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汉服有哪些特征?汉服和“汉元素”服装,谁才是正统汉服?

不同朝代的汉服有哪些特征?汉服和“汉元素”服装,谁才是正统汉服?,第1张

不同的朝代,汉服的特征也不同,可以发现汉服和汉元素服装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而人们对汉服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在汉服界有一个问题,是得不到大家共识的,到底谁才是正统的汉服,而现在市面上主要的汉服有三类,有传统的汉服,还有改良的汉服以及汉元素的汉服。从这些方面是没有办法判定谁才是正统的汉服,可以发现服装的交领款式会有所不同或者是裙子的长短有所不同,以及后来的大幅度敞开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汉服跟一些有汉元素的服装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一些有汉元素的服装,从严格方面来讲并不能够当做汉服,只是会有一些感觉效果或者是一些元素,这类汉服就叫做汉元素的汉服。

一些改良的汉服也是不能够被当做传统的汉服,在人们的生活中,一般这种服装是不被使用的,所以肯定会有产销和营销方面的区别,只要明确标识不会直接冠名就可以了。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汉服与古装的一些区别,古装是由我们古代元素的一些服装从影视服装以及演出服装方面都会有一些不同而在历史上这并非是一种正装的存在,所以古装也不一定是汉服。

在影视服装方面的设计可以发现臆,造的成分是比较多的,所以真正的汉服还需要考证,这些方面都是比较严谨的,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摄影爱好者,在穿汉服的时候,正规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现在的汉服种类比较多,通过人们的改造可以发现很多服装的原型搭配都会有一些变动,主要是现在人们的审美有所变化,在现在的审美上面再添加一些元素就可以了。不同时代的服装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汉服的变化也是比较多的。

一、晋制汉服

晋制汉服和其他形制的汉服最大的区别就是晋制汉服的上襦衣摆位置是带有腰襕的,这种腰襕就是衣摆位置带有的一片拼接布料,而普通的汉服上衫是没有腰襕的。

而且大部分的晋制汉服的衣袖要比普通的直袖汉服的衣袖更宽一些,穿在身上能够给人一种仙风道骨比较飘逸的感觉,但是又不会过于夸张。

二、唐制齐胸衫裙

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带有绣花的唐制齐胸衫裙虽然比较好看,但是却没有古典韵味,很多复原款的齐胸衫裙都是纯色或者是只有复原印花装饰的,就比如这套齐胸衫裙,这套衣服只有上衫肩膀位置带有小面积的绣花装饰,而裙摆上则是大面积的印花图案。

三、宋制汉服

大部分宋制汉服的风格都比较清新,因为大部分宋制的款式就十分日常,搭配小清新的配色会更加好看。这套宋制汉服整体都是浅蓝色的搭配,长褙子和褶裙的经典套装,日常穿起来也丝毫没有问题。

四、明制汉服

相对于以上几种形制来说,明制汉服风格要更加端庄大气,在所有的款式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长袄和褶裙或者是马面裙的搭配,因为和短袄相比,长袄穿起来更有大家闺秀的感觉。

穿这种形制的衣服出门,回头率都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非常的优雅端庄,另一方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世家大**一样。

汉服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什么是“汉服”呢?就是古代汉民族所穿的传统服饰。从黄帝时代,自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以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就逐渐消亡了。现在很多人美女外出穿汉服,为了对古代汉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不那些女性汉服吧!看你更喜欢哪个朝代的汉服?

