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古诗词采用以下意象的诗句,并分析此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草,月亮,柳,风,雨,秋,酒(任选4个),

找出古诗词采用以下意象的诗句,并分析此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草,月亮,柳,风,雨,秋,酒(任选4个),,第1张

一、月亮意象:代表人生的圆满、缺憾,表达思乡、思亲 的情感

有月亮的诗词: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柳

“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代表离情。

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 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

三、秋

关于“秋”这一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旷、宁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失意、孤独、漂泊无依。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凄清、迷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四、草

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乐府诗集》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若有请采纳,谢谢

《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

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因此,古人很崇拜风。

在诗词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在众多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忧愁之感;以风寄托希望,抒发欢愉、渴望之情;以风寄托离愁之苦,抒发思念之感;以风渲染气氛,增强气势;以风展现豪气。

您好。

描写“风”的诗句有: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____孟郊《登科后》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9、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____杜牧《赠别》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____佚名《西洲曲》

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5、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9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3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7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18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19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20杨柳岸,晓风残月。

2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2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23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24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25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6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7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9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1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3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3黄石塔前江水东,春风懒困倚微风。

34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6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37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38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39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39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4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举例分析《诗经》爱情诗的情感内涵。

爱情是文学的母体,当我们提到《诗经》中的爱情诗这个话题时,会想到诗经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这样一个遥远时代的作品,即使《诗经》中涉及到爱情内容,可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出比较单调的一种情感形态。

朱熹曾有过这样的观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因此,《诗经》国风中有大量爱情诗歌,这些爱情诗歌里呈现出的爱情情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内容。

(一)自由浪漫的爱情。

例如:《诗经邶风静女》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说,并非茅草本身多漂亮,关键茅草是女孩子特意从郊外采摘而来,所以"洵美且异"。诗中"茅草"是爱情的象征。诸如此类诗歌,指相爱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约会,他们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

再例如:《诗经郑风溱洧》中,上祀节这天,要举行修禊之礼,大家都要到溱水、洧水河边去,用冰雪融化之水消除不祥,也去祈求一年福祉。一个女孩子和一个男孩子也到河边他们在河边有说有笑互相依偎着…这首诗也呈现出当时青年男女所追求的一种自由浪漫的爱情画面。

(二)和谐美满的婚姻。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第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炫璨纷繁,映着桃红色的心事。诗中这位新婚女子的内心满溢着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憧憬,希望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们无不渴盼拥有和谐美满的姻缘,遇见生命中最美的注定。

(三)礼制渗透的婚姻。

古代男女结合,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尊崇古代婚姻礼,即六礼。它们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例如:《诗经卫风氓》,虽然全诗讲述一个女子诉说她不幸的婚姻遭遇。但第一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我不能与你私奔,你必须派一个适合的媒人到我家来提亲,征得我父母的同意才好。可见当时对爱情的追求必须要符合古人婚姻礼制观念。

再例如:《诗经豳风伐柯》第一章"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中也没有遵从礼仪,失踪女孩子有种迟疑的态度,对男孩子对她的追求持有一种犹豫和保留的态度,因为古人认为没有父母同意,没有媒人说合的结合是可耻的事。这一类诗中对爱情已经有了明确的对礼仪的要求。

又如:《诗经郑风将仲子》第一章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中的"将"义为"请求",意思是说"仲子啊,希望你不要攀越我的宅院,不要折毁我的杞树,并不是我舍不得那些树,怕的是父母的斥责。"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

(四)相思悲歌的苦恋。

从《诗经》中得知,既然那个时候的人已经有了对爱情有明确的礼仪要求。那么必定会产生这样一类诗歌主题,即相思悲歌的苦恋。

例如:《诗经陈风月出》中"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三句,幽思愈发深重,写出了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不能结合而表现的一种怅惋之情。

再例如:《诗经秦风蒹葭》一诗主题较多,但"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道阻且右,…宛在水中沚"三句,也可以理解成青年男女爱而不得的离别悲伤之情。

除了以上四大方面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形态呈现的爱情诗,如始乱终弃的苦涩情感的,或者是背离伦常之外的畸形情感的,更或者是一些关于送嫁特别题材主题的诗歌。

(五)送嫁离别题材

例如:《诗经邶风燕燕》中"其心褰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等词语,都是在描写诗中女子身份是妹妹以及她诚实善良、温柔贤惠、谨慎的美好品格。妹妹要远嫁去了,临别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兄长,牢记先君治国时候,他的方面来告诫他的兄长,用这样的话语鼓励兄长,好好治理国家。最后一章"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一句也有种家国之恨,亡国之情在里面。因此这首诗是写一个兄长给自己的妹妹送嫁的一篇诗歌,也表达送嫁离别时的悲伤情怀。

