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每个身心健康的人对情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有着本能的需求。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需求的原始意志使人产生的对情感的主观需求欲望,称为人的情感欲望。
人是群居性生活的动物。同许多的动物一样,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在主观愿望上有群居的需求,并且在主观行为上能够为了群居而协作。不同个体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是实现不同的个体群居在一起过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要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主观愿望上的群居和主观行为上的协作,就必须首先要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主观意志形态和主观意志状态上的沟通。要实现不同个体间主观意志形状上的沟通,就必须实现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形态和意志状态上的相互告知和相互理解。也就是说,只有实现了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上的相互告知和相互理解,才能够实现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形状上的沟通,才能够最终实现不同个体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只有实现了不同个体间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才能够最终实现不同的生命个体在一起进行正常的群居性生活。
人的情感功能系统,是大自然为人的生命个体能够产生原始的群居意志,能够把自己群居的主观意志形状得以积极地向同类告知,能够把同类的主观意志形状得以及时的理解而“专门设置”的一种生命机能形态。就是说,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功能上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不同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亲和”愿望,二是不同的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交流”愿望,三是自我的“情感表现”愿望。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情感亲和、情感表现和情感交流的行为中,能够获得情感器官特有的快乐感觉。
人的情感亲和愿望,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伙伴欲望和爱抚欲望。人的情感表现愿望,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悲欢欲望。人的情感交流愿望,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倾诉欲望。
一、 伙伴欲望
人对伙伴的需求欲望,是人天生的本能欲望。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许多的伙伴。就是那些性格最孤僻的人,内心里也总是在盼望着属于自己的最亲密的伙伴。人的伙伴欲望,在表现形态上,就是希望他人亲近自己,不希望他人疏远自己的一种主观愿望。
婴儿天生就依恋母亲,天生就需要母亲亲近自己。母亲天生就需要亲近孩子,天生就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虽然经常因为利益上的冲突,使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疏远。但是,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们都会产生期盼和依恋伙伴的欲望。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人们需要伙伴在信心和力量上的支持。在恐惧中,人们需要伙伴来增加胆量。在寂寞时,人们需要伙伴来制造情趣。在娱乐中,人们需要伙伴来共同创造欢乐。尤其是人们的恋情行为需求处于饥渴状态时,最需要一个完美的恋情伙伴来共同创造身体和心灵的最大幸福和快乐。有人作伴,生活才不会寂寞;有人作伴,旅途才不会孤单;有人作伴,力量才更加强大;有人作伴,奋斗才更有信心;有人作伴,饮食才更加香甜;有人作伴,睡眠才更加安稳。
没有伙伴,人们最常遇到的痛苦感觉就是寂寞。小孩子最怕寂寞,最喜欢热闹,最希望有伙伴一起玩耍。大人通常都不耐烦小孩子们的“简单游戏”,所以,小孩子们通常都是喜欢找小伙伴们一起玩。每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相好的小伙伴,同小伙伴一起玩,才会玩得更加开心。尽管小伙伴间经常会因游戏发生争斗,致使相互都伤心不已,但仍改变不了小孩子对小伙伴的念性,伤心过后很快又是朋友。在小孩子的身上,最能够表现人的伙伴欲望的广泛和执着。
