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人的我的老师

朱颖人的我的老师,第1张

我的老师吴茀之先生

我的老师吴茀之是位勤于学习,勤于授徒的老先生。他曾说每晚练练拳,不时吃点酒也抽几根香烟……尔后却经历“文革”之祸,郁郁而患癌症谢世了。至今我只能在梦幻中见到他那细长的身躯、清癯的脸庞,依然神采奕奕向我面前走来。

师与友  吴茀之先生的父母原来希望他考邮政学校,他却考取了上海美专,就读中国画。到毕业班正好是潘天寿老师授课,这样情投意合直至人生的终极。他与潘天寿先生以师友相称,生前预约死后归葬一起,然而身后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吴先生处处尊潘天寿为“潘先生”,潘先生则处处叫吴先生为“弗之”、“荛之”,听者总感到两人相亲相爱之情不断。潘先生恪守纪律,遵从约好的事件,吴先生晚睡晚起,遇事会拖拉,但他俩遇事总是协调一致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组织赴上海博物馆参观古代书画展览,我预先约他9点钟乘火车去上海,到8时半到他家,只见吴先生慢吞吞一点不着急的样子,我说吴先生火车9点钟要开走的,他却说不要紧,好乘下一班的。那么我只好说潘先生在楼下等您,一听潘先生在楼下汽车里等,于是就加快步伐收拾起来了,从中可以看出潘先生在吴先生心目中何等敬重。1961年学校组织的教师讲习班,潘先生很认真地与吴先生分工合作,潘先生上《石涛画语录》画论课,吴先生讲“扬州八怪”,大家听得非常满意。总之他们时常碰在一起交谈不止,潘师母跟我说:“不知道什么缘故,两人谈话总是谈不完的,那么热络。”“文革”中两人同关在“牛棚”里,那时“牛棚”里的斗争与“牛棚”外的斗争一样激烈,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与造反派通气的牛鬼蛇神,一定要把潘先生整成“特务”,“反动学术权威”,潘先生是理直气壮不认账。吴先生后来告诉我听,他们认为潘吴两人立场是一致的,就强迫吴先生出来批判潘先生。此时吴先生总是如实地客观地分析潘先生的一切行为,没有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去满足造反派的希望。吴先生说,我与潘先生可以做到无所不谈。这是多么纯洁善良的心情,在当时就连夫妻之间谈话也得小心行事,因为一不小心,妻子或丈夫揭发对方而遭殃的事是常有的。潘先生病重住院治疗,吴先生半夜三更从“牛棚”里跑出来,偷偷地到医院去看望了一下潘先生。吴先生当时还在“牛棚”里,若被造反派察觉,则罪上加罪,不知不觉遭受多少磨难。之后潘先生病逝,吴先生走过潘先生的住宅总是低着头匆匆走过,他对我说“我不忍目睹”!

潘先生放在殡仪馆的期限快到了,潘师母跟我商量怎么办我说请放心,我去托人想办法。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只能偷偷摸摸办理。我一面托金欣堂、方尚土两同志,另一面串联吴茀之先生来楚生师母,选定日子同去超山不到的一个花果山冈实地考察,结果以山势不宽广而作罢。吴先生会看一点风水,说前面缺一条水道,潘师母则说潘先生是被造反派逼煞的,想找一个前面宽畅的地域,让潘先生透透气,这样只好再去另找坟地。潘师母说想在潘先生坟前立一块“大颐老人之墓”,生怕立“潘天寿之墓”的碑,造反派会再来掘掉的  画与情

