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论文,第1张

  一、情感教育的“单向度”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这种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视使得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关切点。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实际上是沿着两个向度进行的。第一个向度是对整体性情感的关注。这种关注涉及到的是诸如:何为情感情感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开发情感的价值怎样培养情感等等,这是从普遍性的视角来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向度是对那些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如同情感、幸福感、秩序感、敬畏感、安全感、责任感等。这一向度实质是把情感教育细致化和具体化了。因为仅仅从整体上进行情感教育还带有很大的空洞性与抽象性,只有从一个个具体的情感人手,才能让情感教育更具生命力。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对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视角大多指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正性情感,而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专门的关注。这一点在朱小蔓教授论述“基础性情感”的开发与教育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她说:“随着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逐渐深入到那些个体生命中综合性的、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的基础性情感,重视对生活中真实的、可直观的、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情感作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很显然,对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和开发仅仅是基于它们“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以及它们“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而这些具有发展性价值的基础性情感显然只是指正性情感,而绝不是那些具有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

情感教育之所以会对正性情感给予特别重视,而忽视了对负性情感的关注,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在很多人看来,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而情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要在学生身上发展情感品质。这种情感品质的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内化情感品质,换言之,学生本来就缺乏某些情感品质,而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把某些情感品质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去,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体系更加丰富;二是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或能力,这是指学生的情感还处于低水平,情感教育就是让认知服务于情感的发展,即让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提升。在这两种情况中所提到的情感显然也只是指正性情感而言的。因为第一种情况中要内化的情感品质不可能是内化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而第二种情况中所提升的情感也只是指处于低水平的正性情感。如果是负性情感。显然无须提升而是要想方设法加以消除。其次,认为正性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某些积极性道德行为,即“当一个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就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既然学生产生偏爱的立场与定向的行为是与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关,所以要让学生的立场具有正确性以及行为具有道德性,就应该要让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情感,即正性情感。相反,如果体验到的是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其立场与行为显然会偏离正确性与道德性。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立场与道德行为,所以情感教育相应地要关注正性情感。最后,在一些人看来,负性情感通常是与阴暗、消极、负面等相联系的,正性情感是与积极、正面、光明等相联系的。而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又要提倡积极、正面、光明的一面,极力避免阴暗、消极、负面的方面,由此,情感教育中突出正性情感而忽视负性情感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对正性情感的重视和对负性情感的忽视,使得当前的情感教育走向了“单向度”倾向。今天的情感教育要么是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要么是谈怎样去提升与增长既有的情感,而对于学生的负性情感却避而不谈。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基本的理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既有正性性质的,也有负性性质的。如果只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而忽视学生的负性情感,这既不利于我们对情感教育作出全面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而最深层的缘由则是因为学生的某些恶行正是植根于负性情感。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到引起这些恶行的根源。换言之,要确立到底是何种负性情感导致了学生恶行的出现,从而对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以达到最终杜绝和摒除恶行的目的。

