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1、本质区别:无意识就是意识不到的但在起着意识作用的那部分意识。潜意识应该属于无意识的部分,因为它躲在意识的下面,使意识无法发觉它的存在它是清晰的符合人的性格特点的。
2、驱动能力的区别::无意识它“做出的决定”符合理智合乎当事者的利益。人的很多正常行为都是被无意识支配着的。与正常无意识不同的是,潜意识涉及的是事主不敢面对的欲望、动机、想法、事件。人的很多正常行为都是被无意识支配着的。
3、最终结果的区别:无意识是人类进化的成就,它是一种节省注意力资源的功能。意识的功能还是存在的,他会在梦境中和矫情的行为背后出现。潜意识是人类文化、道德意识与社会形态挤压出来的副产品。
4、影响形式的区别:潜意识有时会混杂在一般无意识中,对人类的动机发生毫无察觉的影响。但潜意思发生作用的更常见的形式是,扭曲的、矫情的、变态的。这一点也是发觉潜意识和区分无意识的要点。
潜意识概念是也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精神层次成就影响: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英文unconscious,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潜意识(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1、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2、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扩展资料:
1、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2、1961年6月6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他的自传,在其死后不久出版。
3、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
4、荣格认为,权力欲是人的本能。如果一种本能没有被意识到,它就必然会被压抑。如果这种压抑长期存在,或者过分强烈,被压抑的内容迟早会破坏性地爆发出来。
参考资料:
一、驱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都源于生物本能,或性的驱力,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提供了心理活动的能量,是推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后来在他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及遭受了自身的病痛后,又将力比多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特别是性理论,是其理论中最具争议的,他的生物本能论,特别是泛性论,就遭到荣格、阿德勒等早期追随者的反对,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内部的早期分裂。
二、无意识理论
所谓无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也有人将这一概念称为潜意识,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暗中”在影响着人的外部行为。也可理解为人们对自己内在心理动力(动机、欲望和压抑等)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将意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
1意识:处于表层,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3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但通过分析可被揭示出来。主要是那些与性和攻击性有关的内容,当被觉察到时会引起难堪和焦虑,所以常常被意识所排斥,但也常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做梦等。通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催眠等能够被发现和证实。
三、人格结构学说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即一个人的心理分别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一)本我
本我又称原我,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生物的基本属性。
本我充满原始的活力和本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或“快乐原则”,即追求的个体的舒适、逃避痛苦并维持生存及繁殖。
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并具有初级的思维过程,特点是:
1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常好幻想),不考虑逻辑关系;
2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3常直接用行为动作来表达需求及情绪情感;
4情感水平分化低,评价事物非好即坏,非爱即恨,无法对事物作出整合处理。
本我是人格中的原始成分,不易把握,但又是人格活动的“能量库”。本我像“火山下的岩浆”,需要寻求本能欲望的释放和满足,但常常只能在无意识中表现。
(二)自我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是在儿童能够区分自身和外界时出现的,其功能为对外适应环境的要求,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内调节本我驱力及作适当宣泄,起着“泄洪闸”的一样的延迟作用。自我的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与防御机制有关,代表着心理成熟水平,自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意识范围,但也有部分是无意识的(防御机制)。
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并具有次级思维过程,即成人的思考方式,是后天发展起来的。特征是:
1评价事物以现实(客观)为依据或参考,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或好恶;
2遵循逻辑思维,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
3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4情感有细致的分化,具有对事物的整合能力,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
自我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与要求,又要接受“超我”的指示与监督,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但有时不免又要受“夹板气”,左右为难,出现心理冲突。
自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现实检验能力,区分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即区别外部客观的现实与内部主观的愿景或想象的能力。精神分裂症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神经症也因内心的冲突而使现实检验能力有所减弱,如癔症患者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如相信巫术等。