潘天寿先生崇尚八大山人,吴茀之则喜爱石涛,这是情趣的差异。各自在钻研自己的绘画道路。潘先生钟情于雁荡山石;吴先生却注视着百花小草,对鸟兽虫鱼历历在胸;潘先生注重骨气,吴先生侧重意趣,两人相互切磋,相携相聚推敲到终生。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吴先生作画,随兴而作,善触机,触动天机则人不能止,笔不能停,当笔酣墨饱之时“以意为之”,随后张壁审视,细心收拾,越三日而不为迟。吴先生说气韵生动是指意境与格局,气动而韵生,气不足韵就不可能生。他作画能得气而活,得气而神情自在,就画兰竹也以气在先,故吴先生之画其势不可当。吴先生画面求繁复,至密处真是密不透风。这大概是潘先生是从简的一路,而吴先生想走繁复的一路,以便各立门户。然而吴先生也能以极简的手法处理画面,记得他画一只雄鸡,整幅画面以雄鸡为画材,略去一切背景,显得极其空灵,只题“一唱雄鸡天下白”七个字,简练极了,然而这只雄鸡高歌啼唱的姿态真是典型极了。睁大了眼神并出血丝的痕迹,真是掌握了鸡的神情。其笔法不是描摹,而是以爽朗的笔线出之,两只鸡脚极有力地抓住地面,呈稳妥之致。我想这是传统表现方法的精髓,也是传统表现方法的一种极好的发展。我询问吴先生,这幅鸡是怎么画出来的,他说前几天有人送鸡来,我养在那里,早上它啼起来了,我一看它啼的情状神气,真是吸引着我十分注意,从头眼到翅膀尾巴以及鸡脚的动态,让我久久沉思,我觉得要画这只鸡的神情,它的神情刚好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吴先生善于以繁复的笔意作画,他常说作画求简难求繁亦难,繁中有简的意趣则更难,例如《春来相与护龙雏》一画,则以繁密的月季花布满全幅,花底下藏有十来只小鸡。月季花向上下盘曲,疏密、逆笔、顺笔、虚实间隔有致,中间几处透气之处留得恰到好处,姿态下垂,收稍弯进画幅。接着发出两枝上冲直达天边势不可当,而色彩浓淡搭配相映成趣,其中气势复郁而畅于神韵,题款极为得当。又如《迎春》一幅,款识题有“迎春,癸丑新正踏雪归来,欣然写此于湖上看吴山楼灯次,茀之写”。整幅画面下着大雪、雪中布满梅花,上下左右杂乱中横斜出枝,又是有序交替,然而巧妙地以浓与淡的墨色映衬其间,显现以实为虚的表现能力。吴先生说一幅意笔画,不能每个局部都画得清清楚楚,要有清楚有模糊,以便互相衬托突出主体,使画面画得更加丰富厚实。记得吴先生对我讲他也画过素描的,这种虚实的手法大概是在上海美专读书学习的启示,那种前实后虚显现朦胧迷漫的感觉就是从这里启发的吧!此幅在圈点梅花上饰以淡红色以求冷艳,此种红色用的是胭脂色,胭脂色的色相可以避去火气,放在雪中的红梅花上恰到好处,暗红色梅花的色彩有一点点深淡变化,也见复笔破墨,其色相变化复杂,有胭脂偏红,有胭脂而偏赭。有湿笔也有干笔,有阔笔也有细线,是吴先生有寒意仍透现有欣喜之情。这是吴先生在处理冷暖色的道理上极为敏感之处。穿枝走向沿着生活中的感悟与传统的轨道在走,前后层次妥帖与虚实疏密却成映衬,在气势中非常协调。吴先生在处理繁复之处确是位高手,他作画时总要求看他画的朋友们提醒他别添加过头,的确朋友们看他一加再加,总是担心他加过头而可惜,他认为到最后若有不妥则可重新再画,要等到夺得神情气韵为止。这正是他说的“繁也难”之处。作画无定法,法由境生、法由心造,情境触动心脑而创造艺术,这是中国绘画的关键。诗与跋。

生活中的志趣吸引着画家,那些万紫千红的花草中,吴先生注意的并不着意在如实表现。如实表现,那是拍照片可以做到的,吴先生感受的是生气与情趣,也可说是气质与诗意,他用自己的气质去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再提高到诗的境界上来谋划,所以先生画出的形象就成为自家的物象,也富有情意,也富有回味。老先生们采集素材时,往往不完全在于用铅笔记录,有时却是在苦思冥想,以提炼凝聚成诗句而为之,因此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可以成为一张典型的值得回味的作品,老先生也喜欢在画上题些跋文以补诗意或其他的不足。诗能沁人肺腑,以诗言志、传情,又能从诗中观察一个人的气度,所以在中国画上不是摘几句古诗抄抄上去就算诗与画匹配了。吴先生的诗作,都散失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至今难全其真容,这是极为可惜的。我们看他写的一首“绘画犹如逆激流,不离原处苦行舟。回头四十年前事,马齿徒增只自羞。”这是昭示他勤于治学,坚韧不拔,常检点、鞭策自己的意志。再如与姜擎卢登黄山莲花峰诗:“黄海奇峰三十六,几人造极穷游目。我与姜公兴最浓,各逞腰脚蹬莲峰。莲峰之高不敢仰,莲峰之岭广盈丈。振臂一呼应者谁,侧耳恍闻天语响。顷刻大块意气喷,,惊天拔地荡心魂。俯视前海后海云万顷,遥瞻天目九华黛一痕。壮哉造物生神怪,李白之诗清湘画。七尺昂藏我多愧,将何尝以登临债。高歌一曲狂欲颠,恨不成风飞上天。”如此气度,如此情怀真是李白的情怀、石涛的画意,绝非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只有胸境开阔,情意高昂者方能为之,用这种情意作画更能跳动诗与画的节奏。他认为一个中国画家如果缺乏深厚的诗文修养,只知就画求画,则不免浅陋落俗,充其量不过是匠人之作。有幅《梅花八》吴先生题诗曰:“别别枝头又唱歌,春回何以补蹉跎。探梅忽忆盘龙寺,万点胭脂不厌多。”盘龙寺在云南,寺中有一株巨大的古梅,潘先生与吴先生同去领赏过,真是万点胭脂,这既是种回忆又是种赞扬与抒情。自从苏东坡品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此成为画家追求的目标之一。潘天寿先生在品题吴先生的条幅兰花上写有“脂粉价贱艳吴娘,芳草谁歌天一方。笔墨年来无健者,枉他胡乱说‘徐黄’。”正是以诗评价了绘画评论中的谬论,又正确地推崇了吴先生所画兰草的健笔与高尚风格。早年吴先生有题墨兰诗:“我画放荡疏形体,写兰更为人所弃。愿居空谷结同心,误落豪端墨亦香。清赏自应多妙语,何妨铁石作心肠。”“一树寒香雪作花,撑云擎月篆杈桠。华光仁老逃禅古,生面何妨开自家。”华光和尚有典故,他以画梅花著称,有别开生面的画风独领画坛。“蟠屈孤根石底穿,千花万蕊雪中妍。若教开向东风后,那得清名天下传。”这是歌颂雪梅的精神。“居此忽经岁,桂花两见开。金银贫不救,却爱送香来。”这是与桂花的情谊交流。对抗战胜利之心情可见吴先生作画鱼并写有“避乱以来久未饱,餍厌此味矣,兹值胜利来临,诵少陵‘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佳句,喜而写此聊以解颐。”这种心清以跋语出之亦妙。也有种跋语如“此鲜石斛也,生岩穴间,花似兰花、色淡黄有香气,茎节类木贼而中实。余游雁荡见当地农友盛以小篮求售,索价颇昂。据言此草治热病有奇效,土名吊兰、节曲带紫褐者铁兰最佳,不易采得,特为写照及之。”这是记叙式的长文。也有短跋如“偶忆桐庐三合乡龙潭寺后水流花放之状,欣然涉笔。一九五七年八月吴豁并记。”诗与跋文在画上常见,也是寄托情感之处。

