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哪些特点?,第1张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道德发展包括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三方面。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的研究 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按顺序分为三阶段: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1)前道德阶段(15-5岁): 对引起事件的原因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受权威的标准支配,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根据行为的结果判断行为。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幼儿期是为道德发展打基础的时期

(1)侵犯行为: 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环性行为。

1)侵犯行为理论:

11 本能论:弗洛伊德,死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可转化;劳伦兹,战斗本能;社会生物学家,为增加基因传递的可能性。

12 新行为主义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获得的;

”挫折——侵犯“假说,之前,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攻击可以减少挫折的痛苦。

现在,攻击性行为与四个因素有关:受挫驱力的强调;受挫内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侵犯反应后可能遭受惩罚的程度。

13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儿童受到挫折或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这种信息的加工或解释

2)侵犯行为的发展

哈特普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研究表面,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

3)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1 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2 家庭的情绪氛围;

3 大众传播媒介。

4)侵犯行为的控制:

1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3 移情训练;

4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2)亲社会行为:指地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1)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 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宜性“,牺牲个体以换取种族的生存。

2 弗洛伊德,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儿童认同父母的利他原则,并将其内化称超我;

3 社会学习理论,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受到惩罚的;

4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技能影响亲社会问题的推认知的发展使得幼儿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了更深的理解。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安慰行为;

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

4-6岁儿童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

3)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1 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 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 榜样示范

4 良好的社会氛围

(1)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 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3-5岁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5-7岁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行为适地性的期望。

2-3岁的儿童已有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比较刻板、不灵活。

3)性别角色认同: 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4)性别角色偏爱: 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最初表现在对不同玩具的偏爱上。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2岁左右就能表现出一些性别偏爱,幼儿期表现出更多的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

(2)性别化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的决定作用;

2)精神分析理论: 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3)社会学习理论: 直接训练与观察学习;

4)认知理论: 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伯姆认为,男子气和女子气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人可以同时具有两性化特质,凡积极的有利于潜能发挥的行为模式,不论男女皆可追求。

(1)同伴关系的作用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 归属和爱 的需要以及 尊重 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 情感支持 的一个来源;

5)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社会适应困难。

(2)同伴关系额发展

1)婴儿期,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2)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同伴;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显著增长;

3)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

4)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或者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如下: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轮胡基,幼儿情绪和情做弊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学前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也不断丰富。比如,对人的情感,可按需要分为亲爱、尊敬和同情,怨恨、愤怒和厌恶;对周围的事物,出现好奇或诧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有骄做和羡慕、惭愧和失望、忧愁和悲痛等。到上学前,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对周围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态度。

(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有些能引起较小学前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对较大学前儿童则不起作用了;反之,较小学前儿童不关心的事物,则能引起较大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二)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腊谨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约5岁时,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学前儿童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

(三)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很小的学前儿童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

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到幼儿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91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