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辩论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演讲: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对听众发表看法或见解。
2、辩论:对不同的观点,双方展开争论。
二、出处不同
1、演讲: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八:“今晨学生分队入租界演讲者,以七人为一组,演讲工人被杀及学生被捕等情形。”
2、辩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有个书生来拜,他极论鬼神之事。一个说:‘无’,一个说:‘有’,两下辩论多时。” (有个书生前来拜访,他非常愿意讨论鬼神之事,一个说没有鬼神,一个说有鬼神,两个人互相辩论了很长时间。)
三、侧重点不同
1、演讲:指阐述自己的看法。
2、辩论:是围绕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
01、声音就是竞争力:
在柯研老师多年做评委比赛过程当中,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了,明明内容可以达到9分的高标准,但是一个不够好的表达演绎能力就能够让演讲的最终呈现效果被拉低到6、7分。同时还有另一种情况,选手的稿子也就刚好6、7分,但是他的表达力很棒,舞台控制也很成熟,最终整体呈现的效果就达到了9分。
因为表达力出色的背后,是心理素质、控场能力、爆发力的综合体现,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和练就的。
在我们以往的价值观念里面,一直认为的是“内容为王”,但是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是两位选手的表达力在同一起点。一旦出现表达力上的优劣对比,你就会发现,坚持内容至上的人,很容易被抛弃掉这个标准。
比如,有人跟你推荐了**,一部烂片但是剧本特别好;另一部剧本一般般,故事很老套,但是导演的拍摄手法很新颖,演员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这两部**,你会怎么选择呢?
很多人会选择的是后者,因为我们普通的观众是选择去看**的,不是去看作文比赛的。看**本身就是一个情绪的体现,虽然原著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是每一次不同导演和演员的组合,都可以再一次刷新我们的想象力,来拓展我们自己的认知边界和感觉边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任何一个需要靠人格魅力支撑的表现形式,你的表达力、你的声音形象,本身就是你的竞争力。是最有价值,最不可替代的竞争要素。
声音和相貌是基本上可以折射出一个人过往的经历,看出他的出生,他的教养,他对未来的渴望。所以不要认为你的声音相貌是由父母给的,由基因决定的,全凭运气。看似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但其实是有非常多的方法对它进行修炼,进行后台的优化和改良的。
很多人喜欢把声音比作成人的第二张脸,其实这是低估了声音的作用。好声音是可以让人过耳不忘的、字字锥心,是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美好想象附加在你身上的。与外在形象可能存在欺骗性相比,声音是更真实的、更靠近灵魂的。
02、常见声音问题:
1、沙哑:像是周迅、杨澜、张柏芝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2、沉闷:通透度不够;
3、无力:声音有气无力;
4、冷漠:有的人明明待人很热情,但是总给别人感觉,待人有点冷漠。有的人一开口就自带职责感、带命令的语气,立刻就勾起了对方的防御心态,在社交圈中,成了一个让人感觉有距离的人。
5、除了声带导致的问题,其他的90%的声音问题都是由气息不足不稳,口腔打开不够,唇舌没有力度,以及情绪投入不够,所以引起的其他的声音问题。
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nl不分、hp不分等等,眼里只盯着自己缺陷,甚至看到自己不擅长发音的字,都不敢开口的地步。(嗯,说得就是我,5555~~~)语气也是充满的迟疑,整个句子都被这个情绪所影响,表达也是支离破碎。哪怕只有两三个字的短句,也没有办法流畅的读下来。
很理解方言口音给很多人带来的困惑,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方言是人大家融入集体获得保护的重要载体,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你的主要活动空间就是在本区域之内,沟通交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一旦你想跳出舒适区,拓展自己的边界,似乎(方言)就觉得有点不够完美了。毕竟方言的地域属性与时尚国际范小有冲突,这个时候要给自己时间,来找 对方法,要去刻意练习,但不要刻意的自卑。
声音形象是一个整体,你讲话的那一刻的情绪,你的内在性格,你的呼吸,你的语速,你的音调,一起组成了你呈现出来的声音形象。
比如,你在吵架的时候和你在看风景、面对星辰大海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一定是不一样的。在和小朋友或者是老人家沟通的时候,声音也是不同的。所以环境、场景、沟通对象、心里态势、情绪和气息,这一切都决定了声音最终呈现出来的形象。和这个大气质相比,和普通话语音带来的杀伤力,没有你自己想象得那么大,而且我们退一步来说,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非常的丰富,在没有练好内功之前,我们可以先学好规避自己的语音雷区,用自己能够掌控的字句去替代自己那些控制不好的。
还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就是发不出来。(比如我,一直觉得好多的音发不出来)
柯研老师说:其实大家的生理构造是一模一样的,是旧有的方言习惯,让部分发声系统肌肉长期的被忽略,不敏感了,所以给你照成了自己不会发这音的错误的印象。摆好唇齿舌的位置,气息得当,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好普通话。我们需要修炼的是铠甲,来遮住这个软肋,而不是让这个软肋牵制住自己的表达。
了解了声音的整体形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发声的器官,大多数人长期的用声疲劳之后,就会出现嗓子干哑、疼痛的症状,于是很多人就会以为我们嗓子就是发声器官,不然为什么每次讲到过度,发生受伤的总是它呢?
