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葫芦品相好吗?应该怎么玩才能变红

这个葫芦品相好吗?应该怎么玩才能变红,第1张

如何挑选文玩葫芦

一、葫芦要干透、型好、芯正。

二、葫芦上手要有坠手的感觉,葫芦越重密度越高,所以葫芦的生长期要长。

三、葫芦上手撮一下应当有圆润光滑的手感。

四、里子要糠,有厚度,跟海绵垫似的有弹性,行话:瓷皮糠里。

五、葫芦的皮色应当干净,必须没有一点瑕疵,要像水一样干净,行话:一汪水。

六、皮色惨白的葫芦千万不能要,因为葫芦肯定用药水浸泡过。

七、拿起葫芦用鼻子问一下里子和外皮的味道,没有动过手脚的葫芦应该发出浓郁自然的葫芦香味。如葫芦里子和外皮有刺鼻的味道或者一点味道也没有的,这表明葫芦本身已经做过手脚,坚决不要。

成熟的葫芦去皮风干后呈淡**,托在掌中有果实沉甸感,稍用力摇动有清脆的葫芦籽撞击葫芦内壁发出的清脆“哗哗”声,属上佳葫芦。随着时间的流逝颜色逐渐成暗**,长时间日照颜色会逐渐成褐紫色,在加上收藏者长期用手赏玩,葫芦表面会有一层自然包浆,更显晶莹光洁。

品质优良的葫芦不仅外观重要,更重要的是葫芦壁的厚度,壁厚为葫芦生长过程中养料供给充足,未受病虫害侵扰,且生长周期长,葫芦品种纯正。宜雕宜烙,在艺术家手中雕琢起来得心应手,手随心愿,且保存时间长。制成工艺品可收藏盘玩数百年不朽不腐。

葫芦本身经过长期的把玩以后,本身的色泽会逐渐由黄变红、由红转紫,光亮润泽。这种颜色葫芦的价值必然远远高于一般葫芦。因此有的商家为了逐利的需要,作旧现象随之而生。以下介绍几种葫芦作旧的方法。

一、日照涂油法:将葫芦置于阳光之下,均匀地暴晒一段时间以后,在用质地细密的布料蘸上干净的核桃油均匀涂于葫芦的表面。如此上面的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就可以极大地加快葫芦变色的过程,不过要想达到那种古色古香的境界还是需要经过1到2年左右的时间方可。

二、沸水煮色法:将葫芦放到浓红茶水、中药儿茶水或者红木末水之中煮或高温浸泡一段时间以后使色彩浸入葫芦的表皮之内。

三、高温油炸法:将葫芦完全浸入高温的食用油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葫芦就会变颜色,显得古色古香了。

不过如何作旧我们依然有办法将其与真正自然变色的葫芦给区分开来。下面是一些简易的鉴别方法:从颜色上看人工作旧的葫芦可能在色度上酷似自然变色的葫芦,但却没有内敛的光晕,表面的那层浮光皮生硬无比,很容易鉴别。其次看葫芦的内壁,自然变色的葫芦显得比较陈旧,特别是虫具,葫芦的内壁一般会是灰黑色,并经常有虫蛀的痕迹。而人工作旧的葫芦则不然,其内壁的颜色多与外壁的色泽相同,并有侵染之相。最后,从葫芦各部位的着色程度来看,自然变色的葫芦各部位色泽不完全一致,一般是把玩、触摸越多的地方色泽越深,反之则越浅。以范制葫芦为例其阳文凸起的部位由于经常受到摩擦后色泽较其他部位深的多。而人工着色的葫芦在这方面则截然相反;盘玩摩擦越多的地方会掉色而变浅,反到是凹陷之处色泽更深。

栝楼,家门前的吊瓜儿

图文/雨中木槿

我厌倦结识人,很多人,知道的越多,越丑陋。

而植物,了解越深,越觉得美。

最近,我痴迷于栝楼(瓜蒌),渴望在萧条的冬野,凌乱的野草丛见到妖艳的栝楼,那情景有着画般的写意之美。枯黄的草枝,吊着熟透的栝楼,枯意深深,栝楼迎面的橘红色,仿佛美人的唇红,性感,温润,驱漫野的凋零色。再深情地捡回来,划开,掏出籽,削皮,炖锅栝楼汤。剩下的籽,铁锅细火煨香,留无事可做时,嗑食;水润的皮临睡前敷面,滋润美白,是好东西。

