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翻译成成为的文言文

为翻译成成为的文言文,第1张

1 翻译成文言文

语(yù,yǔ,)yǔ

①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②话;言论。《琵琶行》:“又闻此~重唧唧。”

③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曰:‘唇亡齿寒。’”

告诉。《为学》:“贫者~于富者曰……”

语次谈话之间。

查看详解

文 (wén,)wén

①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

②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

③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④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

⑤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

⑥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身。”

⑦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

⑧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

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

⑩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成语有“繁文缛节”。

查看详解

课 (kè,)kè

①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不用,不试不藏。”

②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农桑。”引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赋,夜~书。”

③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南徐州侨民租。”又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相追寻。”

查看详解

代 (dài,)dài

①代替;取代。《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百司之职役哉。”

②交替;轮流。《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

③朝代。《活板》:“五~时始印五经。”

④世代;父子相传。王维《王右丞集?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将门子。”辨世,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人。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

代耕官吏以俸禄代替耕作,所以称为官受禄为“代耕”。陶渊明《杂诗》:“~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代庖代替厨人做饭,比喻代做他人分内的事。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

查看详解

表 (biǎo)biǎo

①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素。”

②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里潼关路。”

③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

④标记;标志。《察今》:“循~而夜涉。” 又作标记。《察今》:“使人先~澭水。” 又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甚长,而酒酸不售。”

⑤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2 翻译成文言文

三载矣,墓尤寒。难见重颜,君处何方?

尤忆当年,奴年方十八,才貌具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奴心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此间岁月,奴心悦感怀。然,好景不长,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奴父王夫差求婚。然,王怒,不允此婚。奴不能与所爱之人相守,生有何乐?奴终日以泪洗面,食不能咽,终郁结而终,葬于阊门之外。

然,呜泣之声不绝于耳。

何人恸哭?

啊!乃韩重也!重君!重归来兮!奴心喜难耐,终魂从墓出,流涕谓日:“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左顾宛颈而歌曰: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尝暂忘!”

一曲歌毕,歔欷流涕。然,盼君许久得见君颜,怎舍轻离?奴邀其入墓一聚。然,重拒之。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

奴知阴阳相隔,然难舍相聚之机缘。遂劝重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奴言,随奴入墓。奴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展尽欢颜。荏苒时光,重将离,奴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遂离去。

然,某日,忽闻重在墓外哭诉。源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脱走至奴处。

奴闻其言,遂曰:“无忧,今归白王。”

奴至王寝,王正妆梳,忽见奴,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

奴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牲币,诣家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家,愿勿推治。”

母闻之,出而抱之,奴如烟然,散去。

3 文言文"为"的翻译

1)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先使一说自为(为:作,写)一说

4 “为”:怎么翻译(文言文)

(1) 「为」字从「爪」役「象」,象形。

下部的「象」因为地方太小,写得和「象」不太像。为(2) 假借为“伪”。

做,作,干,搞 [do;act;make]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子为不知,我将不坠。

——《左传·定公十二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

——《管子·心术上》为,施也。又,成也。

——《广雅》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为之难。

——《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人之为学。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为之者较少。

——蔡元培《图画》(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4) 制作;创作 [make;pose]造作,为也。

——《尔雅》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

注:“为,作也。”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墨子·节用上》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应声便为诗。

——《世说新语·文学》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唐·柳宗元《游黄溪记》(5) 治理 [administer]为,治也。

——《小尔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诸葛瑾为 豫州。

——《世说新语·排调》(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7) 变成,成为 [bee]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而改为入。

——宋· 洪迈《容斋续笔》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气,以厘奸为己任。――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8) 又如:由徒为师(9) 是 [be]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谓为三横。

——蔡元培《图画》(10) 又如:十尺为一丈(11) 学习,研究 [study]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12) 种植;营作 [plant]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

——《战国策》(13) 设置;建立 [establish]。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14) 使 [let]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15) 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为汝多智。

——《列子·汤问》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6) 演奏 [play]。如:为乐(奏乐;作乐)〈名〉 姓词性变化为 wéi〈介〉(1) 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为予群从所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为操所先。——《资治通鉴》悉为逆据。

——《广东军务记》(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3) 于,在 [in]——表示时间或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

——《淮南子》为 wéi(1) 和 [and]——表示并列关系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

——《战国策》(2) 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3) 如,若 [if]——表示假设关系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4) 或,抑 [or]——表示选择关系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

——《诗·周颂·思文》疏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为 wéi〈助〉(1) 的,之 [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后汉书》(2) 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

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

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为 wéi(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何乐而不为(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为 wéi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相为应答。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

试译了两段,看看能用不?能用再试最后一段。

君子之道,兼济天下;济世之行,始于修身。

立学、明意、正心,而后修身。

立学者,四知之要也,是以无学不可明教诲,无况可为或不可为乎?无学而无谓修身或兼济。然,立学之不易可知矣。非人云亦云,乃格物知致耳。如切如磋,谓之也。学者,乃复察万物,九思而萦回,非怀浩瀚于胸,纳云海于眼不可得一善。终于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不可欣然而足一得也。

明意者,尤言慎独而不自欺。群居如此,独处也亦然;于中如此,形于外也亦然,慎独,君子之修也,所谓唯 “诚”。独也慎,是正身而无愧于天地,无前无后,皆自肺腑,如手之于我,足之于我,坦然自若,实而不虚,非外使然,亦非世之规约。非独不能现其真性,自古而今,道貌岸然而祸世之伪君子不在少也。而明意者,纳百川而波澜不惊,容日月星辰而静默不语也。

6 推荐一个中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在线翻译

没有这样的在线翻译网站。

流行语翻译成文言文的句子:

1、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2、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3、你这么吊,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4、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5、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6、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7、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家安得有此事。

8、我的膝盖中了一箭

翻译:流年不利,飞矢中膝。

9、备胎

翻译:章台之柳,已折他人;玄都之花,未改前度。

10、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翻译:我执子手,子挈资斧。

7 “为”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翻译

(一)“为”字动词的用法:

1、“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用法: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⑥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用法:可译为“变成”“成为”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为”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为”字表判断词的用法: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为”字介词的用法:

1、“为”字表被动的用法: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为”字介绍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译为“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为”字表代替的用法: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为”字介绍涉及的对象对的用法: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为”字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的用法:“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分类: 教育/科学 >> 外语学习

问题描述:

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美丽善良,温柔娴静,但矜持的个性和淑女规范使她将自己的感情深藏不露,直等到最后彬格莱向她求婚。他们的结合完全合乎“仪式”,是资产阶级“自由选择”、“有爱情”的婚姻的“典范”。

班府的丽迪雅由于深受母亲的宠爱,很小就步入了社交界,她生性轻率,天生有些不知天高地后,遗传了母亲的漂亮,也继承了母亲的愚蠢和虚荣,受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军官韦翰的风度翩翩所迷惑,一时感情冲动,跟着他私奔而去, 但婚后彼此用情不专。韦翰对丽迪雅不久便情淡爱弛,常去伦敦或巴斯寻欢作乐,而丽迪雅虽顾全了婚后应有的名誉却依然热衷于美少年和跳舞。生活上二人挥霍成性,入不敷出,为寻租金便宜的房子四处迁徙。他们的婚姻没有建立在相互尊敬和爱怜的基础上。在此,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卢府的大**夏绿蒂·卢卡斯与丽迪雅相反,是个极为现实与理性的人。年已二十六七,但因长的不标致又没有什么财产,所以依然待字闺中。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及她不理想的外貌促使她去选择了一个有点财产但没有爱情的婚姻。

果说夏绿蒂是个听天由命,能干而又善良的妻子,那么,伊丽莎白就是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作者把一切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伊丽莎白身上。作者在书中着重描写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他们的婚姻是作者心目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当达西把傲慢收起,伊丽莎白消除了偏见。他们两个相互间产生了诚挚的爱情,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婚缘。简·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再次强调:幸福美满的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作者赞美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世人树立了一个美满姻缘的榜样。

解析:

Mr Bent's eldest daughter, a beautiful kind, gentle appearance But she reserved personality and the ladies will regulate their feelings was laying low, always wait until the last Bingelai asked her to marry him Their ing together is pletely in line with the "ceremony" bourgeois "freedom of choice", "love" marriage "model" Banff's mother, Lidiya well as the popular little, entered the Shejiaojie, she naturally lightly Some days I wonder Heights born after the mother's beautiful geic, inherited from the mother's stupid and vanity, I had noted earlier, Hann patible with the elegance of the officers were confused, 1:00 emotional outburst, and eloped with him and left The experience of marriage but not with each other professionals Hann short of Lidiya love tense situation soon, Kiribati for pleasure trips to London, Although the marriage should be consistent and Lidiya's reputation is still keen on US adolescents and dance They spend their lives bee, insolvent, and to find cheaper rent a house elsewhere Their marriage is not built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and filled to the brim with affection Here, the author clearly shows their views : No love is not a happy marriage Lu government They're just spoiled Charlotte Lucas and Lidiya contrary, it is extremely practical and rational men Has usually, but not long-makers have not made any property, remains to be married Social statu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her appearance she was not the ideal choice bit of property but not a love marriage Bush said Charlotte is a fatalistic, petent and good-hearted wife, then Elizabeth is a typical woma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resistance, the authors put all our hopes and dreams are pinned on Elizabeth body In the book, the author describes how the focus on Elizabeth and Darcy's marriage, the marriage is the most successful author in mind The ideal marriag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When the arrogant Darcy put away Elizabeth elimination of prejudice Beeen the o of them have a sincere love and eventually formed a happy marriage tie Elizabeth and Darcy in Jane Austen through marriage, stressed again : happy marriage must be based on love, based on the "Love must not be married" Darcy and Elizabeth authors praise the marriage of the world set a good example of the marriage

 没有历史诗歌的撼人心魄,没有惊卷大海的风波逆转,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绵长深远。下面是我带来的简单英语短诗带翻译,欢迎阅读!

简单英语短诗带翻译精选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Norton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Is the burden of my song

 Love that is too hot and strong

 Burneth soon to waste

 Still, I would not have thee cold,

 Not too backward, nor too bold;

 Love that lasteth till ‘tis old

 Fadeth not in haste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Is the burden of my song

 If thou lovest me too much,

 It will not prove as true as touch;

 Love me little, more than such,

 For I fear the end

 I am with little well content,

 And a little from thee sent

 Is enough, with true intent

 To be steadfast friend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Is the burden of my song

 Say thou lov‘st me while thou live;

 I to thee my love will give,

 Never dreaming to deceive

 Whiles that life endures

 Nay, and after death, in sooth,

 I to thee will keep my truth,

 As now, when in my May of youth;

 This my love assures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Is the burden of my song

 Constant love is moderate ever,

 And it will through life persever;

 Give me that, with true endeavor

 I will it restore

 A suit of durance let it be,

 For all weathers that for me,

 For the land or for the sea,

 Lasting evermore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Is the burden of my song

 Winter‘s cold, or summer‘s heat,

 Autumn‘s tempests on it beat,

 It can never know defeat,

 Never can rebel

 Such the love that I would gain,

 Such the love, I tell thee plain,

 Thou must give, or woo in vain;

 So to thee, farewell!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Is the burden of my song

 爱我无须太多

 诺顿

 爱我无须太多,但求爱得久长,

 这是我内心的歌唱。

 爱情之火很快就会熄灭,

 如果烧得太烈太旺。

 诚然,我不要你淡漠冷落,

 不要太过怯懦,也不必太过张扬;

 爱的花朵常开,直到终老,

 就不会匆匆凋谢枯黄。

 爱我无须太多,但求爱得久长,

 这是我内心的歌唱。

 无须你爱我太多,

 只要你心如磐石坚强;

 不怕你爱得太少,

 只怕你爱难久长。

 少些我会更加满意,

 点点滴滴足以令我神往;