在危难恐惧之时,人的伙伴欲望表现得最为强烈。在孤立无援的险境中,呼唤伙伴通常是人们最常见的行为,此时一下子出现了伙伴的身影,任何人都会产生惊喜的快乐感觉。危难之中,人最需要伙伴来共同抗拒危难,渡过难关。就算是没有战胜危难,与伙伴一起共赴危难,在主观感觉上也会觉得有伙伴来分摊了危难而内心的痛苦会小些。人在得意之时,如果没有其他愿望的影响,人也能表现出很强烈的伙伴欲望。有亲密的朋友一起共享成功的欢娱,在精神上能成倍地增加成功带给情感器官的快乐感觉。
人们在主观愿望上需要伙伴,而伙伴并不是现成摆在那里随你要的。伙伴是要通过“结交”才有可能获得。人们结交伙伴的最原始的方式是乞求。当然,人们用阴谋,用权力,用暴力,用金钱,也能够结交到伙伴。但是,只有以相互的期望为前提,通常相互“放下面子”的诚心乞求所结成的伙伴,才最为亲密、牢固和持久。这样的伙伴,称为朋友。
以婚姻组成的家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的最稳固和最持久的伙伴关系。美好的婚姻和美满的家庭所结成的伙伴,能够共同抗拒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共同创造生活中的亲密情趣,共同享受家庭中的幸福美满,在相互关爱的欢乐中携手走完崎岖的人生旅程。如果婚姻的双方,或者是家庭的成员,在情感上不能够产生主观愿望上相互依恋,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乞求,不能够建立起真诚的伙伴关系,这个婚姻或家庭,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就没有情感上的积极意义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产生党团观念。党团观念的本质,就是人们依靠党团(众多利益一致的伙伴)的力量来抗拒利益上的敌人,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利益的观念。党团观念,是人的伙伴欲望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中的表现形态。人的伙伴欲望,能够使政治或经济利益相同和相近的人,在社会各种利益的冲突中自然地结成一种政治集团或经济集团。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宗教观念、老乡观念和宗族观念等等社会观念,都是人们的伙伴欲望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形态。
党团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危机感。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引起的各种形式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要争夺利益,就必须战胜他人,不然就会被他人所战胜,就会造成利益的损失。争夺社会利益的许多失败经验,使人们的主观意志经常处于紧张和危机状态,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力单势薄,经常会怀疑自己能否取得胜利。此时,人们往往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出强烈的伙伴欲望。
不同的人,由于对利益的追求欲望和追求信心不同,所表现出的党团观念也不相同。那些与世无争的人,通常党团观念就较淡,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大度地容纳大多数人,但很少能够与人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那些与世有争的人,其中有的人自我感觉综合实力强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自信心很强,在争夺利益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因而,这种人通常党团观念就不强,他们常常是自高自大独来独往地进行社会活动,似乎不需要任何人帮助,不需要与任何人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而那些与世有争的大部分人,在应付社会局面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自信心的不足,他们面对复杂而危机四伏的社会生活,经常处在紧张和恐惧的意志状态。这些人,尤其是其中“野心”很大的人,党团观念通常都非常强,在社会利益的争夺中就很容易拉帮结派。在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人的“野心”越大、自卑感越强、危机感越强,人在欲望上就越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越期望得到团伙的帮助,就越会表现出强烈的党团观念,就越容易与他人结成紧密的利益团伙。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最容易结帮成伙。在政治上感受到相同压迫的人们,最容易结成同盟军。
二、爱抚欲望
人对伙伴有需求的欲望,还对伙伴有爱抚的欲望。伙伴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抚慰,才能使伙伴关系更加紧密。每个正常人天生就有被他人爱抚的欲望,同时天生就有爱抚他人的欲望。人的爱抚欲望分为被爱欲望和施爱欲望。当他人的温暖爱抚满足了人的被爱欲望时,人的情感器官会产生强烈的快乐感觉。当自己喜爱的人接受了自己畅快的爱抚时,人的情感器官也会产生强烈的快乐感觉。爱情,能够使人们的被爱欲望和施爱欲望得到最充分和最美满的双重满足,所以,爱情通常最能够使情感器官产生出最甜蜜最强烈的快乐感觉。人们在实现爱抚欲望的过程中,乞求是人们表现出的主要意志形态,人们通常总是用乞求的方式让自己的伙伴爱抚自己,又总是用乞求的方式让自己的伙伴接受自己的爱抚。“求爱”这个词是对人的爱抚行为特点非常精准的描述。
