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古诗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卖炭翁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宫市”强卖行为的不满;《三峡》是写景名作,通过描写山的高俊美,水的湍急美,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这些古诗文,一定注意不要急于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告诉学生,而要抓好整体阅读感知。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诗文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仅从诗的题目就可以知道写的是归隐田园的生活,再细读诗,更容易知晓写的是归隐田园种豆的农事生活,种豆的农事生活怎么样呢?豆种得不太好,“草盛豆苗稀”;种豆生活也很辛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种豆有怎样的生活体验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服弄湿了,劳作很辛苦,庄稼长得不好,这些都无所谓,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这就乐在其中了。很显然,官场是容易违背意愿受左右的,而在田园种豆就很自由了。这样整体阅读感知,就很容易把握作者情愿归隐山林得意于田园劳作之乐的情感基调。
二、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
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差异也很大。杜甫的《望岳》写于唐玄宗二十四年(736年),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唐朝也正值繁荣昌盛时期,诗人游历齐、赵,登高望远,心情澎湃,吟出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表达了经世治国的雄心壮志。《春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6年),这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他目睹了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通过对战乱后山河破败,满目疮痍的景象描写及个人心情的描述,表达了忧国思乡的痛苦和悲伤。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历时七年多“安史之乱”彻底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诗作通过对听说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个人及家人的心情、举动乃至打算的叙述描写,表达了诗人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情感。杜甫诗歌风格一向沉郁顿挫,但这首诗却因饱受战乱之苦,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如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一改沉郁顿挫之诗风。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通过以上所述,可见诗人杜甫三个阶段生活经历的变化,对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阅读古诗文一定要充分了解其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
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浓缩在诗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也即人们常说的“诗眼”和“文眼”。阅读古诗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诗眼”和“文眼”,就能快捷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写在744年(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维谷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终于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通过层层迭迭的情感起伏变化,把诗作的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在表达离愁别绪、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的同时,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联系全诗研读的重点语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能很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诗人的情感焦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的作品。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小石潭记》便是他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游记之一。这篇山水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知不觉触动了内心的伤痛。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游踪来探访他的情感线索,初游小石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清脆悦耳的泉水叮咚声使他“心乐之”,已忘情于山水;继而观赏小石潭的游鱼,“空游无所依”,水异常得清,“日光下澈”,鱼儿的“影布石上”,忽停忽动,轻快敏捷,“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吸忽”,多么美妙空灵的游鱼图啊,可爱的小精灵“似与游者相乐”,怎不令人忘身于外而十分惬意;及至远望潭的西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可能就触景生情,勾起作者对坎坷仕途的回忆而有些黯然神伤了;而后再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就不由得使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了。联系作者的游踪,分析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情感线索,品味研读重点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就不难把握作者似“乐”却“忧”、似“喜”却“愤”的情感焦点。
来源:网上。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这首诗用了21个字,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画卷。诗句看似信手拈来,言语平淡,实则意味无穷,言简意丰。全诗运用了一组排比句,一气呵成,诗意盎然。“洗澡”使人联想到孩子的稚气,同时也可以联想到了农民的贫困潦倒。“流汗”是农民辛勤劳动的表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其结果并没有让他们摆脱贫困。“爷爷”在土里葬埋这一结局,与一般人归宿无不一致,然而此时此景,此情此理,很是让人在同情怜悯之余若有所思。“土里”重叠出现浸透着辛勤劳作的农民对土地的执着追求。这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而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农民命运的集中概括。由此,这首诗歌就有了深刻的内涵,就具有了诗人哲理性的思考。
在写法上,诗人不作修饰与形容,以极其质朴、简洁的文笔,紧紧扣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里边既有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使得这首诗成为他反映农民生活的一首杰作 。
诗言志,每首诗都表现作者不同的情感,所以读出什么情感要依据诗歌内容,有的慷慨激昂,气势雄浑比如辛弃疾《破阵子》有的委婉曲折比如柳永《雨霖铃》……朗读诗歌最重要除了读出感情,还要把握节奏,停顿,快慢,语气的轻重等,对表现感情很重要!