先秦:服饰典雅华美

据传说,上古时期黄帝与大臣胡曹和伯余设计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上衣下裳,上衣如天,用玄色。下裳如地,用**,以此表达对天地的崇拜。尤其是在祭祀天地的时候,黄帝穿着冕冠章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这种仪式被后世继承下来。所以,在《辽史》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

先秦服饰

中国的汉服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在祭祀那一天,黄帝就会穿着,很正式的冕冠章服,祭祀天地。所以,《周礼•天官•内司服》记载:“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素纱。”其中“祎衣、揄狄、阙狄”三种服饰为祭祀时所穿的服装。说明,后世的服饰与黄帝发明的汉服有着很深的渊源。

由于西周时期,礼仪文化制度都非常的完备,周天子对服饰作了改进和严格的规定。比如王后,拥有“六服”,其中“祎衣、揄狄、阙狄”典雅华丽,以翟鸟为花纹为装饰,因此合称“三翟”。“袆衣”为玄色,“揄狄”为青色,“阙狄”赤色。衣服均为蚕丝织成的绫罗绸缎为材料,并以素纱为里衣。当祭祀的时候,王后就会穿着这三种不同的服饰,祭祀不同的祖先。

先秦服饰

除了三种祭祀服饰外,王后还有三件常服,分别为“鞠衣、展衣、褖衣”。其中“鞠衣”色黄,在养蚕时候穿。“展衣”色白,见宾客时穿。“褖衣”色黑,在家与君主相处的时候穿。所以,王后拥有的“六服”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看上去,非常大气上档次。

西周时期“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对于后宫的嫔妃穿着,也有规定。三夫人穿“阙狄”,九嫔穿“鞠衣”,世妇穿“展衣”,御妻穿“褖衣”。卿、大夫的夫人穿“展衣”,元士的夫人穿“褖衣”。公爵的妻子穿“阙狄”,侯伯的妻子穿“揄狄”,子男的夫人穿“阙狄”。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身份高低看服饰就能分辨出来,吕不韦发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大概就是看其穿着与众不同,所以认为他奇货可居。

先秦服饰

关于先秦时期的衣服款式,在《诗经•邶风•绿衣》就有体现:“绿衣黄裳。”这里面的“衣”指上衣,而“裳”指的是裙。如果,衣裳连在一起的叫作“深衣”。西周时期的“六服”与黄帝时期的上衣下裳不同,西周时期的冕服是相连的,不分衣和裳,素纱上下相连,称之为“深衣”。当然,春秋时期服饰已经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了,当时有两种款式,一种是“上衣下裳”衣裳不相连,另外一种是“深衣”是相连的。

从《诗经》可知,春秋时期有人穿“上衣下裳”,就是分开的那种。上半身穿的为衣,下半身穿的为裳(裙裤)。那么,《诗经》当中的“绿衣黄裳。”又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古代**为正色,代表吉利,所以皇帝的龙袍是**的。而绿色为间色,在古代一般是地位低下的奴婢穿的。古代妇女穿的衣服,正常情况下是同一种颜色,以**为尊贵。如果,是绿衣,黄裳,表示地位颠倒,卑贱之意。所以,不仅仅是男人忌讳绿色,在古代女人也忌讳绿色。

汉朝时期:云英紫裙华丽无比

汉朝女性穿的服饰,是我国汉服最典型的代表,汉服名字的由来,也与汉朝有关。如果没有汉朝,也许今天的汉服,已经是另外一个名字了。由于汉朝继承了先秦文化,刘邦出身平民,他在即位之初,对汉服没有多大的改变,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才有完备的规定。

影视剧当中的汉朝服饰

《后汉书》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剪氂帼,簪珥耳珰垂珠。”汉朝太皇太后、皇太后,进入宗庙祭祀的时候穿的庙服是深衣(衣裳相连)。绀(深青带赤色)上皂下;蚕,青上、缥下(青白色),基本看不见领袖,且领袖边缘都有花纹作为装饰。头上戴有头巾,发簪和耳饰。皇后的庙服和太皇太后、皇太后穿的款式差不多,只是头饰和花纹不一样。皇后需要结发,插步摇,戴发簪和耳饰。

贵人穿蚕服(和周代的鞠衣差不多),纯缥(淡青)上下,深衣。戴有大手结和黑色的玳瑁首饰,又加簪珥。长公主会见客人时也穿蚕服,头上戴步摇,公主也有大手结,皆有簪珥。从公主封君以上都有带绶(一种丝带),以彩色丝带为系腰,由于地位等级不同颜色也不一样。除了祭祀宗庙穿着华丽的衣服,在汉代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的朝服,皆以蚕衣为朝服。

