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愈死后,朱元璋为何失声痛哭?邓愈是什么人?

邓愈死后,朱元璋为何失声痛哭?邓愈是什么人?,第1张

邓愈是一个为朱元璋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邓愈又名叫邓友德,幼时的邓友德十分的聪慧好学,才几岁的时候就怀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元朝末年,各地的农民纷纷都起义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1353年的时候,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中箭导致身亡了。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直接接掌兵权。不久后邓友隆就病逝了,于是16岁的邓友德就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

邓愈读过不少的军书,虽少年但却很符合他的气质。他每次带兵作战,总是冲锋在最前面,他赢得了军人的钦佩和信任。实力增长后泗州、灵璧等地的人们纷纷来投靠以求得保护。1355年,在起义浪潮更加动荡的年代,邓有德看上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所以在这一年,带上他的部下有近万人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封冯有德为管军总管,并赐名邓有德邓玉的名字。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号大明,号洪洪武元年,邓愈被封为太子玉德。此后不久,邓愈受命攻打山东、河南等地,平定中原原件。随后率兵平定江淮,未正式并入明朝洪武三年,邓愈征虎副将军,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秀。因为邓愈一路的追击前行,最后将贺州以西的所有地区都纳入了明朝的版图。

邓愈班师回到了北京以后,朱元璋立马就奖励了邓愈,良田与美居,金银和珠宝。授邓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之职,封爵卫国公,准许参与军国大事。

都说娶妻娶贤,一个人能够成就大业身后总缺少不了一个贤妻,她总能够在你难以决断之时或者是做出错误决定之时,一句话便能够将你点醒,为你指引前路。马皇后为朱元璋的开国皇后,为明朝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是一个贤妻,更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后。当朱元璋要杀自己外甥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挽救了自己外甥的生命。

朱元璋还没有做皇帝之前,他是一个农民过的日子也是很艰苦。特别是当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瘟疫之后,他也被迫逃离。朱元璋的外甥叫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朱元璋是他的亲舅舅。朱元璋这个姐姐在年幼时对朱元璋特别的照顾,所以她们的感情也非常好。在明朝成立之前,李文忠为其做了不小的贡献,李文忠的一系列功劳也使得他成为明朝开国的著名将军。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立志成为一代明君,而到明朝后期,由于朱元璋的多疑,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政变。而其外甥李文忠怕这一政变引起民心不稳,所以上书朱元璋,朱元璋疑心自己外甥,所以想将其杀掉。

马皇后听闻后,自己非常着急,由于后宫不能干政,马皇后就在朱元璋下朝之后等待,穿着早期一起打天下的破布烂衫为李文忠求情。马皇后说道,陛下的亲人都已早逝,难道还要杀掉文忠吗?朱元璋听后,想起自己以前的艰苦岁月,马上泪如雨下,说到不杀了。就这样,李文忠躲过了一劫。

 

 

展开剩余59%

朱元璋和侄子闹翻一事是真的。那个侄子是朱元璋哥哥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经叫朱重八,当朱元璋还是朱重八的时候还在街上流浪,是个叫花子,平常就是要饭填饱肚子,他连自己能不能在这乱世下活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哪还有那个能力去管他的侄子。当时因为朱元璋和他的妻子马氏结婚很长时间了也不怀孕,眼看着朱家的血脉就要断了,便收了朱文正为自己的养子。

在他开创事业后,也让朱文正识书读字,并且让他去军营锻炼自己。事情的起因在于南昌保卫战。当时处于劣势的朱正文表现了杰出的军事天赋与才干,苦守了南昌85天,最终等来了朱元璋,帅亲自率军来救援,此次战役获胜!在此次大议中,朱文正功劳最多,正是因为他出色的天赋和才干,才得以坚持多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在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对于立立功的将领和士兵们,都赏了丰富的酬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遗漏了朱文正,朱文正本身脾气就很火爆,在一旁看到,朱元璋再表彰他人,唯独没有他,连一句表扬都没有,不由得心生芥蒂。并在一些有些人的劝诱下开始迷恋上了美女。

在朱文正迷恋美女的期间,被他祸害的少女数不胜数。朱元璋得知后暴怒。盛怒中的朱元璋主张立刻杀了朱文正,但是朱文正的婶婶马氏不同意,他认为朱文正在南昌保卫战一役中功不可没。他的军事才干有目共睹,再者说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养子也应该网开一面。在马氏的劝说下,朱元璋改了主意,放了朱文正。但是此次事件已让二人心有间隙。