而在目前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很多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恶行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大多只是把这些恶行简单归咎于学生的“邪恶”本性。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是一个具有“幽暗人性”的人,即他们的深层本质就是危险的、邪恶的,他们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们经常把小孩看成是‘小鬼’,天生就带着原罪,内心深藏着仇恨。”对于这些由“邪恶”本性导致的恶行,教育当然要进行干预。那么,如何干预才能使他们出现善行呢一般来说,基于对学生“邪恶”本性的认识,教师无非就是采取诸如控制、抑制、训导、纪律、惩罚等规训式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放弃恶行。诚如马斯洛所说:“儿童主要是些充满破坏性、进攻性和敌对的小动物,人们必须用纪律和惩罚来约束他们,这样在他们身上才会出现少许的善性。”当用这种规训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他们的恶行是否会得到彻底的矫正呢法国思想家居友说:“如果一种罪行可以通过物质上的惩罚而获得赎补,如果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身体上的痛苦来处罚恶的行为,那就像教会的纵欲可以用来缝补皇冠上的裂缝一样方便了。不!所做的只是做了而已,但道德上的罪恶却依然存在。”显然,这种规训式的教育干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功式教育。因为学生对这种教育干预产生的很可能是一种憎恶与反感心理,他们尽管慑于教师的权威而放弃了恶行,但这只是一种“免而无耻”的暂时性选择,而根本无法达到“有耻且格”的高层次境界。马斯洛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有足够的事实把大量所谓的邪恶归咎于身体上的疾病和人格上的缺陷,归咎于人的无知和愚昧,归咎于人的不成熟,归咎于败坏的社会机构和江河日下的世风。但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事实来肯定到底有多少邪恶可以归到这些因素上去。众所周之,邪恶可以通过健康和治疗、知识和智慧、年龄上和心理上的成熟、良好的政治经济以及其它健全的社会习俗和体制而逐日减少。但到底减少了多少呢这些措施能把邪恶减少到零吗现在确确实实可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拒绝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人的本性就其本质而言,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主要地和根本上是邪恶、有罪、刻毒、残忍、暴虐、凶狠的。”显然。马斯洛认为把人的恶行归咎于人的本性是搞错方向了。而由此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是根本无效的。那么,学生的恶 行是源于什么样的动机呢

实际上,学生的恶行很大一部分只是一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原发性动机行为。这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是源于自身所受的某种伤害、体验到的某种挫折或者说是自身的某些利益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当学生经历这些伤害与挫折后,就会产生某些消极性的情绪体验,从而生发出某种负性情感。而这种负性情感充溢在人的内心时,人都有一种想宣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宣泄往往伴随着某些恶行的出现。如怨恨是一种负性情感。怨恨情绪产生后,学生有着一种发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发泄并不会直接地针对怨恨诱因,而大多是采取间接的破坏性或攻击性等恶行来实现的。马斯洛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他说,人的敌意情绪“极有可能是出于失望、遭到拒绝、孤独以及那种害怕失去尊重和保护的心理,换句话说,都是由于他们的基本需要受到阻碍,或者由于他们感到了这种受阻所带来的威胁,而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就有一种仇恨或伤害的冲动”。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恶行并非源于其“恶本性”,而是植根于某种负性情感时,那么,我们就找到了对学生的恶行进行教育干预的“钥匙”,那就是在教育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或者采取理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化解这种负性情感。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唯一能够从根本上摒除学生恶行的教育措施,这也是情感教育必须要关注负性情感的根本要义之所在。如果情感教育放弃了对学生负性情感的关注,那么对于那些由学生的负性情感所引起的恶行,我们很可能就会错误地归咎于其他原因,这就使得我们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所以,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寻找到摈弃其恶行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与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既要在学生身上发展出善行,也要消除他们身上已有的恶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正性情感,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而只有两者同等重视,才是一种全面性的情感教育。如果只看到了在学生身上发展正性情感从而产生善行的增力效果,而忽视负性情感衍生恶行的减力作用,那么,情感教育所带来的增力效果必然会被负性情感的减力作用所抵消,这就使得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这种情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单向度”之人。

三、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应有之策

1 要懂得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如果不知道学生积聚了负性情感,情感教育就无所谓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问题。当前情感教育缺乏对负性情感的关注,其中也与教师难以识别学生的负性情感有关。所以,懂得识别负性情感是情感教育能够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呢一般来说,从身体状态和行为举动两个方面来识别是最常用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说:“情绪一词的含义在于,情绪是情感;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身体状态变化主要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眼、嘴、鼻、眉、脸色等)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或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身体状态。如通常出现的皱眉、出汗、脉搏的增快、双目圆睁、肌肉紧张、脸色苍白、怪叫、悸动的或颤抖的感觉、身体避开(疏远)以及一些紧张的面部表情等。如愤怒感表现为扭曲的嘴唇、绷紧的面部肌肉、咬牙切齿的动作等;行为举动主要是由负性情感引起的某些异于正常情况的动作等。如怨恨感出现时往往会有迁怒动作、诋毁或贬低性举动等。所谓迁怒动作主要是泄愤、攻击、破坏等;所谓诋毁或贬低性举动即把高贵的价值或特质诋毁或贬低为是低贱的价值或劣质,而把低贱的价值或劣质想象性地看成是高贵的价值或特质。出现这种举动是因为学生自己未能获得自己心仪的高贵价值或特质,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他选择对高贵价值或特质进行诋毁或贬低。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学生出现了怨恨的心态。识别负性情感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动判断出学生是不是出现了消极性情感;二是对这种消极性情感再作出细微的辨析,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感,这一步骤需要较高的技巧。

