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太勃尔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康斯太勃尔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第1张

康斯太勃尔是浪漫主义画家。

约翰·康斯太勃尔: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1776年6月11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一个优美的小山村,长大后,开始在皇家美术学院学画,后认为临摹古典风景画不如向大自然学习。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色,其画风对后来法国风景画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约翰·康斯太勃尔: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

1776年6月11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一个优美的小山村,长大后,开始在皇家美术学院学画,后认为临摹古典风景画不如向大自然学习。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色,其画风对后来法国风景画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康斯太勃尔(JohnConstable)是19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他1776年6月11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一个优美的小山村。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后来成为这位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父亲是个磨房主,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或当一位牧师。虽未去当牧师,可是也为父亲管理了好几年磨房工作,但是他从未间断学业,抽闲作画。家乡的房屋,田野,树林,车,马,狗和人物,都是他描绘的对象。他性格内向,善于动脑,他最早的老师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业余风景画家乔治·博蒙特,给他有力的教导,收益很大。

1799年,他23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他不参与社交,学画甚笃。他不喜欢大城市的风情,仍留恋家乡田园景色之美。所以康斯太勃尔的作品,大都描写农村景色。

1829年,他54岁,才被选为英国皇家美术协会正式会员。康斯太勃尔主张到生活的源头--自然中去寻求完美,作品格调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色调明快,充满自然生气和乡土气息。

约翰·康斯太勃尔名作有:《干草车画》《麦田油画》、《跳马》、《斯特拉福特磨坊》、《水闸》、《斯托尔小景》、《威文侯公园》、《英国的运河》、《汉浦斯戴特的荒地》、《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等。

他在56岁时所作的《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一画中,大胆地使用了十分鲜明的色彩,以求表现光和影的效果,被认为对印象画派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后,由于健康日益恶化,他只能从事水彩画。

1836年,他向皇家美术学院送去了最后一幅油画《克利奥顿碑》。

1837年3月31日,因心脏病猝发而与世长辞!康斯太勃尔葬于汉普斯德教区教会的墓地,和爱妻玛丽亚长眠。在离世后,友人们筹积资金,将这幅传世的美画买下来,捐赠给了国家。

从主教花园望见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823 年,876x1118cm ,布 油彩,伦敦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

伯明翰海岸的风暴,1828 年,145x255cm ,布 油彩,纽黑文 英国艺术耶鲁中心

威文侯公园,1816 - 1817 年,561x1012cm ,布 油彩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虽然艺术家强调向自然学习,但绘画总需要创作者本人的发挥。下面这幅作品描绘伦敦近郊庄园,康斯太勃尔根据画面安排做了自己的处理,比如把湖面倒影拉长以避免出现水平的光带,画面中央构造了一条竖直的通道通向红房子。

有些画家认为此图缺乏统一的效果。这是有原因的:画面的左右两侧(左边奶牛以外、右边小船以外)是后来加上去的。订购者为退休的将军,他认为原画没有表现出他的庄园的全貌。于是康斯太勃尔不得已把两侧加宽,为掩盖接缝,左侧画了一头朝向画外的黑色母牛,右侧增加了一只船。如果把左右的这两边掩去,整幅作品的构图会更完美。而且,“让一头牛面向画面以外是不合适的。因为观众也会本能地向画外看去,而且他恐怕就再也不会回头了”。

古典主义

Le Classieisme

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 范做了大量工作 。 诗人梅莱在悲剧《 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概括和总结了几十年法国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要求文艺“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宫廷”,“认识城市”;把体裁(史诗、悲剧、喜剧等)分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级,并对每种体裁进行严格规范;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为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18世纪20年代起,古典主义思潮几乎遍及全欧。英国的代表者是复辟王朝的诗人约翰·德莱顿和深受布瓦洛影响的诗人蒲柏。德国的代表者是约翰·戈特舍德,曾据贺拉斯 、布瓦洛等的观点写成论著《为德国人写的批评中诗学试论》。俄国古典主义占有特殊地位,讽刺性突出,倾向减弱,其文学代表者是苏马罗科夫、罗蒙诺索夫和康捷米尔等,建筑的代表者是卡扎科夫、沃罗尼辛等。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拉克洛瓦《米索伦基废墟上的希腊》(油画)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现实主义

Realism

19世纪30年代 后欧洲文艺 中占主导地位的 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发展史 德国诗人席勒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第一次从美学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 。1850年9月21日,法国作家尚弗勒里在《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画遭到主办者贬抑而未能入选 。库尔贝便在博览会旁边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尚弗勒里同小说家兼批 评家杜朗蒂一起 ,创办了一个名为《 现实主义》的刊物(共出6期) 。1857年尚弗勒里在论文集《现实主义》的序言里,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创始者之一;并同时列举了狄更斯、萨克雷、 C勃朗特 、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国和俄国作家的名字,企图给现实主义提出某种纲领性的东西。欧洲一个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文艺流派和文艺思潮,即由此而来。

