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采薇》选自舞剧《孔子》第三幕《梦回大同》中第二场。歌曲《采薇》选自舞剧《孔子》第三幕《梦回大同》中第二场。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他的审美的心理学—论理学特征,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清楚。
孔子舞剧读后感,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舞剧《朱鹮》,大晚上在被窝里看哭了,朱洁静**姐太美。朱鹮作为我国“鸟类大熊猫”能够得到物种复苏真的是中国之幸。舞剧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讲的是朱鹮仙子戏凡尘,邂逅年轻的樵夫,褪去羽衫化作朱鹮鸟。朱鹮眼中充满对人类的好奇,樵夫满心欢喜震撼,这是人与自然的纯净的交互。从此朱鹮在人间生息繁衍,与人类和谐共处,灵动与纯朴相映成趣。而后鹮仙把一片白羽留给人间飘然离去。樵夫在树下一睡千年。下半部分讲的是千年之后再次醒来,世界却变了,舞台上充斥着灰黑色的小泥人,代表飞速发展带来的污染。朱鹮的羽翼不再洁白,飞动不再流畅动人,我们熟悉的小天使奋力起舞,却在我们面前一只只倒下。有一位记者举着羽毛想要救回最美的鹮仙,可是鹮仙最终还是死了,成为玻璃罩中的标本。
我们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早已超越了“舞”和“剧”在呈现中究竟以谁为主的认知层面。舞剧既然是以舞蹈讲故事,“表意优先”是确定无疑的,只是我们用来讲故事的舞蹈,并不仅仅停留在狭隘的身体语言层面。自德国现代舞者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理念作为舞蹈表意路径被借鉴、接受之后,布莱希特开创的“戏剧构作”模式也开始影响并促进舞剧表意路径的拓展。
妥当运用舞蹈的“既成风格”
不难看出,上述舞剧佳作都具有很强的正能量——《铁道游击队》《八女投江》《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如此,《天路》《草原英雄**妹》也是如此,《红高粱》《粉墨春秋》《沙湾往事》同样如此。不过,值得追问的是:在“前理解”语境中,具有很强正能量的题材还有很多,舞剧创作为何会钟情于此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具有“可舞性”。比如《粉墨春秋》以长靠、短打、撇子三位武生来讲述一个戏班如何不畏强暴、传扬民族艺术的故事,处处显示出戏曲身段的精彩;《醒·狮》将民间武术南狮的套路融入舞蹈叙事之中,使得武术成为舞蹈的表意路径,更将南狮的可舞性上升为民族性格的隐喻。事实上,这类舞剧此前已经有很多了,《梅兰芳》《风雪夜归人》《徽班》《风中少林》……莫不是借助了戏曲身段或武术套路。
可舞性来源于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舞蹈的“既成风格”。类似的“既成风格”还有很多,比如《天路》《草原英雄**妹》里对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的运用;比如《铁道游击队》《沙湾往事》分别用山东鼓子秧歌和广东英歌塑造人物性格、弘扬民族精神。一些剧目还拓展了舞蹈“既成风格”的可塑性,建构起新的语言风格。比如对于芭蕾这种具有极强形式风格的语言形态,《八女投江》将其很好地与军事动作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继《红色娘子军》之后又一部表现战争题材的中国芭蕾佳作。还有表现敦煌文物工作者守护千年遗产的《敦煌》,也很好地处理了芭蕾开、绷、直与“敦煌舞”S形体态的关系,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国芭蕾”。
文化想象不仅改变了舞剧创作一段时间“有数量缺质量”状况,也同时在培植和巩固着我们的文化自信。这在舞剧编导的创作追求中得到充分体现。近几年的新创舞剧,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舞剧创作的中坚力量。
一方面,是军旅舞蹈编导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包括创作《铁道游击队》《月上贺兰》的杨笑阳,创作《粉墨春秋》《丝路梦寻》的邢时苗,创作《八女投江》《天边的红云》的陈惠芬和王勇,以及创作《草原英雄**妹》《霸王别姬》的赵明。另一方面,是青年舞蹈编导的闪亮登场,一起步就跑在了前面。这里有先后收获《红高粱》《天路》的王舸,以及先后收获《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周莉亚和韩真——前者的《徽班》《诺玛阿美》《大禹》,后者的《杜甫》《花木兰》也都颇有口碑。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虽然未能捧得“文华大奖”,但其作品已广受关注的青年舞剧编导还有创作了《水月洛神》《一起跳舞吧》《朱鹮》《记忆深处》和《花界人间》的佟睿睿,以及创作了《孔子》《关公》《昭君出塞》《驼道》《彩虹之路》的孔德辛等。看着这样的青年舞剧编导正在集结,我们有理由对中国舞剧的未来充满自信,因为我们的创作者正在驰骋着他们的文化想象,且更加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国庆长假,为避开人流高峰,特意选择去福建厦门、泉州一带旅游。恰逢孔子岳降2558周年,到泉州自然要瞻仰大名鼎鼎的泉州孔庙。泉州府孔庙亦称文庙,面积有上万平方米,虽与山东曲阜孔庙风格各异,却也蔚为壮观。大成殿内陈列的500多件文物尤其令我眼热,其中有成套编钟和编磬以及各种鼓乐和吹奏乐器,包括陶制的埙、竹制的箎和洞箫等“雅乐”。浏览这些历经沧桑的古代乐器,不由人平添思古之幽情。归途中欣闻香港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祭孔盛典10月7日举行,山东曲阜祭孔代表团首度将传统祭孔乐舞阵容整体移师香港,大球场内雅曲声声,四万港人聚集一堂诵经弘德,使历时一周的孔圣诞环球庆典系列活动趋于高潮……这一切,令我想起孔子不啻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孔子的音乐情结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幼年至晚年,他毕生酷爱音乐并潜心钻研。他不仅擅长声乐,还酷爱古琴,造诣深厚,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音律,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融入琴韵。