汉代普通女性的穿着和贵族妇女不一样,贵族可以穿绫罗绸缎,但是普通女性则穿布衣(麻布衣服)。汉代女性主要穿袍、襜褕(相连的深衣)、襦(短衣)、裙。日常服饰则为上衣下裙,女子喜欢穿长裙,而上衣很短。

**《云中歌》汉朝服饰

《西京杂记》中载:“赵飞燕为皇后,其娣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上穿衣服,下穿裙子。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赵飞燕曾穿过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也叫“留仙裙”和现在的百褶裙差不多,衣着非常华丽。

据说,汉朝宫廷当中还有一种广袖流仙裙(也许是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估计是太艳丽,一般人也穿不起,后来消失了,成为民间传说。在古装玄幻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中女主角龙葵穿的就是广袖流仙裙,在古代美女穿上它简直就是仙女。所以,赵飞燕跳舞的时候穿上“云英紫裙”,将汉成帝刘骜迷得神魂颠倒。

隋唐时期:慢束罗裙半露胸

由于南北朝继承了汉朝服饰的特点,女性的服饰没怎么改进。且南北朝本来就乱,帝王也没有心思去改变当时的服饰。南北朝的普通女性,日常衣服仍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一般两种款式,一种广袖宽身,另一种窄袖紧身。从《晋书•舆服志》的记载来看:“魏以来皇后蚕服皆以文绣,非古义也,今宜纯服青,以为永制。”所以,皇后还是穿的是汉朝时期的蚕服,只是在衣服上面加上了花纹罢了。

唐朝服饰

隋朝比较短暂,沿袭了前朝旧制。唐朝建立以后,武德四年(622年)开始颁布舆服之令。根据《通典》的记载:“隋制皇后有袆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三妃有褕翟,九嫔有阙翟,美人等有鞠衣,宝林有展衣,采女等有禒衣等。”而唐朝制度规定,皇后的服饰有三种“袆衣、鞠衣、钿钗礼衣”。

唐代女性插画

“袆衣”为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深青织成,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绣有黼纹的朱红色中衣领缘,衣袖前端有皱纹点缀。“鞠衣”为养蚕时候穿的,这个和周朝王后穿的差不多。**罗纱,没有花纹。遮蔽膝盖,前面有大带和革带,乌随衣色,和袆衣相同。“钿钗礼衣”为接见宾客穿的衣服。嵌有十二种钿(珠宝装饰),衣服用杂色没有花纹,加一对佩小绶带,首饰大小花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玉串),又有两博鬓(一种发式)。

皇太子妃的服饰也有三种,分别为:“褕翟、鞠衣、钿钗襢衣”首饰花则减为九树,九钿,有两博鬓。 其实,和皇后穿的款式差不多,只是首饰不一样。

唐代女性服饰

普通女性的日常服饰,大多数以上身穿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此外,唐代女性穿的襦裙装,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裙系在高腰到胸部,或系在腋下,系上丝带,颈部与胸部的肌肤会半露在外边。唐代周濆《逢邻女》诗:“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对当时唐朝女性的服饰,作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为什么说,唐朝女性很开放。就是那是的穿着比较前卫,那些丰腴的年轻女子,常常是穿着丝罗制的齐胸襦裙,用束带系紧,就凸显除了女性那种丰腴之美。而杨贵妃本来是一位体态丰腴的美女,做么穿就更迷人了,所以深受唐玄宗的喜爱。

两宋时期:对襟长衫朴实无华

唐朝灭亡以后,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终归于宋。宋朝对服饰作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后、妃之服,一曰袆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此外,皇太子妃有褕翟、鞠衣。在宋孝宗赵眘乾道年间,定皇后备袆衣、礼衣,妃备褕翟。皇后、妃服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其服与臣下无异。

