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的介绍

神经科学的介绍,第1张

包括,脑科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病理学、行为遗传学等领域,神经科学领域最早开展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比如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等,21世纪系统生物学在细胞分子层次重新兴起后,又形成了系统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

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在上个世纪末欧美;脑十年和日本;脑科学时代计划的推动之下,对人脑语言、记忆、思维、学习和注意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而认知神经科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阐明各种认知活动的脑内过程和神经机制,揭开大脑—心灵关系之谜传统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即认知心理学,仅是从行为、认知层次上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而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则高度融合了当代认知科学、计算科学和神经科学,把研究的对象从纯粹的认知与行为扩展到脑的活动模式及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对认知神经科学的意义与前景,国际科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与基因工程、纳米技术一样在近期内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学科。

1《认知神经科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高晓琳(译)

2《神经科学-探索脑》高等教育出版社 Mark FBear

3、《人是如何学习的》(扩展版)

4、作者: [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集合了美国当代学习科学顶尖研究人员的智慧,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的问题。

5、《受教育的脑》作者:巴特罗 Battro 。由神经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军研究者所撰写,汇聚了神经教育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6、《脑的争论:先天还是后天》。作者:约翰·E道林 。阐述了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已取得的最新进展。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很多热词。比如互联网思维,比如用户体验。作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听到或者看到人们经常把用户体验这个词挂在嘴边。某某产品的用户体验怎么样;这样设计用户体验不好;怎么样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在谈论用户体验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所谓用户体验,指的是目标用户在使用产品、系统或服务时的综合主观感受,整个过程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目标用户,二是纯主观感受。

谁是目标用户?

特别是对于一个乙方公司来说,我们获取的产品需求直接来自于客户(甲方)。有的客户会说我们要开发一个网站或者APP,要有什么功能,界面要什么风格。然后我们就根据客户说的去实现。客户的关注点是网站的功能和外观,而这些就是产品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吗?举个好玩的例子:一个客户跑来跟你说我们现在在卖的马车款式太陈旧了,我们需要一款新的马车。新的马车的材质要什么样的,外观上看起来要怎么样的。那么你就按照客户说的去设计一款新的马车就好了吗?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一款新的马车?原来是马车的使用者(目标用户)嫌弃旧马车太慢了!用户的真正需求是“快”!那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一款汽车就好了嘛!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应该避免“我认为 我觉得 ”这种思维方式。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用户的目标是” "用户的使用场景是"

一个设计师认为很炫酷的图标,对普通用户来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装饰,甚至可能成为用户获得关键信息的干扰元素。

纯主观感受不靠谱?

受个人经历、背景的影响,对待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的。比如淘宝的买家评分。一个买家的主观差评,可能是特例,但多个买家给差评时,就已经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些事实了。

这和心理学研究是共通的。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是不可能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知道他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虽然我曾经经常被问:"你是学心理学的啊,那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 每当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无奈的一笑而过。再后来别人问我学什么的时候,我就会回答“认知神经科学”。瞬间显得高大上!)扯远了,回到正题:人类群体的普遍认知及行为规律是可以经由实验认识到的:比如说人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次性只能记住3-4项新条目信息;比如说人们的注意力不会总是稳定和集中的,它有一种起伏的周期性。即使努力靠意志来控制,注意力也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又比如说,当人们的一种随机行为受到正强化(某种奖励),那么人们重复该行为的几率就会变大;反之,若行为受到负强化(某种惩罚),人们就不会有意的重复该行为!

总之,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可以经由设计达到的。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用户体验设计,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用户体验设计

简单的说,用户体验设计首先是解决用户的一个实际问题(有用、有价值),其次是让这个问题变得容易解决(易用/可用性),最后是让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感受到便捷,安全,尊重,友好,惊喜等一系列美好的感觉(情感设计)。换言之,用户体验设计不仅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功能特性,它还要考虑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外部情境、用户的认知以及心理感受。

从用户使用产品的角度而言,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应该具有那些特性?

产品的有用性是用户体验设计中最底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良好用户体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必然是有用、有价值的,但是有价值的产品不一定具有良好地用户体验。

例如,我实在是想吐槽51job(前程无忧),作为一个综合招聘网站,其首页各种眼花缭乱的界面元素真是闪瞎我的眼,再加上丑爆了的界面排版、混乱的信息架构、繁复的任务操作流程,这实在算是一个体验很糟糕的网站。然而,由于网站能帮助人们解决找工作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是不得不使用这个网站。同样的,12306网站的易用性、友好性等体验也并不良好,但是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铁道部嘛,你们懂得)决定了这个产品特别的有用性和吸引力,因此它仍是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易用性/可用性指的是用户是否很容易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产品;产品的使用是否容易操作,过程是否轻松。它是用户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上图不同品牌的洗发水包装,上侧和中间品牌的洗发水瓶均采用了开盖式设计,不同的是上侧品牌的洗发水瓶因为瓶口狭窄很难倒置放立而中间品牌的洗发水瓶则是可以倒置放立的。下侧品牌的洗发水瓶采用了按压式设计。完成一个“取出洗发水”的操作,用户在使用上侧产品时,涉及到的动作流包括:拿起瓶体,打开盖子,倾斜或者倒转瓶体,挤压瓶体等待洗发水流到接收器—比如手上。让我们想象这这样两种使用情境:情境1,瓶中洗发水量是满的时候,当你倒转瓶体或许无需挤压就能马上让洗发水倒在手上。情境2,当瓶中的洗发水量随着不断使用越来越少、越来越接近瓶底时,当你倒转瓶体时会发现流质的洗发水从瓶底流向瓶口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你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以至于你不得不用力挤压瓶身好让洗发水更快速地流出瓶体。情境1下用户使用产品时体验相对轻松,情境2下用户就会感到费力。情境变了,用户实现相同目标所需花费的努力也变了,用户使用产品的体验也就跟着变了。