2 要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由于负性情感会导致消极性的后果,一些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禁止学生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对学生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更是加以训斥与责骂。如一些教师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愤怒感、怨恨感等,会如此呵斥道:“你不要在我面前表露出你的愤怒与怨恨!”教师的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学生被迫隐藏自己的负性情感。其实,高明的教师在情感教育中不但不禁止学生表现或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而且还会鼓励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加以表现或宣泄。为什么呢首先。让学生自由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有利于找到情感教育的“着力点”。因为情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只有从学生的这种实际情感状况出发“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情感教育的明显效果。而学生所表现出的消极性f青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如果禁止学生表现其真实的情感状况,学生就会刻意地对自己的负性情感加以隐瞒,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只是虚假的情感现状,这就使情感教育的“着力点”陷入了盲目之中。其次。情感表现或宣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表现与宣泄一味加以压制,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身心上的疾病。而“任何真正的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个人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这就是说,任何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背离神经病的方向而向健康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所以,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能够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3 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这种干预主要是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生发的内外条件,提供某些教育策略,让负性情感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消除负性情感滋生的教育策略。一般来说,负性情感的滋生是由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基础通常是指外在的伤害性因素、挫折性环境等。心理基础一般是指性格特征,如勇敢或怯懦、自信或自卑、宽宏大量与心胸狭窄等。像怨恨就是由社会基础(伤害性因素)与心理基础(软弱无力)两者交互作用而生发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伤害性因素,怨恨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外在土壤。而有伤害性因素却未必会产生怨恨――如果学生是一个强者,因为,他会对伤害者做出即时的反击,不满情绪被宣泄出去了。而如果他是一个软弱无力者。他就缺乏即刻回击的勇气,不满情绪只能隐忍在心,变成怨恨。其实,在负性情感产生的两大基础中,心理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同样受到伤害,有些学生会产生愤怒感、怨恨感,而有些未必会产生。这其中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所以,情感教育要从根本上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心理变得强健,从而能够承受各种外在的伤害或挫折。教育干预的第二个方向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的消极性情感得到理性的宣泄或疏导。如对于学生的忧愁感,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性社区,提供倾听者,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倾诉。倾听者则通过安慰、开导、解释、移情等形式来帮助忧愁者。另外,提供学生合适的发泄场所也是消除负性情感的较好方式。这主要是针对学生内心积聚的不满、不平之气而形成的负性情感,如愤怒感、怨恨感、报复感等。像目前一些学校特意设置的情绪发泄室就是针对这些负性情绪的宣泄而言的。在发泄室中,一般会设置一些替代物,如橡皮人、沙袋、抱枕、塑料袋等,让学生在发泄室中对橡皮人进行拳打脚踢、大声叫骂或者胡乱涂抹等,以达到宣泄不平情绪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杨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在教育评价部分再一次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由此可以看出,《纲要》是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非常注意一日生活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但在小班的情感教育中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收效甚微。以下是我对小班一个故事活动的一些感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故事《下雨的时候》中,我首先让幼儿回忆自己下雨天时怎样避雨的幼儿很感兴趣,有的说:“打伞”,“穿雨衣”,还有的说:“穿着雨批”我进一步启发幼儿说说手中没有雨具时,可以用什么方法避雨-----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踊跃。“到大树底下避雨” “到房子里面避雨” “用衣服放在头上”-----幼儿动脑筋纷纷想出很多办法。