作诗尤其是中途学诗也需一步一步的走,吴先生教我辨别平仄与诗韵的简便方法,就是以一个字如“风”字,连读二声再拖以平平二字或仄仄两字的声音,若二个“风”字字后再连读二个平平就感到气短声音不响亮了,这字是平声;若用“拖”字,后面两个字声就没有两个平声来得响亮,那么这是仄声字,这样顿开茅塞。诗是言志的,心思不宽广不高尚很难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作品:诗是感情的传导,若不得于细微的触动,则难以推动人们的感情。情与志的变化就是诗意的再现。    墨与色

吴茀之先生在用色上除了善用黑墨色,也善于运用复合色,既然墨分五色,又有干湿浓淡,能得千变万化,那么颜色也不例外,颜色与颜色的渗和、颜色与墨色的渗和,那真是变化无穷。“随类敷彩”、“以色貌色”用它来表现物象真是可以淋漓尽致的,然而吴先生作画能掌握主次的关系,若能抓住主要色调,那么一半已成功了,所谓提纲契领,纲举目张是也。在色彩的应用上应辨别冷暖色的差别,这是视觉上对色彩的感受作用,红色和偏红的颜色属于暖色;藏青色或偏于蓝青色称为冷色,中国画中的黑与白(包括纸的白)我们把它归入中间色带,用色不计后果就难说了。吴先生作画忌犯俗气与火气,火气与俗气有时会有连带关系,有时它们的关系会有串联,但火气主要是色彩不协调,某一种色彩有过火行为,在视觉上感到不顺畅,有时会反映出低俗的倾向;俗气则是种习气的范畴,所谓“入俗耐医”即是其害处。俗气有时候在社会上会泛现成一种“流行色彩”,因此不认为是俗气,俗气是低格调,看了使人讨厌的东西,所以老先生要我们辨别画的好与不好、格调的优与劣,认为记取几张名画来研究,是要取法乎上,要贵在变通。任何事情都是从渐进中获得的,绘画上的雅俗也是在提高认识的渐进中转换成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只有在认识提高了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

