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的情感教育的目标

情感教育的情感教育的目标,第1张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

(一)小学阶段: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孩子的快乐;教会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基础;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索精神;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课使他们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他们将这种美感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二)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正确认识并较好地处理哥们义气;传授一些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强情感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高尚的社会理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同时防止不良情感的影响。

(三)高中阶段:向他们介绍多种多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和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引导并具体帮助他们区分友谊与爱情,区分朦胧的情感需要与真正的爱情需要;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人格态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防止他们产生的一些庸俗的美感,用高尚的问题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他们。 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获取快乐,体味真情。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而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三、精心挖掘筛选,多元化设计情感目标

阅读的材料是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在 教学设计 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标。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囿于读读――议议――说说――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侧重于诵读吟悟,把平铺直叙的文字化作立体的形象,从而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迁移训练中,可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材料,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如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本中的《挖荠菜》,可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封书信给作者,表达对老一辈人的理解、感激之情及新一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新的价值观;学了《两小儿辩日》,可写一篇随感式日记,论述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没有必要嘲笑别人,或者论述人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像两小儿那样向权威挑战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用心灵去诱导学生,使情感目标能顺利达成。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可见,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位,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学前期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幼儿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为主,而本园以融入绘本元素进行情感教育为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情感教育的实施之后还应该有教育评价,以此来衡量情感教育的成果效率。

   一、情感教育评价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幼儿情感教育评价,因此,我们不得不弄清楚以下两个概念,什么是幼儿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教育评价。

   幼儿是在这里是指学龄前的儿童,特指3~6岁在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关于情感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本研究中,幼儿情感教育是指对3~6岁在园儿童进行的情感教育活动,其中包括自我情绪领域和社会能力领域,自我情绪领域是指对情绪的认知,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乐意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社会能力领域主要是指能够发展亲社会行为,具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在研究中,幼儿情感教育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指对3~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干预,使其能够认识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拥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什么是情感教育评价,对于评价的概念界定内容较多,笔者认为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借助相关的标准对客体作出判断的一种活动,教育评价是指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其特点主要有:

   1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一定程序和系统活动过程。

   2教育评价以一定教育目标或一定教育价值观为依据。

   3教育评价以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核心。

   4教育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技术为手段。

   5教育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评价对象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服务。

   因此情感教育评价可定义为以情感教育目的为依据,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果进行判断,以其来判断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能够不断完善,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二、进行情感教育评价的意义

   为什么是要进行情感教育评价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进行情感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实施情感教育研究之前,我们制定了相应了情感教育目标,预设了情感教育的实施活动,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情感教育评价标准,有了评价标准,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时,便有了方向。

   (二)诊断作用,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幼儿达到某种发展目标,在情感教育活动中也不例外,为了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该如何判断是否达到教育目的,便需要评价标准来完成这个检测过程,评价能够诊断我们的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鉴别作用,通过对幼儿是否达到情感教育目标的判断,我们可以判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这就使得评价有了鉴别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鉴别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我们情感教育的质量。

   三、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评价

   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人的心理机制,一般状态中,我们是很难去进行判断的,所以在幼儿情感教育评价制定中,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观察,或者直觉来进行判断评价,而是应该多方面综合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制定情感教育评价。

   (一)来自父母家人的评价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具有良好的情绪表现,建立自信心,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及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合作。因此评价不能仅仅靠在学校。作为教育者,可以根据实施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发放给家长,请家长给予客观的评价。以大班年龄段的学会自信为例。教育目的是建立幼儿的自信心,了解做自己是最好的。教育者可以在该主题活动结束后设计一份评价表。

   通过家长对幼儿的评价来归纳总结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但是家长的评价不能作为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唯一指标,而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来自教师的评价

   作为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之一,教师的评价也是对幼儿情感发展情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进行评价,首先是借助评价工具来对幼儿进行评价,就如上面的评价表格,来判断幼儿是否达到教育目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跟踪观察日志,情感的发展最终会表现在行为上,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特别是对一部分情感发展有困难的幼儿,教师更应该建立相应的个案观察,通过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幼儿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

   (三)来自自我的评价

   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在情感教育评价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的评价不能仅仅来自于家长和教师,还应该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建立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该领域发展情况,还能够激励幼儿朝着我们所预期的发展目标前进,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应该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幼儿自我评价内容,以幼儿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判断该主题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如何检测我们所进行的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式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科学,不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判断,应该分别从家长、教师、幼儿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客观地对我们的情感教育效果做出判断,以期能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情感教育成果效率。

情感目标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感情本身是没有目标的,但是我们是人,会贪心,也就使我们面对感情时,不断索取,以此来达到我们所谓的满足。喜欢时,想要得到,得到了,想要永远,这辈子,下辈子,说不定还会把前生牵进来,对于每个人,得到的的答案都不同。

对三维目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

秦立富

一整天都在看老师们发的文章和交的作业,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疑惑,大都没有跳出旧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的窠臼。

新课程改革,其中最明显和给老师们冲击最大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看似很好理解,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非是旧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简单扩大化,这样理解就太窄了。

那么如何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呢?我谈一下个人的拙见。

作为国家的教育课程,其中国家意志的东西是不可能删除的,所以我们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着旧课程当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

但是作为历史这样的一个人文学科来讲,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古知今,服务人生。

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学生的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更包括道德基础和价值观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全方位的发展打下基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用本着为学生终生服务的态度,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的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去理解。

如果只是把它理解成为简单的思想教育的扩大,就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而没有更高的立体的视野,我们有效的历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老师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分散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或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的方法。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维度,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变成三个叠加的面,而是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成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