 然后我为幼儿讲故事,请幼儿仔细听一听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样避雨的`幼儿听得很认真,对于相关的几个问题如: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小兔子用什么办法避雨它看到小伙伴被雨淋湿时是怎样做的幼儿基本都能回答出来。

 最后我又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幼儿的回答真是让我啼笑皆非。赵一维:“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它长得漂亮。”许珊说:“我喜欢小鸡,因为小鸡会下蛋。”马傲也抢着说:“我最喜欢小猫,因为它被雨淋湿了。”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结果我又继续引导:“想一想故事中谁表现得最棒”很多幼儿都能说出小白兔表现的最棒,但对于喜欢故事中的谁却很难说出我又让幼儿猜一猜潘老师最喜欢谁我告诉小朋友最喜欢小白兔,因为小白兔能动脑筋想办法,还喜欢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我想通过故事影响幼儿使幼儿能够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受大家喜欢的,平时怎样做小伙伴才愿意和你交朋友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结束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活动各环节比较连贯,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目标中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要求都能完成。情感教育尽管在讲故事时有所渗透,但幼儿难以接受,就只好在活动结束时再进行强化教育,这样的情感教育有点牵强,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这种教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还是在方法的运用上不恰当对小班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也是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的问题。

 1、角色互换。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角色的真诚、善良及其他优秀品质,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持正面教育。使幼儿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3、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各环节中,注意情感教育的随机性,把握时机,适时引导。教师多观察孩子的言行,充分捕捉各种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对孩子出现的良好行为、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强化和纠正,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4、环境创设相结合。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5、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直观的形式多样且丰富多彩的方法,切忌简单说教。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全社会的人都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所谓“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吧。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人降生伊始,其生存能力并不比动物优越,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潜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每个人都享有了受教育权呢显然不是,为什么失学的现象存在我方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个人、家庭、学校。

  第一:个人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此人的行为。当自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失去了学的兴趣,那还有更大的吸引力去促使他去接受教育呢?

  第二:家庭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元,家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了家庭的每个成员。我们知道,在某些沿海城市,有的父母为了延续自己的家族产业不惜使自己的儿女放弃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转而让他们去学习经商,这是不是剥夺了孩子们的受教育权?现在有很多逃学、厌学的少年,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呢?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1,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2,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习发生兴趣。

  第三:学校 学校是学生的受教育基地,因而与学生息息相关,有的学校学习负担过重;生活过于紧张;纪律过严而刻板;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委屈等等,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而出现逃学的现象。

  农村一些孩子不愿读书,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这是记者根据一位读者反映的情况,在辽宁省农村一些地区实地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新民市芦屯乡目前只有一所初中。这所中学初一新生入学时有学生170人左右,到了初二,就要减掉30多人,升到初三,就剩下110人了。最后参加升学考试的仅100人而已,其中只有一半的人能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新生入学时,学校将他们分成4个班。到了初二便重新编班,减成3个班。等到初三,又将3个班编成2个班。其中有些人还不能顺利毕业。记者是从一名初三女生口中了解到这些情况的,后来专门打电话给这所中学的校长高文峻,得到证实。高校长坦然承认:当地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确实相当严重。在一个村子里,记者见到三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一起玩耍。一问才知,他们都是刚上初中就辍学的。据说是他们自己不想上学了,当然也得到了家长的同意。其中有个男孩的姐姐现在正在安徽读大学。他的父亲告诉他不仅为女儿的学费发愁,也为女儿将来毕业找工作发愁。他叹息:我是既供不起,又没有门路。因此,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对小儿子的失学也就听之任之了。而这位已经50岁的农民,至今还为自己在“文革”中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未能读高中耿耿于怀。他比别人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听任儿子失学,他有很多苦衷。高校长告诉记者,这些失学的学生很少是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学校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发现由于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的学生,学校总是尽力帮助。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组织老师家访,发现有学生辍学,立即上门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不想上学的仍不上学,学校和老师常常束手无策。那么,那些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呢?据高校长介绍,不少人的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在校生中,用功学习的约占1/3,不好好学习的也有1/3,许多人只想混到初中毕业了事。结果,全乡虽然每年都有一百七八十人上初中,但每年能考上高中和职业高中的统共只有五六十人,最终能考上大学的就更少了。此前,也收到过反映这一问题的读者来信,说明记者调查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据分析,新的“读书无用”思潮在农村一些地区滋生蔓延,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的高收费,令许多农民特别是尚未富裕的农民望而生畏;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使许多农民丧失信心;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较低,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许多人感到希望渺茫。高校长告诉记者,当地有不少人大学、中专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到原籍另谋职业。有人整天骑着“倒骑驴”,在街上招揽生意。这些活生生的“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起着不小的负面作用。有关人士呼吁:尽快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农村一些地区青少年辍学问题,让他们重返课堂,接受应有的教育!背景链接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在校生12543。4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5%,辍学率0。27%,比上年下降0。2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初中6。66万所,在校生6514。38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8。7%,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初中辍学率3。12%,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2。9%,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情感,蕴藏着人内心深处最美的东西。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觉得要将一个班级管理有序、灵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的工作外,还应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体会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愿意把你当作好朋友,从心底里接受你,与你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和谐的师生感情。才能轻松而出色地完成班级管理任务。

