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航天人浪漫而智慧请联系短文或者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为什么说中国航天人浪漫而智慧请联系短文或者自己的体会谈一谈,第1张

中国航天人被认为既浪漫又智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1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天文学和宇宙探索。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象、星座、行星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宇宙的未知也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中国航天人在工作中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他们对宇宙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2 科技实力:中国航天人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他们强大的科技实力。中国在航天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能力,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实力不仅来自于刻苦努力的工作态度,还得益于航天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他们能够将复杂的科技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现的操作,从而让浪漫的梦想成为现实。

3 团队协作:中国航天人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共同完成艰巨的任务。这种协作方式需要相互信任、沟通和尊重,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智慧的体现。在航天项目中,每个人都为整个团队的目标和成功付出努力,这种合作模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

4 创新精神: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他们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探索。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国航天人在实现浪漫梦想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也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中国航天人既浪漫又智慧,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科技实力、高度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使得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具备儒家、道家等多元文化。

中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可以称为“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多元化、包容性

中华文化有两大特点:

一是多元性,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起作用,已显示多元。同时,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除了北面的黄河文化这一源,还有南面的长江这一源。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起源都是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从思想来讲,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产生于黄河文化,而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产生于长江文化。很有趣的是,《诗经》是黄河流域文化的诗性代表,它是写实主义最早的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和《离骚》是长江文化的诗性代表,它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源头。

长江文化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它的上游,在成都郊区的广汉,出土了三星堆的青铜器,造型极端奇特;长江文化的中游,就是楚文化的地区;到了长江文化下游,如浙江的良渚文化区,出土了大量玉器。闽南文化区和岭南文化区,都离不开长江文化的主脉。黄河和长江“两河”文化的伟力,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广大地区凝聚在一起。

二是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没有宗教战争,之所以如此,在于儒家不是宗教,具有阔大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的中华文化不排外,哪怕是偏远的穷乡僻壤,也不排外。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奇装异服,都能够采取一种欣赏的态度,而不是嘲笑。

这里讲个概念:多元一体。多元,大家都了解,一体,则是指中华民族。中华是个大包容概念,全国五十多个不同的民族,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族群更多,但最终被统一到中华这个一体多元的文化中来。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意义

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也经历了近代的积贫积弱和对外交往的屈辱,中国的现代化是个艰难的旅程。我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它的最高经典当中,梳理出一些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是属于具有永恒价值的概念,它不过时,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今天,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价值理念都在“六经”里面。所谓“六经”,就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文本存在于孔子之前。有人说“六经”是中国特有的最高的文化形态,有人说它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是历来中国人应该遵守的精神伦理。

一、是诚信

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所以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孟子说,“朋友有信”。《论语》、《孟子》里面,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诚”,《论语》、《孟子》讲得很多。但《中庸》、《大学》讲得尤其集中。《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是“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把“诚”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大学》讲“正心”、“诚意”。人的人格修养,总是内里有诚,外面才有信。所以《易经》乾卦“文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又说:“修辞立其诚。”

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有个跟他学习的人在离开前说:“我跟先生学习这么多年,先生有什么重要的话告诉我吗?”

王阳明说:“立诚。”

这个学生说:“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我们面对的事情太多,难道这两个字就够了吗?”

王阳明又说了一句:“立诚”。

学生又追问:“够了吗?”

王阳明说:“够了”。

立诚,这是做人之本。诚信是“六经”里面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离开了诚信,说花哨的话,做花哨的事都没有用。

二、是爱敬

“爱敬”是《孝经》里面的话。《孝经》第二章引孔子的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敬”自然包括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但它的哲理义涵,并不是对他人而言,而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自性的庄严”。“敬”是人的内在性格、性体、本性的精神安顿之所。

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价值理念,其精神价值内核,很多与“敬”有关。譬如“孝”。子游问孔子,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是“孝”,那么犬马也“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区别在于,人的“孝”是以“敬”为旨归的。所以人们把对老人的“孝”称作孝敬,称为敬老。

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的察选,如果不孝敬父母,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所以有句话,叫“忠臣出孝子”。忠敬诚信的人,一定孝敬父母。能孝敬父母,才能成为忠于职守、仁爱天下的贤者。

传统社会最大的礼仪,是拜天与祭祖。前者是朝廷礼仪,后者是家庭礼仪。拜天、祭祖是表达对祭拜对象的爱敬追远之情怀。孔子讲“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时候你要相信神是在场的。只有这样,祭祀时才能有诚敬之心。《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礼仪是文明的指标。文明与不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文明需要讲礼仪。举凡一切礼仪,如果没有“敬”,就不值得看了。礼仪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所以《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

“敬”可以使个体生命的精神高昂地立起来。“敬”是个带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已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讲的这种“大丈夫”的精神,内心的庄严是不可改动的。不论你处于什么职务、遇到什么问题,你也可以有妥协,但是内心这种庄敬不能被夺。

《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服侍贾母的丫头叫鸳鸯,贾赦看到这个孩子长得漂亮,想娶她为妾,她坚决不答应,甚至作出一些极端的举动,后来在贾母的庇护之下,贾赦最终没有得逞。可以看到,一个丫鬟,她的内心的庄敬与庄严,是如此不可夺,这就是她内心的一种价值信仰。