 只求真心实意,

 终生陪伴身旁。

 爱我无须太多,但求爱得久长,

 这是我内心的歌唱。

 只要你说爱我一生一世,

 我就对你把爱心献上,

 从此爱你绝不改变,

 从此爱你地久天长。

 正值青春年少,

 一颗爱心挚着顽强;

 真的,即使离开人世,

 这誓言我也不会遗忘。

 爱我无须太多,但求爱得久长,

 这是我内心的歌唱。

 恒久的爱情永远温馨,

 人生的长路鲜花绽放;

 只需行动表明心迹,

 我会送你一片春光。

 让情意绵延不断,

 带我历尽雨雪风霜;

 走遍天涯海角,

 哪怕山隔水挡。

 爱我无须太多,但求爱得久长,

 这是我内心的歌唱。

 冬天的严寒,夏日的酷暑,

 还有秋季的雨暴风狂,

 面对这些百折不挠,

 永远不会屈服投降。

 我想得到的爱直言相告,

 我想得到的爱就是这样;

 否则我们就此分手道别,

 否则你的求婚便是徒劳一场!

 爱我无须太多,但求爱得久长,

 这是我内心的歌唱

简单英语短诗带翻译阅读

 O Captain! My Captain!

 Walt Whitman

 O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e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t!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O Captain! my Captain! rise up and hear the bells;

 Rise up--for you the flag is flung--for you the bugle trills,

 For you bouquets and ribboned wreaths--for you the shores accrowding,

 For you they call, the swaying mass, their eager faces turning;

 Here Captain! dear father!

 This arm beneath your head!

 It is some dream that on the deck

 You've fallen cold and dead

 My Captain does not answer, his lips are pale and still,

 My father does not feel my arm, he has no pulse nor will,

 The ship is anchored safe and sound, its voyage closed and done,

 From fearful trip the victor ship comes in with object won;

 Exult O shores, and ring O bells!

 But I, with mournful tread,

 Walk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啊,船长!我的船长!

 沃尔特·惠特曼

 啊,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完成了可怕的远航,

 巨轮历尽风雨,我们赢得追寻的奖赏;

 港口已近,钟声传来,一片欢呼的声浪;

 稳健的大船,追随的目光,多么威武雄壮;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心中的鲜血在滴滴流淌,

 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

 他已辞世,全身冰凉。

 啊,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听那钟声荡漾;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激昂,

 花团锦簇,彩带飘飞,为你,岸边人群熙熙嚷攘;

 人们把你呼唤,万头攒动,他们晃动急切的面庞;

 在这里,船长,慈爱的父亲!

 你的头下枕着我的臂膀!

 那是甲板上的梦境,

 你已辞世,全身冰凉。

 我的船长没有回答,双唇苍白,沉默、安详,

 我的父亲无法觉察我的手臂,他的脉搏停止了跳荡;

 可怕的征途已过,胜利归来,

 大船安全停靠,就此结束远航;

 啊,海岸欢呼,啊,钟声敲响!

 然而,我的步履沉重悲伤,

 在甲板上踱步,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辞世,全身冰凉。

简单英语短诗带翻译学习

 Further in Summer than the Birds

 Emily Dickinson

 Further in Summer than the Birds

 Pathetic from the Grass

 A minor Nation celebrates

 Its unobtrusive Mass

 No Ordinance be seen

 So gradual the Grace

 A pensive Custom it becomes

 Enlarging Loneliness

 Antiquest felt at Noon

 When August burning low

 Arise this spectral Canticle

 Repose to typify

 Remit as yet no Grace

 No Furrow on the Glow

 Yet a Druidic Difference

 Enhances Nature now

 久已离去夏日的鸟鸣

 爱米丽·伊丽莎白·狄金森

 久已离去夏日的鸟鸣,

 草丛传来凄婉的歌声;

 弥撒的庆典毫不张扬,

 小小国度一片虔诚。

 看不见任何仪式,

 感恩祷告徐徐进行,

 那是久已习惯的伤怀,

 孤独的感觉倍增。

 中午时刻古色古香,

 八月流火余光仅剩,

 为了安息预作准备,

 赞美的乐曲飘如幽灵。

 天威尚未降临大地,

 金黄等待着犁沟纵横,

 仍有一种神异的变化,

 推动大自然向前的进程。

翻译: 因纽特人的海洋女神SEDNA(赛德娜)的传说

因纽特人 - 简介

因纽特人几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跨过白令海峡向美洲腹地进发。他们哪里料到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谁料,因纽特人在北极奇迹般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因纽特”在他们的语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们还有一个不太喜欢的名字叫“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一个带有嘲笑性质的名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纽特人 - 生活方式

因纽特人因纽特人在海岸边安家落户,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主要是RHOQUE,海象,独角鲸和各类鲸)和陆地哺乳动物为食(鸭子,加拿大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象)。

捕猎的方法有很多种,虽然步枪取代了传统武器,但鱼叉还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工具。因纽特人也从事渔业。主要捕食海鱼(鲨,鳕鱼,庸鱼菜,肉色像鲑鱼的鳟鱼和红鲑鱼)。一些地方化的种族也捕捉淡水鱼。

捕鱼活动一般是在大浮冰上,更多时候在浮冰下进行,不同的种族用不同捕鱼工具,捕不同类型的鱼:钓鱼钩,渔网,捕鱼篓,鱼叉。因纽特人在北极地区短暂的夏天也从事采摘业,但他们的食谱中还是主要以肉食为主,这种生活环境中,他们主要依靠海豹和加拿大驯鹿生存。也是那些动物的皮毛为因纽特人提供了抵御严寒的衣服。

至于居住形式,传统的是雪砖垒成的圆屋顶的房屋-雪屋。然而,雪屋这个词不仅仅指这种雪砖房屋,而是指各种居住形式,这要依季节而变化:夏天,因纽特人住在兽皮搭成的帐篷里;冬天则住在雪屋,石头屋或泥土块屋子里。