栝楼这些才华,我也是知道不久。

想起初闻栝楼。有一年春节,去玉凤姐家,她家的茶几果盘里摆满了零食,都是档次很高的,她抓了把栝楼籽,嘴里念叨着,日子好了,葵花籽没人吃,都贼吃栝楼籽。我一看,像葫芦籽,不屑,切,老家葫芦籽都扔了,没人吃,在这里却几十块钱一斤。我嗑了一粒,不会弃壳,特酥脆,壳仁齐碎,满口芬芳,也满口都是渣。因我不会技巧嗑弃脱壳,不习惯食,没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深秋的黄昏,夕阳殷红,我遇见人家院落门前的枯树上,挂着橘红色的果,远看似柿子,于玫瑰红的夕辉中,泛着迷人的橘色光影,映地枯枝败叶呈现出浓郁的暖色调,非常美。我潜意识里,呼唤出她的名字栝楼。再往村子里走,又见到很多,挂于墙头、篱上、树梢,也有的被人撕扯,垃圾样堆在那里,似乎不受人喜爱。我喜欢她深秋里亮眼的橘红,鲜艳,温暖,能压住深秋的薄凉。

我还没有爱上栝楼时,处处都有。

我上班的园区,有片荒野,杂草丛生,里边悄悄生长着很多栝楼。午休时,当地的几个职工,喜欢去那片荒野寻栝楼。有回,我看到她们摘了一网袋,红红绿绿的,不知留何用。但我觉得,去荒野摘栝楼,是很有趣的事,同读书写字一般雅兴。

过了几日,下班打卡时,忽闻到奇异的香气,飘满车间。香气纯粹,干净,有点像小时铁锅里蹦芝麻味。我禁不住叫起来,好香啊。原来是栝楼仁香,那袋色彩丰盈,肉质饱满的栝楼,取出籽已加工炒熟,因没放任何添加剂,充分释放自身的香味。那位同事不急不躁地排队打卡,时不时丢粒栝楼籽唇齿间,轻轻一嗑,随着咯嘣声,纯香爆溢,旁边的人闻着喷香喷香,同嚼在嘴里。

我开始留意关于栝楼的资料。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栝楼,以“果裸”的名称出现在《诗经》中。

在《尔雅正义》中有关于栝楼的描述:“四月生苗,引藤蔓生,及秋而华……秋末成实,下垂如拳。”

栝楼,一味古老的中药材。(在此不累述药性,可网上查阅)

栝楼雌雄异株,花非常迷人,夜开昼合。

我常在清晨看到她纯白清澈的花朵,散落在碧绿的藤蔓间。洁白柔嫩的花瓣边缘,细细的流苏或伸展,或卷曲,或缠绕,柔美多姿,潇洒自如,五片花萼向后优雅地反卷,花梗碧翠秀婷,完美地举着婀娜多姿的花朵,像一群舞姿曼妙的小仙女。

在日光下,流苏缓缓地蜷缩起来,接着花瓣也一枚接着一枚美妙地卷起来,回到初时的花蕾状态,也是极好看的,轻轻一碰,便落到地上了,动作还是那么的优美。

其实,我很早爱上这气质与众不同的花,但我不知是栝楼的花。公司门前的铁篱笆上,荒野的草丛,家门前的冬青树间,村庄的树梢,都见她白衣飘飘的舞姿,仙仙的,一尘不染。但多是雄花,我始终没有见到雌花,可一到了秋天,拳头大的果,神奇般出现,并不是夏天雄花开过的地方就有,大都相隔甚远,这就是栝楼选择黑夜开放的原因。

大约很久以前,浏览过一篇关于栝楼的文章。大意是栝楼花夜间开放,为了用美色吸引昆虫靠近,身体沾上花粉,将花粉传播出去。特别是某种神秘的蛾子(不记名字)专门黑夜寻找栝楼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黑夜的仙女——栝楼花。

我上班的路边,紫薇花树绕一蔓栝楼,茎叶如普通的葫芦,白花萎靡不振地蜷着,朴素寻常的样子,引不起人注意。无人知道她黑夜里惊鸿的舞蹈,惊艳的美貌。我常加班很晚回家,或月华如水的夜晚,或无月的暗夜,栝楼花悄悄地绽放,我从她的身旁经过,总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心想,栝楼花开了,内心清澈如水,有着很美的很享受美的感觉。

