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海南保亭黎族苗族习俗资料?

谁有海南保亭黎族苗族习俗资料?,第1张

黎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家青年男女欢乐的节日。每年三月三人这一天,美孚男女青年盛装打扮,跳起打竹…… 黎族船形屋和竹竿舞[图]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 黎族跳竹竿 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 好看的黎苗婚礼 到达水满村,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村里的小广场上到处站着人,有苗族的,有黎族的,其中一…… 黎族的“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 苗族风情 苗年&nb…… 黎家婚礼喜“逗娘” 从早晨出发,她们爬山涉水,走到新郎的村寨时,夜幕已经降临。这时,“逗娘”就开始了。…… 苗家姐妹节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居住在五指山市和保亭县交界处的陡水河畔苗家村寨姑娘们…… 正月十五换花节 是琼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大盛会,换花节原是琼山物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 苗族习俗 历史 苗族同黎族拥有共同的祖先--东部、南部的蚩尤各氏族部落,被黄帝、…… “清明节”与“菠菠稞” “清明节与“菠菠稞” 清明节,是全国性的一个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 龙舟节 又叫端阳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 三亚黎族风情 黎族,有111万余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保亭、…… 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 古万洲婚姻习俗 古万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万宁。古万洲的婚姻习俗很有讲究,从订到结婚要以历几个比较复杂…… 三亚民俗文化 三亚市聚集着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常住人口约48万(城区人口约13万),其中黎…… 海南黎族风情 黎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万。…… 黎族的“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 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 海南“军话”地区婚嫁习俗 海南岛讲军话地区较广,包括三亚市、昌江、儋州、东方、临高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人口达五…… 文昌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

1、三月三节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

2、元宵换花节

据海南省民俗专家介绍,“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

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

换花节原是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海南国际椰子节

海口有“椰子街”并开办椰子灯会;在椰子之乡文昌县品尝鲜美椰子;在通什市,黎族和苗族将过他们盛大的狂欢节"三月三",可观看到黎族、苗族人民的婚俗和祭祖典礼;三亚有"国际龙舟赛"和"民间武术比赛"。 

节庆旅游日程 下午三亚国际饭店集中,住国际饭店。 参加开幕式,游览椰子街,观看椰子市灯笼展示。住国际饭店。 到椰子县文昌尝椰子,参加三月三黎、苗族通什市联欢和婚礼仪式,以及向祖先献祭。

4、海南岛欢乐节

海南岛欢乐节,由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省性旅游节庆,每年11月举行。作为新策划的旅游节庆活动,该节的特点是“旅游搭台,唱旅游戏”。欢乐节在全省旅游市县举行,各地不同特色的活动,让游客可以有多样的选择。欢乐节强调欢乐性和参与性。

5、万宁文灯节

在万宁市,放文灯是盛行已久的民间娱乐习俗,在兴隆景区,凡逢节日、庆典或大型活动,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来乞求保佑。在首届中国青年欢乐节暨第五届海南岛欢乐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万宁兴隆旅游区变成了天上灯市,在兴隆康乐文化广场上,人们齐聚一起共放文灯,放飞心愿。

万宁文灯节是欢乐节的重头戏之一。本届文灯节活动突出“青春欢乐喜洋洋,万宁文灯呈吉祥”的主题,把浓郁的海南文灯文化、黎苗族文化、万州美食文化、温泉文化与在兴隆地区21个国家归国华侨的异域文化、风情相互交融。

《海南岛志》亦曰:“岛之东西部,婚俗各有不同。(西部女子)及至十五六,男家再备具酒肉、金钱送女家,谓之‘押命’,或谓‘出槟榔’。是日,男女家均大宴宾客。又有所谓出新妇者,有男家请亲属妇女盛装往贺女家,女艳妆出,奉槟榔、蒌几袋。男家亲戚受槟榔,给封包一二元,谓之‘押彩’……至其东部诸地之婚嫁,男女两方凭媒说合后,即行出槟榔礼,与西部同,独无出新妇礼。”

可见,在黎族人民婚姻过程中,槟榔已经变成了聘礼的海南地方性语词的重要来源,这一过程是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汉民族婚姻文化的结果。起初,在订婚、婚礼诸有关过程中,槟榔的用量都比较大,“动以千万计”,后来槟榔有的逐渐省用,不一定要千万才可,甚至有的根本不用,槟榔只具备有象征意义罢了。

槟榔虽然只是海南黎族地区的一种热带作物,但却成为诸多诗文描述的对象,前述愈益期《与韩康伯笺》等文笔都很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除此之外,汉族诗人苏轼、朱熹等都有以槟榔为题材的优美诗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种养槟榔的黎族人民更是有很多民间文学作品流传下来,为文学园地再添光彩,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黎族的重要参考。

苏轼《食槟榔》诗曰:“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上有重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披紫凤卵,雨暗苍龙乳。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着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谷勇亦贾。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皆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奈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不仅用生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槟榔的生长性状,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他自身吃槟榔的情形和感受。此诗可以和朱子诗句对照理解。宋代大思想家朱熹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叶囊知有用,茗盌讵能同。捐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土非中。”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见朱子最初吃槟榔的感受,他甚至还很清楚槟榔的药用价值,由此可见南宋时槟榔已逐渐为广大的南方汉族知识分子所认识。

在槟榔诗文中,还应该提到的就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又以民歌为最多,兹节录两节:“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男重烟筒女槟榔,烟筒槟榔交游广。上村下寨情理重,烟丝槟榔大家尝。”槟榔成为一种文学题材是和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东坡先生被谪海南,多与黎族人士交游,槟榔成为他笔下的描述自是当然。朱子为一代圣贤,以槟榔入诗,亦可算贯彻了他“以文入诗”的主张。有两位作为榜样,后人再作许多槟榔诗文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有关槟榔的诗文流传下来,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黎族的槟榔文化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

 槟榔作为一种实物,在黎族人民观念中成了一种象征,展示了黎族人民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礼仪的表现,具有维护社区内部稳定的功效。

首先要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带好户口本身份证,拍照在民政局拍就可以,费用全加起来不会超过50块,转户籍是不可能的,结婚要等15年以后才可以把你老婆的户籍转到上海,如果是人才引进就很快 。。。可以先办居住证 等15 年满后再转 社保一切都一样。。

主要是海南有些人有种族歧视,觉得黎族的女生都是花心、会花钱之类的,觉得黎族男生都是会喝酒,然后喝完酒打老婆什么的。其实这些都是片面观点,首先不能全部否定的说黎族的女生都是花心的,只能说只有一小部分,再说了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否定全部人呢?还有就是黎族的文化本来就是那种有客人来到家里面就要给他们喝酒,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尊重,所以黎族的男生世世代代基本都会喝酒,这是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的了,再说了不能因为一个黎族男生做的事情而否定全部人。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是真的喜欢黎族的男生或者女生,就根本不会担心为什么不能娶她做老婆/为什么不能嫁给他之类的问题,足够相爱,你就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纠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38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