一、职专学生管理更需要情感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在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中,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1大部分职专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卑心理。由于诸多原因,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未上普通高中分数线的,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在初中阶段,他们没少受批评和冷落,很少受到表扬。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了“我不如别人好”的自卑心理。而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又容易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不愿敞开心扉,从而给教育造成障碍。

2职专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孩子。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少父母的约束管理。他们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年龄的影响、代沟的存在,很少把自己的思想与长辈们交流。因而他们更渴望被理解,有一个可以信赖,可以倾诉的对象。

3职专学生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他们对社会既憧憬,又担心,心中充满了焦虑。在学校期间,老师应该是他们心理上最值得依靠的人,他们需要老师为其解决心中各种疑惑。

二、情感教育在职专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⒈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能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会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也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们又会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良好的情感,学会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敌意、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⒉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倡导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教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思想上有问题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抱有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⒊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灵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关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三、对职专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措施

⒈沟通。沟通了解是教育的基础。以本人的经验,尽量做到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性格、爱好、毛病缺点,以及他们每个时期的表现、学习状态、进步与否、近段存在的不足等,都了如指掌。每次与他们谈话,我都有的放矢,预先设计好彼此之间的话题。交流时,态度自然、亲切。

⒉尊重学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更加会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由于思想的不成熟,或者一时的冲动,难免会犯些错误。作为老师,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那么不仅对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无益,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间产生隔阂。如果信任不再,那么教育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曾经有一次,上课开始后,我发现有个学生还在嚼口香糖,我没有点名批评她,只是停顿片刻,用眼睛注视了她一下,然后继续讲课,待我再次看她时,她已在认真听讲了。下课后,她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感谢老师给她留了面子,以后一定好好学习。试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严厉批评她,会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吗

3赏识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因为赞扬就是对他的肯定。学生也是一样,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被挑剔的人,会不垂头丧气,会有成就感,会认为生命美好,充满信心。没有赞扬,自信何来没有自信,谈何成功要知道,鼓励、赞扬永远比批评、打击有效。一个人总有闪光点,一个学生被老师赏识,他会觉得自己在老师心里的印象是美好的,是具有很大潜能的。这样,在教育管理中,他一定会很听话,很上进。因为谁也不想轻易破坏自己的美好形象。