只有伙伴之间才能够满足人的爱抚欲望,人只有与喜爱的人进行施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时才能够产生快乐感觉,与不喜爱或仇恨的人进行施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就会使人产生痛苦感觉。施爱者的主观愿望通常是让被爱者产生快乐感觉,所以,施爱者的施爱行为只有得到被爱者的被爱效果回应才能够产生快乐感觉,被爱者表现出的快乐感觉越明显,施爱者的快乐感觉就会越强烈。如果被爱者毫无反应,施爱者就不会产生快乐感觉。如果被爱者表现出痛苦感觉,施爱者也同样会表现出痛苦感觉。
施爱的方式有多种。对于不同的伙伴,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施爱方式。人们的爱抚欲望是天生的,但对不同类型的伙伴采用何种的施爱方式却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大。母亲对子女的施爱、人们对性伙伴的施爱、人们对朋友的施爱和人们对工具的施爱等等,虽然都是产生于人的本能的,但如何实施爱抚行为,通常只有在社会文化的具体引导下,人们施爱行为才能够具体实施。对伙伴的施爱行为,常常能够体现出人的“无私的思想境界”。人们的“无私”行为,最能表现在对伙伴的真诚爱抚过程中。爱心,是人的最美好的欲望,只有广大的爱心才能够最有效地减少利益冲突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痛苦。
女性对他人施予爱抚的欲望往往要大于男性。这也许是由于为了养育后代,大自然特意让女性有更多的施爱的欲望,以使人类的后代在女性的施爱过程中得到周全的养育。小女孩天生就表现出的对布娃娃的爱怜和呵护的举止,是女性的施爱欲望天生大于男性的最典型例证。女性施爱的欲望在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程度上通常要大于男性,这一是因为女性的施爱欲望天生就大于男性;二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女性的综合经济能力普遍弱于男性,并且主要承担了养育后代的社会重担,这促使女性的施爱行为中的很大一部分很自然地包含了换取生活资料的目的,从而使其施爱的欲望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不断地强化。人们常说“女人多情”,毫无疑问这是有根据的。
施爱欲望虽然应该让人们对各种类型的伙伴都能够施予爱抚。但是,各种社会观念文化的影响使人们产生出的各种形态的私心和刻薄,往往掩盖和阻止了人们美好的施爱欲望的表现和实施。如果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再有政治利益上和经济利益上的你争我夺,人们的施爱欲望就会非常自然而广泛地流淌出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广泛沉浸在施爱与被爱的幸福海洋中。
回答者: leonmama - 二级 2010-3-14 17:04
情感和意志是生物本能加社会环境的训练产生的
所以是可以控制的,而错误地执著、不加控制和引导,才会形成人生诸多苦恼
看到杀戮时是你本身一种生物的本能
看没来得及反应已经从神经中枢传输到了大脑
而过后你情绪稳定后你就可以控制
就像常说的一句话
人不会一直活在悲伤中
这就是人自己的控制
我也不是心理学哲学神经学进化学什么的
尽点绵薄之力罢了
有啥说的不好的见谅
回答者: q398939710 - 二级 2010-3-14 17:05
在人的自我意识中都有对错的概念 当你做错事或者撒谎时会有愧疚的感觉但你做了好事受人表扬时你就会心情舒畅 你说的人类杀戮会感觉残忍 这只是一部分人或一多部分人的感受 有时候人不是那么容易就把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的 如果你所说的杀戮是在违背了自己心愿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你就会有难受的感觉 因为你不想做这件事 或者说你觉得这么做不对 相反如果杀戮能给你带来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那你就不会有难受的感觉 因为这件事可能会对你有好处或者这就是你想做的事 还有不管是听到也好还是看到也好 如果说你在心里认同那你就会很欣然的接受 不管是什么事 杀戮也好放生也好 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会加以排斥
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有感情必然有感受 只是进化到现代人这种感情或者感受更加完善而已
回答者: 383096 - 四级 2010-3-14 18:34
很简单\
以为现在是个情感文化的时代\
回答者: binzuiaiping - 一级 2010-3-14 22:06
你的提问让我感兴趣,又有点“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式着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既然人类是从原始——野蛮——到文明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么人类的情感是否也会是从萌发——低级(简单)——到高级(丰富或者说复杂)的这样一个过程呢?我们都知道最初的原始人类,是以家族为小群体的形式存在的,人类的情感应该也是从家族血亲当中首先萌发的,最原始的情感也许就是“母性”,我们现在称之为“母爱”的本能行为。很多在哺乳期失去孩子的雌性,会本能的接受其它失去母亲的幼崽或婴儿,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发源于此。