后来朱文正到了杭州之后,在祭祀祖宗时候一边说朱元璋的坏话,并且有了私通张士诚之心,慈溪话已被朱元璋的探子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朱元璋,使得朱元璋有了废了朱文正之心,最终在1965年朱元璋,将朱问正羁押在最高军事机构大都府致死。

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再加上刘伯温一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所以朱元璋在听闻刘伯温的死讯后潸然泪下。据说刘伯温死后大臣无人敢吊唁,送别,十分凄惨。刘伯温的死在于朱元璋为了稳定朝局的选择性牺牲,同时也坚定了消灭了胡惟庸等淮西党人的决心。

刘伯温的事迹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成为社会最顶层的九五至尊,对来之不易的江山极为重视,一方面对百姓民生是想尽办法改善,一方面对贪官污吏绝不留情,在朱元璋的治理下,社会生产从元末战乱中逐渐恢复和发展,可以说朱元璋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只不过朱元璋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杀人,还喜欢搞株连,因此冤死在朱元璋手里的人也可以说数不胜数。

朱元璋的性格有坚毅、果敢的一面,也有残忍、猜忌的一面,这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父兄都是给地主家作佃户来养家糊口,朱元璋自己从小就给地主刘德放牛,一家子虽然家无余粮,不过互相帮衬也算是勉强过得下去。

元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再加上灾荒连连,让朱元璋一家子遭了大难,1343年濠州发生了旱灾,朱元璋一家子生活更困难了,这还不算完,老天爷又给了朱元璋二连击三连击,次年春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得瘟疫死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真是欲哭无泪,这一下子没了三个亲人,以后的生活咋办?

而且家里没有一块地,连块埋葬亲人的地都没有,兄弟两没办法,就去求地主刘德,想着一家子给他多年打工的份上,能给块地让死去的亲人入土为安,没想到刘德不仅不给,还狠狠责骂了兄弟两,后来还是同乡刘继祖看不过眼,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埋葬亲人,这也让刘继祖后福无穷,荫及子孙,当然这是后话。

朱元璋和二哥埋葬好亲人后,为了生计只好各奔东西,朱元璋跑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本想寺里还能混口饭吃,谁知道在乱世和尚也不好当,寺里得不到施舍很快也揭不开锅了,主持只好打发寺里的和尚去云游化缘,自己找吃的去。

朱元璋就这样开始了乞讨生活,这乞丐生活整整当了三年多,可以说什么苦没吃过,要说在那个时候,碗里面有一根头发算什么,就算有沙子也照样吃的下,就象他在当乞丐的时候吃过的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当时饿坏了的朱元璋吃过后觉得真是人间美味。

其实这“珍珠翡翠白玉汤”名字虽好听,不过就是豆腐、白菜帮子、菠菜叶子做的,当时豆腐都已经有点馊了,朱元璋喝到这碗汤的时候是又冷又饿,这热汤喝下去身子暖和了,肚子也饱了,人也精神了,因此对这碗汤是念念不忘!

这人在不同地位追求也不同,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自然也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象吃的菜里发现一根头发这种事自然也不能容忍。

话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精力充沛的朱元璋大小事都抓在手里,有一天朱元璋忙着批改奏章又错过了吃饭时间,旁边的人也不敢叫他,等到他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抬头一看太阳都快下山,于是吩咐御膳房准备饭菜,没一会儿太监领着宫女就端来十几盘菜。

朱元璋拿起筷子正准备夹菜,却发现一碗菜里有一个黑黑细细的东西,朱元璋用筷子一拨拉,原来是一根头发,朱元璋不禁大怒,这菜里发现一根头发算怎么回事?这也太不卫生,太不把我这皇帝放在眼里了,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怒喝道:“这是怎么回事?”在旁边服侍的太监一看,吓得腿都软了,跪下磕头道:“陛下,咱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菜是御厨刚刚做的,要不把厨师找来问问?”