“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说明孔子与音乐的深厚渊源,孔丘在齐国听了《韶》乐,激动得如痴如醉,大赞其尽美尽善也,居然因此3个月不知肉滋味,直令当今的音乐“发烧友”汗颜!从中也不难想象孔子听到的《韶》乐——虞舜时期的《大韶》——是何等的优美动听富于内涵了!孔子倡导“游于艺”,他的生活也因音乐而充满情趣无比精彩。他一生几乎天天都要弹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外也不例外。直至临终前7天,孔子还流着泪对子贡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的音乐才能是全面的多元的,除歌唱和演奏外,他还长于鉴赏品评、作词谱曲,现存的古琴曲《龟山操》、《将归操》及《猗兰操》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系统整理了《诗经》音乐,司马迁说他把《诗经》“三百五十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庞大工程!敢问全球音乐大师,一生能谱出350首歌的又有几人?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远比今天密切,诗词就是由乐府渐渐演变发展而成,所以中国诗词总带着音乐的节律,可以引吭高歌或低吟慢咏,古代吟诗就有唱的成分。孔子对音乐非常敏感,他不会放过天下华美之乐。《论语》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说他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就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次;他学会后便按人家的旋律另作一首以和之,孔子对音乐的喜爱与精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在他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意谓用诗来激励志气,用礼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乐来完成人生修养。亦即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这是向“完人”境界攀登的必经之路。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孔子3000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艺,他是我国将音乐列于美学教育的第一人。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的音乐主张,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超过任何学者。孔子发现音乐中所暗示的人格和特定的社会内容,他的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美是由感情发现的,美的感受来自耳闻目睹,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还是认识自己、陶冶情操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应该说,这与炎黄文化的宗旨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涉及音乐的专著有数百种,孔夫子的论述堪称圭臬。他认为:经典音乐是一种境界,聆听和体会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与变幻的节奏,能够使浮躁的心绪得以纯净,会使人结成知音,从而达到“内在和谐”的目的。他曾对鲁国的一位乐师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敫如也,绎如也,以成。”(见《论语·八佾》)意谓音乐是可以解读和理解的,音乐里那种“翕如、纯如、敫如、绎如”的连续性,与人的精神与心律的跳动是一致的,旋律和节奏在演奏或吟唱中达到动态的和谐,这里的“以成”既指“乐”的完成,亦指倾听者对音乐的清醒理解与认识,真正融入艺术的境界,实现聆听音乐而心境愉悦的目的。这使人想起《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之句,谓八年之间九路诸侯团结得像一曲美妙的乐曲,那么和谐动听。孔子同其前辈关于“音乐即和谐”的认识是何等相似!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与音乐家,孔子甚至认为道德与音乐同等重要,他提倡以音乐来提高人的品德和文明程度,强调音乐演绎出来的意境对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质拥有积极作用,音乐的律动有助于人们养成秩序、规则、礼仪和互相尊重的品格。由此孔子将音乐看作对弟子进行爱国爱家乡和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毫无疑问,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炎黄文化的内涵,孔子的音乐观在今天也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孔子也受到时代和认识的局限,他强调音乐应受礼节制、以礼为本、礼乐配合,从而达到治人治国之目的,并以此构成其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孔子倡导的“礼”与“中和”,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石,孔子对中国音乐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
这个表演是综合性艺术活动。
歌舞剧表演是融音乐、舞蹈、动作、美术、文学等于一体,表现情境或故事,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艺术活动。
在歌舞剧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艺术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