清代王士禛评《诗经邶风燕燕》是一部非常感人的作品,惊天地泣鬼神。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

举例分析《诗经》六艺之首"风"的含义。

《诗经》六义"风"的含义:

(一)"风"按作用角度,来讲,她是讽诗或者是风教。

(二)"风"来源角度,土风也,风源也,今语所谓地方民歌也。

(三)"风"以国风中的诗歌角度来理解,风的含义不止这,三个层次的内涵。"风"指爱情。

白居易送给好友元稹的一首诗中题,曰"一篇长恨有风情,一首秦吟近正声。"白居易最得意的,两类作品,一种是《长恨歌》被称为有风情的诗歌;一种是和《诗经》有教育诗歌相类似的《秦中吟》,称之为"正声"。其中他提到的"风情"二字,大概便指"风"的另一个含义:爱情。

朱熹《诗集传》续言,曰"男女相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可见"风"之含义①可以歌唱②来源于里巷歌谣,换言之指内容大部分写男女爱情。

以上是从学者角度对"风"作出的解释,那么从读者角度又该如何理解"风"的含义?

汤显祖《牡丹亭》中,南安太守杜宝非常珍爱她的掌上明珠一一杜丽娘。他特别延聘老师陈最良给他的女儿杜丽娘教《诗经》。老师从传统角度分析《诗经》,但杜丽娘特别聪慧且有较强的阅读诗的能力,感到自己的感受,与老师讲的不一回事。于是《牡丹亭》第九章道"杜丽娘读到《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时的感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汤显祖给《牡丹亭》题词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段题词中讲到的丽娘所梦之人柳梦梅。可见读者们于"风"之含义,在此处更可理解为对自由的爱情的追求。