人类情感的产生还源自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中本能的孤独感。也许原始的人类并不知道什么是孤独感,只是死亡造成了群体成员的缺失,因对死亡的恐惧而使人类逐渐有了孤独和悲伤的感受。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食肉动物的袭击,人们本能的聚集在一起结成了更大的群体以躲避死亡的威胁。以血亲、家族、种族组成了具有社会化性质的部落,社会的出现使人具有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社会属性。群婚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共同捕猎劳动,共同分享猎物果实,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平等朴素的集体意识,造就了简单的情感。此时人类的情感世界里,恐惧的体验最多,是因为面对死亡、面对大自然有太多的未知,间或有些许获得食物的喜悦。因为是群婚,除了本能的欲望,人们是不会有“爱情”这一情感的体验的。因为财产共有,没有差异、没有竞争缺乏比较,对快乐的体验也不会很多。至于幸福的感受,那时的人类恐怕就更不知为何物了。
劳动的剩余价值促进了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的情感世界迅速的丰富起来,首先体验到的是私欲(占有欲)的满足。私有制的产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环境,阶级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公平分配,部落内有了等级的划分,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迅速曾多,为人类创造了各种情感体验的必要条件。家庭的血缘、邻里关系、对配偶的渴望、等级地位的尊卑、部落间敌我的争斗,完成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自尊心和自卑感、仇恨和报复。。。等等情感体验。我想说的是: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进而初步完成了人类的情感体验。即使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今天,人类的意识形态及情感体验仍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且个体间受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当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领略交响乐、芭蕾舞、人体艺术、抽象派艺术等,所蕴含的艺术魅力的,对人性美,自然美的感悟和体验亦是如此。
也许是先有了爱情和占有欲,进而促进了对偶婚姻和私有制的出现,或许是对偶婚姻和私有制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爱情和占有欲的情感体验,无论是那一种情况都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民族情感,即使到了今天各国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依然有所不同。
除了外部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外,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化学反应也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是人的智力对情感形成的影响,只有相应的智力方能形成相应的意识,相应意识才能做出相应的情感反映。比如狼群、猴群都有部分的社会化属性,但在狼群和猴群中长大的人类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类的智力和意识,就完全不能表达人类的情感。即使是生活在当今人类社会环境下的少数个体,由于智力的缺损或完全丧失,同样不能完全或部分表达人类的情感。另外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化学反映。比如人在高度紧张或身体受到伤害感到痛苦时,肾上腺素分泌会急剧增加,两者的因果关系我不懂,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现象。再有哺乳期的妇女雌激素的水平相对较高,其爱心亦相对较浓。 人在悲伤、痛苦或者极度兴奋的情感体验时,泪腺会分泌泪水。据说在人类的情感体验中,“爱情”的体验过程中人体的化学反映最大,体内会分泌多种化学物质(什么名称说不上来),其中个别物质甚至会降低(一过性)人的智力。
回答者: 白痴谁不痴 - 四级 2010-3-15 18:18
太负责~
其实就两字-- 环境
人塑培养了这个环境
环境自然会塑造给人
回答者: 276725993 - 二级 2010-3-18 09:33