游牧生活也起源于迁移形式,后来发明了狗拉雪橇——美洲印第安人也用这种工具,和海豹皮小艇、独木舟。不同的海豹皮小艇通常是一人操纵的小船,用双短桨划动,加上窄窄的船体,使海豹皮小艇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冰上活动起来都十分灵活。

在新魁北克UNGAVA海湾那里,海豹皮小艇最显神通,然而,在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中,游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雪地摩托代替了雪橇,营房代替了雪屋。

因纽特人 - 社会成员的关系

因纽特人因纽特人社会成员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通过联姻形成的亲戚关系;第二种是同姓名人之间因为姓名相同而形成的特殊关系,虽然这些人没有血统关系,但因纽特人认为同姓名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着奇异的联系。除了亚洲海岸的因纽特人不认为同姓名的人存在着某种联系,对其他因纽特人来说,同姓名是连接不同家庭成为一个大的社会群体的重要纽带;第三种社会成员关系是伙伴关系,是双方自愿结成的关系。因纽特人认为伙伴就要共同分享食物和赠送礼物给对方,通常以跳舞或在宗教仪式上分享美味的海豹鳍等方式,来表达伙伴间的亲密关系。

因纽特人很善于维持相互间的和谐关系,虽然他们居住分散,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疏远。为了寻找食物人们不得不分开,但只要有可能,因纽特人就互相拜访,互赠礼物,唱歌,跳舞,讲故事,举行宗教活动等。因纽特人常常共同劳动,共同娱乐,甚至连吃饭睡觉也在一起。文明社会中的个人私生活这个概念,在爱斯基摩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孩子不论走到谁家,随便吃喝,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因纽特人到别人家做客,推门而入,根本不需要敲门,而且在那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坐上几个小时,一直坐到他想离去。初次接触因纽特人的外来人往往会感到非常不习惯。日本记者本多腾一在《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一书中曾经描写初到因纽特村落的情景:村里的人走进他的帐篷就像到自己家一样,登堂直入,没有任何拘束,自己随意坐下,然后一直望着他,时间过了一两个钟头,直到疲倦的作者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钻进睡袋。到第二天中午醒来,还有五六个好奇的孩子在围观他。了解了因纽特人的这一风俗习惯后,就能做到即使满屋子人,你也可以从容人睡了。

因纽特人 - 传统道德

因纽特人因纽特人的社会心态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推崇康慨大方。不论对谁,即使是过路人来到因纽特人村庄,村里的人都会热情款待,拿出家里贮存的食物给客人。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因纽特人保持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面临食物短缺,因纽特人因此形成自私、冷酷的性格。通过深入的观察,人们了解到,谦恭、礼貌、忍耐、安分、诚实,服从长者,忠诚于亲戚,严格遵守各种禁忌,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爱斯基摩人毕生认真恪守的准则。当因纽特人判断某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是否正确时,他们的判断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传统习俗。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犯罪的概念,最严重的过错是破坏习俗,犯了禁忌。

在因纽特人的社会结构中,并没有什么组织机构来监督或者强迫人们遵循传统习俗,也没有法庭和监狱,更谈不上什么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政府机构执行法律以解决社会问题等等,这就是传统因纽特人单纯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纽特人的社会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当然,如果出现了贪婪或自私行为,因纽特人也有独特的制裁措施。他们在各种场合想法嘲笑犯错误的人,或者孤立他一段时间,让犯错误的人感到羞耻。到迫不得已时,最严厉的措施就是遗弃他。例如当村落迁移时不通知他,就等于判了他的死刑。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都知道,单独一个人在冰原上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因纽特人常采用嘲笑、讽刺的方法制止错误行为,通过精心制作的讽刺表演奚落犯错误的人。如果一个年轻人多拿了食物,人们就在娱乐或宗教活动中即兴演唱,贬斥贪心的人,以此来警告他。在西部地区,如果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家中的长者就会建议或命令他不许吃东西。东部地区的因纽特人相对来说比较民主,他们觉得强行使用权力解决问题不够妥贴,便采取在宗教仪式上演唱精心安排的讽刺歌曲来羞辱贪婪自私的人。再严厉一些的惩罚就是人们假装犯错误的人不存在,躲开他,没有人和他讲话,没有人给他东西,也没有人从他那里拿东西。这对于喜群居、爱热闹的因纽特人来说己非常不好过了。但对于暴力事件,以上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顺其自然,强者为胜了。

在因纽特人的社会群体之间很少发生冲突和战争,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可以说因纽特人是世界上最讲和平的民族。因纽特人的历史上从未出现为争夺领土而发生的战事。但在家庭范围内,如果家庭成员脾气不合,食物短缺,或者为争夺女人,则有可能导致流血冲突。由于因纽特人的传统道德提倡忍耐、安分守己和控制自我情绪,所以暴力事件很少发生。尽管因纽特人内部和平共处,同其他相邻民族的冲突还是存在的,比如和北美印第安人的矛盾渊源就很深。正是因为印第安人的存在,因纽特人的祖先才不得不到更寒冷的地区生活。但今天的因纽特人和北美印第安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又走到了一起。

因纽特人 - 文化

因纽特人由于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生活在冰雪世界,所以发展了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除拉普人以外,各土著民族的文化内涵具有许多共同点,因而被称为“白色文化”或“冷文化”。在众多的北极土著民族中,最有特色的民族当属因纽特人,他们的文化在形态各异的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因而吸引着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不断地追根探源。尤其是他们独特的衣、食、住、行,更为人类如何适应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因此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因纽特人穿戴着迄今世界上最好的、又轻又保暖的防寒服;在缺少粮食的情况下,他们一直生吃动物肉;他们可以不用任何常规建筑材料,而只用积雪建造起温暖的雪屋;他们乘坐狗拉雪橇横越千里冰原,使用兽皮划艇在冰海中捕猎鲸、海象、海豹。在与严寒搏斗的千万年中,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非凡的民族。他们的过去、现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整个北极土著居民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前景。中文的“因纽特人”是英文Eskimo的译音,而Eskimo又来自北美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带有轻蔑的意味。不同地区的因纽特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因纽特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因纽特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

