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什么“诗魔”。那么关于白居易的 故事 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白居易也没辜负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白居易十三岁的时候,太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来信,说家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为世人所流传。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担任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做的更好。而现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继续!
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比较有名的一个诗人。他一生著作无数,著名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白居易作品包括《 琵琶 行》、《长恨歌》等等,这些作品都非常有名,被后世之人世世代代延传下来。而对于白居易的作品,很多人小时候就有一些接触。
白居易作品大多以民间题材为主线,反映当时时代一些主流现象。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用较为朴实的手法,来描写这个社会的风情。他的作品大多数人都能看懂,而这个正是白居易本人要的效果。他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唤醒民众内心善良友好的一面。同时白居易还希望执政者们能够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人民心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才会使社会更加进步,使时代更加开放开明。
在唐朝那个时代,白居易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当时虽然人们比较开放,可是腐败制度处处皆有。白居易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这些。而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他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来向执政者反映他们真实的需求。这样的道路无疑是受到阻碍的,这条路并不好走,而且注定是孤独的。可贵的是,白居易并没有放弃。像《秦中吟》、《卖炭翁》这些,这些都是白居易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在当年迫于很大的压力才写出来的。所以,白居易的作品多是反映民众的生活,体现人民最真实的需求。
李白和白居易的关系
李白白居易都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的伟大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白居易的诗词则让人通俗易懂。两人同处唐朝这个中国古代最繁华的朝代,创作了三千多首优秀佳作,成为后人眼中的大文豪,带来了宝贵的历史 文化 。
李白白居易的诗歌各有特点,前者是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诗集,流传的佳作往往表达了对山川等 自然 景色的热爱,后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揭发社会的黑暗,讽刺当权者的腐败无能。看似不同的二位诗人其实也有共同点。李白虽然以浪漫为主,但同样仕途不顺的他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在遭到贬职后,也有不少诗作是表达了对底层穷苦人民的同情。在不少图文资料中,可以看到诗仙总是佩剑出现的,这代表他的游侠特质,受屈原楚辞的影响,李白在浪漫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出独特的诗作风格,放荡不羁处也有着非凡的 政治 抱负。
作为盛唐时期的巅峰诗人,李白和白居易以及大部分诗人一样,仕途不顺是他们的共同点,离开官场借由大自然的美丽山川抒发内心的感慨,只有美酒与美景才能慰藉诗人们的苦闷内心,在政治道路的坎坷的经历成就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繁华的唐代,除了经济和 军事 强大之外,民风开放,诗词歌赋的传唱不受限制,使得许多诗作能够流传下来,令后人受益至今。
1 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
2 白居易的励志故事
3 古代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4 感人落泪的励志故事
5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
6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分别作有《元氏长庆集》与《白氏长庆集》,称为长庆体,又称元和体。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
扩展资料
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诗人,白居易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经得享盛名,广泛流传于各地、各阶层,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流传至日本、新罗等地。在早期的日本,《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学汉化的最重要依据。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自己人生哲学(道)的工具。而依自己的现况,又可分为“兼济”、与“独善”两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他本人特别重视两类诗文:
其一是作为“兼济”工具的讽谕诗,其二是则是反映自己“独善”心志的闲适诗。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与元稹的散文,在唐朝、五代曾享有盛名,当时文誉尚在韩愈之上。
白居易与元稹是好友,两人对于诗文的功能有相似的认识,故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战友;同时两人作诗才能相匹敌,因而常以唱和为戏。白居易曾用曹操夸奖刘备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来形容两人的交情。白居易晚年常居洛阳,与刘禹锡时常唱和往来。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白居易诗歌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也很多样,语言又比较通俗,被后人称为“诗魔”、“诗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的诗词有很多,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候。从小聪慧过人的他,从五岁的时候的就已经开始写诗练字。十五岁的他在文学界就已经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只为一睹他的文采。白居易被人称作诗仙,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写诗的题材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的。就来看看白居易简介吧。
白居易的年轻时的性格和我们一样都是年少轻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为中心。白居易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他一直在为民排忧解难。之后因为白居易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之上指证皇帝的错误,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他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安危,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这些令百姓不满也让白居易不满,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诗词都在讽刺当时的昏君。白居易的诗句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描写当时的百姓的习俗还有 文化 。这就是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享年79岁,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 爱好 写诗,他不喜欢争强好胜,从来不参与党内战争。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诗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所有诗集保留在现在以供我们后人学习研究。
白居易的 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白居易也没辜负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白居易十三岁的时候,太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来信,说家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为世人所流传。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担任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做的更好。而现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继续!