善于变化,也是用色的关键,变化既要依靠笔法,也要注意用水的分量。以笔和色再与水分的调和,就成浓淡干湿的变化,着于纸上又随着用笔的轻重徐疾的变异,出现不同的形质。我们说作画是以颜色去貌物品的色彩,所以对于颜色和色彩都要辨别冷暖、区分此中的差别,然后随笔力着纸、见于图形。红、黄、蓝、白、黑五种色彩是中国画的原色,黄与蓝相加成为绿色,绿色为复色,蓝与红相加成为紫色,紫色也是复色,但是绿色偏于青一点就成青绿色,它就靠冷一边的颜色,黄绿色则偏于靠暖一边的颜色,若黄的成分越多则偏暖的倾向愈大,有时黄绿色或青绿中间并进一点点赭色,那就更靠近暖色的一边,色相比之不拼赭色显得沉着一点;绿色中若拼藤**,则成嫩绿,其色相较娇嫩一些。有时嫩绿显得太娇嫩,偶然也有点刺眼,则可拼一点赭色,可避去一点娇嫩刺眼之处。赭色是比较沉着一些的颜色,如蘸赭石色再去蘸曙红画出来较纯曙红色来得蔫一点,有时曙红色要除去一点刺眼的火气,就可以拼点赭石,拼多拼少的判断也直接影响红颜色的色相。藤**加一点朱磦则成金**,若再调进一点点墨则成为暗**,暗黄比之金黄要显得冷一点。凡是颜色的调和为之复色,复色比之来调和的原色来得暗一点,颜色种类调和得越多,其色相越变越灰色。缺少明净的感觉,水分调得少一点画在纸上其灰的色相深一点;调的水分多一点画在纸上它的灰色色相就淡一点。复色给人有柔和感的一面,原色给人有强烈一点的感觉。我们如何以颜色去貌物品的色彩,就在于自己对冷暖颜色的重要感受与认识。个人的感情各异,主观认识也异样,所以各人有各人的主观认识,然后作出主观的判断。但物质的颜色多样性,经调和后显得更加繁复,这就靠画家细心研究、积累认识,反复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加以总结之。古人云:作画须意在笔先,调色是种经验的判断,作画必须意在笔先,一点一画皆出于心意,心意所到则笔情墨趣应之。吴茀之先生说以笔运色要有新趣能得粹美、能得浑厚为上,有新趣则所画不落常套,得粹美则无烟火气,能得浑厚则色相庄严。新趣、粹美、浑厚是种欣赏习惯,也是品画的品味。出于何种品味关系到画的风格与格调。调和颜色与方法也是学问,也是种手艺,从学问方面说是辨别色相属性、冷暖的变化对视觉上的影响;从手艺方面说则全关于原色到复色的混合程度,调和得多则成熟一些,调和得少则生硬一些,其中调入水分的多少又会产生无穷的变化,在变化中体现性灵,性灵的得失全在人对色感方面的微妙掌握。吴先生说“笔的操纵虽在手,而雅俗实发于心,古人作画,意在笔先。心使之而腕运之,所以下笔有神,没有一笔不是从心坎中流出。自然能笔为我用,而笔笔有我了。”又云“用墨能浓而不滞,黑而不浊。”“用笔力透纸背,虽淡也厚,笔笔见笔,虽浓亦活,笔笔虽瘦而见肉,笔劲虽肥而有骨,笔无停机,黑处也自见元气磅礴。所以笔不碍墨,墨不碍笔,笔笔与墨会,而后能相生相发。石涛上人信笔作画,纯任自然,初无心于用墨而墨的五色俱备,这叫悟墨。这是已参透常规而入化境了,只有妙悟的人才能得之!”    我的老师诞辰110周年,写此以作怀念!

他画了一只老鹰,卖出27亿元天价,放大5倍后,专家:越看越逼真

我们最熟悉的画家就是张大千、齐白石等人,齐白石出生普通,从小劳作,因此对田间的花、鸟、虾观察得特别细致,画得栩栩如生。有一个人和齐白石的成长轨迹很像,但是绘画的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异,他之前花了一只老鹰,结果买了27亿,专家说,越看越逼真。

他就是潘天寿,1897年出生于浙江,他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不想让孩子步他们的后尘,因此省吃俭用送他上学。不幸的是,母亲在他4岁那年去世,他每次想母亲了就会将她的样貌画出来,画画渐渐成了他的爱好。

潘天寿天资聪颖,再加上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习之余,他也会进行绘画,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指导,但他很有天分,就连老师也很支持他。1915年,潘天寿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毕业后留在学校当了一名美术老师,闲暇时间依旧坚持画画。

1922年,潘天寿来到了浙江,因而认识了沈遂贞,两人经常一起交流绘画的心得,并开办画展,对潘天寿的影响很大。1923年,潘天寿被调到了上海,认识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等人,其中吴昌硕与他的风格接近,因此两人经常往来。

吴昌硕喜欢画雄鹰,尤其是展翅高飞的雄鹰,潘天寿因为他的缘故,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画鹰。他的作品是经历了日积月累的,到了60年代终于爆发,他的一副《鹰石山花图》更是卖出了天价。

2015年,在“大观-中国书画珍品”的拍卖会上,一件拍品基本上是三分钟内成交,可是《鹰石山花图》却花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被一位神秘买家以279元的高价买走。创下了潘天寿拍卖市场的最高纪录,而这幅画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很多网友看了之后都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值这么高的价钱,因为潘天寿的创作理念就是中西画要拉开距离。他觉得中华文化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应该将其传承并保留下来,所以他的这幅作品非常有价值。

潘天寿本来就擅长画动物以及山水,他画的这只鹰看起来严峻,好像在看着猎物一般,这就是所谓的下笔如有神,短短几笔就勾勒出了它的神态。专家也对他的画非常感兴趣,因此放大了5倍看,越看越逼真,根本就不是画,而是真实存在的景象。

这只鹰仿佛是活得,连它身上的羽毛都看得清清楚楚,细节也很到位,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副真实存在的场景。有些人可能会说,画画这么简单,那我也买画笔和颜料开始画了,这些东西当然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了,他被代表的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多年的艺术结晶以及整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不单单只是一幅画。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无极