因纽特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通常西方人把因纽特人人分为东部因纽特人和西部因纽特人。西部因纽特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这些地区的因纽特人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

东部因纽特人指北美北极地区的中部和东部讲因纽特语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因纽特人。东部因纽特人的分布面积占整个因纽特人居住范围的 3/4而人口却只占1/3。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没有西部的丰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区的因纽特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东部地区的高一些。因纽特人居住地分散,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文化差异也很大。当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称之为因纽特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斯基摩人实际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当然,这些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即现在所说的爱斯克兰特语。人们相信这个语系和东亚地区的某些语言有关系,只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

因纽特人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爱斯克兰特语系于4000年前分为两支——阿留申语和爱斯基摩语。这两种分支语言相差很大,以至于有些人干脆把他们看成是两个民族。爱斯基摩语又进一步分为尤皮克语和因纽特语两个分支。在18世纪中期时,大约有24000人讲尤皮克语,他们分布在阿拉斯加中南部和西南部、亚洲海岸及白令海的圣劳伦斯岛一带。

尤皮克语又演化为五种方言,它们是:阿拉斯加南部的太平洋尤皮克方言,阿拉斯加中部尤皮克方言,白令海工洲海岸和白令海峡的诺堪奇方言、察普林斯奇方言和西瑞尼克斯奇方言。因纽特语没有分支,18世纪末期,从白令海峡到格陵兰岛东部,大约有35000人讲因纽特语。尽管尤皮克语和因纽特语同属爱斯基摩语系,但是两者相差很大,人们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例如阿拉斯加西北海岸讲因纽特语的因纽特人和西伯利亚讲尤皮克语的因纽特人互相无法勾通,虽然他们只有一水之隔。

因纽特人 - 神秘的宗教

因纽特人处于原始阶段的人类无法认识自然界和他们自身,也无法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而他们又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对无限和未知的恐惧与向往。当所有这些精神因素反映到心理层面上,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精神文化。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因纽特人的精神文化大体上就是处于原始精神文化阶段的,他们信奉的宗教也就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或称泛灵论。他们相信世上一切事物皆有生命和灵魂。万物有灵论是原始民族普遍具有的原始宗教形态,也是发展演变成其他各种各样宗教流派的基础。因纽特人深深地相信天地间有许多超物质的灵魂在支配着大自然的一切;灵魂可以超脱于物质表象之外,可以进人或者离开人的身体或其他任何物体;即使物质被消灭,灵魂依然存在。

原始宗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图腾崇拜、巫术等。因纽特人的图腾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图腾崇拜在各地也不一样。但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畏惧、对死者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偶像的崇拜却是普遍存在的。

虽然各地因纽特人受同一古老文化影响,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因而他们互相交往很少,长时间处于相对的地域封闭状态,所以造成他们在许多方面的不同。但就总体而言,在因纽特人的眼中没有可能与不可能之分,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可能的。

因纽特人相信任何东西都有灵魂,因而它们具有自己的形状,并且有自己所处的位置。例如,山坡上突出的岩石被认为是有生命的,巫师或神灵甚至可以将人或动物的身体赋予它们,虽然它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当因纽特人凝视眼前的大地时,在他脑海里映现的并不是一片景物,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充满了超自然现象的令人激动的世界。山川、泥土、树木、云雾、冰雪、狂风等等都包含着各自的意志和可以运动的力量。动物则比其他物体高一个等级,因为他们除了有灵魂、有各自的形状和所处的位置以外,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呼吸。呼吸使动物具有和空气之神交流的特殊能力,这意味着动物比植物和岩石的能力更大。而人则是最伟大的,因为人不仅有灵魂、形状、位置和呼吸,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有名字,所以人的能力比海豹、驯鹿、岩石等更强。

燕国贵族共同推举太子姬平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他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纡尊降贵,用重金来招募人才。他问郭隗:“齐国乘我们的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少,不足以报仇。然而招揽贤士与他们共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见到合适人才,我一定亲自服侍他。”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您还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贤良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的。”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为老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1 翻译成文言文

三载矣,墓尤寒。难见重颜,君处何方?

尤忆当年,奴年方十八,才貌具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奴心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此间岁月,奴心悦感怀。然,好景不长,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奴父王夫差求婚。然,王怒,不允此婚。奴不能与所爱之人相守,生有何乐?奴终日以泪洗面,食不能咽,终郁结而终,葬于阊门之外。

然,呜泣之声不绝于耳。

何人恸哭?

啊!乃韩重也!重君!重归来兮!奴心喜难耐,终魂从墓出,流涕谓日:“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左顾宛颈而歌曰: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尝暂忘!”

一曲歌毕,歔欷流涕。然,盼君许久得见君颜,怎舍轻离?奴邀其入墓一聚。然,重拒之。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

奴知阴阳相隔,然难舍相聚之机缘。遂劝重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奴言,随奴入墓。奴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展尽欢颜。荏苒时光,重将离,奴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遂离去。

然,某日,忽闻重在墓外哭诉。源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脱走至奴处。

奴闻其言,遂曰:“无忧,今归白王。”

奴至王寝,王正妆梳,忽见奴,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

奴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牲币,诣家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家,愿勿推治。”

母闻之,出而抱之,奴如烟然,散去。

2 翻译成文言文

语(yù,yǔ,)yǔ

①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②话;言论。《琵琶行》:“又闻此~重唧唧。”

③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曰:‘唇亡齿寒。’”

告诉。《为学》:“贫者~于富者曰……”

语次谈话之间。

查看详解

文 (wén,)wén

①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

②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

③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④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

⑤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

⑥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身。”

⑦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

⑧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

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

⑩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成语有“繁文缛节”。

查看详解

课 (kè,)kè

①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不用,不试不藏。”

②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农桑。”引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赋,夜~书。”

③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南徐州侨民租。”又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相追寻。”

查看详解

代 (dài,)dài

①代替;取代。《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百司之职役哉。”