朱元璋大喝道:“快去把御厨给朕叫来,今天非得好好教训他不可。”御厨被喊到朱元璋面前也是吓得跪在地上直哆嗦,朱元璋问道:“这菜可是你做的?你好好解释解释这头发怎么回事,不然今天这门就别想出去了。”

御厨一听,定了定神,偷眼瞧了瞧朱元璋,看到朱元璋下巴长长的胡须,顿时有了主意,回答道:“陛下,这根不是头发。”朱元璋怒道:“不是头发是什么?”御厨回道:“是陛下的龙须啊。”朱元璋一听,下意识地捋了捋胡须,摊开手一看,还真的又掉了一两根下来,心想最近工作太忙,没休息好,都开始掉胡子了,看来是我错怪人了。

经过这么一折腾,朱元璋怒火也降下来了,再加上这御厨马屁拍得不错,于是没怪罪他还反而重赏了他。御厨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摸了把冷汗,赶紧谢恩退出,回去后把头发剃光,以免下次再遇到这种事说不清楚,哪天朱元璋不高兴糊弄不过去就可能人头落地了!

众所周知,古代的皇位都是由太子来继承,只要当上太子的皇子,几乎就已经离皇位就剩一步之遥,当然了,最关键的还得是看皇帝最终的决定,毕竟皇帝想要废太子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而且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不少,像康熙立的太子胤礽,还有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等等,可是有这么一个太子,非但不害怕皇帝,反而经常会和皇帝唱反调,甚至时常吵架,皇帝都没有过废掉太子的想法。

这位太子就是朱标,皇帝自然是朱元璋了,明明都是太子,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首先朱标是非常有能力的,而且属于德行兼备的那种,每一次和朱元璋吵架的时候,朱元璋发现自己总是不占理,就比如说朱元璋想要杀大臣,而朱标就敢出面反对,甚至当面说朱元璋不是明君。

朱元璋肯定是气得不行,甚至曾经还提剑追着朱标跑,不过缓过劲来,朱元璋就会发现,朱标说的确实没有错,自己竟然连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毕竟朱元璋的出身,让他在某些方面也会有些局限性,所以过上一阵朱元璋就消气了。

其次,他们父子二人是在民间就一起打的天下,那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当上皇帝,朱标是在他身边一点点长大的,朱元璋对他很了解,而且父子二人的亲情也非常深厚,远比那些从小就被其他人养大的皇子关系好得多。

还有就是朱标宅心仁厚,朱元璋是一路打打杀杀最终才当上的皇帝,而且脾气有时候也不是很好,在其他的皇子犯了错误之后,朱标每次都会第一个站出来为自己的弟弟求情,先让朱元璋冷静下来,这样的话,犯错的人受到的惩罚一般也不会太重。

毕竟还有朱标求情,甚至在《明史》中海油记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就算是有藩王被告谋反,朱标也会出面求情,要是换成其他皇帝,别说藩王了,恐怕就连太子都小命难保,还敢出面保人。

还有就是一些大臣惹怒了朱元璋,朱标同样是出面力保,所以有很多大臣也都站在朱标的这一方,朱元璋其实也非常了解朱标的做法,毕竟那些皇子当中也都是自己的儿子,他也不想看着儿子们因为皇位自相残杀,而有了朱标,他根本不需要担心,所以也很欣慰,可惜的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朱标败给了自己的身体,先朱元璋一步离开,这才给了朱棣机会。

要说中国 历史 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非朱元璋莫属。秦始皇嬴政在成为皇帝之前就已是秦王;晋武帝司马炎是靠爷爷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为他打下的基础才坐上皇位的;出自关陇贵族世家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就已是显赫一时的外戚;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后周禁军将领;元、清两代则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入主中原。

纵观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之中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开国皇帝是出身布衣平民。如果非要拿刘邦和朱元璋比,那么无疑是朱元璋的起点更低:刘邦好歹还当过泗水亭长;朱元璋最落魄时甚至当过乞丐。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这位中国 历史 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在应天府(今天的南京)登基称帝,由此开创了传承十六帝、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不含南明在内)。

朱元璋称帝后对待开国功臣和对待自己的家人以及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态度上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公元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时一共册封了34位开国功臣。这其中李善长、冯胜、朱亮祖、傅友德、蓝玉等14人被明确记载系朱元璋所杀,而在民间野史中刘伯温、徐达等人之死也与朱元璋有一定关系。当然这些人的死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比如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非作歹可谓是死有余辜;开国名将蓝玉尽管战功赫赫,但他居功自傲也可以说咎由自取;李善长是因为卷入胡惟庸案被株连的,不过他的罪名都是单凭口说,事实上并没直接证据表明李善长有谋反的行为,所以李善长案实际上是朱元璋清除功臣的一种手段。不过在明朝初期所有开国功臣中死得最冤的可能还是傅友德。

