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你想要的也许只是自由

夜深人静时,你想要的也许只是自由,第1张

我喜欢在满月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静静地感受夜的温柔与包容。

那月亮犹如慈祥的母亲露着纯净的笑容看着你,就那样默默地看着你。

轻柔的月光洒在我脸上,外面仍有几家灯火未灭,此时的我,享受着一天当中最惬意的时刻。

为什么?因为此时,我与宇宙相融,我的灵魂和精神开始自由地翱翔在夜空中。

我不禁问自己:“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们到达的目的地那里,到底是什么最后让我们停下脚步?”

“是自由吧?”

是身心双重的放松与自在吧;是自认为的 情感 允诺后不再为难自己,用爱疯狂地绑架他人后不再左右为难吧。

是自认为的不停得到后的轻松放下吧;是没有多大欲求,做好自已当下吧……

可是,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是到我们死亡那一刻吗?不,不是。

是达到我们期盼的一定数额的财富以后吗?不,也不是。

还是我们放弃工作,抛家弃子,仗义走天涯才会自由?不,更不可以。

我想,此刻的你,也想要自由。

说到自由,庄子最有发言权。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与老子合成老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传统文化里面,庄子独树一帜,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但是更加脱俗,自由奔放,意境清奇,如“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简直仙气十足,令人悠然神往。

很多人以为庄子一生清贫是迫不得已,实则不然,庄子是王公贵族出身,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有很多荣华富贵的机会,只是他不屑一顾而已。

这里的自由,不是一般意义的自由,而是无拘无束,无所凭借,自由通透。

如庄子所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己,无功,无名,任意遨游的大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庄子给起了个名字——逍遥游。

逍遥游,对一个生命体而言,是真正的自由。

庄子一生都在体验这种自由。

你的心不再依赖任何事物,不再依附任何事物,自由,通透,没有羁绊,没有纠缠,你就可以逍遥游。

首先,逍遥是来自于某种“小”,不是让自己变“小”,而是让我们的格局变大后所获得的自由。

这里的“小”并不是把自己弄的像压缩饼干一样,甚至不把自己当回事的小。

而是让自己看到更大之后相对的“小”——你没有变,而是世界观变大了,看到的世界变大了,找到的参照物变大了的那种“小”。

想想看,今天是什么事情,或者这段时间是什么事让你不爽呢?那你是不是把它看得太大了呢?

大和小总是相对的,和大的东西比,自然就会变小。一个人如果不站在宏大的场面去思考遥远的大问题,就会觉得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当你每天想着那些远大的困难时,现在面临的小挫折就只是一个助缘而已。

其实庄子的《逍遥游》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什么是大?仰望星空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大。

什么是小?反观自己在星空当中的位置,你就是小。总之,要让自己小来小去,小到几乎没有。

如果你是丈夫,可以让自己成为家里最无足轻重的那个人,起码在心里告诉自己,你就是家里的劳工。

如果你是妻子,可以告诉自己,你就是家里一个不领工资的钟点工。

如果你是单位领导,你告诉自己,你就是全部员工的助手……当我们有这种心态,内心的抱怨和愤怒就会消失,束缚感就会消失,自由感也会油然而生。

我们常说的格局是什么?格局是心量,就是你看见的世界。

你的眼界越宽,格局越大。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杨绛先生曾说过:“你的所有烦恼,就是你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

言下之意,我们很多人自认为自己的那点烦恼很大,是因为不知道别人有多大的困难。

我们总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明白了一个道理,那是因为不知道在这个宇宙中早有人用更好、更精妙、更宏大、更系统的方式,把你能感受到的那点东西全部都讲完了……

所以,在你烦恼郁闷时,拨拉着手机不知看什么时,觉得谁都比你过得好,过得开心时。

你打开微信支付的腾讯公益,哪怕捐两块钱,给那些没有一个过得像你一样好的人,这样,你会觉得你很小,你的慈悲心一出,你就把你现在的束缚释然了。

其次,我们如何获得自由,其实源于我们是否能够与所关注的东西保持既近又远的距离——不被近的距离所绑架,随时能够抽身而去,远近都能自如。

生活中,夫妻越是天天朝夕相处,越容易吵架,看对方哪里都不顺眼,不想看见他。

如果有一天,其中一方突然出差一段时间,发现,你根本离不开他。

不知你是否感觉到,你离一种事物或人越亲近时,你好像越被他折磨。同时你越得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你与孩子越亲近,她越无法独立,依赖性越强;你与父母越亲近,你们之间会由于观念、阅历和所受知识的不同而出现分歧,进而导致双方既担心对方不高兴,又整天别扭不堪的境地。

你与朋友越亲近,也许对方知道你的越多,同时你越害怕失去你的朋友,也许你会事事妥协,顺从,最终压抑自己,痛苦难受。

恋人,宠物甚至一门技术等等,如果你与他们无距离交往,一旦有一天,他们消失或破碎,你根本无法接受,那时你该怎么扛得住接下来的日子?

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亲密关系中学会保持距离,就能在这种亲密关系中获得解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想获得自由,其背后就是你有没有获得随时绝尘而去的心理状态。

如果一个人可以随时抽身而去,并觉得这件事情是不难的,那么他就会获得不被事物绑架的自由。

人,自性光明,本自具足,什么都不缺,可惜的是,世人颠倒错乱,执迷身外之物,却不知道最大的宝藏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灵。

就好像一个人家里面虽然有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他自己却不知道,每天挖空心思的,去外面为一些碎银子和别人争争抢抢。

我们对待外界事物,往往习惯于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听到的仅仅是各种声音。

用心去听,得到的是自己的思维辨识, 主观的认知感受必然存在局限和错误 只有虚无的境界,才能容纳万物,得到真实的状态。

把自己变小,大方、镇静地面对来找你的事情和恶缘,接受它,软化它,不近不远地看着它。

因为知道这一切都在变,所以让自己一直不变。如如不动,静静观想,自由的风景,你迟早会看到。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一)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二)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四)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习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习、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习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习,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习,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习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习,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习,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平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139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