②交替;轮流。《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

③朝代。《活板》:“五~时始印五经。”

④世代;父子相传。王维《王右丞集?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将门子。”辨世,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人。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

代耕官吏以俸禄代替耕作,所以称为官受禄为“代耕”。陶渊明《杂诗》:“~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代庖代替厨人做饭,比喻代做他人分内的事。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

查看详解

表 (biǎo)biǎo

①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素。”

②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里潼关路。”

③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

④标记;标志。《察今》:“循~而夜涉。” 又作标记。《察今》:“使人先~澭水。” 又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甚长,而酒酸不售。”

⑤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3 如何将现代文翻译为古文

第一步,缩减:古文多有省略句式。

经常是在上下文指代明确的情况下适当地省略主语或者是宾语。第二步,固定搭配:把一些专有短语还原成古汉语。

例如“拿……怎么办?”=“若……何”《郑伯克段于鄢》中有“君将若之何”您将拿他怎么办?这种还原就要有一定的积累。第三步,特定句式转换:多用古文常用句式。

1判断句:最基本的“者……也”当然还有其他类型需要自己专门去看古代汉语中讲解判断句的部分。2被动句:古代汉语中用“见”,“受”,“被”表被动,但“被”用得非常少。

3宾语前置句4定于后置句:当还原带有地点状语的句子时,多用“于”加地点并放到句子最后。第四步:个别字转换。

1注意古今异义。例如,现汉中“妻子”到古汉语中只能说“妻。”

现汉中“手下”到古汉语中可说“执事”或“爪牙”并没有贬义。2句末语气词的使用:在需要加强你所想表达的句子的语势时,请适当挑选一下语气词。

例如“也,矣。”均可以表肯定语气,也字肯定语气更强,而矣同样可以表示否定。

疑问句常用“耶”,感叹句常用“哉”。

4 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首先,你得比较熟悉古文,起码要背过好五六篇古文以上,读过不少诗词,这样你就会比较习惯和熟悉文言文的语感,知道古人说话腔调。

其次,你得基本上看懂古文,对通假字什么的,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我,称为吾,你,称为君,或卿,遂,有于是的意思等等。再者,这个就比较重要了,也是最关键的,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或是文言文翻译成古文,最关键是要真正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以自己的方式翻译出来,而不是逐字翻译。

我打个比方,例如文言文翻译成古文,《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有人这样翻译这句话的,减少百姓的思虑而填饱其肚皮,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这样的翻译,就是与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只考虑表面上的话而已,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应该是,让百姓少读书,少思考,让百姓饱肚,生活无忧,这样百姓就会变得无知也无所求(因为百姓没有读书,又不常思考动脑,所以会变得愚钝,每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干活,又无性命之忧无饥苦,就会满足于现状,不会反抗朝廷,变成愚民,容易为朝廷压迫剥削不懂反抗)。所以文言文翻译,并不能单纯翻译表面上的字,要真正理解他的意思,古人几句话就包含很多信息,说话超级简洁的。

同时,古人说话也是比较含蓄,有很多话都不能像现代人这样直白的说。又如,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我举个例子,白话文:你说你爱雨,却在下雨时打伞,你说你爱太阳,当有阳光时却去乘凉,你说你爱风,起风时你又关窗,这就是为什么你说爱我而我感到恐慌的原因。

文言文翻译(微博上别人翻译的):听雨藏花伞,遮阳红杏墙,闻君追风去,不敢坐西窗,别时一杯酒,天凉加衣裳,锦书山盟在,莫忘凤求。这句白话文,关键就是最后一句,也是整个句子的精华所在,你看第一个版本,天凉加衣裳,这明显就是类似古诗努力加餐饭。

古人很喜欢用一些东西来象征,例如说,锦书一般指夫妻或情侣之间的信件啊,又例如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一般就是指爱情啊,又例如共剪西窗烛,一般就是指结婚了,还有七夕鹊桥啊,也是有爱情的象征等等。另外,古人也很爱用典故,凤求凰就是抛弃糟糠之妻的典故嘛,还有叶公好龙的典故啊,还有三顾茅庐的典故啊,用典故就可以意思很好地浓缩了。

所以要在真正理解白话文的基础上翻译,不要翻译表面意思逐词翻译。

5 怎样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

猗嗟原文: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猗嗟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注释 1猗(yī)嗟:赞叹声。2昌:美好的样子。3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4抑(yi):同「懿」,美好。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5趋:急走。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6臧(zāng):好,善。7名:借为「明」,面色明净。8仪既成:朱熹《诗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9射侯:射靶。十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⑾展:诚然,真是。甥:古代女儿之子。一说姊妹之子曰甥,言称其为齐人之甥,而又以明非齐侯之子。⑿娈(luan):美好。⒀选:才华出众。⒁贯:穿透。⒂反:箭皆射中一个点。朱熹《诗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⒃御乱:防御战乱。

猗嗟鉴赏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猗嗟创作背景

 前人多认为此诗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毛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

 关于此诗的主题,有主刺与主美二说。主刺说由来已久,其背景源于齐襄公兄妹 故事。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春正月,齐襄公求婚于周王室,天子允婚,同意王姬下嫁于齐,并命鲁桓公主持婚礼大事。齐与鲁乃姻戚之邦。鲁桓公奉周天子之命至齐商议婚娶大事,自然偕夫人文姜(齐襄公之妹)一同前往。文姜归国之后,兄妹相见,旧情萌发又干出 之事来,且被其夫鲁桓公侦悉。为了掩盖其丑行,齐襄公命人于饯行之后,乘醉将鲁桓公杀死,伪称暴疾而亡。鲁桓公死后,其子同继位,史称鲁庄公。《毛诗序》的作者将此诗附会这个历史故事,认为是齐人讽刺鲁庄公的作品。这种解释的确牵强。《齐风·猗嗟》诗中除第二章的「展我甥兮」一语中的「甥」可比附齐襄公与鲁庄公的舅甥关系外,其余内容则与故事毫不相涉。即使「甥」字,古人解释亦多歧义。《诗经稗疏》云:「古者盖呼妹婿为甥。」孔疏则云:「凡异族之亲皆称甥。」所以清人方玉润不同意《毛诗序》主刺的解释,他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说:「愚于是诗,不以为刺而以为美,非好立异,原诗人作诗本意盖如是耳。」但方氏仍然以为此诗的本事是齐襄公兄妹 之事。方氏本人将此诗本事附会旧说,也是「深文奇刻」的「后儒」之一。所不同者,仅主刺主美之异。