栝楼花,夏夜的仙女(这是借用丸子老师的形容词),而秋天的栝楼,像浪漫色彩的油画。

由于除草剂的使用及人类对栝楼越来越多的了解,野生的栝楼甚为难寻了。

偶然见到附近的村子里,有户人家,小院前走廊的小瓦房,爬满了绿莹莹的栝楼藤,房檐搭了架子,茎茎翠蔓,绕着,垂着,交织着;栝楼,红的,黄的,绿的,青的,悠悠地吊在叶间,挽清风,携暖阳,光影婆娑,栝楼乍现,浓绿与艳红同悦相配,色彩明艳逼眼,是醉人的油画。

我想待到暮秋,再去向主人讨要只栝楼,把玩过,放家中摆设,像个小看瓜,挺俊的。

再去时,已是冬了,房檐空荡荡的,栝楼藤已扯,栝楼已收。我没有等到优雅老掉的栝楼,一睹凋零之美。失望而回时,隔着窄窄的小河,看到另一家后门,老榆树枝挂着很多橘红色的栝楼,地上也滚落不少。我过不去够不到,只好远远地巴望着,清冷的天幕下,朗朗寒枝颤颤,栝楼如灯笼吊枝上,悠远,孤清,如轻轻几笔画。那喜气洋洋的橘红色,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河那边,院门开了,出来一老人,见到地上落下的栝楼,满脸疑惑,四下瞅瞅,又抬头望老榆树梢,惊喜:“啥时结了这么多吊瓜儿!”

夏夜的仙女,落俗。

葫芦套

在一个飞蜜流丹的艳阳秋,我来到了地处长白县八道沟镇东南75公里的葫芦套村。走近葫芦套,只见四周群山如黛,村烟袅袅,但闻虫鸣鸟唱,牛哞绿野,心旷神怡,几疑仙境相传:早年间,这个村有个陈大粮户,0诈刻薄,坑害百姓,被葫芦姑娘除掉,村里人十分的感激!为了不忘葫芦姑娘的恩情,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河套边种起葫芦,这里出产的葫芦,个大实成,远近闻名,后来,当地人便把这个小村起名为“葫芦套”。

葫芦套方圆一百多公顷,有132户人家,村寨俨然,依山傍水,呈带状座落在鸭绿江畔,与对岸朝鲜的一个小村落“莫里沟”遥遥相对,这里山光水色,景色怡人,烟景图画,恍觉蓬莱,那真是:五里河滩明如镜,景观云集别样幽。

清晨,我们踏着晨露来到江边,正赶曙光冉冉升起,天空中燃起了火红的朝霞,群峰披上了瑰丽的晨妆,就连浮在天际上的片片白云,也镶上了金紫色的花边,如同朵朵莲花飘飘于蓝蓝的天宇中。随着红日的升起,云海雾涛,蜂拥叠起。那浩浩烟波,如烟如缕,依恋于山林花木间,只见岩壑含翠,云雾缭绕,山头片片红枫树,殷殷泛红,其间不时地传来杜鹃的鸣叫,那婉转的流韵声,回荡在空谷间。凝望江岸,浅草平铺,江水如镜,雾气浮游在水面,随风出没,若即若离。那雾,一阵阵,一团团,透着浅红的色彩,飘飘荡荡,散发着氤氲馥郁的香气。那微明的田野,穿上了柔美的晨妆。成群的白鹭和野鸭,悠悠地扇动着银色翅膀,穿过绛紫的晨雾,飞临于江面之上。而碧绿的鸭绿江,鳞波闪烁着,如同一条驯服的巨龙蜿蜒西去。看到这尉为壮观的神奇之美,真是情趣昂然,一轴水墨丹青画立刻在眼前展开,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古人的诗句:“东风吹彻万家烟,水色山光欲接天”。

微风吹拂着江水萦回的河滩,茸茸绽绿的草坪,点缀着无名艳丽的花朵,编织着五彩缤纷的地毯,衬紫隐翠,铺沟盖谷,一望无际,构成了沿江一线又一绝妙的景观。姊妹峰、金马峰、龙头峰、蜡台峰、东大坡、夹心子、双山头、后套等等美物妙景尽列沿江两岸,那一个个的神形仙态都附载着浪漫色彩的传说。

