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爸爸妈妈狰狞的面目在孩子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这种恐惧会深深刻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无法愈合的裂痕。
01
阳阳妈最近也有强烈地“扔掉孩子她爸”的冲动,事情原委是这样的:
前两天,阳阳爸出差回来。
出差前,做爸爸的就交代了8岁的女儿阳阳把自己房间收拾干净,回来后,发现阳阳的小书桌仍然一片狼藉。当下,做爸爸的就没忍住,脾气一上来就把阳阳桌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给扔地上去了。
阳阳妈下班回来,正好赶上父女俩对峙的场面。
她气极了,情绪瞬间就爆发了,那些憋在肚子里的话一股脑儿都倒出来:
“平日里你顾不上女儿也就算了,你好不容易跟女儿相处一下,还这样又是骂又是扔东西的,这样的爸爸要来做什么?!我宁愿孩子没有你这样的爸爸。这样下去,我真不知道你会给孩子带去什么样的伤害……”
8岁的小女孩看着情绪失控的父母,吓得愣在了一边。
夫妻俩话赶话,越吵越凶。爸爸认定妈妈太惯着孩子,妈妈则认为爸爸这样下去会毁掉孩子。吵到最后,俩人甚至连离婚都提出来了。
事后,阳阳妈平静了下来。
她又专门去跟女儿说:爸爸妈妈只是教育理念不一致,争吵和你没有关系。
她还很贴心地询问孩子:爸爸那样扔你的东西,你当时应该很伤心吧?
可是,妈妈事后试图补救的这个举动,真的就能够消除父母争吵给孩子带去的阴影吗?
整个事情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02
我们来对整个事情进行一下复盘。
首先,孩子的东西乱扔,连续几天都不收拾,肯定是有一定责任的。
其次,爸爸的行为的确有些过激。要教会孩子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有很多办法。冲孩子发脾气、扔孩子东西当然是个比较糟糕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真得糟糕到像妈妈说的“毁了孩子未来”的地步吗?这显然是夸大了。
我们见过很多的好妈妈,她们看重孩子的教育,希望能够尽可能少地在育儿中犯错,也希望丈夫能够跟自己保持一致。甚至有些妈妈会产生一些执念,就是假如那个爸爸总也无法跟上自己的步调去养孩子,她们就会觉得这就成了一个天大的事。
身为妈妈,努力学习育儿知识,这是好事。面对父亲粗暴管教女儿的场面,想要保护女儿的本心也无可厚非。但是,若强行要求对方与自己保持一致,这就变成了有些可怕的执念。
一个家庭里不可能永远只有一个声音。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不是父母俩人不一致,而是彼此不允许这个不一致。
所以,看起来妈妈跟爸爸争吵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我们作为旁观者看一看的话可能会发现,正是她自己,对女儿的伤害是最大的。
妈妈到底是怎样伤害到孩子的呢?