1
关注诗的题目
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
注意诗歌的创作背景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
注意关键词句、情感词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会通过某些词语或者句子来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这就是直抒胸臆。想要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就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句子和词语。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的勉励之情。
4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是诗的亮相,声音要亮出来,尤其是“斗十千”、“直万钱”可以适当地强调)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你看,这两句的情感要比刚才更强烈一些,又叹号是明显的标志。但是这里的茫然不是畏畏缩缩的疑惑,而是大器地感叹)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最好这两句的语速稍稍慢下来一些,体现出塞川、满山,前方的路充满艰难险阻的那种感觉。而且情感到这儿也该适当舒缓一点了,不然一直快读会让人听来不舒服。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明显要更缓下来,因为描述的不是什么紧张的情节。况且为后面的再次高潮蓄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三句感情要从上两句一下子转过来,三个叹号,一个问号,是很强烈的感情。是感叹,是怒语,是质问。)
长风破浪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全诗最传世的,感情一定要顶上来。你看你自己读这两句的时候,不该很激动么。这是男儿壮志的抒发)
希望能够帮到你,其实多念多念,很多细微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就会流露
你的问题设得太广了,诗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不如一是,千变万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独特的基调,
或热情奔放,
或忧郁感伤,
或慷慨激昂,
或悲痛,
或愤怒等等。
现在我就教教你如何解读一首诗的感情基调:
一、审视诗题
诗题对诗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领功效,因而许多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诗题即可略见一斑。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吟、怀”等字眼,就有明显的点睛作用。例陆游的《书愤》,这首诗从诗题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例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题运用了起兴手法,暗示恩爱夫妻离别悲哀之情。
二、熟识诗人
诗言情,又言志。诗人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个人荣辱融于自己的诗文中。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含蓄、深邃的蕴藉,把握其情感基调提供了依据。如杜甫诗《蜀相》,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年代,为国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得不到如愿,创作此诗正处于他人生最困苦的晚年,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感伤、叹忱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三、捕捉形象
古诗塑造的人、景、物等物象,其所蕴含的“冷、热、哀、怨、悲、愁、忧、喜、伤”等人格化的情绪,往往就是诗人情感的“晴雨表”,即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而古诗意境含蓄,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画面,我们可借助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的情与景的对应规律,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分析推理出诗中的物象所折射出的感情色彩、观点态度。如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塑造了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远去的景象图画,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品味出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怀。
四、抓关键词
(1)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和特色的字词句,有了诗眼,诗的形象会更鲜明,韵味更浓郁。因此,找准了诗眼,也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一把钥匙,即打开该诗思想情感和意境的一把钥匙。如孟郊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得意”二字即为该诗的诗眼,其情感基调为诗人科举考中之后的无比喜悦。
(2)找感情词 感情词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诗的中心字词。根据古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模式,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诗句中情感色彩很浓的字词,读者就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的思想内容。如杜甫诗《登高》,只要读者抓住首联中的“猿啸哀”,颔联中的“落木萧萧下”,颈联中的“悲秋”、“多病”,尾联中的“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那么就很容易品读出诗人所抒发的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3)发掘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起到以少数字表达丰富内蕴,给读者具体鲜明形象的作用,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袁枚诗《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二是杜甫诗《石壕吏》中所反映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根据这两个典故,读者可品味出诗的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痛苦,感悟出诗人那无限感伤与同情之心。
五、明辨手法
古诗情感的抒发是把生动、具体、鲜明的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以语言为媒介,又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并使用各种抒发情感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丰富的内心情感。如李白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国的胜利、欢乐、荣华、美丽、喜庆热闹的场面,诗人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喻手法渲染昔日的繁华,让人渐感乱花迷眼。然而结句笔锋突然一转,极写今日之荒凉衰败,使古今对照极为强烈。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即乐景哀写,强烈突出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咏叹和嘲讽。此外,诗的结句写了“鹧鸪”,这既是比兴手法又是借物抒情之笔法,“鹧鸪”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鸟,其声哀婉,诗人用此鸟而不用其他的鸟,足可断定诗人之用心在于哀叹感慨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