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2018年9月30日,赵无极平生创作尺幅最大的油画三联作《1985年6月至10月》(长达10米,高达28米)在香港苏富比2018年秋拍“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上,以45亿港元落槌,计入佣金后,成交价为51亿港元。这刷新了赵无极世界拍卖纪录,也是香港艺术拍卖史上最高成交的画作。

中文名:赵无极

国籍:法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1年2月13日

逝世日期:2013年4月9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红》

籍贯:江苏镇江

婚姻家庭

首任妻子谢景兰,两人育有一子赵嘉陵,后离异,1995年因车祸去世。

第二任妻子陈美琴,为香港艺人,患有精神病,1972年病发,自杀身亡。

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马尔凯(FrancoisMarche),法国人。

晚年遭遇“妻儿夺父战”

晚年的赵无极,虽然作品获得市场认可,但家庭方面并不顺意。赵无极在91岁时患上老年痴呆症。1973年,赵无极认识了他的第三任妻子、法国策展人弗朗索瓦·玛尔凯,两人于1977年结婚。在赵无极晚年的生活里,弗朗索瓦包办了他的一切。每当别人问起有关赵无极展览、画作销售方面的事务时,赵无极就会说:“问弗朗索瓦,我不懂。”

2011年秋,在玛尔凯的安排下,他离开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巴黎,前往瑞士,在日内瓦湖边住下。这次移居,玛尔凯还带上了赵无极400多幅价值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珍贵画作,这也掀起一场家庭风波。

赵无极的独子、画家赵嘉陵于2011年5月底以“滥欺弱者罪”在巴黎提起诉讼,称赵无极的迁居是弗朗索瓦为获得赵无极画作所有权而一手策划的,并未征得赵无极同意。据欧洲时报称,官司有了新进展:巴黎上诉法庭判定,赵无极的作品由其子赵嘉陵监控清点。赵无极与弗朗索瓦结婚时,协议财产分开处理,弗朗索瓦无权处置赵的产业。但是这场官司因涉及瑞士和法国两国的法律,案件可能会继续复杂化。

个人履历

1921年,赵无极出生于北平一书香世家。其家族渊源久远,族谱可直溯北宋皇室燕王家族。赵无极自小即天资聪颖、对文学、中外历史极感兴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和叔父,对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他的父亲常不厌其烦地从美学及技巧的观点向子女解释一幅作品的伪劣,他的叔父则经常从巴黎带回一些仿制名画的明信片送给赵无极。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对绘画艺术倍感兴趣与好奇,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发起成为画家的抱负。

1935年,赵无极14岁,进入杭州美专就读,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儿到画油画,其中也学习国画临摹、画法理论及西洋艺术等课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具象”时期。

1941年,赵无极留校任教,并在重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1947年,他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

1948年,他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如拉吉、哈同、布兰姆等人。他与当时的巴黎塞尔努奇美术馆馆长艾利塞夫熟悉,与诗人米修结为莫逆,并认识了他的第三任妻子梵思娃。

1949年5月,赵无极在克勒兹画廊举办了巴黎的首次个人画展。他一面作画、一面思索,西方绘画发亦已达到一个必须突破的关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画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他继续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在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观念中得到认识,把他的绘画带到另一个阶段。之后,他的画以色彩和空间分配,领着观者进入一个似无形又有形的无限世界。

1953-1954年他在法国、伯尔尼、日内瓦、罗马、米兰、慕尼墨、纽约等地举办多次展览。

赵无极从塞尚、毕加索过渡到克利,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

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

90多的赵无极仍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人物去世

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于2013年4月9日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赵无极之子赵嘉陵当天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赵嘉陵说,赵无极病重期间家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赵嘉陵感谢各界友人对赵无极的关心。

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成长于南通,学画于杭州,从艺于重庆和上海;1948年定居巴黎,1964年入籍法国。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

自1954年起,他的绘画转入抽象,浮动于虚无的空间和变幻的色彩之中。以后,符号逐渐解散、消失,画面为自由的笔触和大片的颜色所代替。

50年代后

50年代后其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赵无极绘画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

1959年后,他的作品进一步摆脱具像性、描写性和情节性,更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他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在无拘无束中尽情挥洒。赵无极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作品始终洋溢着东方气息,讲究气韵。

80年代后

80年代后正值赵无极的艺术家国际名声、美术地位再攀巅峰的年代。在此期间其创作随心自如,无论用色与下笔均敏锐、坚定和自信。同期的精彩巨作为《250686桃花源》,画中悬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蓝层层相间,如烟的灰白色调子制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迷茫的灰白和钴蓝、矿石褐色透过对比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向彼此渗透、扩张,横生的气韵流动其间;艺术家下笔的力道时轻时重,将观者引入一个无尽的空间,想象得以飞驰。三涧直式构图极为特殊,以中国水墨画的垂直构图为蓝本,别具意义。作品完好保存于欧洲私人收藏之手,在2012年苏富比春拍会上展露,估价1,800万至2,800万港元。