白居易应举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白居易家境优越,又有几分才华,入世做官乃是小菜一碟。其实不然。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全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可能他个人并不在乎那些名利之物,可如果想要为民服务,替老百姓着想的话,就必须要做官。做官的第一步就是应举。
白居易应举倒是参与了多次,可是就是不容易 成功 。并不是说他文章写的不好,也不是说他在考场上发挥的不好,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白居易第一次应举,是在十几岁的一年。那时候朝廷党派斗争激烈,白居易祖父身居高位,也时常受到党派斗争的波及。那年的主考官恰巧是白居易祖父死对头的学生。因而在那年的应举中,白居易的文章被主考官以文笔不通的理由给刷了下来。
第二次白居易应举是在他的祖父辞官归乡之后。当时出了考场,白居易和同伴们都有自信通过,坏就坏在白居易那天的运气不太好。那天一群人去了酒楼,点了几十坛子酒,准备来个不醉不归。无奈白居易诗兴大发,在酒楼柱子上用酒水作了了一首暧昧不明的诗歌,正好被常服出巡的皇帝撞见。皇帝多疑,以为白居易有造反的心理。第二天榜文就下来了,白居易无疑又失败了。
可以这样说,白居易应举之路坎坷不明,处处充满艰辛。而最终他还是成功了,尤其是在后来,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1 范成大生平简介资料
2 给白居易先生的一封信
3 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什么
4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一生
5 著名诗人杜甫的父亲是谁
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学士,才学之高,无可置疑。
而在白居易留下的名作中,《长恨歌》赫然在列,他早年的诗作中,思想大多是''兼济天下'',而后期逐渐转为''独善其身''。
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杨贵妃与帝王的爱情令人动容。这首诗也婉转悲切,非常感人!
在《长恨歌》中,杨贵妃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到''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之间,不过隔着一场安史之乱,红颜薄命,含恨而终,令人叹息。
情不知所起
''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是一个清纯美貌少女和至尊帝王之间的爱情故事。
刚刚踏出闺阁,就走入帝王家。 杨贵妃拥有令六宫粉黛失色的美丽容貌,还有着令全天下女子艳羡的君王专属宠爱。
纵然这位君王见过无数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却仍然保留着心底最纯真炽热的真感情,他对杨贵妃的爱可以说是毫无保留。
''春从春游夜专夜'',那时他本身又是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不仅通晓音律,而且仪表雄伟俊丽。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进入''开元盛世''的全盛时期,这样一个男人的毫无保留的爱情,世间女子如何能招架得住。
而在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君王就是权力的枢纽。
君王的专属宠爱能为杨贵妃带来什么?爱屋及乌,杨贵妃的''姊妹兄弟皆列士'',使得杨家一度壮大。
时至今日,杨贵妃的真实容貌已不可考,但她的名字却成了美丽和富贵的代名词,这是一朵怎样的人间富贵花?
天生丽质,肤如凝脂,偏偏还有出众的才艺。一曲霓裳羽衣舞,俘获了多少人的心。
二人就这样坠入了爱河。只是君王的家事从来都是天下事。他对杨贵妃的宠爱令某些人艳羡的同时,也令某些人不安。
唐玄宗是个有主意的人,面对群臣的劝阻,心中自有思量,只是或许于他而言,他只是想将自己的爱意献给心上人,必然不会听从群臣的劝阻,于是臣子与君王离了心,埋下了祸源。
祸不单行
本来帝王李隆基和他的宰相李林甫,二者都是颇有政治手段的人。
李隆基的驭人之术和李林甫的政治手段结合起来,他们将安禄山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一则明君贤相共治天下的佳话。
可世事难料,李林甫竟然去世了,而继任宰相的人变成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杨国忠空有宰相之权,却无宰相之能,无法牵制住安禄山。
这样一来,安禄山手握兵权,一家独大。而李隆基年事渐高,处理政事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朝中并无有李林甫之能的人来牵制住安禄山。
于是,朝堂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君王试图用笼络的方式使安禄山满足于现状,而不至于犯上作乱。还不惜让安禄山成为杨贵妃的干儿子。
本来这样的怀柔政策是可以稳定住安禄山的,可是随着李隆基的年纪越来越大,迟早要让太子继位,而只要太子继位,安禄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这样的隐患使安禄山起了反心。
因此,''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拉开序幕。
这位英明的君王,终究没能逃过岁月的打磨。他高明的政治手段随着李林甫的离开而渐渐衰弱。在安禄山造反之后,更是昏招迭出。
金口玉言的决策使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这样前后巨大的反差,使他的臣子们一致认为这是色令智昏的结果。于是在逃出长安之时,他忠心的臣下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
这朵人间富贵花,最终落得''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下场。
众人眼中杨国忠是奸相,因为他既没有给这个国家的清明政治锦上添花,还提出了很多错误的建议使国家沦陷。与前任宰相李林甫更是云泥之别。
实际上他的愚蠢,奸诈,媚上不过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政治能力。在其位而无法谋其政,成王败寇罢了,以当时朝局式微的局势来看,即使换一个人做这个宰相,也比杨国忠好不了多少。
最终这个从未参与政治决策的贵妃,还是被迁怒,魂断马嵬坡。
恨不知所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的恨应该指向哪里呢?