卵石在阳光的折射下,荧光闪闪。无数突兀孤立的怪石,参差错落在江中,急冲冲的江水牵绕着浮起的奇石,-般地打着漩流向远方,盈盈江水,水声湫湫,大有空谷传音之妙,鱼儿或沉或浮,舒缓地嬉游着,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鳖窝”,传说,河底深处藏有一支千年龟,大如锅盖,每当洪水来临,这只神奇的乌龟便游上岸来,为民解难。美妙的传说,为这美丽的山村又平添了几分绮丽。

沿着河床顺流而下,一路风送花气,鸟语迎人。被初霜染红的涝草,罗列在河畔上,蜿蜒绵亘,艳丽迷人,十分好看。江面上,人们轻浆荡舟,撒网扑鱼;河岸边,人们悠闲自在,修身垂钓;平波透绿的河堤上,绿柳笼烟,风帘翠幕,参差百里人家。那排排杨柳,仙姿丽质,随风摇曳,如同一条绿色绸带,飘逸于波平如镜的沿岸,幻化着妖娆多变的身影,丰姿绰约,使人有:鸟鸣山幽万波顷,芙蓉杨柳醉秋烟之感叹。

穿过山光水色的河畔,便来到了桃源仙境荷花池。只见池中碧水盈盈,浮藻繁茂,水灵灵、粉嘟嘟的莲花,探出翠叶浮在水面上,仿佛一群亭亭玉立的仙女,翩翩欲舞,让你尽情欣赏“水上仙子”的娇容丽色。那含苞欲放的姿色,那动人妩媚的清纯,让人心里顿时浮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受和遐想那莲池周围,花草环绕,田园似锦,稻谷飘香。那绣了穗的稻谷、甩了缨的玉米、摇响金铃的大豆、晒红面容的高粱,相互辉映,奏响了丰收的喜乐!田园间不时地洒落着几棵垂榆,婆娑滴翠,枝柳袅袅。透过田野,只见旷野处,散落着一片梨树,梨园的清香扑面而来。望着这满山桃李;望着这拥翠堆金;望着这风物胜景,心中充满着一种“古今难画亦难诗”的感慨啊,我被这彩笔难描的景色陶醉了

这正是眼帘映画卷,人在画中游着篝火尽情的唱啊,尽情地跳啊。那熊熊篝火,不仅炙烤着大地,也温暖着人们火热的心;那炽烈的火焰,倒影水中,五光十色,分外好看,云影波光,一碧万顷情趣。美丽的篝火编织着绚丽的风光

,动人的弹唱让你走近了音乐之旅!那真是:

江上升明月,

多姿又妖娆。

长白山水间,

胜景如花潮!

如诗似画的葫芦套其神韵不容你琢磨,其秀美更让你难以尽写。

葫芦烙画古称火画葫芦,又称火绘葫芦、火笔葫芦、火针刺绣葫芦。火画葫芦,宜取皮色较淡的葫芦,这样烙痕的浓淡变化都能充分显现出来。如果皮色已为深褐色,那么,烙痕就难以显示。火画葫芦不宜盘玩,否则会将烙痕磨损,使画面失去神韵,故火画葫芦大多作摆件。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赵姓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流传至今,而葫芦烙画多以京津两地民间艺人烙制的葫芦最为精湛。

1烙画工具,

葫芦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早年间葫芦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香里插入钢针进行烙绘,主要烙制葫芦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出现了专用的烙画笔,烙画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葫芦烙绘技法从单一烙制发展为烤烙、出润色、烙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

2葫芦烙画技巧

多功能烙画笔温度与运笔速度对色调的影响很大。用烙画笔烙葫芦,可采用像炭笔素描那样反复熨烙,增加层次的办法来解决色调的深浅,还要靠运笔的速度和调节烙画笔的温度等办法来表现不同深浅的色调,这也是葫芦烙画所独有技法。烙画笔在恒温下工作,运笔速度快,所烙出的色调就浅;速度慢,色调就深。温度越高,速度越慢,烙出的色调就越深。温度与速度是结合运用的,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烙较大幅的画或写意山水、花乌画,笔触较长,葫芦烙画笔下去有回旋的余地。烙浅调子可用较快的速度,很少调节葫芦烙画笔的温度。主要靠