90年代后

进入九十年代,赵无极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一方面,更显物象影响,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岗峦林木之形;另一方面,却又化入象外之象,进一步体现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2002年12月,赵无极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赵无极曾获法国荣誉勋位团第三级勋章、国家勋位团第三级勋章、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巴黎市荣誉奖章、日本帝国艺术大奖等。

中西结合

艺术无国界

赵无极成熟期的作品反映了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他那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而其笔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几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些美好的意象不时搅动人们的心弦,使涌动着地神奇变化的风云,咆啸微茫的海涛顿时融化在无尽的艺术幻想中。

西方的大师们如德拉克罗瓦、布歇、凡高、马蒂斯等的画作中经常充满着对东方世界的神奇想象,然而大多只算是对表象的理解,是西方现代艺术对“东方”概念的小小结论。赵无极绘画的巨大成就在于他为一个中国人,绘画扬溢着对东方精神的理解,并将自己和作品融入到东方的艺术哲学之中。在西方人看来,赵无极的绘画迎合了他们普遍意义上对“东方”遐想的心理期待;而在中国,人们所赞赏的是他将“抽象”绘画的理解东方化,使在精神上得以融通。于是赵无极的绘画便成为东、西方人们眼中的成功的视觉经验。

赵无极自己说:我是受中国的影响,对国外的东西也看得很多。因此,我对油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中国文化很丰富,当然对我帮助很大。他们说从我的画上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韵味我的画西方的味道也有,东方的风格也有,这是自然的融合,硬做做不出来,不能勉强当时的文化部长问我为什么不加入法国籍,我说我没意见。他们都说我是一位法国籍的中国画家。我的画还作为法国的代表作品在中法文化年活动中展出。但我是一位中国人,中法两方面对我都很好,所以我是个中法画家。

油画作品

赵无极作品从不成熟,到成熟,到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经历三个阶段,他的油画作品也不断增多,油画技艺也日趋完善,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艺术作品。

赵无极的主要作品

1950年《百合》;

1950年油画作品《绿色花瓶》;

1951年《朝圣之路》;

1952年《处处闻啼》;

1952年《海景》;

1952年《莲花》;

1952年《赛马》;

1953年作品《一对》;

1954年《乡村》;

1955年《小桥流水》;

1956年《火》;

1956年《连理》;

1969年《51219》

1969年《25-09-69》

1970年《11-12-70》

赵无极《海滩镜心》;

2000年《无题》。

《抽象》

作品风格

无极先生早期酷爱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等古典绘画风格,深受毕加索、马蒂斯和克利等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影响,在力求“不复制自然而再现自然”的创作中,他经过了多次自我否定的痛苦历程,“遵规守矩不是创作”。他在回忆创作一生时曾表述,面对前一日的画幅作品,他在不肯乖乖顺从其意志的色彩和空间里挥笔,并在与绘画日复一日的“争斗”中得到莫大快乐,尽管也曾气馁和疲倦。赵无极不愧为一位潜心创作的艺术大家。除绘画外,他对别的事情看得很淡。问到一些具体事情时,他总是说,这需要问夫人弗朗索瓦兹。

赵先生认为,画家要用画来说话,其一直坚持“画家说得越少越好”。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由世人评说。其在谈笑中介绍道,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心中的绘画,并在不断创作中得到乐趣。他每天仍坚持四五个小时的创作,但为了保持体力并做到能在画架上爬上爬下,他每周在教练的指导下坚持打高尔夫球。据其年已花甲的夫人弗朗索瓦兹介绍,赵先生每年还经常到位于枫丹白露的乡村别墅挥笔作画,更大的画室里存放了好多已完成的画幅,其中包括曾专门为夫人而激情创作的题为《红》的作品。

绘画传统

赵无极在法国绘画了半个世纪,但奇妙的是,赵无极的绘画却没有纯粹法国化。法国著名诗人克罗德·华在谈及赵无极时认为,他的抒情抽象画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杰出代表,“认为不同文化是对立的,东西方文化从根本上不相容,对这类危险的神话,赵无极是个有力的反证。”

赵无极早期研习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古典绘画,并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但是,在欣赏和品味了许多西方作品之后,他的内心却开始转向了中国,转向了曾想远离的文化和艺术。他发现自己的民族是一个很幸运的民族,中国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青铜器、瓷器、书法、绘画重要的是怎样吸收和消化,怎样把这种优秀的传统和影响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赵无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创作中,赵无极的绘画被评论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和创造力的完美体现”,“融会贯通了中西方文化,充分运用西方文化的表现手法,把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国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入中年之后,赵无极的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气氛越来越平静。到了晚年之后,他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被视为“一方面传达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另一方面却又化入象外之象,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赵无极说,“如果说巴黎的影响在我作为艺术家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是无可否认的,我必须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或许悖谬的是,这种深远本原的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

艺术评论

赵无极先生从50年代在巴黎画坛崭头露角开始,就一直持续地保持着在国际艺术界知名的记录,他享有了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光荣。

赵无极先生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时,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他向林风眠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林风眠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从他早期的作品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着天赋素质的画家,在作品中无遮无拦地表现出自己的感觉,不受学院派写实技巧的束缚,而且怀着对自由抒发胸臆的梦想。