⒋关心、爱护、帮助学生。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像写一篇文章,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内容,是打动不了读者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能有序进行。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帮助是多方面的,比如:谈心、表扬、嘘寒问暖、理想信念的培养、为其补习请假耽搁的功课、生活上的照顾、经济上的支持等等。做这些时,还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取恰当的方式。我们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因病去世,她很伤心,也面临着失学的危险。为了给她些许温暖,减少亲人逝去的痛苦,我采取了三种主要措施:第一,我及时找到她,关心她,希望她节哀顺变,要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自己前进的力量,以告慰其在天之灵。第二,我与学生代表一起到她家参加了追悼会,表达对其父亲的尊重。第三,我告诉她,不要因此而放弃学业,放弃理想和追求,要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以后经济上有困难,我和同学们会尽力帮助。(我和同学们也确实在后来给了她经济上的帮助)。现在,该同学已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任会计。她曾在信中对我说:“老师,在职专遇见您是我的福气,没有您的鼓励和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为了我,您付出得太多,您是我的恩师,我永远感谢您,记着您。”老师付出一份微薄之力,给学生带来的有可能是光明的一生。

5平等对待学生,发扬民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不以衣食容貌、家庭情况、家长地位另眼看待学生;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去判定学生的优劣;不论是男是女,是俊是丑,是倔强是温顺,是开朗是内向,是健康活泼是体质嬴弱生理缺陷,等等,都一视同仁。在班干部的选拔上,座位的排定上,班级事务的决策上,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同学们都可以对班上的事务发表见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这个班级“我”有份。学生们有了这样的主人翁态度,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薛剑刚)

 情感教育在高中教学中是一个持久话题,少有热门却也从没冷落。面对今天的学生,情感教育显然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高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更多的也在于课堂,因此将情感教育与课程有效地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本文试以高三英语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此话题的进一步思考。

  1情感教育,需要厘清情感的真实含义

 通常情况下,谈及情感教育,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情感这个概念,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又通常是经验性的。比如笔者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不少人就认为情感教育,就是与学生感情或感情波动的有关教育,更有人提出情感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在高中学习中不要轻易动感情。这说明情感教育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尤须重视这一点。心理学中对情感的定义是这样的:情感(也包括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是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身体生理的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等,情感体验常常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信念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如果有极强的信念,往往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高三学生的情感教育并非机械地面对情感,而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积极根据课程的特点,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让学生生成能够促进学习与身心成长的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情感教育的关键。

  2情感教育,需要与课程进行有效融合

 根据以上理解,笔者以为高三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努力想办法,让情感教育与英语课程产生实质性联系。而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以及英语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以让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教师所明确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产生良好的契合性。通过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三的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目标的认可;二是对学习任务的认同;三是对自身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关注;四是对关注对象(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的情感投入能否得到满足等。一般来说,高三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以上的心理满足。下面举两例分别说明。词汇短语以及重点句型语法的掌握是高三英语复习期间重要的基础性任务,而机械的默写让学生获得的常常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这个时候如果转换教学思路,从激发学生乐学的角度去思考,通过一个个的主题去串联起相关的词汇短语或句型语法的话,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在复习中常常结合热门话题,让学生用彼时复习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关于媒体热门(热档**)、时事(领土争端)等主题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让学生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去组织,这样通过以写促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对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有机的'组织,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此类话题往往有积极的动机)。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是高三英语复习中的两大核心内容,重复的训练同样不能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自身的广泛阅读,到相关的英文网站或书籍中寻找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结合当前高考要求进行复习材料的自组织,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吸纳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的视角去编制出一个个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的材料,这样从材料刺激的角度来看,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训练方式上看,符合考试的需要。而从具体的训练过程来看,则是在激活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在答题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3情感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需要

 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关于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应当是基于学生情感体验并自然生成的具有教育意味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情感教育还应当关注学生个体。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男学生因心仪的女孩远离而失落,高考在即,这样的情形让身边所有的人都着急。笔者在与该生几次谈话之后,一次给了他一份特殊的作业:一则英语阅读材料。材料内容丰富并不易一下子读懂,而其后提出的问题却指向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后来这个孩子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读懂了材料,并在材料后附了百度总裁李彦宏的一句话“不动摇”。解决了学生的这一认识问题,其情感自然就摆脱了消极状态,从而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因此,情感教育往往并不是一个宏大概念,而是基于具体学生而实施的个性化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