她在孩子爸扔了女儿的东西后,当场情绪失控,直言“宁愿孩子没有这样的爸爸”,事后又询问孩子是否“伤心”,老实说,这一系列动作并不能安慰到孩子,相反,却悄悄地离间了父亲跟女儿的关系。
所谓的“伤心”、“宁愿没有这样的爸爸”更多可能是妈妈自己的感受,而非孩子的。就算孩子的确面对父亲有愤怒,但妈妈的一系列插入动作,却显然只是激化和升级了父女间的冲突,而不是缓解。
03
那么,这件事情是否有别的解决办法?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妈妈需要放下“完美养育孩子”的执念。没有孩子是被完美养大的。尽管那个不省心的孩子爸,一陪孩子就把孩子搞哭,可能跟孩子说话也很粗暴,一点儿科学育儿的意识都没有,可是,他终究是孩子他爸,他跟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切隔断的。比起你们家庭关系的融洽度,具体的育儿方法其实没那么重要。
所以,在育儿方面觉悟特别高的好妈妈们,最需要做的一件事,也许是要允许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另一半)暂时跟不上自己的步伐。在为孩子做对一件事、说对一句话之前,先为孩子营造一个更有包容性的家庭氛围更要紧。
第二,遇到具体育儿冲突的时候,多调停,少争对错。仍然以阳阳家的这个事情为例。
阳阳妈看到父女俩对峙的场面后,可以稍微说孩子一两句:东西总是乱扔,确实不应该啊,爸爸说的也没错啊。
然后转过来再对爸爸说:就算东西不整洁,批评两句就好了,把东西全给扔了就是你的不对了。来,阳阳你把东西收好,孩儿她爸,我们出来平静一下。
至此,你就能很顺利地把两个人分开了。
如果为了调剂气氛,你还可以跟两个人开个玩笑:你们父女俩可真行啊,趁着我不在,就大闹天宫了啊。
虽然这样看,妈妈似乎在打圆场,但从保护一家人关系的角度看,这样更合理。最重要的是,妈妈没有参战,反而有效地将冲突降了级。
第三,夫妻之间,千万不要只谈孩子、不谈爱。我们回过头看看阳阳妈对自己丈夫说的那番话:“平日里你顾不上女儿也就算了,你好不容易跟女儿相处一下,还这样又是骂又是扔东西的,这样的爸爸,要来做什么?!我宁愿孩子没有你这样的爸爸。这样下去,我真不知道你会给孩子带去什么样的伤害……”
显然,这是一位很辛苦的妈妈,平日里独自扛下来太多家庭的担子。她对丈夫的这番话,翻译一下也许是这样的:平日我需要你,你却都不在,回来了你还要惹我生气,我要你这样的老公做什么?我宁愿没有你这样的丈夫……
愤怒背后,其实是对丈夫的需要。批评指责背后,其实藏着对丈夫的期待。明明是夫妻感情需要修复了,却拿孩子教育做借口,这才是整个事情的症结所在。
所以,我们还在这里聊什么育儿呢?去跟你的爱人约会吧,去找个机会你们二人独处一番吧,适当地为爱鼓鼓掌也是极好的呀。
想孩子踏实去过他的生活,父母先要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夫妻情感的交流。父母关系和谐了,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孩子才能够放心去过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1、有恐惧心理
平时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亲切温柔,一旦吵架,却是换了副面孔、脸红脖子粗的,这种巨大的转变容易吓着孩子,使他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孩子就会害怕自己的爸爸妈妈,觉得父母和自己平常相处的样子不一样,还会逐渐远离父母。
2、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看着自己的爸妈吵架时,脑子里就会想自己的父母会不会分开,然后不要自己了,怕没人管自己了,可能由此变得特别“粘人”,不容易哄。如果父母吵架频繁,更会使孩子整日担惊受怕,容易留下心理阴影,或者造成安全感极度匮乏,影响心理健康。
3、有极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害怕听到父母的吵架声,这样他们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但却无法排解,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有障碍,很容易被激怒,解决问题更倾向于使用暴力。而且这些孩子也会继承父母爱吵架、脾气差的性格,这对于他们未来成长是很不利的。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后怎么引导孩子
1、为孩子解释清楚大人吵架这件事
这时候要对他解释:刚刚吵架过程中,哪件事情是对的?哪些事件是错的?而不是讨论爸爸妈妈的过错。借此避免人的思绪跟感觉,混杂在问题中,可以让当事人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理清事件的过程,认识自己的处境或问题。
父母记住一定要诚恳的向孩子解释吵架的原因,详细解释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孩子了解吵架的本质,不被吵架的表象所吓到。
2、帮助孩子纾解情绪
看到父母吵架,孩子会感到害怕、无助等,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看到刚才爸爸妈妈吵架,你是不是感到很害怕,或者刚才爸爸妈妈吵架,让你难过了,你有什么要说的吗?可以把吵架的原因简单告诉孩子。如果孩子很小,言语安慰下,多多抱抱他。