蓝玉案发后傅友德因为跟蓝玉走得近而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门口的那个守卫者没按规定佩带剑囊。当时朱元璋就很生气,但却并没当场发作。这个守卫者不是别人,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会上朱元璋忽然说起对傅友德儿子傅让有些不满。

傅友德赶紧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命傅友德提取二子首级谢罪,不大一会儿之后傅友德果然提着两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这时朱元璋却说:“你怎么忍心?”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就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当即暴怒不已的朱元璋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傅家的悲剧其实更多是朱元璋的猜忌心所致。

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一向是用归用、赏归赏,可一旦觉得对自己有威胁时就会痛下杀手。这种威胁并不一定是指确实有谋反之心,而是朱元璋觉得这个人有谋反的实力即可。偏偏朱元璋又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所以开国功臣们往往动辄得咎。被朱元璋所杀的开国功臣中有行为不轨者、有居功自傲者,然而同样也有不少死于株连乃至可能纯粹是死于朱元璋的猜忌心者。

相比之下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家人和那些在自己落魄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可就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了。当初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时无钱安葬,后来一个名叫刘继祖的地主把自家的一块地送给朱家当墓地。朱元璋称帝时刘继祖已去世,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还让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世袭爵位、享受俸禄待遇。刘家子孙所享受的俸禄待遇一直维持到了明朝灭亡为止。

事实上朱元璋安葬父母时最先想到的不是找刘继祖,而是找到了当地另一个姓刘的地主刘德。这个刘德和刘继祖是同族兄弟,然而为人处事却大相径庭。朱元璋曾给刘德家放牛7年,所以他一开始想到是找这位老东家帮忙,结果却被刘德一番斥责后赶走了,后来看不下去的刘继祖出手帮了朱元璋一把。朱元璋称帝后封赏了刘继祖的后人,同时也并没为难刘德,反而还赏赐了刘德30亩田地。

关于朱元璋没报复刘德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是看在刘德的兄长刘继祖帮过自己的份上;有人说是不想给天下人留下一个公报私仇的小气样;也有人说可能两方面的原因兼而有之。刘德作为一个乡下土财主根本不可能对朱元璋的统治构成威胁,杀了他只会损自己的形象,所以朱元璋并没对刘德进行打击报复。朱元璋其实是一个恩怨很分明的人:他对有恩于之人从来都是知恩图报的。

朱元璋对刘德这种有冤有仇的人其实也是牢记于心的,只不过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对其网开一面而已。朱元璋的底线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对自己有威胁,否则无论你是谁都得死;反之如果是没威胁的人,即使以前得罪过自己也可以网开一面。朱元璋称帝后对待自己家人的态度也很能体现他这种恩怨分明的个性。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可在他称帝时这些人早已不在人世。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最基本的套路就是追尊自己的祖先也成为皇帝。朱元璋作为中国 历史 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更是有着强烈的光宗耀祖心理。嬴政、司马炎、杨坚、李渊这些贵族出身的开国皇帝都有家谱清晰记载自家祖先的世纪,相比之下朱元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考证到自己高祖父的确切信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刚举行完登基仪式就立刻奉玉宝玉册到太庙追尊四代先祖为皇帝皇后。

朱元璋的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玄皇帝(庙号德祖),其妻胡氏追尊为玄皇后;朱元璋的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恒皇帝(庙号懿祖),其妻侯氏追尊为恒皇后;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裕皇帝(庙号熙祖),其妻王氏追尊为裕皇后;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被追尊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陈氏被追尊淳皇后。朱元璋的外公被追封为杨王,外婆追封为杨王夫人。

除了这些祖先长辈们被追封外朱元璋同样追封了同辈的哥哥姐姐们:大哥朱重四追封为南昌王;二哥朱重六追封为盱眙王;三哥朱重七追封为临淮王;三嫂刘氏追封为临淮王夫人;大姐王朱氏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追封为驸马都尉;二姐李朱氏追封为陇西长公主;堂兄朱重一追封为霍丘王;堂兄朱重二追封为下蔡王;堂兄朱重三追封为安丰王;堂兄朱重五追封为蒙城王。

对已故之人要风光追封,对还在世的亲人自然更加不能亏待。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生前和妻子王氏生育有一子一女。朱重四后王氏带着两个孩子在乱世之中顽强生活了下来。至正十三年(1353年)前后王氏带着儿子、女儿找到了已成为红巾军头领的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还没自己的孩子。朱元璋妻子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就把侄子、侄女带在身边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抚养。