三、是忠恕

“忠恕”也是孔子的思想。忠是对一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你与别人相交,有没有守持忠实的态度,是你能不能交到朋友的一个自身条件。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与“诚”可以互训。诚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的道德律令。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忠”是一个永恒的价值理念。“忠”和“敬”相关,孔子讲君子有“九思”,其中两思,就是“言思忠,事思敬。”如果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即使到不同的族群、国度,也行的开;反之,即使是到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

子贡问老师:有一种道德理念需要一辈子来坚守,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是“恕”。“恕”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强加于人。如果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你和他人或朋友的关系,跟主体

之外的他者的关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

“恕”这个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理念,西方思想界有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这个价值理念是人类的道德金律,属于所有人的。而且从这个价值理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

四、是知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庸》里面的话。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中国文化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文化,他讲究力行,光讲空话不行动,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耻”这个概念是人所独有的,你遇到不好意思的事情,做了不合适的举动,你的内心会产生一个愧疚,会产生耻感。“知耻”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文明指标。人的文明的表现之一,是有羞耻心,也可以叫“羞恶之心”。

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不忍;辞让之心,是文明礼貌;是非之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羞恶之心,就是“知耻”。

孟子称这四个方面是人的“四端”,即做人的开始。如果是一个士大夫,官员,有羞恶之心,知耻,才能廉洁。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所以“廉耻”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理念。

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应该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最早出自《管子》。“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管子称“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

五、是“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虽然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史华慈教授提出一个理论: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

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沟通、融合,这是中国文化固有的理念。古人有“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的说法。西方人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沟通和对话,进而和解、共生。人类最终应该是“和而解”,而不是“斗而亡”。

一年情人节驾到,随之而来的除了四处洋溢的甜蜜气息,还有就是那不可避免的鲜花价格暴增了。不过,或许你要问,除了满大街的玫瑰(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杂交月季),以花示爱还有没有什么其它靠谱选择?这的确是个好问题玫瑰与爱情的联系,其实只是西方传统;而中国文化里的情人花,还真是别有一套内蕴丰富的理论与对象呢。

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

AmygdaluspersicaLinnaeus

说到桃花,大抵大家都能第一时间会想起桃花运、桃花劫这样的说法。实际上,作为中原大地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栽培植物之一,桃花以其鲜润轻盈的花瓣早早地点亮了人们内心的儿女情怀,而丰美多汁的果实又被迅速地与女子的丰饶多产联系起来。《诗经桃夭》里那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少女,后来不就是桃叶蓁蓁,有_其实么?盛开在阳春三月里,正是草长莺飞的恋爱好时光;一片水红花光氤氲浮动,更是如同情侣们心神往之的温柔乡。在古老而淳朴的社会里,这就是对于一段美好爱情的终极期待了。

虽说从前有着这样的美好涵义,但如今倘若拿桃花来比喻姑娘的美貌,怕是多少有些不合适了;红颜易逝、飘零浮动的花瓣在后来的定义中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要以此来讨另一半欢心的同志们,倘若没有足够的了解,还是三思吧。

芍药:有情芍药含春泪

PaeonialactifloraPallas

虽然与富丽绝伦的百花之王同科同属,但草本的芍药在气势上始终逊色于木本的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因而也只能终生定格在花相的身份里。不过,草本自有草本的一番好处,相较牡丹,芍药的茎段更加柔软、叶片更加纤细、花朵更加妩媚含蓄。芍药二字,古文通绰约,即有容颜美好之意。加之晚春开花的生理特性,又让人想起风韵犹存的美女,故而有余容婪尾春之名。至于它与情人的联系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是来自《诗经秦洧》里的句子,可见其历史之久远了。

许是有了这样多的铺垫与足够美好的形象,从前情人相别,男子往往要折上一枝芍药相赠,以示情缘深重、恋恋不舍;此花别名将离,也是由此而来。除此之外,身为花中相国的芍药也时常被与仕途顺利联系在一起;想来既有洞房花烛夜的浪漫香艳,又有金榜题名时的春风得意,也无怪乎从前的芍药会广受欢迎了。

栀子:栀子同心好赠人

GardeniajasminoidesJEllis

提到栀子,首先想起的往往是满腔的青春情怀。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栀子的含义却并不是这样一回事。这种茜草科的植物最早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它的果实可用作深**的染料,是以色彩中有栀黄一说;而后来,洁白馥郁、润泽清新如丝缎的花朵也很快为爱花之人的慧眼所识,逐渐站到了观赏植物的舞台前。大花栀子圆润饱满,山栀子纤细玲珑;江南一带也盛行将其枝条剪下,置于水中培植,甚至做成盆景,唤之水横枝。

古时候栀子又名同心花,一说以其花朵形状之规律,一说以其结子同心。具体的来源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记录在诗词里那些关于两情相悦的句子: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这样一种纯净、温柔、并无太多玄机的花,自然适合的也是那些最温情脉脉的,接地气的情思了。不过,栀子的肥厚花瓣和浓郁香味向来也是昆虫们热爱的对象,所以倘若六月节里要给心上人送去一束栀子,可千万要注意仔细检查虫害啊。