运笔速度、腕力的大小和增减层次的办法达到色调的深浅变化。画幅很少,或是刻划人物的细微部,笔触很短,运笔没有多大的活动范围,如眼睛或鼻部的高光,是不能用高温快速解决的,必须把葫芦烙画笔的温度降到适当的度数,用慢速在眼球的高光部小心翼翼地熨烙,留出高光点。烙鼻部的高光时,把葫芦烙画笔温度降到最低,烙出淡淡的焦色,烘烙高光的周围留出高光。高温快速法烙出的浅调子与低温慢速烙出的浅调子有质的区别,前者质地粗糙,后者质地细腻。因此还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如低温慢速烙出的远山和云雾色调柔和,而用高温快速烘烙近处岩石的亮部,表现出的色调虽浅,但显得质地粗糙,体现了岩石的质感。葫芦烙画笔的最大优点在于频繁调节温度不会浪费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烙制各种图案。

3用笔的条件和忌病

用笔的条件:

(1)劲就是有笔力,即指用笔要有劲。

(2)老是指苍老,老与劲相同,是嫩的对立面。

(3)活就是灵变不滞,意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烙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还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活与腕力的运用很有关系,清代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就是指运用腕力要活。

(4)松是轻快的意思,就是要求落笔时不要胆小、拘束,执笔不要捏得太紧,把得太死。

(5)圆是扁的反面。

(6)厚即不薄,厚而有味的意思。厚与布局、用笔都有关系,用笔烙出对象时,不但要烙出质感,还要烙出量感。也就是说,烙画有一定分量的感觉才耐人寻味。

(7)毛 就是不光滑。这对山水画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人物烙画中的长线条则不易达到。我认为能运用书法中篆隶回锋及藏锋逆锋的笔法烙细线,也同样能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

(8)润是滋润的意思,用笔要讲孝滋润,反对枯瘠无神。

(9)巧,拙 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 简而言之,巧是率,拙是笨。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易板滞。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凝重庄严的气势

用笔的忌病:

(1) 板是指用笔不活。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烙制的对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

(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慢变化而产生的。

(3)结指笔解不开,好象粘在葫芦一样。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常表现为滞和僵死。

(4)枯是润的反面,在烙制过程中没有层次感。

(5)弱即下笔无力。明代李开先说“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这种毛病与初学烙画时韵嫩和弱还不一样。

4花鸟烙法

烙花鸟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烙人物丰富多样,更不如山水的山峦起伏,云烟出没,变化无穷。虽然花也有多样的花,鸟有多种的鸟,终究仅仅是花和鸟。烙花鸟容易造成干篇一律的情况, 所以要使烙花鸟有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就应该考虑它的构图上形式法则的妥善处理。烙花鸟的构图美与不美,特别显露,有时仅是一枝一叶的处理不当,或者一只鸟的位置不当,就会影响全画面而引起观者不愉快的感觉。所以构图时,必须精细考虑,有所取舍,要割爱处就得割爱,要夸张处就应夸张。

烙花鸟的线易流于死板、呆滞,有些葫芦烙画把线勾得顿挫分明,十分外露,则又显得人为的做作气太足。在葫芦烙画中花用纤细流畅的细线勾勒,显出了花瓣娇嫩的特色。叶片、叶脉线的飞动、灵活而又挺劲有力,不仅能烙出叶的质感,而且表现出微风吹拂时的摇曳动态;枝干用L9行笔,瘦硬战颤,烙出枝干的硬度和粗糙表皮的质感。

小鸟的头、眼、嘴、脚、爪、翅膀、尾羽、胸毛等用线的刚柔、走笔的轻重缓急来完成。细细研究其线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变化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了表现景物的特性、画面的意境和神韵而采取的艺术手法。其勾勒的线描洒脱不拘谨,生动不死板,自然不做作,有变化又不显露,柔不纤弱,刚不生硬,远观统一协调,近看变化万千。