侄子朱文正后来被朱元璋任命为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洪都之战后朱文正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所以就打算投靠张士诚。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就把朱文正软禁了起来。朱元璋的本以是想将朱文正处死的,但马皇后开导他说:“咱大哥就这么一个儿子,你能忍心杀他?”在马皇后的劝阻之下朱元璋最终决定不杀朱文正。不过性情刚强的朱文正在被软禁后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朱元璋并没因为朱文正打算叛变投敌的行为而牵连其家人。明朝建立后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在明朝的制度体系下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亲王,所以靖江王在级别上只是郡王,但由始至终一直享受的是亲王待遇。这在明朝是独一份的另类存在。朱守谦受封靖江王后并没对朱元璋感恩戴德,反而多次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一开始朱元璋并没与他计较。

后来朱守谦作诗讥刺引古牵今,结果把事情闹得很严重。忍无可忍的朱元璋就将其禁锢于凤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后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绝嗣,于是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还安排他拜访晋王、燕王、周王等十三藩王。朱元璋想让朱赞仪多跟本家亲戚交往,从而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情。此后靖江王一脉与明王朝相始终。

朱元璋的大姐在他小的时候就已嫁人。嫁人后的大姐一心一意扑到了丈夫家的事情中,很少会再管娘家人的死活。当朱元璋一家吃不上饭时大姐也没想过接济点吃的给朱元璋等人,父母都去世后大姐也从没想过要对当时年幼的朱元璋照料一二。后来朱元璋参加起义后有一次被官府追杀时想去大姐躲避,结果大姐想都没想就把朱元璋拒之门外。大姐的这次拒绝险些导致朱元璋死在官府手下。

我们在前面已反复提及朱元璋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朱元璋称帝后给其他已去世的哥哥姐姐以及他们的后人都封了爵位,却唯独从来不提大姐和大姐夫。朱元璋在与人交谈时候从来都是把二姐奉为大姐看待,其实他不是很想承认自己还有个大姐。比朱元璋大十岁的二姐早年嫁给了泗州盱眙人李贞。二姐、二姐夫一家对朱元璋的态度恰恰和大姐、大姐夫一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朱元璋的幼年时代过的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那时二姐夫李贞家还能吃得饱饭,因此朱元璋便没少受到李贞和二姐的接济。朱元璋的二姐和李贞生育有一个儿子李文忠。1351年朱元璋的二姐去世后李贞带着李文忠前来投奔朱元璋。据说一路上历经艰辛的李贞、李文忠父子差点被饿死。朱元璋见到李贞和李文忠时抱着两人哭得稀里哗啦。朱元璋为了感谢二姐和二姐夫早年的照顾就把李文忠交给马皇后抚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第一时间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同时封仍在世的二姐夫李贞为侯爵。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随徐达、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后被封为曹国公。考虑到身为儿子的李文忠已是公爵,所以朱元璋又把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晋升为公爵。李贞知道自己受到恩宠完全是因为早年对朱元璋接济之恩。李贞本着无功不受禄的理性认识始终表现得极为谦逊。

朱元璋赏赐给李贞绫罗绸缎,可他一般都不会穿如此华丽的衣服。李贞的衣服穿破了一定要缝补好再穿,吃饭也是只求适口即可。李贞经常向晚辈传授当年有多苦,所以现在富贵了也绝不能忘本。李贞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令朱元璋对他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还特准他穿五爪金龙袍,在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李贞年纪大了之后行动不便,于是朱元璋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

洪武十年(1378年)李贞病重,朱元璋亲自赶到李贞家里慰问并安排御医。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赠“三世皆王爵”。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这时有心清洗功臣集团的朱元璋故意想将案情扩大化处理,以致于一时间竟有多大上万人被牵连治罪。对此持反对意见的李文忠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

勃然大怒的朱元璋竟在朝堂上扬言要杀了李文忠。马皇后听说后找到朱元璋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早已死没人了,只剩下文忠一个至亲。这孩子打小养在咱们身边,几乎和自己的孩子无异。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怎能如此狠心!”在马皇后的劝谏下朱元璋赦免了李文忠的死罪,但还是将其削去官职、幽闭在家。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次年李文忠也病重,然后就稀里糊涂死掉了。