综上所述,《诗经国风》中的"风",《诗经》六艺中的"风"重要的内涵是指青年男女的爱情主题。

> 关键词:两晋 风意象 淡薄 陶渊明> 作者简介:荣小措,女,陕西咸阳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晋代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向来重视政教内涵,属政教主导型文学。但汉末建安时期,儒学有所衰退,魏末正始以后,由于微妙的社会原因,道家老庄学说蔓延,文士对政治采取疏远规避态度,使政教在文学中日渐淡化,两晋以后,文士更将政教精神弃如敝屣,不再强调道德伦理教化作用和政治功能,而将注意力转向文学的技术性方面。两晋文学已由政教主导型文学转变为非政教主导型文学,它和承其流风的南朝文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非政教主导型文学。这种特殊状况反映在诗歌及其意象上,呈现出对技巧、辞藻的全面探索,以及对现实政治、国计民生等的淡漠,因此缺乏激动人心的崇高力量,而以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个人喜怒哀乐为中心,这是对传统诗歌及其意象的背离和补充,同时丰富和完善了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在风意象上也是如此。本文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诗》[1]所收晋代诗中的风意象分析可见,晋代风意象在形象上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情感上由浓烈深厚转向轻微淡薄,由悲苦愁闷转向欢快闲适。> 一、“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西晋诗中的风意象> 西晋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悲情风,出现了一些较富真情实感的风意象;另一方面,伴随着对此前诗歌的全面模仿,风意象也陈陈相因,旧的风意象大量出现却情感淡薄,形式守旧,乏善可陈。> 对传统意象的恋恋不舍是魏晋人的共同嗜好。但魏诗人能以深厚博大的情感底蕴和较新颖的五言诗体来使传统意象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力,而西晋诗人在这两方面却都远逊于魏。西晋诗歌中约含二百二十处风意象,其中近半数为模袭前代之作,他们将诗骚以来的传统风意象如“谷风”、“凯风”、“八风”、“飘风”等仍置身于简单陈旧的四言、骚体诗中,又缺乏新鲜真挚的情感,于是风意象在形式上老化,在情感上苍白,失去了诗歌意象感发动人的魅力,成了文人刻意仿古下的假古董。这类风意象在西晋诗中数量不少,价值不大,故不赘述。> 西晋诗歌中富有感染力的风意象多出现在五言诗中,它们在情感上继承了汉魏的悲情,“汉末古诗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李泽厚语)[2]西晋距汉魏最近,历史的悲音犹在耳际回响,时事的倏忽巨变更激起世事无常而前途渺茫的悲叹,加上对生命本身的迷惘忧伤,遂使诗歌中的风意象具有了哀怨凄婉的真挚情怀。现将西晋诗中有感染力的百处风意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可以看出,带有悲情的“风”占大多数。单以狭义的悲风意象而论,晋诗共十八处“悲风”,西晋即占十四处,较魏诗中更多(十处),可见西晋时诗人们的悲伤之情仍很浓郁。②③④类广义的悲风意象中也可以看出,西晋诗人虽闭口不谈政治民生,但当他们完全直面荣枯瞬变却无知无觉的大自然时,风仍能极简捷迅速地触动起他们心底的种种悲情,使他们倍感冷酷凄凉、悲哀伤痛,并在生命短促、自然永恒的对比中感慨万千,嗟叹不已。西晋诗人在对外在功名利禄的极力追求中仍无法掩饰对生命的敏感伤怀,这使其风意象虽远离外在的客观社会现实,却紧贴着内在的主观生命感受,虽不崇高伟大,却也有哀婉动人之处。仅举数例以见之:> “春荣随风飘摧,感物动心增哀。”(傅玄《历九秋篇》)> “肃肃商风起,悄悄心自卑。”(傅咸《诗》)> “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 (张华《杂诗》三首其一)>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 (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 这种敏感悲伤的风意象是西晋诗中最有感染力的。西晋末的刘琨更以其豪迈雄壮的英雄底蕴使之增添了悲凉苍莽之气:“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扶风歌》)、“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重赠卢谌诗》)。那一种英雄末路的苍凉悲伤,那一份“出师未捷身先死”式的壮志难酬的惨痛怅恨,被诗人极巧妙地诉诸风意象,遂有了恒久魅力。上表中“其他”类风意象上承魏诗中的同类风意象而略有进展,它们在东晋后有大发展,此处略。> 西晋对古代诗歌中风意象的影响还在于发生于此期的一著名事件。《晋名士传》云:张翰有清名美望,大司马齐王辟为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饭莼羹、鲈鱼脍,叹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因作此歌,遂命驾还。所作《秋风歌》曰: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秋风起而天气转凉,使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倍加怀念家的温暖,张翰更因秋风而思故乡风味,顿起还乡之念。此事又为《世说新语》所载,被诗人频频引用,“秋风”便成了触动乡思的重要媒介。如唐人张籍《秋思》诗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此后,秋风便在衰飒愁郁的传统情感之外,又增添了思乡之情,含蕴更为丰富。> 二、东晋诗中的风意象>  东晋时玄学盛行,玄学鼓励文士追求高狂放达、闲适脱俗的精神境界,使文士们与现实生活发生疏离,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普遍减弱,并在人生态度上趋向冷漠,泯灭了人生应有之热情,这使他们缺乏文学创作激情,诗坛很不景气,风意象也进展不快。长达一百零四年的时段中,文人诗中的风意象仅一百六十余处,远不及西晋五十年中的多;在艺术上,风意象大都形式平平,情感淡薄,缺乏审美价值;只有陶渊明诗和晋代民歌中的风意象表现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情感魅力。> (一)> 东晋文人诗受玄学影响极深,诗坛上充斥着玄言诗及受玄理影响的诗,这些诗中的风意象除陶渊明外大都一身玄气,情感微弱。遍观此期诗中的风意象,有浓烈感情者极少。汉魏以来流行的浓重悲情为玄理一一化解,烟消云散,其他情感也都那么平淡、虚空。略举几个简单的数目以见东、西晋风意象之别:晋代十八处“悲风”中西晋占十四处,东晋仅四处,其中陶渊明一人占两处。百年诗坛无数文人诗中用到“悲风”者仅两处!在前代诗歌中习见的北风、秋风、寒风、凄风等表达浓情的意象也少而又少。但在晋代八处“玄风”意象中,西晋仅占一处,其余七处均出自东晋。其他各种风意象也均为玄风熏染,呈现出恬静淡薄之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谢混在《秋夜长》诗中有:“夜既分而气高,风入林而伤绿”之句。秋风摧落树叶历来都会引起诗人伤感悲苦的感受,近在魏、西晋的、傅玄还在为“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咏怀》)和“落叶随风摧,一绝如流光”(《杂诗三首》其一)的摧残而悲痛恐慌;但到东晋谢混诗中,对此的反映却极平淡:秋风吹入林中损伤了绿叶。这里看不到诗人的任何情感波动,诗人以达观从容的态度俯视这自然界的荣枯变迁。玄学使人洞彻万物并在情感上冷淡而无动于衷。> 东晋诗歌中的风意象只是玄眼注视下的一个物象,其万千变化均逃不出玄学的笼罩。风意象的周围,总有玄气缭绕。如湛方生的“吸风玄圃,饮露丹霄”(《庐山神仙诗》); 杨羲的“山波振青涯,八风扇玄烟”(《四月十四日紫微夫人作二首》其一);支遁的“匠者握神标,乘风吹玄芳”(《五月长斋诗》)等等。东晋玄言诗中的风意象大体如此。它们因为情感的微弱而缺乏艺术魅力。其仅有的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一类清虚恬静、放旷闲适的新风意象,是对嵇康新“风”的继承。如谢混《游西池诗》中的“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在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中显出诗人欣赏自然风色的轻松快意。“风”以其自身的形态唤起了诗人的审美情感,这是一种极纯粹的审美情感,无关家国大计而自有妙处。又如“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咏雪联句》)这样的名句也是完全着眼于风吹柳絮所产生的飘摇之美感,虽无雪天常有的悲凄寒冷等浓情,却形容出了雪花飞舞的曼妙,故而美丽动人。>