 将此诗本事与齐襄公兄妹 故事扯在一起,缺乏依据。就诗论诗,不过是一首赞美一位少年射手的诗作。

诗词作品: 猗嗟 诗词作者: 先秦 佚名 诗词归类: 诗经、赞美

梦断边城 ——《边城》分析

作者:云-在-青-天 转贴自:天涯虚拟社区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Fredric Jameson 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内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一)

翠翠 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黄狗与苗族盘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

白塔 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渡船 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

时间观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 ——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汁……”。

“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有关。王**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 ——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 )。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

“铁汁”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的边缘。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按照“国家话语密码”来解读。

(三)

大老象父亲——船总顺顺。

沈从文说顺顺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长子四叔”。《往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沈从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长子四叔从城里担到乡下。《往事》中的人物关系是:长子四叔—大哥—二哥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关系是: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边城》里大老二老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不过,在我看来,顺顺这个形象是“湘西王”陈渠珍的隐喻。

船总顺顺,是“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做码头执事人的代替者时,还只五十岁。

“湘西王”陈渠珍(1882~1952),凤凰人,1906年任陆军四十九标队官,1920年代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领湘西军政时38岁。在当时湘西军政人员心目中,是个“父亲”的形象。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湘西》等许多作品里,对陈渠珍表示过钦佩之情。《长河题记》里的一段话,对陈渠珍和顺顺都适用:“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优美崇高风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陈渠珍的湘西军人政权里,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表兄黄玉书、堂兄沈万林、好友陆弢以及湘西青年军官顾家齐、戴季韬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为人处事象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大老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

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让人想起1923年陈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陈渠珍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后,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在湘西这个独立王国里关起门来建设湘西。陈渠珍兴办教育,设立了师范讲习所,联合模范中学,中级女校,职业女校等,兴办各种工厂、实业、林场等,成立了湘西农村银行和湘西农村研究所等。陈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当然,陈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据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点,效法古代部族制进行统治:以同一家族组成大保或联保;其下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编为“十户一联”的所谓小家庭;若干部族联合组成行政乡,乡长由陈渠珍直接任免。这样层层设网,最后由陈总揽。因此有人比喻陈是“湘西土酋长”。湘西人也被人称为“中国式哥萨克”。

大老托保山说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结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敌手,于是自弃离开了茶峒。大老在茨滩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后来二老说:“老家伙(按,指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爷爷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老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

《长河·题记》里说:“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当时我认为唯一有希望的,是几个年富力强,单纯头脑中还可培养点高尚理想的年青军官。然而在他们那个环境中,竟象是什么事都无从作。地方明日的困难,必须应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无方法预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备。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写了个游记,取名《湘行散记》,两个作品中都有军人露面。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沈从文这次回湘西,正是写作《边城》的时候。湘西的古老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几几乎消失无余”的现状;沈从文对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轻军官的失望;和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根本动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翠翠、大老、二老三个形象分别表达出来。

《边城》题记里说:“我的祖父、父亲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 《一个传奇的本事》里说:“……由于这么一种离奇的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禀赋,也都一律归纳吸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而这个组织于国内省内,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接田(按,指田应诏)手的陈渠珍,头脑较新,野心却并不大,事实上心理上还是‘孤立割据自保’占上风。……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即对内为进步滞塞,不能配合实力作其他任何改进设计。……他本人自律甚严而且好学,新旧书都读得有一定水平,却并不鼓励部下也读书。因此军官日多而读书人日少,必然无从应付时变。对外则保持一贯孤立状态,多误会,多忌讳,实力越来越增加,和各方面组织关系隔绝,本身实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难。……我想起我生长那个小小山城两世纪以来的种种过去。……在社会变迁中,我那家乡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这生死交替于每一片土地上流的无辜的血,这血泪更如何增加了明日进步举足的困难。我想起这个社会背景发展中对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绪、愿望和动力,既缺少真正伟大思想家的引导与归纳,许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发挥,结果便不免依然一个个消耗结束于近乎周期性悲剧宿命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老”即使不死于急流,也必然糊里糊涂地死于各种内战和仇杀(如沈的堂兄沈万林和满叔远的哥哥等),或者为时间和鸦片所毁(如“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赵开明等)。 悲剧是宿命的。

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大老们”的悲剧性命运,他不愿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这是沈从文以西方的眼光,对以陈渠珍为代表的湘西同乡大老们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国民性”批判)。

沈从文以湘西军人、水手、农夫为主角的作品如《会明》、《柏子》、《连长》、《传奇不奇》、《顾问官》、《张大相》、《贵生》、《一个传奇的本事》、《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对此,当另有专文讨论。

(四)

二老的形象是沈从文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在他的许多自传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现。沈从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许多方面相似:“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两人都有诗人气质,擅唱情歌(写情书)。《边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从文在常德时曾代替表兄黄玉书写情书。

沈从文这样分析自己与“大老们”的区别:“……由于一种偶然机会,少数游离于这个共同趋势以外恶性循环以外(按,‘共同趋势’和‘恶性循环’指陈渠珍等湘西军人们的悲剧性命运)……我和这一位年纪青青的木刻艺术家(按,指黄永玉),恰可代表一个小地方的另一种情形:相同处是处理生命的方式,和地方积习已完全游离,而出于地方性的热情和幻念,却正犹十分旺盛,因之结合成种种少安定性的发展”。

那么,二老的命运是否比大老好呢?二老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老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房陪嫁的王团总家的**档在二老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这一多重权力关系中,“碾房陪嫁”这个意象有多层文化含义,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翠翠—碾房—王**

“碾房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心想;‘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在一些人看来,“一座崭新碾房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一座碾房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这种异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的,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然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 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 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

正如马克思说的: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翠翠心中乱乱的,……‘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翠翠想象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

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我要你”!

