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离不开“打”字,曾经经历过父母打骂的家长,沿袭了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也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些家长也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理所应当。这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必要手段。
孩子小的时候身体和心灵都处于一种很脆弱的状态,而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的创伤除了肉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紧张,恐惧,以至于长大以后都会有神经紧张和心理障碍。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在不打孩子的基础上如果孩子能深刻认识到错误,那有为什么非要动用鸡毛掸子呢?
在美国,打骂孩子属于违法!你没看错,如果你一怒之下对熊孩子一顿暴打,恭喜你!你将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孩子将会被送到福利院收养,而你则会被送进监狱。
那么美国是怎么惩罚熊孩子的呢?
“Time Out”和“Time Limit”这是美国惩戒熊孩子的两种手段。翻译过来就是独处和限时。
很多美国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会让让孩子自己待在一个小屋子里,不闻不理,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惹妈妈真的生气了。这时候大人在过去跟孩子讲为什么错了,并予以礼物或者亲吻鼓励来孩子。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这一种方式,对让天真好玩的孩子是一种折磨,对孩子来说比打他更难接受了。
通常来讲,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很注重诚信,讲话要说话算数。比如孩子在玩沙堆不愿意走,这时候我们说,在玩10分钟,我们必须走。如果时间到了,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会被带走,渐渐的孩子会养成守时听话的概念。当然大人一定要做好表率美国家长很注重这块。答应孩子周末出去玩,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完成对孩子的承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孩子会比较守规则。
孩子小的时候于学习和成长阶段,这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很多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好坏伴随孩子一生的大事都与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所以家长朋友一定要学会科学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能以”打“论之。
树立榜样:就是上面说的你要求孩子的同时,孩子同样也会这样来要求你,你做不到,对不起,你没资格说我。
环境熏陶: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在的我们也一定注意不能再孩子面前吵架。
生活秩序:给孩子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时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养成一种好习惯。
表扬机制: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予以肯定,从而激发他的进取心。
社会活动:公园,博物馆,工厂,都是不错选择,让孩子了解社会的一些动态。而不是死死的看三字经,学加减法。
指正错误:看到孩子有错误的时候,不要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
看了这么多对付熊孩子的办法,相信你也不会就会一招“打”了吧。
何况,国家的反家暴法也开始实施了。。
关注 历史那点小事 (crazylishi) 获取更多精彩。
熊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特定的称谓了,意即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影响到别人或是给别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危害的孩子了。
家长如何对付熊孩子,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
一是熊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
必须予以立即制止。为了避免伤害自尊心,可以把自己拉到一边,好好地教育孩子,跟他说明这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如果这么做了有什么危害?比如,你在商场里玩,破坏了商场的设施,那么爸爸妈妈就要赔钱。因为爸爸妈妈是你的监护人,你所有的破坏性行为,爸爸妈妈都要为你承担责任,而且你自己也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孩子真的不听管教 ,就让他吃一次小亏(即让他知道事情产生的后果有多么地严重),大多数孩子都会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的。
二是如果熊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情况下?