我明白了,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也简短地、有重点地说一说我的看法。你在最后的说法没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学科来分析。人为什么看到杀戮、暴力、血惺、凶狠的场面会觉得难受、愤恨,那是因为人被灌输了一种“储忆”(我慢慢地给你解释,如果你真的想深入地了解我的意思,请仔细地耐心地阅读并思考,包括标点符号),这种“储忆”是在我们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灌输的,例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听长辈们讲的历史与故事、自己经历的变故等。
这个“储忆”的构成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获得的信息,具体来说可以说是看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也可以是听到的声音的频率的高低、声音的音色、质地、方位等,也可以是用鼻子闻到的香、辣、臭、酸等,也可以是其他感觉的次感元(次感元这个词,是NLP里面的一个素语,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时详解了,请理解)。
上面的介绍是准备常识,接下来便是原理阐述,着重从心理学、神经链的角度来讲。参考书籍与知识点:心锚、神经语言学、《应用心理学》、潜意识。
在我们的“储忆”当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模式——那些曾经接触到的杀戮、暴力、血惺、凶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这些灾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感觉,这些感觉便以“次感元”的形式储存起来,由感觉变成“知觉”,当我们下一次再接触到类似的场面、感受到类似的感觉时,以前那些因为这些类似的情形带来的“灾难情结”,便进入我们意识,进而左右我们判断——现在我看到的杀戮、暴力、血惺、凶狠是“残忍”。
如果你还没有完全明白,我再做一些形象的比拟和假设。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因为在它的意识当中根本就没有“虎”、“虎是凶残的——老虎会吃掉它”的“知觉”、“储忆”;同样地,你对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小婴儿说,“你再哭,我就把你给杀了,然后宰成肉酱做成饺子,拿去喂狗”,你猜,这个小婴儿他会不会觉得你残忍啊,肯定不会,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没有“灾难知觉”的储忆。
说到这里了,我就再做一些外延探讨。刚才我说“可以从多个学科来分析”,是因为我们认知的世界,也许也不是绝对的真实的世界,只是不同角度和方式的认知。我们只生活在我们能够关注到的世界里,我们的注意力和内心的储忆框视着我们的世界。在成功学上面,有这样的一种理论,那就是,改变我们的注意力和内心储忆,就可以改变我们世界,包括我们的心态、情绪、信念等。
我的想法大概就是这样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细节地方展开和解释,希望你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
最受关注的豆瓣高分书籍
有的时候,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书,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大家最近都在看些什么。以下是豆瓣评出的去年一年内最受关注的书籍,你都看过了吗
01 |《巨人的陨落》
作者:[英]肯·福莱特
豆瓣评分9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肯·福莱特 Ken Follett (1949 -),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并于次年获得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2010年,荣登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有出版人曾指出,肯·福莱特 “没有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他愉快地承认了,“大家都在写内心的痛苦,可我总是觉得很开心”。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02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作者:[美]马修·托马斯
豆瓣评分87
作家马修·托马斯(Matthew Thomas),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是马修倾注10年心血完成的小说处女作,故事围绕着爱尔兰裔美国女人艾琳的一生展开。在丈夫身患早发性阿 尔茨海默病之后,家庭三人的生活与个人追求都遭受了强烈的冲击,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现实矛盾与痛楚。这本史诗色彩的家庭小说,流动着深沉而动人的情感,更浓缩着美国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生百态和世事变迁。