我们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考虑。

一个知识点,可能三个方面的目标都有,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两个,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

既然很多知识点都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可能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来处理呢?我们要把握该课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的思想。

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之所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当中,是有他们的原则和思考的,而且这一节课和整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整个模块的目标都是密切联系的。

我们老师在备课(备教科书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全部)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体会教科书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教科书的编写者要通过这节课的内容希望学生得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延续编者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举例来说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主要是讲了三个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综观这一课,我们可以提炼出该课的核心点,就是一个词:稳定。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禅让后期,早期的禅让遗风已经不复存在,围绕禅让出现激烈的争斗,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不能再实行不论何姓都可以做王的禅让制,而只让一个姓的人来当。

虽然只有一个姓的人可以当君主,但是同姓之间的众多子嗣也会因为争夺君主而起争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嫡长子继承制的分封制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分封延续,大宗小宗日益增多,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宗法制也开始出现。

而围绕这些制度产生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等人的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同样都是为了服务与稳定这个目标。

那么此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很明显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正是这样稳定的局面,才保证我们中国的发展,保证了我们在古代世界里的地位。

夏、商、西周的这些政治制度是我们的创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进一步联系现在,和谐社会的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等提法,这些理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就不在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理有据的必须。

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我们旧教材当中的,诸如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等这样的目标相比,高低立现。

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首先需要老师们教育理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多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学生终生发展受用无穷的。

可能若干年后,具体的史实学生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却会一直在对他起着作用。

其次,老师要在专业上不断加强。

新课程下,对历史的学习是民主的,老师讲授的实际上是自己理解的历史。

而历史专业的功底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老师对历史的理解,而做为指导者的老师不论在理解上还是在史实上是要高于学生的。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只有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

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审阅和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合成与区分、作用与地位、达成与效力。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具有相对的显现性,知识的丰富或贫乏,技能强或弱,对于学生而言,是客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易于操作。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显然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优化。

因此,放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根据听、说、读、写等内容,把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握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融为一体,循序渐进,交替上升;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确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受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行为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意志和倾向,是三维目标的灵魂。

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赖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过程中之中。

良好的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经验、习惯等,是个人宝贵的财富。

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应具相应的方法和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养成学生阅读诗歌的爱好和愿望;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跨学科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具有行为意志的倾向性,相对隐秘性。

往往不能就使用一种模式或手段进行测量,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即语文学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

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并努力学习,克服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人应该在杨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具有批判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意识。

2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是教语文的,现就我在实践中一点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

那么,如何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情诱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能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我在课堂上时刻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因此,教师一踏进教室就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投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一份信任,用自己敬业爱生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爱与他有关的事物。

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

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二者共振才能使情感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以境孕情。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应长时间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而应走下讲台,融于学生周围。

另外还可免去一些“规矩”:如在注意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不必个个正襟危坐;举手不必有统一的姿势……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孕育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要甩掉“师道尊严”的架子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的位置摆得很正,却很难真正做到“参与”与“合作”。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把腰“弯一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进行着愉悦、真诚地合作,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而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奥秘的合作者。

三、以知促情数学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认知过程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情感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因素,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

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则使情绪紧张,苦闷,影响认知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

四、以实践动情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法,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

学习 ,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孕育、诞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出语文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典型例题,进行引申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如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形成学语文呢、用语文的良好意识,也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3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精讲细读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

语文学习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发福反复的阅读中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以及荷塘月色的宁静美;学习《沁园春长沙》,在发福反复的诵读中学习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作为无偿借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

二是在激扬文字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

文字文本是作家思想的载体,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学习《过秦论》,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排比、对比等动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中所传达出的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从而使学生懂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义演异焉”的道理,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三是在博览群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读唐诗度读宋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壮美,读四大古典名著,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4用自己的课例或案例说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那么最重要的是重视情境创设与榜样的力量。

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5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的整体的、统一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其核心目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是对人的价值和濳能的承认和尊重。

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要尊重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情感性,要求师生在平等、互动、和谐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增强技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教学把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培养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活动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第一位,以激励鞭策为手段,以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为核心,以训练表现为主线。

更能调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评价与表现,具有更多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先进实用、强化素质的特点。

新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实施,要着重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实”与“活”;“承”与“新”两对教学艺术。

一、“实”与“活”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了如:让问题进课堂;让合作学习进课堂;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实”与“活”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求“实”,不是搞“死”,求“活”,不是搞“乱”。

求“实”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

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二、“承”与“新”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讲多练也不会过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

当然,多练的“多”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至于讲授法,也会永远使用下去,讲得太多太滥固然要改,但该讲的不讲也不行。

我们要很好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支撑理论,同时也要了解民族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拿“死记硬背”来说,过分的做当然不好,但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需要,我们在小学背的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不求理解,背下来可以终身受用,如果以为我们如今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

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让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

这是辩证法。

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需要讲一点辩证法。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守旧不改,要敢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突破,这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也要不断反思,沿着渠道找方,善于总结,这是提高自己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这样才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会不继发展,才会有创新的后劲。

新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保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

教学上的情感目标一般指的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渗透教学的思想,要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因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人的过程,他是有政治功利性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像我们教学中,要培养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成为讲诚信、有毅力这些都可以是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由于学生在上述几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在学习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见解。教师教学就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对学生的引导要看似无心, 实则有意。与教师交往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独立人格的自主性, 体验到他(她) 与教师结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的关怀意识, 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还可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教师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自身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教育信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良品质,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 富有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 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交往中, 教师还要善于展现人格魅力,“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5、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学会用赞赏的目光欣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把带着自己独特感悟的情感传达给他人、感染他人,在此基础上, 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具有艺术性的情感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6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