  (二)> 东晋诗中恬淡闲适的风意象还影响了陶渊明。不同的是,陶诗中的“风”在自然平淡的形态中蕴藏着极为朴实真挚、深沉厚重的情感,因而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现存一百五十余首陶诗中共含四十五处意象,占其他文人诗“风”总数(120)的三分之一强,其艺术魅力更远非他人所能及。这里将陶诗风意象的特点简单概括为面广而独特,情真而深厚。陶渊明作为一名真正的隐逸诗人,第一次将目光伸向了不为人注意的田园,真切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风物之美,并以灵妙的诗笔艺术地展现,遂产生了许多绝佳的风意象。请看:>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一)>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诗二首》其一)>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诗九首》其七)> 这些新颖独特的田园风,有着轻快欢欣的情调,与诗骚汉魏的悲情风大相径庭,也有别于东晋流行的淡薄玄“风”。这些美好的风意象是如此的亲切生动,似在耳际目前,又如此地自然平凡,似处处可见、触手可及;又都能细心体贴地适时而来,轻轻袅袅地庇护新苗,给它们带来滋润的微雨,为诗人送上春日的温馨、夏日的凉爽,诗人则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些好风中,仔细体味着自然的乐趣、自由的可贵……陶诗中这些新颖独到、朴实真挚的好风意象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风意象,对唐以后诗中的同类“风”影响很大。其风意象在艺术上的自然高妙在诗歌史上也罕有其匹。> 作为一名真正从事过田园劳作的诗人,陶渊明并未忽略农事的辛劳和自然的冷酷,他将这些都毫不掩饰地尽情表露在另一类风意象中:“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杂诗十二首》其一);“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和刘柴桑诗》)……这些荒凉凄冷的“风”如此真实集中地表现出来,对中唐现实主义“风”影响很大。任情率直的陶渊明正是这样坦白地将自然的美好与残酷,人生的喜乐与艰辛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为诗歌和风意象另辟了新境。> 总体而言,陶渊明身处玄风煽炽的东晋,却“出淤泥而不染”,自觉地将诗歌创作引向田园自然,引向抒发真性情的正道上来,创造出了一系列新鲜朴实、生动自然的新风意象,促进了风意象的进一步发展。> (三)> 陶渊明之外,东晋乐府民歌中的五十二处风意象也颇有特色。它们以纯真自然、情真意深与玄言诗中“风”的索寞乏气形成鲜明对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卓越于时,并对宋齐梁陈的民歌及文人诗中的风意象有相当的影响。> 东晋民歌以言情为主,诗中的“风”也多是情感的承载者。这些“风”要么是情思的触动者,要么是爱情的宣泄处,或者成为传情达意的爱情使者,爱情是此类“风”的核心。虽略显单调而真实自然,情痴感人。其中以“春风”最受欢迎,出现达十次,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使春风意象异军突起,成为堪与秋风并肩的常用意象。民歌中的情风意象形态虽异,风格却大体一致。略举几例:>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子夜四时歌•春歌》)>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同上)> “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情。”(《前溪歌七首》其三);> “征人难为思,愿逐秋风归。”(《子夜四时歌•秋歌》);>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同上)> “天寒岁欲暮,朔风舞飞雪。怀人重衾寝,故有三夏热。”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无论春夏秋冬何种“风”,都能激起江南儿女的深情厚谊,这些“风”将风意象易触动人们情感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晋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诗歌日渐远离政治和现实人生,而先后转向了玄言、田园、与闺情。视野的转换促成了新风意象的出现;情感则由玄言的淡薄、变而为田园的素朴诚挚、情思的细腻新巧。情感内涵总体偏于轻快欢欣,外加些许低回的怅惘哀怨,并且日益浅淡狭窄;语言形象上也日益工巧细致。这一切导致风意象在形态上获得了不断发展,而情感上则稍显狭窄单薄,使此期风意象表现出利弊同在的多面性,亟待后人来合理地去取。> >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7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