比如一群熊孩子在餐厅里大喊大闹,影响到其它客人用餐了。应该先和餐厅的大堂经理反映,叫餐厅负责人来提醒孩子的父母来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会避免跟对方家长产生直接的冲突。
如果是好友的孩子,可以提醒孩子在餐厅、商场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等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这是一个孩子良好修养的外在体现。
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后果,通过父母的劝导,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把熊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变成熊孩子可以改进的机会,这样和别人沟通就会很顺畅。
好几次在公共场所,遇到源不听话控制不了自己,还有别人小孩在吵闹。源妈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和孩子、以及其它管理人员、家长沟通的。
答主:源妈,和你一起带着娃成长!公众号“源妈生活圈”,ID:ymshq99。
熊孩子让每个家长都害怕,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头疼。为响应国家政策,很多家庭有了二胎或者三胎,这让家庭的氛围会热闹不少,但是问题的存在也不能让人忽视。熊孩子之间什么都争、什么都比让人头大,作为父母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会有闹情绪。那么面对熊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平等对待两个孩子作为家长要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避免出现偏心的情况。如果出现偏爱某一个孩子的情况,就会严重伤害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之间的感情,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心理的负担和创伤。要引导孩子和平相处,知道互相分享、互相谦让,训练孩子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不可以因为某一个缺陷而忽视孩子的发展,不要在孩子面前进行比较,这样容易引发孩子之间的产生竞争感和嫉妒心。
二、正确引导双方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吵架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家长要做的老师正确引导,用心与孩子交流,不应该一昧地用打骂来解决问题,批评和教育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可能还会产生负作用。在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分歧,家长应该留一些空间给孩子,让孩子之间有一个正确的交流和沟通,不要事事都插手,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磨合,更有利于孩子思想的发育和道德的养成。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仅要教给孩子科学文化知识,要言传身教告诉孩子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据孩子适当的陪伴,熊孩子就不会再出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孩子也会慢慢变得平和善良。
每次孩子不听话,无论怎么哄都不管用时,我就忍不住对他发火了,但事后又特别后悔。教育孩子,我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心理学专家答疑:
父母们一直都在关心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如何解决孩子爱发脾气的问题,但育儿先育己,要想孩子情绪稳定,妈妈先要做到心平气和。与其声嘶力竭,抑或欲言又止,不如先搞清楚咱们为什么会动肝火,再来寻找跟孩子好好说话的方式。
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发火,有大是大非也有鸡毛蒜皮,但这些都是表象。而从实质来说,发火无外乎只有两种原因——不当言行类和愤怒转移类。
“不当言行”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不按时写作业、晚上不睡早晨赖床、吃饭慢吞吞、不懂礼貌等,让家长分分钟烦躁感爆棚,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呵斥。但家长只是单方面地宣泄了自己的焦虑情绪或不满,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意识到有什么不对,于是当孩子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时,父母往往更加急躁甚至恼怒,但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套路”——家长越发火,孩子越逆反。
而至于“愤怒转移”则比较不容易被察觉,更有赖于父母自行反思。比如父母迫于生计,在外压力大,内心压抑着许多负能量无处宣泄,回家后又看到孩子表现稍有不满,就是一通训斥,直到孩子停止眼前的行为。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踢猫效应”——孩子的行为本身与这种强度的斥责并不匹配,它只是外在愤怒的转移。
这两种情况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体现在孩子的性格方面,面对“定时炸弹”般的父母,孩子往往很难在家庭的氛围中踏实、平静、自在地生活,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安全感,缺乏自信,甚至变得孤僻。
还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经常性的发脾气和斥责之后,为了逃避这种恐惧,性格中会逐渐发展出讨好的成分。而随着顺从与迎合的部分越来越多,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越来越模糊,变得缺乏主见,没有原则,怯懦、胆小。
此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可能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变得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脾气火爆,急躁、冲动。这种现象看似不可思议,但在心理学上却有相应的解释:孩子在与父母长期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认同”了父母的表达方式,尽管在意识层面知道自己不断在忍受来自父母负面情绪的攻击,但在潜意识层面却认为,唯有让自己也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才能摆脱现在的处境。
既然父母的脾气和情绪表达方式对孩子可能造成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又该如何修复因为自己不小心发脾气而给孩子可能带来的伤害呢?
你需要面对自己当下正在生气的事实。这好过有些家长,自己已经生气了,说话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仍不承认或试图将其合理化。其实这时最好的做法是承认并接受自己生气的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面对导致生气的原因。切记不要在气头上惩罚孩子或发号施令。
在接纳自身处于生气状态之后,进一步明确地告诉孩子到底是ta的什么行为、哪件事情激怒了你。这样做一方面能准确地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帮助孩子反省;另一方面也提醒家长自己就事论事,既不要翻旧账,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否则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或是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
通过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与澄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你的怒火。这时候不妨“趁热打铁”,与孩子进一步讨论当前令你生气的事情,并达成一个约定,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你觉得自己先前的愤怒言辞可能伤害到了孩子的话,可以就说话方式本身而非你坚持的原则向孩子道歉。
一个无法通过和父母建立联结来获得爱和关怀的孩子,日后容易在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出现困难。身为父母,适度让孩子感受我们的喜怒哀乐未必是件坏事,即使有时忍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也不必过于自责。但是对于整个家庭氛围的营造而言,父母一定要学会应对自身的负面情绪,才能够为孩子做出表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