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

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语)。沈从文以湘西少女或**为主角的小说,如《一个女人》、《萧萧》、《三三》、《巧秀与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们在“堕落”与“回来”之间绝望挣扎的心路历程。

2)二老—碾房—王**

碾房是个封闭、循环的意象,它将水的线性流动转换成石碾的周期循环,可以看作是汉族文化(沈从文的父系文化)的象征。

王团总家以“碾房陪嫁”与船总顺顺家联姻,很容易让人想起近代湘西的田(兴恕)家、沈(宏富)家、和熊(希龄)家非常复杂的姻亲关系。据《从文自传·女难》,1921年沈从文在沅州时,有四个乡绅的女儿供他挑选,其中一个是沈的姨表妹,熊捷三(熊希龄七弟)的女儿。“四个女孩子生得皆很体面,比另外那一个(按,指沈苦恋的马姑娘)强得多,全是平时不敢希望得到的女孩子”。“假若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这时节我应当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个略有财产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做了两任知事,还一定做了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而且必然学会了吸鸦片烟。照情形看来,我的生活是应当在那么一个公式里发展的”。“一份离奇的命运,行将把我从这种庸俗生活中攫去,再安置到此后各种变故里,因此我当时同我那亲戚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我有计划,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计划作去’”。

“碾房陪嫁”预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一个公式里发展”的“庸俗生活”,这与沈从文来自苗族古老文化的十分旺盛的热情与幻念和少安定性发展的性格是十分不相容的。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 二老对“碾房陪嫁”的反抗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汉族文化霸权的反抗。

3)二老—碾房—渡船

“我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房,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在这里,“渡船”是苗族文化特殊性的象征,“碾房”是“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象征。

选择渡船意味着捍卫苗族文化的传统和特殊性。但是,二老“记忆着哥哥的死亡”。 或许,在二老看来,翠翠就象那个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一样,“美丽的常常是有毒的”?

选择碾房意味着认同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放弃自身的特殊性。这样,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将永远被历史遗弃,沈从文本人也将失去他安身立命之处。

二老沈从文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我是留在这里享受荒唐的热情,听这神之子支配一生,还是把她带走,带到那个被财富、权势,和都市的礼貌、道德、成衣人、理发匠,所扭曲的人间去,虐待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与灵魂?”

在二老看来,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须继承爷爷传下来的古老的渡船,换句话说,爱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结果就是继承渡船。离开了白塔、渡船,翠翠将不成其为翠翠;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异质的都市文明将吞噬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和灵魂”。

沈从文的困境是西方的权力和文化逻辑造成的。西方在使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是通过“寻找他性”来获得自我认识的。西方总是通过将非西方文化描述为特殊性的东西,从而确立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寻找他性”的方法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已变成所有非西方民族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法。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传统(本质)的认识,也只能用“寻找他性”的方法,以他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文化,以他者——实际上是西方作为普遍性的所在来看出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没有西方作为普遍性的承载者,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本质)。在黑格尔的普遍性—特殊性二元对立关系中,越是强调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就越是加强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反抗普遍性只能使问题加剧(exacerbate)。

沈从文对自己有中肯的分析:“我依然不免受另外一种地方性的局限束缚,和阴晴不定的‘时代’风气俨若格格不入。即因此,将不免如其他乡人似异实同的命运,或早或迟必僵仆于另外一种战场上,接受同一悲剧性结局”。

“另外一种地方性的局限”可以理解为沈从文强调苗族文化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性,反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霸权的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立场。“阴晴不定的时代风气”是指在急于发展现代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各种互相超越、互相攻讦的文化普遍主义 (cultural universalism) 思潮。

在现存的权力秩序中,用文化相对主义( 苗族文化本位) 反抗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或许注定不能成功,这就是沈从文“于另外一种战场上”的“同一悲剧性结局”。

二老“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房,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出走了。 大老则是自知唱歌不是二老对手,自弃离开茶峒的。

《湘西·题记》里说:“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从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二老和大老似乎分别具有“负气与自弃”的性格。在这里,“负气”就是捍卫传统,反抗汉族和西方的霸权;“自弃”是因为缺少知识(当然是“西方的知识”)。“负气和自弃使湘西地方被人称为苗蛮匪区”这句话,类似于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说。其实救亡与启蒙是统一的,与西方的权力有关。由于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进入现代,迫使非西方民族不得不发展现代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对非西方民族而言,启蒙本身就是一种救亡活动,而救亡的目的正是启蒙,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点在沈从文身上体现出来。沈从文在他的所有关于湘西的作品里,都采用了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话语,不论是对湘西苗族文化传统的浪漫的寻找,还是对湘西同乡大老的冷峻的国民性批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湘西不再“被称为苗蛮匪区”。

(五)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大水冲走了,事关边城风水的白塔坍倒了,满怀忧惧的爷爷死了,苗族的古老历史中断了。

爷爷葬在倾圮的白塔后面。

年轻时曾为翠翠母亲唱歌的杨马兵接替了爷爷,安排翠翠的一切。“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喜欢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

“我们”、“他们”两个词耐人寻味。边城的人们用“我们”和“他们”的区别和对立来认识自己,并试图维护自身文化的同一性,反抗异质文化的冲击。这是一种典型的“寻找他性”的方法,是西方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由于西方的权力,也成了非西方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方法。我们看到非西方对西方的反抗,也不得不使用西方的逻辑(黑格尔的二元对立),这种反抗只能意味着认同并加强了西方的权力和文化逻辑,而问题在于非用它不可!这就“宿命”的含义。

翠翠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吗?边城的人们了解这悲剧的含义吗?

白塔重新修好了(这是沈从文的梦想——强烈要求复原曾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4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