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纸婚书开始,带你了解各个时期结婚证中的吉祥图案

由一纸婚书开始,带你了解各个时期结婚证中的吉祥图案,第1张

婚姻是合两姓之好,缔结美满姻缘的体现。 而婚书不仅是确立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文书,也是时代发展中社会礼法秩序演变的表现。 至今可考的婚书据《敦煌宝藏》记载,男方礼请的婚书称“通婚书”,女家许诺的称“答婚书”。婚书一旦缔结,男女二人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拥有了合法的婚姻关系。

婚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确立的媒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媒证,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原始社会,每年仲春时节,即阴阳交通之时,人们会对求嗣的大地母神和生育神—高楳,在郊外对其进行祭拜。这种习俗后逐渐演化为春游,而高楳在这里是便是人们精神层次的媒证。

“高楳之祀”是对婚姻神的一种祈祷,而婚书则在现实中起到凭证的作用 。婚书,是由政府制定颁发的婚混文书,有“官制婚书”、许婚契约'、“定帖”、“合挥”等称呼 。使用“结婚证书”的名称,则是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婚礼仪式书在十三世纪就已经流行于英格兰的基督教会仪式中,随着西方传教士不断东进,中国信教教徒增多,受到传教士鼓励中国教徒遵从上帝的旨意到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的影响。具有近代婚姻法制性和契约性的新式婚姻不断被人接受,“结婚证书”产生。

建国初期,婚书上多使用“结婚证"或"结婚证书”字样。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规定“凡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即发给结婚证"。自1955年之后,国家颁发的婚姻法律文书上便开始统一使用“结婚证”三字。

图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婚书中的吉祥图案,即是那些婚姻中被给予祈福、求子等美好意愿的装饰艺术样式。

明清以前,婚书颇似文书,多为两页折页,没有太多的图案设计。在结婚证书出现之前,“官制婚书”就已出现,民国时期的婚书主要分为传统与受西式文化影响而设计的西式婚书。

太平天国的“合挥

太平天国的“合挥”,所谓“合挥”就是男女结婚证。“合挥”一式两份,“合挥”二字写在两份接缝处的中央,政府主管存一份,结婚人存一份,以备对勘。因其绘有红色龙凤图案,民间也称“龙凤批”或“龙凤合挥”。现存太平天国“合挥”实物只有两张,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民国时期的婚书

民国时期的婚书,除吉祥图案外,开始出现龙风阁、五色旗,与孙中山先生头像、国民党党旗等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符号。

建国初期的婚书

建国初,结婚证书图案大部分沿用了民国时期的设计,但同时也出现了五星红旗、五角星、毛主席头像、天安门、齿轮麦穗、国徽和党徽等新中国的象征。

婚书的基础色调“中国红”可谓婚书的主流色调。题材内容上,主要涉及人物神祗、祥瑞神兽、花舟果木、文字符号几类。可以说婚书上的吉祥图案无处不在,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选用也反映着时代的滚滚发展。

对称式

对称性是结婚证书中常见的图案布局样式。有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斜面对称、多重对称、斜面对称的构图样式,边框图案常为偶数组合,如“双鱼”、“双雀”、“双喜”,等图案都是双数,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

团花式

团花的主要特征是构图讲究方圆,图案形状圆润饱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如“蝶戏牡丹”和“蜜蜂采花”等图案求子的体现;糊蝶,双喜等图案是取谐音寓意“圆满”,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对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婚姻生活的憧憬。

簇花式

由不同季节的花卉图案组合而成,称之为簇花图或四季采花图。四季之花将不同季节中的寓意赋予在图案中,如春之希望、夏之活力、秋之丰收、冬之内敛,四季之花放于图中,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文化相互交融。无论婚书还是婚礼中的吉祥图案也已逐渐被弱化,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婚书中的吉祥图案会被更多的人认识,红叶之盟也会深入人心。

一纸婚书,也是两姓联姻、良缘永结的见证,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如下: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一:

“宜家宜室”出现最频繁,“相敬如宾”次之!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二:

喜今日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三: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四: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五: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六: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七:

盖闻梁鸿择配,惟有孟贤;韩姞相攸,莫如韩乐;泰山之竹,结箨在乎山阿;南国之桃,蒉实美其家室。兹因章炳麟君与汤国梨女士,于民国二年六月十五日举行婚礼,媒妁既具,伉俪已成;惟诗礼之无愆,乃德容之并茂。

元培忝执牛耳,亲莅鸳鸯,袗以齐言,申之信誓:佳偶立名故曰配;邦媛取义是曰援;所愿文章黼黻,尽尔经纶;玉佩琼琚,振其辞采;卷耳易得,官人不外乎周行;松柏后凋,贞干无移于寒岁。

民国时期结婚证词八: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古代结婚的时候婚书就是一张纸,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结婚证,而他们的婚书上也是较复杂的,要算好两个人的八字,还要签上各种人的名字。

古时候的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虽然差不多,但是内容可是多多了:

一般使用红纸墨书,还包括求婚帖、允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等等品种,上面要写男女双方的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甚至还有父母、祖父母、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所谓婚书,现在叫结婚证,是人们结婚时所订立的文书。民间婚书起源于唐代,而后各个朝代均有所变化。

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其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其精美的绘画,秀气的书法,浪漫的誓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的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婚书一般由新郎的父亲书写,将一张大红纸折成若干竖行(以双为宜),以12行写就,暗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的深刻寓意。如果父亲不在了的话,可以选择不写落款,或者只写上母亲的姓名。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结婚证书与诗经有关如下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既寓意吉祥,又古朴优雅,既表达了美好祝福,又彰显了传统文化,完美诠释了结婚证作为“法律文书”和“情感归属”的双重属性。

意思是:既然这么恩爱就去开结婚证吧。

出自:《民国婚书》

原文:“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释义:不同姓氏的两家联姻,在一起缔结婚约,结成良缘,是得称的匹配,桃花盛开之际,正宜婚嫁(此处引自诗经),预料将来一定子孙像瓜蔓延绵,子子孙孙世代昌盛(见自诗经:绵),将白头到老的约定,书写于纸上,像红叶题诗一样的天赐良缘,记载于鸳鸯谱上,此证。

扩展资料:

婚书是中国古代男女双方结婚时的文约,最早起源于唐代。婚书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名称、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以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等等。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

旧时的婚书又称“鸳书”“八字帖”等,一般用描金鸾凤金纸,依照男左女右的次序,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封面有“天作地和、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古语,一式两份,选择吉日请媒人送达,以为婚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8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