嗓子是一个通俗的讲法,其实正确的表述是咽喉,它的气流通道,它的位置,就在食管跟气管的交界处,大概就是男性的喉结位置。
那为什么用声过度咽喉就会受损呢?
那是因为长时间用声之后,气息不够,唇舌力度也不够,为了保证音量,身体的其他部分小肌肉就开始出来用力了,这个附加的力量,就会过度的挤压,过度的震动咽喉。咽喉这一块就会充血、肿痛,这跟肌肉拉伤劳损,其实是一个道理。
但是在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即使是这样子,他也只是增加了你发声的痛苦指数,如果你会用气息,你会打开口腔,你会放松,你会保护你的咽喉,理论上你的声音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声音如何发出来的呢?
首先,鼻子吸足一口气,从肺部走上来震动了声带形成了基础的声音,专业的术语叫:喉原音。然后这个基础音,经过咽喉来到口腔,根据唇、齿、舌的位置变化,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语音,最后再通过口腔,放大传出来,才形成了声音。当然这个过程,大部分是在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发生的。
通常不说话的时候,声带是打开的,说话的时候声带是闭合的,用实声说话的时候,声带是完全闭合的,用虚声说话的时候,声带是有缝隙的。
声带长且宽厚的人,声音低沉;声带短且窄薄的人,声音尖细;所以小孩的声带很窄很薄,所以宝宝兴奋的时候可以持续的发出很尖利的叫声,但是绝对不会喊破喉咙。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喉部的肌肉运动来收缩和拉伸声带,改变声带的厚度和长度,从而实现声带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模范秀出道的艺人可以模仿很多歌星的声音,这不是天赋而是技能。首先是他们对自己的声音的控制能力非常的强大,其次他们通过不同模仿对象的声音特点很敏感,才能做到惟妙惟肖。
对于声音好坏的评价标准,是比较主观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多人往往很执着的追求某一种声音形象,比方说,刻意的甜美、刻意的清亮,或者刻意的低沉,这些在声优中是比较常见的。柯研老师建议,如果不是吃“声音”这碗饭的朋友,先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步骤,找到自己的自如身区。因为长期过度的挤压和拉扯声带,声带一旦劳损之后,就会增生,会长一些小颗粒,声带的息肉和声带的小结,它们的存在就会使声带没有办法再完全闭合,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沙沙的声音了。
科学发声的底层逻辑就是,呼吸控制和口腔控制。一个解决气息输送,一个解决成音输出。
在掌握这两个逻辑当中,记住两句话: 对于气息,我们需要先有感知,才有控制;对于成音的过程,需要先能听辨,才能模仿。
与发声有关的通用知识:1、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通过震动传播开来;2、共鸣腔: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腔的构成:左边是一个月,代表人体;右边是一个空,代表空气流通的地方)。
所以你的身体里所有流通的腔体,都是你的音腔,都可以为你的发音服务。
从上往下,声波沿着上颚传递上鼻咽腔和鼻腔,引起了声波的回荡,这个区域是头腔共鸣区,是发高音的时候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再往下就是口腔,口腔共鸣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然后是胸腔,胸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之上,再利用上胸腔做这个共鸣的腔体就会让声音具有承托力,从而美化声音的色彩。
由于胸腔跟其他的腔体比较,是比较宽阔的,声波在胸腔运动的时候会变得巨大而且粗壮,效果就是低音炮的震撼力。
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需要做的训练是加大这一部分的器官的感知和运用,再到控制自如。其实我们人体发声的时候,需要参与的运动的肌肉大概有一百多块,只不过我们平时在自然的状态下,没有去觉察,也就谈不上去进一步的控制了。但是从今天的此刻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对声音有意识的控制了,首先从呼吸控制开始。
03、呼吸控制方法:
在发声的时候,声带和喉部肌肉最好的最科学的方式就是,放松状态,越放松越好。
如同琴的琴弦,虽然说每一根琴弦绷紧的状态还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个是根据音色需要而选择的不同粗细的琴弦,弦采用不同的绷紧状态,等待你来拉动。事实上对每一根琴弦来说,在没有被拉动之前,它们就静静的躺在那里。人的声带就相当于琴弦,需要等待外力将它拉动,这个外力就是我们的肺部呼出的气流,声带是做被动运动的,不是自己去震动的。