3、善后,防止孩子效仿
父母吵架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一定要告诉孩子,吵架这件事是不对的。吵架,是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不良方式,它不仅伤害彼此,还伤害了周围的人。如果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就会模仿大人,养成不好的情绪宣泄方式。
孩子们的争吵,有时真的是妈妈“想多了”
其实,这位网友妈妈遇到的问题很正常,当然,她的处理方式确实有欠妥当。对于一般性格的孩子来说,发生争吵、矛盾并不是大事,孩子忘性大,吵过之后也不会再有多余计较。
之所以觉得事情不可收拾,是妈妈们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总觉得一家人就要和气,哥哥必须照顾弟弟,这样的场景才是正常现象。
因此,妈妈看到孩子产生矛盾,第一件事就是制止他们的争吵。可是有时候妈妈出面,事情虽然得到一时的解决,不过无法避免下一次冲突。孩子陪伴成长的时间这么久,不可能不让妈妈操心。于是在一次次的矛盾中,妈妈总会首先控制局面,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学不会独立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其他负面影响。
妈妈总是介入孩子间的争斗,会产生以下消极影响1、 使孩子陷入权利争斗
孩子都希望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在争吵中一方占优势,另一个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本来两个孩子打打闹闹,争抢一会就没事了。
而妈妈一旦介入,两人反而开始表现起来,你不给我玩具,我就偏要抢,一来二去,看似是妈妈阻止了两人的争吵,实际上是加大了两人的矛盾。
大人间的相处不也是如此吗?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走在路上撞了一下,就开始针锋相对。本来两人瞪几眼就没事,群众一围观,大喊“打一架、打一架”,两人还真就莫名其妙地打起来了。
看热闹的人中,又有人开始劝两人分开,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沉浸在打斗里,就算为了面子也很难收手。其实,如果没人观战,两人根本不至于打得不可收拾。
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是,只要两人没有大冲突,看对方不顺眼也是暂时的,两人也未必真的能吵起来。可是妈妈一干涉,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是占理的那一方,这样才能得到妈妈的关注。
妈妈会觉得“这娃真可怜,怎么总是被欺负”。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是妈妈介入才把事情闹大的。
2、 孩子慢慢变得更糟糕
妈妈看到老大和老二争吵,即使是老二先不对,妈妈也会教训老大说:“你该学会谦让的”,这种话容易引起孩子心里不平衡。
每个孩子都想要被关爱,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孩子间的感情,说出谦让之类的话,这完全没必要。
教育孩子至少要做到公平,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对年龄小的多一些包容,这是可行的。不过这并非没有原则,妈妈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把握不好度反而会形成反效果。
让孩子谦让,孩子就偏不,还会变本加厉地欺负老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在外对待别人也会用这种态度,这样他真的就成了一个糟糕的人。
既然不能简单粗暴的制止孩子,那么当孩子间的矛盾产生时,怎么做才能有效处理问题呢?1、 信任孩子:原本孩子是可自己解决的
大人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就有处理事情的能力,都是在生活源源不断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于不到1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发育还不成熟,如果和同伴产生矛盾,这时候妈妈可以用玩具,或者搞怪的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这种方法效果作用明显。
如果家里的孩子已经超过1岁半,发生矛盾时,孩子没有急着寻求帮助,妈妈可以先观察情况,等到孩子实在不能解决问题,再进行干涉。
如果孩子开口了,妈妈可以带着孩子解决问题,不要为孩子做主。先询问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再商量着找解决办法。
2、 接纳冲突
妈妈要把孩子争吵看成一件合理的事,这不是要妈妈们坐视不理,而是学会客观理性对待。本来谁看到吵架,都会心情烦躁,这时候妈妈千万要稳定好情绪,不要看到苗头不对就冲过去,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学会接纳冲突,淡定应对突发状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3、 鼓励和陪伴老大