《水浒传》潘金莲

宋代普通女性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穿长裙,通常还会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褙子(对襟的长衫)。宋代的女性服饰,看上去比较保守,无法突出女性的体态美。唐朝女性穿罗裙,用束带能将女性的身型美展现出来。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女性都穿的是唐朝的襦裙,要么是齐腰的襦裙,要么是高腰襦裙,或者齐胸襦裙。而宋朝对于女性有很多限制,未婚女性不能随便在外露面,所以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

明朝时期:红衫束绸,雅淡朴素

根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所以,元朝灭南宋,入主中原都是依照前朝旧制,没有像清朝那样,对汉人进行“剃发易服”。虽然说元朝没有强制汉人改变自己的服饰。元朝贵族与汉族穿着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元史•舆服志》载:“辫线袄,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褶。”元朝服装属于胡服的一种,袖口很窄,但是款式和汉唐的服饰差不多。

明朝服饰

古代蒙古族普通妇女,以貂鼠为衣,戴皮帽;一般用羊皮衣和毳毡作衣料。元朝贵族受汉文化影响,妇女头上会戴上“罟罟冠”,衣有袍,袍式宽大而长,大袖而在袖口处则较窄。其长曳地,行走时需两奴婢拽着,类乎汉族士人所穿的道服、鹤氅服,行动很不方便。元朝的汉族妇女穿的是襦群,和前朝差不多。

元朝灭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对舆服做了改进。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礼服,为袆衣,深青质,上绣画赤质五彩的翟纹十二等。内衬素纱中单黼领,朱色罗縠缘袖端、衣边及后裾。蔽膝的色同衣色,并用酱色为其上缘,上亦绣画翟纹三等。大带同衣色,革带,足着青袜和金饰的舄。”皇后的常服,为真红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用织金龙凤纹加绣。

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年)对皇后的礼服和常服又作了很大的调整,尤其是衣服的颜色、装饰和首饰有很大的改变,不过大体款式没有变。

明朝服饰

在明朝对普通女性的穿着有很严格的规定,女性身穿礼服只能用紫色,不用金绣。穿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或**。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妇人不能穿浑金衣服及宝石首饰,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不许娼妓用金首饰银镯等。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女性上身穿红衫,下束绸带,款式多样,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直到明朝灭亡。

通过历史上的主要几个朝代来看,从先秦、汉唐到宋元明,汉服最华丽的时期还是汉朝和唐朝。宋朝的女性服饰朴实无华,一般人穿不出那种感觉。明朝服饰雅淡朴素,和宋朝服饰也差不多。所以,大家要穿就穿汉代和唐代的服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美感。

我最喜欢唐朝的服饰,可能是因为看了《武媚娘传奇》觉得里面的衣服非常漂亮,而且特别的有特色,既能展现服饰本身的样子,还能凸显女性的美,可以说是古代最美的服饰了。

唐朝是古代服装最能提现女人魅力的服装之一,当时纺织业也是最发达的,所以很多衣服的款式和样式都特别的多,色彩和图案都呈现出以前没有出现的局面。唐朝服饰色彩非常漂亮,而且服装的图案部分设计主要倾向表现自由。唐朝女子的服装有半袖,衫裙和大袖衫好几种款式,特宽大袖口还曾经成为那个朝代的时尚。

而明朝的服饰就显得比较朴素了,没有明朝那么多的花样和款式,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料子上面秀了几个花样而已。明代的贵族女子一般喜欢穿大红色的袍子,普通女性只会穿一些桃红色、紫绿色等颜色比较淡雅的衣服,平时穿的多一些的就是短袖长裙,腰上需要系上腰带,裙子比较宽不过样式比较多。

宋代的服饰比较贴近唐朝服饰,都非常的漂亮,但是又比唐朝做得更加细致,也可以说,比唐朝的服饰更加适合人类日常穿着,北宋南宋流行的衣服,是衣服史发展的里程碑,主要特点就是修身舒适。宋代朝廷官员的家中,服饰种类比较多,普通百姓的服装也很有特点。朝廷官员的服饰是仿照了唐代,官员家眷的衣服规格和色彩跟随官员的阶级在改变。