2013年4月,《不属于我们的世纪》成为轰动伦敦书展的话题大书,西蒙·舒斯特以超过百万美元的天价买下版权,其**版权由好莱坞第一文学制片人斯科特·鲁丁购得。作品于夏天一经问世,便获得极高评价,同时入围包括弗莱厄蒂-邓南首作奖、英国弗里奥文学奖、英国布莱克纪念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卫报首作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提名,并荣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娱乐周刊》等年度最佳畅销小说榜,收获赞誉无数。
03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美]海莲·汉芙
豆瓣评分81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04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作者:[英]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豆瓣评分86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05 |《雪人》
作者:[挪威]尤·奈斯博
豆瓣评分82
初雪的夜晚,小男孩从噩梦中醒来,惊觉妈妈不见踪影,院子里凭空出现一个不知是谁堆起的雪人。他当圣诞礼物送给妈妈的粉色围巾,就围在雪人的脖子上,一排由黑色卵石组成的眼睛和嘴巴在月光下闪烁,雪人凝视着屋子,仿佛在微笑……
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开启了警探哈利·霍勒对新近女性失踪案的调查,观察力敏锐、又略显神秘的女警卡翠娜也加入了调查小组。接连失踪的那些女人似乎有着奇怪的共同点。是什么隐秘的动机在驱使罪犯连续作案以“雪人”为杀人记号的冷血犯人究竟是谁总是徘徊在酒醉与清醒之间的哈利沉迷于扑朔迷离的案情,越来越无法自拔,几欲疯狂。就在他即将揭开“雪人”真面目的当口,前女友萝凯也被卷入这场致命的追缉。哈利必须牺牲自己,才能救回爱人……
作者尤·奈斯博,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图书畅销排行榜冠军。他拿过北欧的所有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奖、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说奖、书店业者大奖等,还获得英国国际匕首奖和美国爱伦·坡奖提名,作品被翻译成40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突破2500万册。
06 |《S》
作者: [美]JJ艾布拉姆斯 / [美]道格·道斯特
豆瓣评分82
她在图书馆拾获一本《忒修斯之船》,作者石察卡身份成谜,据译者柯岱拉描述,他尚未写完便人间蒸发,生死未卜,留给世人一宗悬案。有人用铅笔写下批注,追寻石察卡真相,她也忍不住拿起笔加入讨论。
书里,失忆的男人被掳上一艘神秘的船,怪异的船员带着他进行毫无目的地却又屡屡预示他命运的航行;书外,石察卡笔下的每一桩背叛、争斗、屠杀都在真实世界中一一发生,而柯岱拉看似颠三倒四、漏洞百出的译注,竟也个个暗藏玄机。
两人交换批注,资料越积越多,也越来越走进彼此内心。当他们以为终于快要接近真相,竟发现第三人笔迹,书中人物、作家命运,连同两人的生死,早已一起卷入迷局之中。
《S》 包含精装古书《忒修斯之船》和23个材质各异的附件,这是两人穿越时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你参与这一趟冒险的重要线索。这是一场超越纸书界限的极致阅读,你将成为悬疑事件的一分子,和两人一同揭开文坛最危险的秘密。
07 |《钓鱼的男孩》
作者:[尼日利亚]奇戈希·奥比奥玛
豆瓣评分83
“所有时代写给男人最好的书。”——英国GQ杂志。
每当我想起我们的故事,想到从那个早晨开始,我们这从未分离过的一家人分开了,我真希望——即便过了二十年也是如此——希望他不曾离开,不曾收到那封调动通知。在那个通知到来之前,一切井然有序:父亲每天早晨出门上班,在露天市场摆摊卖生鲜食品的母亲照料我和我的五个兄弟姐妹。而我们就 跟阿库雷大多数人家的孩子一样,得去上学。万事都顺其自然。我们很少去想过去的事……我将成为飞行员,或者是尼日利亚总统,或者是个大富翁,买得起直升飞机——因为未来在我们手中。未来是一块空白的画布,一切都有可能。然而,父亲调去约拉这件事改变了这一切:时间、季节和过去变得重要了,我们对过去的渴望甚至超过了当下和未来。
08 |《认识**》
作者:[美]路易斯·贾内梯
豆瓣评分94
全球畅销40余年,历经12次修订的**入门书,由著名学者焦雄屏潜心增修校译, 中文世界新版首发,全彩精装版。
《认识**》一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 校**概论、影视制作、**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书中提供了各种认识**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是怎样以一种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同时,通过剖析大量影片实例,结合众多剧照来解释**创作过程,使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著名**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贾内梯先生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及波士顿大学,20 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讲授18世纪英语文学,后转入**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闪回:**简史》《美国**大师》《戈达尔及其他:**形式论文集》等。