家里最小的孩子总是更受宠,这并不是父母刻意偏心,而是习惯对年龄小的孩子多关注。二孩出生后,父母的关心转移,这时候老大难免会觉得难过。
父母要对孩子的内心想法多关注,不要给孩子造成“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局面。这样老大会把不满转移到老二身上,兄弟间的感情自然不会很好。多鼓励和陪伴老大,才是维护家庭稳定的正确做法。
大宝总打老二,其实有时候不一定是为了“争宠”,说到底,大多数情况还是妈妈的情绪出了问题,教育方式不对。
要做到不偏不倚,才是维护两人稳定关系的根本。不要过多介入孩子的世界,让他们自由成长,让他们自己成长、成熟,才是最好的教育态度。
柠檬发现,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但这种不同的想法,同时在孩子的面前出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下面柠檬就先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表达这种情况:
妈妈在教育兰兰时更偏向严格的教育方式,要求兰兰做事时往往比较严肃,而爸爸却不这么认为,就说到了饭点,大家都坐下准备吃饭,唯独兰兰还在客厅看电视,妈妈马上喊兰兰过来吃饭,兰兰没有理睬妈妈,又叫了几句语气能听出来比较凶了,不过孩子还是没反应。后面爸爸也催了几声,兰兰答应了马上来,但没有任何行动,于是爸爸无奈的说,饭还热着呢,让她先看吧,我过会端过去喂她。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夫妻两个教育理念不一致,而且,也观察到兰兰对于妈妈,多是回避的态度,甚至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给爸爸。
妈妈在孩子面前越来越没有权威,就算自己说的是对的,她大多数还是会再问爸爸的意见。
这其实在很多家庭里都有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随着父母意见的不统一,孩子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首先给大家展示一个数据,一个研究机构通过对168名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发现,其犯罪原因与父母教育意见分歧有关的有23人,高达113%。
也就是说: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总是相互“拆台”,孩子迟早会为这种行为买单。
其次,这种相互拆台的情况可能导致以下这三种问题:
第一、父母逐渐失去威信
母亲长远角度打算,扮演黑脸角色,对孩子要求比较多、比较严;父亲扮演白脸角色,顺着或者纵着孩子。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跟谁亲近?而那个以严格为主的母亲如果得不到家里其他人的支持,长此以往,亲子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时不时爆发一下,那谁还有精力去好好处理呢?
第二、孩子极易“墙头草”
孩子正处于了解世界的年龄阶段,在分辨能力上还不是特别清晰,一会跟着爸爸的路子走,一会又看到爸爸和妈妈吵架,于是转变跟着妈妈的节奏走,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养成左右摇摆的状态。
第三、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才争吵的!
夫妻关系和睦才能给孩子一个美满的、和谐的家庭氛围,但如果总是你争我吵,孩子第一反应就会是又为了我争吵,那如果没有我的话,是不是他们就不用争吵了。给孩子留下的阴影则多会以:焦虑、不安、自责、自卑为主。
所以在就教育孩子时,父母在孩子面前拆对方台的这件事上,柠檬向各位家长建议: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统一态度。
就算你当下有不同的观点,也应该在事后私下与对方沟通,提出自己不同的教育观点,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当场反驳。
不是好妈妈。我也经常跟我妈吵架。。我都被她气伤了。天天精神虐待我。举个例子吧。她说:你去跳楼。我谅你xxx不敢跳。你去跳啊。你去跳啊。我气哭了。我就爬到窗口,因为我真受不了。我真想跳下去得了。她拽着我抖了2下。又把我拽回来,我回来了。她又开始骂人:你去跳啊。你去跳楼啊。你去跳了,你死了得了。我受不了,我就又跑到窗口想跳下去,她又把我拽回来。又开始骂人:你去跳楼啊。你去跳啊。反复几次,谁受得了这么纠结的人?我有时候真的不想在家里呆了。。就因为辞去工作的事情就这样,我觉得我妈是个相当势利的人。而且相当偏激。。她说你坐在家里不接触社会,天天啃老,而我只在家里坐了2个礼拜,她就开始受不了了。。而且我工作和我不工作她反应截然不一样的,一样的我。一样的脾气,一样的事她处理事情就是不一样、而且找茬跟我吵架。我真被她给逼疯了。而且一吵架什么话都说的出口,什么智力低下啊,什么无能啊。什么没用啊。还说我们家变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你。。。。说的好像世界末日一样、、、我辞职的原因是因为被别人欺负,做的不开心。她连这个都要说:说你当时不会撕掉别人的钱啊。你不会跟人家打啊。你就是没用,你就是废物。我气得真想走掉。她又把我拽回来。我感觉就是折磨。。。。。。。。。。。。。。。。。。。。。。。。。。。。。。。。。。。。。。。。。。。。。。。。。。。。。。。。。。。。。。。。。。。。。。。。。。。。。。。。。。。。。。。。。。。。。。。。 真的活的没意思了,有什么意思。