荷花: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NelumbonuciferaGaertner

别怀疑,荷花这样看似六根清净、出尘脱俗的花中君子,实际上在古代可是不折不扣的情人花。那时候睡莲尚未引入中土,它也得以专享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莲。与连怜恋谐音,加之莲子深处的一缕苦心,以及藕断丝连的特性,无一不暗示着脉脉不得语的情人怀思。更何况采莲原本就是江南姑娘最擅长的风雅能事,在水一方的伊人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边厢的君子们,可不要看得心旌神荡,流连忘返呢。

如今,荷花与睡莲(Nymphaeatetragona)常常被混淆,但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科属的植物。前者叶片浑圆无缺刻,植株高高挺立水面,正是应了周敦颐亭亭净植的描述;而睡莲则多半有着紧贴水面的花与叶,革质的油绿叶片也存在小角度的缺刻。至于古诗和旧时服饰纹样中常有出现的并蒂莲,其实就是荷花当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原有的一个花芽因为外界刺激或是变异而形成了两个分化中心,导致在同一个枝头开出两朵相依相伴的荷花来;原本是造物主的无心之过,赏花者眼里却造就了佳偶天成的别样浪漫。

合欢:夜合枝头别有春

AlbiziajulibrissinDurazzini

虽然合欢花开,如今已成了大学生毕业季的代名词,但花如其名,合欢的名字已经足够咀嚼出一番甜蜜的情谊。比起如今所流行的百合,合欢更有一层喜悦欢愉的感觉在其中,而自古与之有关的传说,也几乎都是有关恋人夫妻之间的美好期望。《群芳谱》中记载其主安和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说的是入药后的那一部分性质。不仅如此,它的外形也别有一番浪漫气质:旖旎如羽翼的叶片,异化成纤细丝状的花瓣,组成的头状花序也就形成了一个个轻盈柔软的绒球。合欢树在南方城市更是常见,夏日的暖郁花季里,一树妙红微白的花球满枝婆娑,凑近枝头,更有清香拂面而来。果然是看着就让人开心的花啊。

合欢虽是高大乔木,但和娇小的含羞草(Mimosapudica)在植物学上同属豆科含羞草亚科;虽然不同属,某些形象特质倒是挺重合:羽状复叶,细密辐射的花冠,以及同样对温暖气候的偏爱,让它们看上去也就颇有些姐妹相。更有趣的是,比起触碰之后则低头收敛的含羞草,合欢虽然不至于如此敏感,但对光与热的变化感应也十分微妙,夜幕降临,细小叶片则次第收起,因此又有夜合花的别名。当然,能传情的又何止是花。此物最相思的红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木瓜,秦桑低绿枝的桑树那许多看似矜持沉默的植物里,其实都隐藏着爱人们一腔温柔热烈的情思。还是张爱玲说的好呵,所谓心底有爱,哪怕是尘埃也一样能开出花来。

作品是《青玉案·元夕》。开创中国浪漫主义诗风的文学作品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写了一个美丽浪漫的情景,在元宵佳节,一对恋人在灯火辉煌的街头相遇,彼此互道深情,共赏烟花,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辛弃疾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心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体悟,这首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打破了唐宋以来文学风格的传统,引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和想象,表达了爱情的真挚和美好,还呈现了一个充满幸福和欢乐的社会场景,这使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浓郁的团圆和祝福符号。辛弃疾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同样也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楼主,你的命题是发展。既然你说的是发展,那自然就是简体字

简体字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简体字并非我们现代造出来的文字,简体字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自古有之的古字、草字和俗字。有不少简体字的历史比繁体字还要久远。所以简体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书法家和群众创造并使用了不少简体字,因此说简体不好看不符合事实。

书法家写的简体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书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褚遂良(?—658年)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草书是简体字的重要来源。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据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晋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王献之帖中有: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唐朝欧阳询(557年—641年)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1037年—1101年)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下列简体字(1254年—1332年):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的简体字(1555年—1636年):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下列简体字(1693年—1765年):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一部分简体字是群众创造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有: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因此,采用简体字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根本谈不上割断历史。简体字可以用来印古籍,传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提高了汉字的清晰度,节省目力,实行简体字的大陆地区近视眼比例低于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节省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节省写字的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

我们想传播中国的文化,是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思想、理念。而语言和文字则是一种媒介、一种工具。根本上说,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我们发展中国文化,是要发扬我们的思想,而非是汉字本身,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所以只要我们的文字能够完成表达思想的功能,简体和繁体是没有区别的。要说区别,只在于简体更容易使用。所以自然更有利于发扬中华文化。

简体字不仅在使用上更加便利,易于推广。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的简化字,完全符合汉字的造字原理。97%的简体字,符合”六书“造字法。所以,一些人认为的”简体字没有字理“的观念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您可以看看本人花费半年时间整理的简化字字理剖析资料《说文解字简化字总表版》——简化字理全剖析的帖子:http://tiebabaiducom/p/1289387818具体的可以到百度贴吧”简体字吧“来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3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