也就因为怀着艺术的梦想,他走向巴黎。后来的实际证明,他的性情和法兰西文化几乎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在那块土地上得以顺畅的发展。他的艺术锋芒从来就是咄咄逼人的,这与战后欧洲画坛重新复苏的探险热潮十分吻合;他的艺术智慧又是充沛深厚的,这使他能在几十年里不断推进和完善自己的风格,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境界;他的艺术上充满感性的,这与法国艺术整体中那种热烈与典雅的趣味切合相投。法国人首先在感觉上接受了他的艺术,而整个西方画坛则从艺术史的逻辑中承认了他的艺术。

赵无极先生在海外迎对的是西方抽象绘画大潮,他从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开始,发展成符号化的意象绘画,再进而发展成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在画风确立的过程中,他的艺术境界也愈发显得扩大。西方抽象绘画做的是画布上的形式营构,赵无极先生则从关于自然的憧憬与感受中上升为抽象语言,这就拉开了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距离。他的盛期作品是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但叠印出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世界,让人生发许多投射了审美联想的幻觉,从画中看到变化的广袤自然。这是以东方传统为根基的抽象形态绘画,是中西艺术在精神上的交融。

艺术风格

赵无极,法籍华人画家,1921年出生于北平。赵无极青年时代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教,后赴欧洲研习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古典绘画,深受毕加索、马蒂斯和克利等西方现代派大师影响,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后来,赵无极的画风转入抽象,因充满东方的精神意象与神秘的象征意味,而受到广泛关注。《无题》为画家艺术风格完全成熟时的作品,画面上流动的是大片的色块、自由的笔触与偶发般的肌理,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赵无极创作时自由放任的状态。

作品与收藏

在法58年的创作中,赵无极先生的作品风格独创、想像丰富,他以西方表现力极强的油画形式展现了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他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程抱一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艺术创作:“他开始了激动人心的长期探索,并吸取了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精彩。”

获得荣誉

无极先生曾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三级勋章、法国国家勋位团三级勋章、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巴黎市荣誉奖章以及相当于艺术界诺贝尔奖的日本帝国艺术大奖等。2002年12月,他继朱德群之后成为第2个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的华人画家。法国总统希拉克十分喜爱并高度评价赵先生的作品;总理德维尔潘也慕名而来,参观作品,成为他的座上客。

晚年轶事

当地时间9日下午,赵无极,这位与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的法籍华裔著名画家,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逝世,享年93岁。

其律师透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赵无极,从2013年3月底以来已两度入院。赵无极之子赵嘉陵随后证实消息,透露父亲病重期间家人一直陪伴在侧,感谢各界的关心。

拍卖纪录

作品屡创拍卖纪录掀“赵无极热”

赵无极是目前全球身价最高的华人艺术家。2010年4月6日结束的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上,赵无极油画作品《100383》以3200万港元落槌,这样的“高价”对于赵无极的作品来说只是“平常事”。

人物

在巴黎靠画画谋生很难?他打破了这个“不可能”

1920年,赵无极生于北京,15岁时,他进入杭州艺专学习。该学校由法国归来的林风眠掌门,赵无极的老师是吴大羽和潘天寿。1964年,定居巴黎16年后,赵无极加入法国籍,不仅打破老师林风眠“在巴黎靠画画谋生几乎不可能”的说法,还在欧洲画坛占有一席之地。在《绘画是我的生命》中,他写道:“如果说,一个人一生中必须做些让自己发狂的事,那么绘画便是我的全部生命,也是我终生去追寻的惟一凭借虽然我加入了法国籍,但我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他曾表示,“我绘画的源泉来自中国。”

趣事

毕加索不见儿子但是挂念赵无极

赵无极与毕加索、张大千等名家都是挚友。到法国后,让其惊喜的是,他在法国南部的画室居然一度毗邻毕加索的画室。已届八旬的毕加索一心沉醉于绘画,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见,但他对赵无极非常亲切。每次在画廊见面,他都热情地招呼:“矮个子中国人!”若赵无极不在,他也会问,“那个矮个子中国人来了吗?”

评价

周春芽:他是影响最大的华人艺术家

身在国外的周春芽第一时间在微博表达了对大师去世的遗憾。“一个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华人艺术家,一个对世界美术史发展有贡献的艺术家,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周春芽昨日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展览时见过赵无极,但因其长期住在国外,和国内艺术家的联系寥寥无几,自己也是通过一些传记解到赵无极的生活点滴。在周春芽的印象里,赵无极是非常诚实的人,有着朴实的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待人宽容。最重要的是,赵无极的艺术对早期国内艺术家的创作影响非常大,也是影响最大的华人艺术家,“他的抽象绘画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风格,在美术史上具有不可限量的地位和影响。”

吕澎:西方艺术史少不了他

批评家吕澎也表达了缅怀之情。其评价:“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风格和气质。他将写意画融入作品中,使得其抽象绘画有了鲜明的个人特征。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世界艺术界的重视,在西方介绍艺术史的著作中也少不了他。”

