操作情绪信息的能力。个体情商素质的高低可能会影响或部分决定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拥有高情绪智力者,对于人生成功和幸福价值的拥有,更优于高智商者。[3]

1.青少年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可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满足人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事件时,可通过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从而减少消极情感,增强主观幸福感。而且较高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和满足,青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适应越好,就越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2.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情商素质的高低会影响青少年的自知力、自控力,其强弱程度与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建立、良好思维习惯等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个体可以通过对自身情绪的理解和控制来影响学业成绩,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情绪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比较好,即情商素质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此外,良好的学习动机将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情商素质通过调节学习动机来间接影响学业成绩,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目前诸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都能对青少年的幸福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端正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卓越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间接影响其幸福感。[4] 可见,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对其主观幸福感也产生重大影响。

3.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同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般认为,情商素质较高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一些认知、行为策略有效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面对挫折、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境去战胜它。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有助于人们形成和发展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起着阻碍作用。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与求助维度呈正相关,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及求助类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高,较多使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低。个体的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力(为294%)。[5] 同时也说明了情绪智力高的青少年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可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4.青少年情商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

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情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商素质高的人较少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较强的面对生活事件压力的能力,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身心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的心境、自觉身体症状评价、睡眠不良、人际敏感等都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提升主观幸福感

青少年的情商素质越高,那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认知、体验、控制和调节能力会越高,就更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的体验,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问题,进行正确归因训练

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生活满意度为表现形式。幸福感往往产生于现实条件与一般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的个体往往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把愉快的体验解释成外部的、可变的因素。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以提高其积极情感;如果把成功归因为任务难度、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其积极情感。因此,应积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问题,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帮助其进行正确归因;同时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从容克服困难。通过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满意度水平,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2.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在影响幸福感的七项因素中,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达到了2083%的贡献率。[6] 要达到积极协调的自我统一,需要引导青少年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把握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对待消极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客观我与主观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增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3.提高青少年管理情绪的能力,学会自我调控

拥有较高情商素质的人,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抑制情感的冲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情商素质较低的人,易受他人影响,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应对焦虑能力差,经常体验到抑郁、冷漠等消极情感,难以增强其幸福感。因此,学校可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开设有关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课程,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培养青少年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在情绪调节方面,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情绪自然发生,不要去刻意地抑制或回避,对负性情绪进行宣泄或者适当忽视,合理宣泄情绪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幸福感

具有高情商素质的人善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够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帮助青少年树立交往的自信。教会青少年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同时还要学会宽容,对交往中的非原则性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其二,学会尊重他人。任何以强欺弱的做法都将严重阻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尊重他人时,也要做到自尊与自重,抓住人际交往时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提高交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谈吐的美在于用词准确、言之有物,有种自然的吸引力;用恰当的行为、神态来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做到友好大方、分寸得当;用洒脱的仪表和适当的礼节与人交往,产生使人愿意交往的魅力。因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与人交往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幸福感。

5.学会正确应对挫折,享受幸福的喜悦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或干扰,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体验。学会应对挫折,首先,应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的两重性。其次,应引导青少年对挫折和成功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失败对自尊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教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再次,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使情感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434023)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定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鄂教办 [2008] 22号,项目编号2008B103。)。

参考文献:

[1] Diener E,Eunkook M 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276-294

[2]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3] Shapiro, L E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97

[4]贾晓波,李慧生.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5]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

作为一个 AI 机器人,我没有情感和主观判断的能力,但是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在医疗领域,有些人会出现对医疗知识的无知和对偏方的片面信任。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一些人受到文化传统和家族中长辈的影响,他们认为传统的草本药材和中医理论可以治病,而对现代医学抱有疑虑或不信任。

2 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有些人缺乏医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不了解现代医学的实践和疗效,只是从朋友、亲戚甚至社交媒体上听说某种偏方有效,从而产生误解和错误判断。

3 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对于一些人来说,去医院看病需要排队等待和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这迫使他们寻求便宜、快速的治疗方式,因此他们可能会相信偏方和传统疗法,而不去医院。

以上是一些可能影响人们对现代医学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作为一个 AI 机器人,我认为传统疗法和现代医学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不过,如果出现严重疾病,还是建议尽快去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33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