自我是本我的执行者,但同时又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对本我欲望要求立刻满足而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就构成了对本我的压抑(在潜意识中持久的压抑)。
心理治疗的条件之一,就是患者须有自我的存在,能够与医生建立关系,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洞悉力。
(三)超我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代表一个人的良知、良心,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负。
超我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的坚定维护者。超我提出种种要求,不断监督或批评“自我”,其代表了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表现。超我是从儿童早期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而来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艺术是“无意识”的表现
这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见解,其代表人物为弗罗依德和荣格。他俩承认艺术是一种表现,但不是情感的表现,而是人的本能欲望即“无意识”的表现。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罗依德学说的基础是泛性论观,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性欲,性的本能决定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所谓“无意识”,就是个人受到处在压抑而沉积在心理底层的以性欲为核心的本能冲动,“无意识”的突然爆发,就会得精神病,而艺术则是一种使“无意识”得到抑制、转移、宣泄和升华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弗罗依德看来,艺术家都是被性本能需要所驱使的人,而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正是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所以他把“无意识”的表现看成是艺术的本质。瑞士精神病学家、哲学家荣格发展了弗罗依德的思想,他不同意弗罗依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将 “个人无意识”更改成为“原型———集体无意识”,指出“原型———集体无意识”并不是由个人所获得,而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是人类原始心理经验历史积淀的结果,而艺术的本质就是这种“原型———集体无意识”。精神分析学派有关艺术本质的看法,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尚未被人涉足的新领域,在西方美学界、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更是影响直接而重大;然而,从根本上说,精神分析学派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学说,仅用动物本能的“无意识”表现不能说明艺术的本质,艺术本身恰恰意味着人类对动物性本能和历史传统的不断超越。
---
弗洛伊德也已经意识到了精神分析方法的局限,在《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中他写道:“不过,即使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并且对心理机制的运用也最有把握,这在精神分析看来是最重要的两点,精神分析研究也不能解释清楚,一个人为什么必然成为这个样子,而不是那样的人。”因此,弗洛伊德并没有将心理史学的方法看作是能解释一切的通用理论。但正如他一再表明的那样,他只是想通过新的方法弥补过去人物传说的不足,“以对心理机制的认识为依据,从个体的反映中去积极研究他的本性,去发现他原始的心理动机以及它后来的转变和发展。”他引导传记作家们不仅仅要在既定的文化、社会和不同的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中探索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更要注意到潜藏在历史人物表面现象背后的无意识领域及其作用。并且,在他看来,以精神分析法诠释人物是对传统方法的有机补充而不是替代。
情感
情感的本质是处理情绪和感情的处理中心,情感的产生我们知道是认知过程中意识裹挟 的火性温度,在人类的内心的投射中,人类定义为情感,情感的基础是意识情感的力量在于火性的温度。
在人类五个认知参考点中情感的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本能和行为的第二层反应,最后是理性的分析和观念的调整,情感,本能,理智这样的反应外界信息的处理优先等级,那么性参考点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所以忽略。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接触外界中,比如,人类触摸物体,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先接触到物体,但人类的内在处理还是会情感的产生关联,产生身体触觉,最后分析是触碰到何种物质或者有无伤害性。那么在整个过程中的情感的直接感觉引发而命令触觉以抚摸还是划过,最后在触觉产生功效后理智在情感的命令下和触摸数据采样后得出结论,判断喜欢还是讨厌,安全性,功能性,自我的关系性,取舍可能,付出代价疑问,最后自我得到什么好处,理智为什么被我们强调是因为理智要运行上面的内容,只在一瞬间,那么触摸的认知我们人类有,但在第一接触中的情感反应过程几乎不被观察到,在我们知道情感,本能,理智这样的处理关系后,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中的认知过程,为我们能了解自己的认知提供必要的素材,我们认知的了解的目的是我们对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的方案提供基本样本。
在我们知道到了情感的速度经常子啊观察速度之外这个知识后,我们再来对情感的内部分解一下,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观察的需要。
情感中心的概念说明,情感中心是人类出来情感的一个公共区域,在身体上位于胸膈,我们情感的处理是以此点为基础的,所有的情感都在情感中心处理,那么情感中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无意识的机械反应部分,我们的情感处理一般在这里处理,比如北京人见面常说的吃了吗,就是一种情感机械性无意识表达,是正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情感互动,第二种的情感的感情部分,任何情感还有极端情绪化的部分,比如一个常见的情感是在专心工作中,被无礼的干扰后,产生的情感为纯的一种情感,在这种情感中不可理喻的那种感觉就是情感的情绪部分,那么对要发火但克制下来的部分是情感的理智部分,那么我们从这里知道了第三点 情感的理智部分是什么样子了。
在我们观察情绪过程中,第一部先为各种情绪分类,在分类的过程其实我们在理智化情绪,其次我们在分类的基础上观察出我们的情感的过程,在情感过程中再次分类,把哪些是情感的,哪些是本质或者行为的,哪些是我们的理智的再次分类,这种分类的方法对我们观察自己非常有效,在一段时间后,我们的自我观察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