陈默:成就不低于“齐徐张”

批评家陈默表示:“赵无极去世后,短期内不会出现另一个对西方艺术有如此大影响的华人画家。”陈默说,“赵无极的成就绝对不低于齐白石和徐悲鸿,张大千对东西方艺术的交流有贡献,但其贡献也远不及赵无极。”

艺术年鉴

1941年赵无极留校任教,在重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1942年在重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青年画家联展,受知识分子和青年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

194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移居法国。

1949年5月,克勒兹画廊举办赵无极在巴黎的首次个人画展。

1950年赵无极首次参加“五月沙龙”,从此连年参加,直至1978年。

1953-1954年他在法国和其它国家(伯尔尼、日内瓦、罗马、米兰、慕尼墨、纽约)多次举办展览,他的版画作品美国获得更大的成功,辛辛那提博物馆举办其版画回顾展。

1961年赵无极在纽约的库兹画廊和东京的东京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70赵无极被萨尔茨堡国际夏令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学院为他举办画展。日内瓦克拉美画廊、沙勒罗伊美术馆和法兰西画廊为其举办画展。

1990-1992年日内瓦扬·克鲁治画廊展出赵无极油画和水墨画新作。

1993年赵无极晋升荣誉勋位第三级,获巴黎市维尔美勋章,在香港获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8年在马德里国际代艺术博览会中,泰萨·赫洛德画廊为赵无极举办个人画展。赵无极大型回顾展在法国昂热展出;在美术馆展出油画作品,在舍美利埃宫展出水墨作品,在潘塞博物馆展出版画和书籍。上海博物馆以其3个特别展览厅举办赵无极绘画大型回顾展,展出画家105幅油画作品。

相关信息

被盗作品

2011年10月30日晚,位于798艺术区内的北京索卡艺术中心(索卡画廊)正在展出的赵无极画作失窃。经过警方调查,曾在798艺术区索卡艺术中心任保安的张民,在离职后将价值400万元的赵无极油画盗走,并在原处挂上仿作。北京二中院一审以盗窃罪判处张民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2万元。

他还留有许多诗篇,由国内知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题封,省内诗界老人袁第锐作序出版。

1962年,他上书董必武、郭沫若,提倡中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

为求自己书艺长进,他拜师海内大名家。“千里寄书不惮劳,谦光远及渭宾蒿。我从指点知新路,如草得春步步高”(《寄呈董必武同志二首》(一))。“画出景云村,远邮入四门。兴来悬壁上,领意追墨痕”(《奉赠函授老师潘天寿先生》(一))。前一首诗是作者1962年冬上书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提倡中小学生学写毛笔字而得董老复函和诗作后的奉谢之作(1963年9月),后一首是感念潘天寿先生千里寄书画指导和鼓励他练习书画的回敬之作(1964年10月)。

康务学的一生不仅是追求艺术的一生,他还呕心沥血培育书法艺术接班人,“墨池我欲插新秧”——这句当年答谢郭沫若的诗句,恰当地反映了了后期必会是“艺术园丁”的事实。

他热爱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80年代中期国外的书画收藏家,日本友人出重金购买家中收藏的书画文物,均被其一一谢绝,但他分几次将多年收藏的近200件名人书画捐赠给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他一生淡泊名利,多次义不容辞地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捐赠自己的作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有康有为、于右任、董必武、郭沫若、胡厥文、潘天寿、舒同、启功、沙孟海、刘炳森、费新我、丰子恺、程十发、石鲁等人的书法,张大千、赵望云、关山月、河海霞、方济众、康师尧、蔡鹤汀等人的绘画。

跃龙中学挺不错的。。。我也是从跃龙毕业的。。在小学的时候,很多家长花还多钱弄进风华书院,其实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风华一学期要7000多,我大学一年学费才4000块。。书是靠自己读的,把孩子放在最贵的学校里,要是自己不求上进那也没有用。。。。。我初二有转到潘天寿读,但初三我又马上转回跃龙了。。。跃龙的老师抓的特别紧,比如拿中考体育说吧,在潘天寿读书的时候老师似乎远没有跃龙的老师重视。。我们以前早上,课间操,晚上一天至少得练习3次,虽然中考体育就30分,但在中考,高考的时候差一分就会给我们留下巨大的遗憾。。我中考的时候也就差25分没有进宁中。。。到初三的时候,跃龙的老师都似乎比学生还紧张,他们忙押题,猜题,特别紧张,毕竟有升学压力在嘛。。。。。。你说你数学,科学不太好, 我在这应用一下我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老师就像菩萨”,你信就灵,不信就不灵。。不管老师好还是不好,你若上课不听紧紧是因为不喜欢老师,那你的亏就吃大了。。。初一初二都是打基础的时候,小学成绩不好并不要紧,但自上初中后开始,你就必须得努力。。。科学和数学都是一环套一环,若是初一初二落下了,初三想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希望我给你建议能有用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5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