李文忠之死至今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案。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把给李文忠看病的御医全都杀了。关于这件事存在两种解读:一是认为朱元璋怪这些御医们没能治好李文忠的病;二是认为李文忠之死有可能就是朱元璋授意的,所以事成之后需要杀人灭口。无论李文忠之死是不是朱元璋授意,但朱元璋对李文忠动过杀心却是事实。如果不是马皇后的劝谏,那么李文忠也许早就死了。

恩怨分明的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人以及像刘继祖这种帮助过自己的人一向是很厚道的,然而唯独对朱文正、李文忠两人曾动过杀心。朱文正、李文忠尽管是朱元璋的侄子、外甥,可他们其实同样属于开国功臣集团。他们和朱元璋的其他家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实力对太子朱标的地位是存在一定威胁的。相比之下朱文正确实有叛变投敌的行为,而李文忠则完全只是因为被朱元璋猜忌而已。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其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爵位由儿子李景隆继承。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因开城迎降之功被朱棣重用,后来遭大臣弹劾而被朱棣夺爵圈进,到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复爵。李文忠生前回乡祭奠母亲(朱元璋二姐)后向朱元璋报告称大姨(朱元璋的大姐)仍葬在乱葬岗中。碍于情面的朱元璋这才勉强把他大姐封为了太原长公主、把大姐夫封为了驸马都尉。

不过朱元璋并没心情给大姐追改个名字,这导致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朱元璋的大姐到底叫什么。朱元璋和他的兄弟姐妹以及父辈、祖辈的原名都不大好听:百六、四九、初一、五四、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称帝后给自己的父亲改名为朱世珍,给大哥改名为朱兴隆,给二哥改名为朱兴盛,给三哥改名为朱兴祖,给二姐改名为朱佛女,唯独没给大姐改名字。

朱元璋甚至把二姐夫李贞的父亲、爷爷、曾爷爷全都追封为王爵,而大姐夫则只给了一个驸马名号。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朱元璋对大姐一家和二姐一家的态度,这也再次印证了朱元璋恩怨分明的个性。朱元璋的二哥和三哥没有留下孩子,四位堂兄的儿子也都在早年夭折了,只有被封为蒙城王的朱重五留下了一个女儿。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大哥朱重四的女儿为福成公主、册封堂兄朱重五的女儿为庆阳公主。

庆阳公主只是朱元璋堂兄的女儿,福成公主也只是皇帝的侄女。按礼法制度只能册封为郡主。朱元璋打算册封两位公主时礼部的官员反馈道: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所以只能封为郡主;他们的丈夫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能封为驸马。朱元璋念及自己的都已死光了,所以实在不忍心降夺侄女们的公主封号。最终他做了一个折中处理:两个侄女在俸禄待遇上参照郡主,但在封号上仍是公主。

虽然封建皇朝的皇帝大多把天下看作是家天下,不过有明一代对宗室子弟的优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朱元璋给明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 历史 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皇族子弟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朱元璋所制定的针对宗室子弟的优待条件在他那个年代还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这时老朱家的人丁并不兴旺:朱元璋平辈的哥哥姐姐以及四个堂兄都在朱元璋称帝前就死了。

朱元璋称帝时的皇族宗室除了朱元璋自己一脉的子女就只剩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一脉、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一脉以及两个侄女:大哥朱重四的女儿福成公主、堂兄朱重五的女儿庆阳公主。这就是老朱家的全部,远没明末那般庞大的宗室群体,所以这时朝廷的财政要供养这些人并不吃力。然而朱元璋在制定优厚的皇室子弟待遇时却低估了明朝皇室的人口增长速度。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朝廷奏报: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在这年8月已生育子女94名,从而一举刷新了朱姓皇族的生育纪录。洪武年间山西一省只有一位晋王,然而到了嘉靖年间山西全省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的河南省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然而到了万历年间河南已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皇族宗室实际上逐渐成为了明朝沉重的财政负担。

后来明朝为供养庞大的皇族宗室就把大量土地划为皇室直接经营的皇庄,从而引起了无地农民的反抗情绪。明朝末期面对农民起义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打击时崇祯皇帝已很难再拿出钱来发展军备了。崇祯曾试图向自己那些皇亲国戚们募集资金,然而这些皇亲国戚们一个个哭穷不给,最终崇祯只得通过加征辽饷、练饷、剿饷的方式筹措军费,然而这样做反而激起了民间更大的反抗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5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