烙花鸟的设色是与构图同样重要的环节。作为一个烙花鸟者,不仅着色技法要精练,还须掌握科学的色彩知识,做到配色时灵活应用,古人讲墨分五色,其实烙画看似一种颜色,其实细细分来它绝不在五色以下,“借色益彰”,达到“妙超自然”的境界。但在花鸟画的配色中常常易犯“枯”、“火”、“俗”、“主辅不分”、“交错凌乱”、“深浅模糊”、“平淡无味”诸多毛病。什么叫“枯”枯是色彩干枯失神,黯淡而无生气,主要是用淡色而不显彩色,自然神气全无。所以说要淡而不失之枯,淡而仍见有彩,就会产生柔和的美感。什么叫“火”火是色彩对比过于强烈,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性,令人起不愉快的感觉。什么叫“俗”俗的原因,大半也是由于对比处理不当所致,不研究色彩本身的纯度,任意配合,往往产生恶俗的色调,如浓艳的色彩,处理不当时更为显著。要艳而不俗,就必须减低色彩的饱和度,特别是用重色时尤应注意。什么叫做“主辅不分,交错凌乱”这是色彩主次关系问题。一幅画上必须有它的中心色,以一色为主,使其他一切色彩倾向于主色而取得协调时才产生美感,如果主次不分,任意着色,必然造成画面上色彩的混乱现象。什么叫做“深浅模糊,平淡无味”画面上色调过于统一,缺乏变化,尤其取用同浓度色的配色而起同化作用,必然变得平淡乏味,有色等于无色了。

从烙花鸟的全过程来说,渲染是作画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一幅画的成功、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人对渲染提出过一些戒律,因为葫芦烙画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呆板不生动,没有神韵。葫芦烙画最怕限于机械的技巧,而不见生机。不囿于固有的技法程式,根据艺术效果来裁定,有时层层洗染,不厌其烦;有时则轻施薄染一遍而就,只要达到极佳效果,就即时停烙。

5走兽烙法

从勾勒入手。首先要求底稿严谨准确,继以低温在正稿上勾线。勾线后才皴擦、梳毛渲染。渲染必须细心,不留笔痕,由深至淡逐渐化开画匀。烙走兽的斑纹,要求细致有理而无紊乱之感,这是烙走兽的特色。烙不好走兽的毛,就显出功力不足。对走兽形体凹凸结构也要加以适度渲染。最后要罩染加工,染出整体皮色,并对有须的走兽以白色画出工细有力的须。

不论写意、工笔、或兼工带写的葫芦烙画技法,都是“以笔取形,以烙取色。”形色并用,已丰富走兽烙画的表现力。诚然,有的偏重于渲染,有的略辅色彩,有的工笔线描或工笔白描,这犹如组成不同旋律的乐曲一样。中国走兽烙画也吸取西洋画之长,首先强调骨力,即用笔以求“刚”之美为胜,亦须有“柔”之美相辅,“阳刚”之美和“阴刚”之美相济。由此可见,在葫芦走兽烙画技法上必须要不断探索,稳步学习中西各种技法,以繁荣和发展走兽烙画。

6人物烙法

用笔首先要求意在笔先的立意方面,因为只有成熟的立意酝酿,才能下笔有神。更重要的一点是以简代繁,比如工笔需用四笔完成,而写意只需简到一笔或两笔。这就要求作者对所描绘的人物精神状态,有高度的概括和潘练能力,否则只能给人以索然无味和空洞无物的感觉。怎样才能做到用笔简练又不空洞呢必须长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观察和揣摩,并不断地在提炼用线上多下功夫。

人物烙画分大写意和小写意两种。小写意又分半工半写,这种工笔与写意结合的烙法,既能满足人物某些细部袖口面部及衣服花纹等)的要求,又能给人以笔墨淋漓,气韵生动的感受。它在用笔上,粗细,疾徐、抑扬,顿挫变化较大,因此要求下笔快,用笔豪放。

(1)手的烙法

“画人难画手”,这是古代画家的经验之谈。一幅好的人物烙画,主要在于人物全身的比例的正确及形象塑造的真实生动,但手在整个人物的表情及姿态上,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烙人物的手应该熟习和掌握以下三个规律:

手的造型和姿态。人物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长短、肥瘦,大小等,属于人物的生理特征。而手的姿态则是指手的动作与姿势而言,是体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手的结构。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构成手掌的基部,由八块小骨组成,约似椭圆形,位于手掌与前臂之间,它将手掌与前臂连接起来。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指最长,除拇指外,均由三节组成。在掌部的拇指侧及小指侧,有两个隆起的肉质,称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个手从侧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阶梯逐级下降。手背侧因前臂肌肉的肌畦通过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时肌腱显露于外。我们烙人物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结构的共同规律。近代,由于医用人体解剖学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出现,许多葫芦烙画家、雕塑家在人物题材创作中,手的结构大都比较正确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结构及比例不够正确。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科学所致。这些毛病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人大手小”、“两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还粗或一般粗”、“五个手指平列”、“手掌太长或太短”,“手腕太细或太粗”、“手腕和手的位置不对或衔接不起来”等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重视人体解剖学,并切实地学习与掌握它,运用到人物烙画中。

手的勾线。手的勾线也和面部勾线一样,要求匀称而细紧,使柔和的线条富有弹力。用笔可稍有轻重,起伏,但忌用转折顿挫的笔法,这样烙手显得比较僵硬。由于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与臂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人物的臂部也必须烙准确,才能与其它部位相谐调。

(2)人物各部位的烙法

勾线:对于人物烙画面部各部位,必须有针对性地运用葫芦烙画笔勾出,如头发及眼眉部分的颜色可稍浓一些,而脸、鼻、口、脖颈及手属于肌肉皮肤的部分,则都要用低温勾出。再如上下唇,也要用低温勾,嘴缝的一道线则要稍深些,这样就为下一步着色作好准备。头饰部分一定要用高温勾出。勾线时用笔要细紧有力,并根据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勾出轻重、松紧、粗细和虚实。同时还要讲求匀称,如果粗细太悬殊,则不协调,甚至很难看。

头发和眼眉的烙法:首先用低温将发髻烙出第一遍,烙时要注意额头与发际的严格界线,以免破坏形象,既不要烙过头,又要烙够,必须严格控制笔。发髻烙出后,再用低温将人物的眉和眼烙出。烙眉时要将笔道烘开,烙眼时应将上眼睑的深度烙好,然后再将眼珠烙出。

烙两颊、眼窝、耳轮及手指尖:这些部位都要用渲染烙出,其中双颊尤其要用中温染,这里有两个表现意图,其一,用以表现人物皮肤健康的颜色,其二,表现特定的人物化妆效果。举凡男女老少及婴儿的面部,都应渲染,就连现代题材人物面颊的烙法也是如此。

渲染是人物烙画中很关键的一道程序,如果渲染不好,烙出的画没有立体感。所以渲染首先要求浓淡适度。太淡,染不出应有的效果,太浓则很难看。必须用笔转着染,并逐渐散开,直染到无痕为止。否则就会结聚一团,很难看。此外,染完两颊后,还要渲染面部的眼窝、耳的轮廓、手指尖、指骨及腕臂转环的部位,衣物的褶皱等。

7书法烙法

烙书法相比葫芦烙画要简单一些,如果有一定书法功底可以直接用烙画笔去写,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或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采取2种方法:第一种可以制作书法模板,把想要烙制的书法先在厚纸上刻出来,然后用渲画机烤烙即可;第二种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因为与第一种技法比较更简单实用,用打印好的书法用复写纸拓到想要烙制的葫芦上,用葫芦烙画笔烙制,可以烙成阴阳效果,别有情趣。

葫芦烙画的修饰,可以配上中国结等装饰物。

8葫芦烙画欣赏

看葫芦烙画,要欣赏的不只是画面简单复杂,还要看以下几项是否精美。

烙工,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烙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评判该画烙的好与坏,就是受烙工的影响最大。

书法,葫芦烙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葫芦烙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印章,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烙工或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装饰,葫芦烙画的装饰独具一格,材质工艺非常讲究。颜色、接驳等都十分讲究。

中国人欣赏葫芦烙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功力,从事葫芦烙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在葫芦烙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葫芦烙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葫芦烙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学识,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与画匠之别,学识是条件之一。

人品,西方画家往往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奸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秦桧等奸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道理。

诗句,葫芦烙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印文,无论葫芦烙字或葫芦烙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烙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烙文中也可看到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烙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彩色。端午挂什么颜色的葫芦看地方的讲究,不过都是彩色的,先将红线、黄线、黑线穿过葫芦口,再把两端系在一起,因为红线、黄线、黑线是三色中最具有瑞气的颜色,也是寓意“展红三十七,挂黄三十八,断黑三十九”的端午葫芦传统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7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