胸腹式联合呼吸,吸进去的气息是非常大的,腹部的参与能让空气往下吸,使我们的肺部装满空气。单一的胸式呼吸,因为吸的气很浅很短,为了让气息不那么快的撤出去,我们很容易下意识的挤压喉部和肩颈的肌肉来借力。比如,在KTV飙高音的时候,是否也有同样的经验,先是站起来肩膀和身体都用力,使劲一吼,破音了。一首歌唱下来,嗓子也很容易哑了。其实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肩颈和喉部都放松,通过小腹后腰的力量,来控制呼吸,这样子高音就很轻松的唱上去了。可以充分的让喉部放松,即便是小腹后腰的肌肉酸痛,也不会改变喉部共鸣腔的形状。
我们平时可以多做,增强腰部、腹部的肌肉力量和弹性的锻炼,提升你的发声。
胸腹结合式呼吸法:
假如你目前所使用的是胸式呼吸,那么你的呼吸就需要做调整了。调整为胸腹式结合呼吸法的正确方法,就是腹部也要参与到呼吸运动。腹部肌肉控制就使胸腹之间的横膈肌下沉,达到扩大胸腔的维度和深度的作用,为发声提供了深长有力的气息支撑。
有些伙伴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当你吸一口气想把这口气顶住的时候,很多人下意识的在屏住呼吸。请注意, 不要憋气,要缓慢、均匀的呼气 。
气息训练:
04、口腔控制方法:
提颧肌(品苹果机),当你闻自己喜欢的味道,或者妈妈做饭的味道或者笑的时候,就我们的颧肌是往上提的。
打牙关,打牙关可以想象我们平时在嚼口香糖的感觉。
挺软腭,想象一下我们平时用吸管喝果汁的感觉。
松下巴,也就是你下巴一点点的力气都不要去使用它。
提打挺松,最为简单的找到感觉的方式就是打哈欠。打一个哈欠之后你会发觉大口吸气之后,整一个喉咙是凉凉的,那就说明你的口腔通道打开了空气,直接达到咽喉的位置。如果你每一次的吸气都是温热的,说明它在你的口腔,没有打开。
以歌手为例,分析一下发声位置对声音塑造的作用:
1、发声靠前。人通常发声的时候,舌头用力声音普遍偏前,有温柔甜美的感觉。说话的时候有一点噘嘴,嘟嘟嘴的感觉。唇齿舌用力都非常的积极,尤其是舌根和咽喉的位置是紧张的。——代表人物:杨钰莹。
如果普通人经常去拉扯这个声带,容易造成声带充血、红肿,声音疲惫,这种发声方法,不是你的气不足而是你的气息被吞咽掉了,被截断了。有这种发声的小伙伴,建议多做放松舌根和咽喉的动作。
“放松舌部操”:用舌根放在唇齿之间,先用舌面去舔上牙,从左到右每一个牙齿都舔一遍,再用舌底从右到左舔一遍下牙。
2、发声靠后。声音是让人感觉深沉和冷静的,心里住着一个批判者。这种发声习惯的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唇部动作,给人的感觉懒懒的、酷酷的,嘴唇和舌头都不爱动,运动也不积极。这种情况就容易出现,含混和吞字,气息很足但是共鸣被包含在了嘴里。——代表人物:邓紫棋。
声音靠后的人在唱歌的时候气息很足,嘴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容易带着鼻音,因为发声的位置靠后的部分气息就走到了鼻腔内。
3、林志玲,娃娃音。娃娃音自带清纯灵动的属性,让人很想去呵护她,这个独特的声音让林志玲在模特界拥有超高的辨识度,在一个不需要以语言为呈现的行业,闯出了跨界发展的大格局。
唇舌力度绕口令练习:
05、声音急救和日常保养:
一旦声音过度,咽喉红肿充血了,天突穴涂清凉油、拔罐十分钟,或者是电吹风的热风吹天突穴,马上就可以缓解。一定要避免过多的清嗓,因为这种行为会让气流更猛烈的冲击、震动声带,从而损失声带。如果觉得嘶哑难受,可以试着小口喝水缓解。
声带放松的小方法:气泡音。
6、演讲中的声音运用技巧:
在演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注意点放在语速控制、节奏控制和停顿技巧上。
语速控制:
节奏控制:
分析稿件:分析轻重缓急,详细备稿、逐字分析稿件,找出最重要的段落、每一个自然段中找到首句和尾句、在每个句子当中,找到两三个最重要的词;
找到情绪爆发点:找到问号❓和叹号!
停顿技巧:三类制造停顿的时机
1、自然停顿,为了换气或者在演讲中刚好一句话结束
2、语法停顿
3、修辞停顿,主要是情绪酝酿的功能。操作方法:第一,可以在发表重要信息之前做1到2秒左右的停顿,可以制造悬疑,让听众对你接下来的东西产生期待;第二,是在信息发表之后1-2秒的停顿,可以扩大这个信息的影响力。此外,停顿还可以起到过度的作用;第三,在开头的时候,可以宣告正文即将开始;第四,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停顿,可以宣告结尾即将登场;第五,结尾讲完在说谢谢的时候,停顿,为演讲画上一个句点。
当你带着爱、带着微笑去表达的时候,别人就算隔着屏幕也是能够感受到的。声音不好仅仅只是你的情绪印象,不是事实。大家也要从今天开始,就忘记你过去对自己声音的挑剔和那些不自信、不美好的回忆,那是你的大脑的刻板印象在折磨你,消磨你的意志力。
只要做好呼吸控制和口腔控制这两步,逐步扩展你的发声能力,找到自己的最好的声音,用好自己的声音。专注于你的情感、专注于你的思维表达,避开雷区,投入感情,用感情去带动你的气息,用气息去带动声音,用声音说出你的温暖,说出你内在的能力,安静平和的去无限接近心中完美的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