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 传承文化: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年轻人通过穿汉服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增强,对汉服文化的兴趣也相应增加。

2 国粹复兴: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文化得到更多的展示和推广,年轻人也更容易接触到汉服文化。

3 穿着体验:穿汉服能够给年轻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古代的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对于当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与古代有所不同的现代年轻人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

4 社交互动:汉服文化不仅可以单独穿着欣赏,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加入汉服文化社群,在社交互动中更好地了解汉服文化、沉浸其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对于汉服文化的知识扩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 汉服的历史和演变过程: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不同朝代汉服的款式也有所变化。可以了解不同朝代汉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汉服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除了穿着欣赏之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汉服文化?这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传承和推广汉服文化。

3 汉服的制作和技艺:汉服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艺和工序,可以了解制作汉服的流程和技巧,进一步了解汉服文化。

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的汉服

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各有不同。

汉代服饰以“直裾、曲裾”为主。

衣服形制有:交领、右衽、胡袖,袖与下摆均有大幅的宽缘。

魏晋

魏晋衣服形制多是交领宽袖,袖口肥大。

上身穿衫袄襦裙,下身为百褶裙。

裙长曳地,上俭下丰。主要制式有晋襦、杂裾。

唐朝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女子多系裙于胸上,衣服的领子也多样化,有圆领、方领、斜领等。

主要形制有:齐胸襦裙、坦领、间色群和破裙。

宋朝不像唐朝那么开放。对襟较多,衣襟部分敞开多以绳带相系,从对襟之间能看到裹衣。

其形制有:宋抹、褙子、宋裤、半臂。

明朝纽扣代替了系绳。

衣服以竖襟、斜襟,立领、圆领为主。

内衣就是主腰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外有云肩、比甲。

裙子结合元朝蒙古族的特点出现了前后像马脸一样倒梯形的“马面裙”。

制式较为多样:立领斜襟和竖襟长或短的袄、衫、纱,披风、霞帔、马面裙、云肩、比甲。

各个朝代因为处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以服装形制也各有不同。

除了领略不同朝代汉服的美,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不同时期的民俗和审美,对历史人文和美学研究都能有所启发。

不同朝代的汉服也都不尽相同,各个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明确的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有严格形制规定;吉服是节日或喜庆场合所穿,形制规定不严格,一般较为华丽;常服则是平常穿着较为正式的服装;便服则是在家居、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所穿的服装。

据古代学者的描述,“汉服”在晋朝时间已经深受异族影响,“全用胡服”,并且遂相承袭:“中国(中原)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属。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中原)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上古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

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且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属传说时代,史书记载未必符合现实,未能确定汉族先民是否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除交领外,西周至战国时期还流行矩领。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这时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带固定,腰带以带钩系结,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袍、襜褕两种。还出现了襦裙。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绕襟袍(曲裾袍)、襜褕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穿上后下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称“三重衣”。

由于袍服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汉代初期,襦裙只作平民日常所穿,贵族一般不会单穿,而要在外加上直裾袍或曲裾袍,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高腰襦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晋末,妇人流行内衣裲裆套在交领襦裙之上。

南北朝时出现衣在裙外、在衣上束上腰带的襦裙,下裙多为间色裙,并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唐代流行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会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出现诃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诃子,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还有去了上襦只穿诃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当时女性礼服。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流行齐胸襦裙。除齐胸襦裙外,这时期的仍有高腰和中腰襦裙,上襦低胸。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 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披帛,又称“披子”,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

宋朝汉族女服以襦裙为主,最常见的是对襟襦裙以及只穿内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对襟上襦穿成交领者。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现褙子。

元朝

元朝时期汉人的服饰也受到了他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的腰线袄。元代后期至明代汉族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明确区分“国服”和“胡服”。

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开始于显眼处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军服中使用较多,礼服、官服则仍然沿用交领及盘领款式,不在显眼处用扣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2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