;2 增强人类幸福感
3 价值体现在人类的社会
3 促进人类发展
总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和价值深刻而广泛。爱可以帮助人类生存、增强人类幸福感、促进人类发展;爱的价值体现在人类的幸福感、文化和社会。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爱,让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而爱可以让人们更加和谐地相处和合作。亲情可以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和融洽,友情可以让朋友之间更加信任和愉快,爱情可以让伴侣之间更加互相支持和激励,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
人类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爱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形式,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么,为什么人类要爱呢?爱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是人类的学说中,人类的观察的所谓元素或物质形态组织成了人类的大脑,即很简单的问题,若某些非人的智慧生命观察不到人类观察下的那些元素,那么人类的大脑理论,在他们看来就可能是胡说八道。即请你千万要明白一点,人类的理论,能保证的不过是适用于人类的观察而已,和什么所谓的真理和客观未必有任何关系。
由马汀桑德瓦利特执导的德国历史剧情片《地雷区》,以冷寂谧静、黯沉幽远的基调开始**情节发展,讲述了一名丹麦军官,在战乱结束之后对战争的审视,以及自我内心的冲突转变。导演作为丹麦人,以战败的局面、历史与人性的走向,来审判自己国家的残局。这是一部反战争题材**,也是一部对人性冷漠的反思和历史讽刺的论述。
该**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与丹麦两国之间的战终幕事。德国在二战时投放在丹麦西海岸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时刻提醒着丹麦懦弱、无能的悲惨败局,然而丹麦同时也在战争结束之后俘获了约2000多名德国年轻士兵,并且大多数都是儿童和少年。于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便被迫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乃至用身体甚至生命,充当着人体地雷探测器,一步一步地净化着美丽而荒凉的海岸线。
丹麦指挥官卡尔作为一个战争幸存者,对彼时敌对的德国恨之入骨,可这并不能改变自己国家的结局。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更是有着鲜活的温情和炙热的生命,有着对家庭的怀望和亲情的期许。但卡尔的军人身份时刻提醒着他自己,战争期间所带来的践踏和侮辱、战争之后所承受的摧残和损害是永远无从容忍的。
PART ONE
无辜的孩子踏上雷区
以赫穆特·莫巴赫为首的十名年轻士兵组成的排雷小队,经过提前的排雷训练之后,被安排在军士长卡尔的部下进行排雷工作,他们绝望、散颓,对希望不再抱有任何期许。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曾经的战争遗留下来,却无法承担和接受的行动,但这也还仅仅只是这片荒凉土地上的一小缀人群。而余下的那两千多名年轻的天真孩子,他们此时已经用无以言表的沉默充诉着整个美丽的海岸线,他们也将要付诸生命来引爆战争遗存下的痕迹。
而这片海岸线所承载的是这些孩子们的鲜活血液和生命、是作为战败者的无情怒吼和摧残,是历史留给两国之间的深仇巨恨和悲愤。同样,与战争时期的杀戮相比,和平时期的暴行显得多么可怖与苍白。
卡尔在督促孩子们进行排雷工作的同时,也断绝了他们所有的粮食,他将这些孩子们视为践踏在国土上的一处污渍,却忘记了他们本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就在这些孩子饿得不行偷吃农场的饲料之后,他们却一个个都上吐下泻,虚弱不堪。而农场女妇人偏颇地用狠毒的眼神看着卡尔和这些孩子,她背着自己女儿的心引以为傲地说:毒死了一群德国人。
也许是本着一种模糊的需求感,卡尔需要这些孩子帮他清理地雷,他为这些孩子偷来食物,即使是遭到上级的抗拒也依然违背命令。可在这些孩子看来,卡尔的举动让他们燃起已经泯灭的希望,他们在一天的排雷任务结束之后都在幻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在这个战火纷争过后的雷区里,有两股由和平引发的火光照射了进来,一股照在了卡尔冰冷的内心深处,而另一股则照在了这些孩子们稚嫩却显得苍白的脸上。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感,卡尔的脑海里逐渐有一种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意识,他需要这些孩子们,正如一个中年父亲需要一个儿子一样。这些可怜的孩子在渐渐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卡尔的人性,唤醒他的父爱本能。