那么如何保证用户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产品时都感到轻松的呢?

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如果瓶子能倒着放,并且通过设计引导用户始终倒置瓶体,情境2下倒出洗发水是否就简单快捷得多了?看上图中间品牌的洗发水瓶的两种不同设计:左侧的洗发水瓶瓶口在上是正立放置的(现在市面的大多数能倒置的洗发水包装都是这样的:文字方向和瓶口方向一致,瓶口在上,文字方向也向上),右侧的洗发水瓶瓶口在下是倒立放置的而它的文字方向还是保持向上,文字方向和瓶口朝向相反。因为用户在放置洗发水瓶时会不自觉地根据文字的方向决定正立还是倒立(可能原因就是用户具有阅读文字的潜在意识),所以通过右侧的这种设计就能引导用户倒着放置洗发水瓶。另一种解决方案:如上图下侧品牌的洗发水所示,何不采用按压式设计呢?用户只要通过按压动作就能“取出洗发水”,省却了抓握瓶身、开瓶盖等动作,用户实现同样的目标(取出洗发水)更快捷,感觉更轻松。

友好性,体现在允许用户犯错,即使犯错了也不能埋怨用户,而且必须给用户重新尝试的机会,让用户处于放松的心态。出错反馈要亲和,避免责备用户或鲁莽的打断,要礼貌的指出错误所在并提供有用的补救建议。

情感设计体现在各种交互细节、视觉细节上。诸如一个平滑有趣的转场动效,一个简洁有力具有创意的文案,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界面等等,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太多太多,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常常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某某公司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UED),这个岗位具体是干什么的?它和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信息架构、可用性研究等等职位的区别在哪里?

[TOC]

[英]A Easton & M J Emery

社会交互的神经机制,社会认知缺陷

Kluver-Bucy综合征:视觉失认症/精神性盲、口部过度活动、思维奔逸、情绪反应缺失、饮食习惯改变、异常性行为

Rosvold-Mirsky-Pribram1954恒河猴社群-脑组织损毁-实验

Amg-社会抑制

Adolphs-Tranel-Damasio1998陌生人面孔-信任度判断-实验

OFC-情绪改变、决策障碍、自主反应/消极反应预期能力改变

社会规则故事 -> lOFC

定义:根据社会情境做出行为调整的能力

压力荷尔蒙会抑制学习 (Lupien & Lepage 2011)

Drea & Wallen, 1999: “假装愚钝”实验,在一个上下级关系中,地位低的猴子比地位高的猴子学习速度慢。

杏仁核:对象与“内在”奖赏价值联结起来(Gaffan1992)

眶额叶皮层:奖赏的价值的变化

Rolls 1982, 强化物贬值实验:

行为调整的能力在社会交互中是必要的,因为刺激本身的价值并不足以确定适当的行为,行为应该反映特定社会情境下刺激的价值。

根据奖赏结果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反应模式恰恰是前面所提到的正常社会交往中所需要的行为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Amy <--> OFC 在行为灵活性的产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奖赏价值转变时改变行为模式。

眶额叶皮层细胞对于变化的奖赏价值发生了明显的反应改变(Critchley & Rolls 1996);对奖励的当前激励价值,而非奖赏的绝对价值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Tremblay & Schultz 1999)

反应活性-价值原理 神经元反应活性是奖赏的价值的递增函数

ITC: 表征复杂对象

目标-奖赏联结学习

存在两侧半球之间的交互,通过基底前脑交互(Easton 2002)

Trapold(1970)条件辨别任务

Calson-Wielkiewicz(1972)双条件辨别任务

是否需要行为灵活性(而不单纯是任务难度)决定了同侧半球内前额叶和颞下皮层是否发生交互作用。

PFC决定当前恰当选择

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比如理解他人的信念、愿望和知识等

Dennett/Whiten 意向立场 , 中介变量

0-3L 意向水平;心理状态:行为原因->结果

Premack1988: 知觉性的(理解他人的观察/注意)、动机性的(欲望/目标/意图)、信息性的(知识/信念)

Tomasello1999: 黑猩猩-目标物/分心物注意实验:黑猩猩能进行注意追踪

社会教化

目标-选择范式

战术欺骗

Kummer-Anzenberger-Hemelrijk1996: 猕猴-果汁获取-人类视线理解实验

Theall-Povinelli1999: 黑猩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1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