爱之深则恨之切。李隆基作为君王,早些时候,给了她无限的宠爱和无上的荣光,将她捧入云端。而在马嵬坡时,却没能保住她。让她落得香消玉殒的结局。
实际上,作为一个女子,她对李隆基的宠爱并无把控之能。身在后宫,帝王的宠爱与否是判断,一个女子能否在后宫中好好活下去的唯一标准。
她邀宠还来不及,又为什么要拒绝君王的宠爱呢?这没有理由。
但作为君王,李隆基却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表现。他大可不必将自己的柔情蜜意表现得那么明显,使杨贵妃成为众矢之的。
或许他也没有想到,结局竟会如此凄凉。
再者,即使君王是为美色所迷惑,最终做决策的人还是君王本人。若非他年纪大了,处事力不从心,又怎会放任安禄山做大?
可是最终,这君王和一众臣子商量之后所下的错误决断却要由一个从未参与政治的女子去给他们终结,为他们背下这个亡国的黑锅,实在令人唏嘘。
明明是一众臣子和君王无能,他们却将黑锅推向一个女子,可见当时女子之地位。
即使是杨贵妃,也没能逃脱红颜薄命的结局。而君王也许也想借妖姬祸国的名头来掩盖自己的江郎才尽。
这样想来,即使不是杨贵妃也会有李贵妃张贵妃站出来顶这个罪名。
相思
想来白居易,也很同情这个无辜死去的美丽女子。因此他在长恨歌中为杨贵妃设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他写道:''不见玉颜空死处'',是希望杨贵妃有生还之机。又写了李隆基对她无尽的思念,是想说明即使她离开了人间,还有人在惦念着她。
最后笔锋一转写到蓬莱的太真仙子''雪肤花貌参差是'',也表现了他希望杨贵妃寻得好归宿的愿望。
等到''安史之乱''平叛过后,唐玄宗归来。宫中的景物引发了他对过往种种的怀念。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他也只剩怀念了。
其实白居易写出《长恨歌》这个千古名篇,或许也和他自身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有一个自小与他青梅竹马的邻家小女孩叫湘灵。
他给湘灵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娉婷十五胜天仙'',可见他对这个邻家妹妹的喜爱。
可是他多次提出想与这个女孩在一起,却始终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最终无计可施,他只能看着湘灵嫁为他人妇。
而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当中,他找到了自己情感经历的影子,他恨唐玄宗不能护住杨贵妃,而使杨贵妃香消玉殒,也是在恨自己,没能留住湘灵,最终无计可施,只能就此错过。
这分别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他将此情寄托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中,将他们的分离写成了千古遗憾。
因为缘起自己经历,所以悲悯!
最终,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现了他心中深深的遗憾之情。
其实,纵观杨贵妃的经历,后宫的高墙大院,一小方天地就禁锢了她的一生。
她是富贵花,更是笼中鸟。以当时的情景,她如果不得宠,会默默地死在深深庭院之中;而她如果得宠,就如我们所见的那般,死在马嵬坡下。
她纵然美貌无双,却无法阅遍山川河海,无法看到京城以外其他地方的天地、风光和风土人情。她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自己无力抉择。
至如今,往事成风,空余长叹。我们只能祈祷世间真有轮回一说,使杨贵妃也能转世,来看看如今的海阔天空。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
为两块石头自责的白居易在他任杭州刺史期间,由于他为官清廉,再加上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深受杭州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三年后,白居易辞去官职,告别杭州人民,回到家乡。
一天,白居易吃过早饭走进书房,很自然地拿起书桌上两块从杭州天竺山的石头观赏起来。看着看着,猛地他心头一震,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感到很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满含自责的诗句。恰在此时,他的朋友刘禹锡登门拜访。他俩一见面便亲热地交谈起来,本来还在深深自责中的白居易全然忘却了刚才的事情。
刘禹锡临走时,一眼看见书桌上的那首墨迹还没有干透的诗,吟诵后很诧异地问白居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还写诗责怪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说完摇摇头。白居易却不这么认为,他意味深长地对老友说:“是啊,区区小石头说明不了什么。
可它是杭州人民的石头,也仅仅属于天竺山,我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再说,倘若每一个来天竺山游玩的游客都把天竺山的石头带回家,那哪里还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呢?
虽说当时我只想把它们带回来作纪念,现在看来就像是我贪污了杭州人民的千两黄金,怎么不让我感到自责呢?”一席话说得刘禹锡连连点头。
为人要自清,为官当自廉。带回两块石头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白居易眼里却关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关乎一个人为官之道。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不仅使刘禹锡折服,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扩展资料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