常说夫妻吵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但真正在气头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吵架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谈判表现,也是用来确定自己的人际边界的行为表现,通过宣泄情绪来捍卫自己的界限和原先的观点。
01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做到这四点才能不影响亲子关系
第一点:让孩子知道爸妈吵了架
许多家长认为故意对孩子隐瞒吵架,可以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家长着实低估了孩子对家长的表情、语气、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了解。
也或许是家长低估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承受能力。孩子具有洞察家庭成员生活习惯的能力。在家长因为某事产生分歧起小争执时,可以尝试大方告诉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和情绪变化,至于争吵过程中会出现的敏感话题和词语,家长还是要尽量克制,否则孩子有样学样就不好了。

第二点:让孩子当起小裁判
清官难判家务事,当家长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这时候两个人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怒火中的情绪冲昏了头,甚至各执一词来贬低对方或者翻旧账来一笔一笔算谁对谁错,相互看不顺眼,拒绝道歉。
孩子接受到家庭矛盾的第一反应就是惴惴不安的眼神,可以看出孩子的焦虑和无能为力。这时父母可以尝试压低怒火,温柔的让孩子当起小裁判,问孩子刚刚爸爸妈妈谁错了,孩子会公平公正的对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孩子不敢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大胆的说不要有所顾忌,最后父母谁错了就给另一方赔礼道歉,这样不仅缓解了争吵的尴尬,又可以其乐融融了。

第三点:让孩子知道父母吵架并不是他的原因
孩子对于家庭绝对的信任,也较为敏感,从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越小越容易有个人中心倾向。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父母争吵,会下意识地认为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受到他的影响。
从而出现父母开心他就开心,父母争吵他就会害怕,焦虑的表现,甚至希望自己乖让父母关系好起来。父母争吵和孩子无关,这时候,家长需要非常明确地表态,让孩子明白,吵架的原因和他没关系。
这时孩子才会放下心里的包袱,而不再害怕,家长也要见好就收不要一直揪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争吵毕竟也对夫妻感情有一定的影响,建立好的家庭氛围才是家庭幸福的标准。

第四点:记得安抚好孩子
父母吵架之后,要记得安抚孩子,抱抱他并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解决好,然后向孩子道歉不小心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永远爱他的,并让孩子无比安心地觉得刚刚发生的事只是个意外,他的家还在,父母亲也还都爱着他。
多陪伴孩子一些,等孩子长大了也不粘着父母了,多给孩子一个拥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不安,多给孩子一些安抚,让孩子感知来自父母的爱来自家庭的温暖。

同住一个屋檐下,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当意见发生分歧时,都要注意维护家庭团结的方式方法:
双方在发泄完后都应该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学会倾听各自的想法,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希望对方原谅自己刚刚发泄方式的不对,这样尽可能避免一场“恶战”。
吵架多是两个人在气头上又互不相让造成的结果,一直僵持着等着对方妥协来结束战争,恰恰对方也是这样为了面子,于是相互板着脸,不仅仅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更涉及到了孩子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