可即便是卡尔,亦或是这些孩子们,他们还要面对这样残忍的局面,他们都不知道如何面对排雷时所有的意外,他们都不知道在他们任何一方踩中地雷之后被炸得尸骨无存时,应当如何衡量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居心叵测地探索着属于他们心里的雷区,而在那片雷区里,战争、敌人、亦或是自己,都应当避而不及。
人性的雷区在直视他们,现实的雷区在等待他们,历史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不论胜利或失败的一方是谁,仇恨的火焰将永远地燃起在这片雷区里。
PART TWO
谁来拯救他们
军士长卡尔在眼睁睁看着孩子们相继被地雷炸死,哭喊着要回家,医伤却不治身亡时,他的内心有着明显的微妙变化。或许在他的脑海里,卡尔一次次告知自己,这群孩子是战争的俘虏,是践踏国家的敌人。可他的内心里的良知在逐渐将他拉到了人性善良的边缘,这些孩子只不过是一些天真的儿童罢了,他们也像普通孩子那样渴求着温暖,渴望着关怀,也应该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孩子们脸上的绝望和卡尔内心的仇恨逐渐在日常相处中相互抵消,从而变成了双方共同树立起来的善良和温暖。
这片曾充溢着战争纷乱的荒凉海岸线,在这十个孩子用生命的清除之下,已经渐渐变成优美的丹麦西海岸。与之一同消逝的,是战争带来的杀戮和悲愤。
而卡尔内心的转变,是与战争相互矛盾的。
他从一个满脸仇恨,时不时殴打和怒吼孩子们的无情军官,变成一个内心温柔,偶尔抚慰孩子们的中年男人。是对战后的审视,和对自我内心的聆听,他作为一名军士,开始理性地思考和看待战争所带来的一切缘由和后果。
他从一个断绝粮食,面对孩子们的死伤时秉承着冷漠态度,还要强求他们继续排雷的固执军官,变成一个为孩子们洗胃、经常抽查他们情况的人情军官。是对人性的重新认知,和对自我内心的抒发,他作为一个男人,开始自省人性所带来的一切根源和推进。
他从一个对上司百般服从,对命令百般执行的战争机器,变成一个宁愿违背命令也要为孩子们带来食物,为了孩子和别的军士长公然发生口角。是对战争的彻底思考,和对善恶的重新认知,他作为一个个人,开始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所带来的一切不作为和不作省。
他甚至给孩子们放了一天的假期,与他们在静谧的西海岸边上踢足球,此时,他真的就像是一个有着一群孩子的父亲,那种自得其乐的神情,将仇恨彻底融化在自己的内心。
然而,在他们踢完球回去的路上,自己的爱狗被一颗地雷炸死了,卡尔这才意识到,战争和仇恨并没有结束,和平只是掩藏在仇恨背后的毛毛雨罢了。他们依然是一群德国人,曾经把这片土地占为己有的敌人,这些地雷正是他们埋下的,自己也依然是一个丹麦人,曾经被侵略者欺辱的丹麦人。
他开始狠狠地抽打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像狗一样叫,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走过所有已经清理的地方,检查地雷是否完全清除。
卡尔的内心一直渴望着和平,孩子们的内心也一直渴望着温暖,然而他们却在不同的遭遇下奔赴了不同的结局。抛开战争主义来说,他们都是应该值得被善待的。而至于那些孩子们,战争从来不是因为他们而起的,他们却要承担着一种无法承受的沉重责任。背负着后辈人的罪名,以幼小的身体和无知的心灵,为那些已经结束的纷争战乱赎罪。
PART THREE
心灵栖息之处
当丹麦西海岸的排雷任务完全结束之后,排雷小队仅剩四人,而当他们还天真地以为马上就可以回家时,他们却被上级派遣到了斯凯灵恩半岛,他们必须留下来,直到所有的地雷被清除干净为止。
然而即使是在卡尔的脑海里,他自己认定战争还未结束,但和几个男孩的朝夕相处已经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温情的种子,就算是爱狗已经死去,冷静下来的卡尔也开始渐渐懂得开怀和释然。不然他也不会在那声由一堆地雷爆炸的巨响过后,全力地朝那处爆炸声跑去,这种立即的反应在经过卡尔内心的彻底转变之后,逐渐变成本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视仇恨为主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内心也不再有悲愤和残暴,取而代之的是温情和希望。
他擅自把那四个孩子带到了边境,让他们朝自己的家乡跑去,而卡尔自己,也挥别着那些远去的步伐,他审视了战争,也审视了自己,亦审视了人性。
《地雷区》整体弥漫着人性宽容与阴暗的较量,炸死的孩子和悲伤的配乐相契合,营造了一种极其恐惧和悲戚的氛围。在丹麦军官卡尔和那十个孩子的身上,更是有着人性矛盾和历史分歧的界点,将他们袒露出来的卑微和崇高的落差确立在观众心中。
如果要将人类的本性和情感看成一个个符号,任何东西都可以轻易的抹杀,但当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可以随着时间而动摇的。由此可见,战争从来不会抹除人的本性,相反,战争可以将人的本性暴露在世俗面前。不论是利益、权力、财物或是人的贪婪,都因人性而起,也将会因人性而终。
在和平时期,我们感概着战争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感慨我们此时的生活多么美好。可即便是战争结束又如何,就算是战争开始又会怎样,只要人心的炮火依旧在燃烧,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而《地雷区》以一种对战争的审视和对人性的讽刺作为整部**的隐喻意义,直接地阐述了人心的仇恨和温情的矛盾关系,由一种自我反省的视角和真实存在的败局告知我们,人性的宽恕是对战争的警醒,放下心里的仇恨,人心之上的炮火就会因此停止,真正的和平才会来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