现实主义在19世纪 30~40 年代形成 并取代浪漫主义 ,具有社会历史发展和文艺本身发展的深刻原因。面对现实 ,进步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此外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都促使进步作家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艺的主观理想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德国的霍夫曼、俄国的普希金等一批原来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

特征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原则 ,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 ,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也各具特色。法国是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早期代表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候法国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社会矛盾的种种复杂的现实关系,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创造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两千几百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此后,法国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福楼拜、莫泊桑等一批优秀作家。福楼拜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中,尖锐地揭露了教会、贵族、地主、资产者的恶行,生动地描写了第二帝国时代的社会风貌。莫泊桑的创作有力地鞭挞了法国社会的腐朽、黑暗,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精神探索。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狄更斯的小说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萨克雷的《名利场》等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 、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登 》 、C勃朗特的《简·爱》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名作。70、80年代后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的形式,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现实主义文学另有特色。以海涅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的锋芒主要指向封建割据和君主专制。后期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讽刺了大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贪婪无耻。在法、英、德之后,19世纪中期北欧各国的现实主义开始形成。挪威易卜生 的社会问题剧和丹麦的安徒生的作品,在世界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描写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黑暗现实,而且始终与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谢德林、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和平民知识分子中的“新人”。到70、80年代西欧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已经削弱的时候,在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等的创作中,现实主义继续得到发展和深化。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80、90年代,比欧洲晚半个世纪。最早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是豪威尔斯。在他之后,加兰、诺里斯开始转向现实主义。而主要代表人物则是马克·吐温。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 R罗兰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 、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 义作为绘画流 派出现于 法国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 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 ,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

印象主义文学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 ,但文 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 ,却众说不一 。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 欧一些文学 家的确 有类似印象派 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 之间有类通之处 ,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 ,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

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小学校长办公室字画

 小学校长办公室字画, 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画的起源久远,有着丰富的意思。画的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以下分享小学校长办公室字画

小学校长办公室字画1

  边红举 扇面山水 《溪山图》

 在为校长的办公室字画选择字画时,往往会选择格局较大的山水画,但需要注意山水书画作品是一个大类别,其中有着众多不同的风格画类型,如风格较为获批,那这一类型画作并不适合放在校长办公室,应该以能够凸显出文化底蕴笔触细腻的画作为首选,例如边红举扇面山水画写意山水画《溪山图》,意境简逸、宁静、高洁、清雅、深邃的,很适合放在校长办公室。

  韩军 团扇山水 《观远》

 校长办公室是较为严肃的场所,浪漫派作品往往富有浪漫的幻想力,笔画漂浮,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中,这样就不适合在校长办公室中出现。画作选择其风格和职位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朴实无华的作品更为合适校长办公室,韩军团扇山水画写意山水画《观远》,用墨明洁苍润,虽构图简洁,但其气厚力沉,凸显出了校长办公室的肃穆与底蕴。

  潘威东 四尺斗方 《秋韵》场景图

 除了要对风格做好区分之外,也要注意和室内的装修风格相契合,例如办公室的装修风格以简约时尚为主,有很多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电脑以及各种打印机等,这种情况下在画作选择上色调就不能够太过淡雅,否者会有陈腐气息出现,应该以潘威东四尺斗方山水画写意山水画《秋韵》类型化作为主要选择,这样的画作笔触细腻大胆而富有时尚气息,和现代化的办公环境相适宜。

小学校长办公室字画2

  学校办公室装饰字画一:王宁写意长城国画作品《中华之魂》:背靠长城 步步高升

 此幅大气的长城山水画依旧是王宁老师的亲笔手绘真迹,长城一直是办公室装饰画的最佳选择,是一种身份的地位象征,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的美好守护,长城是中国千年来的一种物质文化经典表现,所以长城山水画的伟大绝对是符合经理的公司地位和身份。

 从风水上讲这幅长城画,长城取象中国巨龙,龙脉绵延千里,像一条巨龙在腾飞,寓意深刻,人坐在座位前,长城画正在两肩之上,蜿蜒的长城像椅子背一样,这是风水学中的形象峦头学说,风水暗示,有靠山可依,可藏风聚气,可增加贵人、领导和长辈的帮助。挂在客厅或办公室品位凸显,从以上分析可知经理办公室装饰画选择山水画不仅与众不同品位高,更是一种好风水的选择。

  学校办公室装饰字画二:李国胜山水画作品《想见沅湘江上 月明环佩归来》居而有竹 清气满院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

  学校办公室装饰字画三:李国胜山水画竹石作品《翠竹亭亭好节柯》虚怀若谷 高风亮节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 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代表着坚持,让不少古人敬佩。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还有节节升高之意。

  学校办公室装饰字画四:李国胜山水画竹石作品《咏竹图》生而有节、竹节必露

 竹子,寓意高升、节节高等,一般挂在书房,孩子卧室,办公室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顽强的生命力,弯而不折,笔挺劲节,自古被誉为气节、品格的象征,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是人格的一种追求。一直作为气节的象征为之传承下去,并在水墨画界中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国画竹子画风古朴,构图精美,往往于细微之间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情怀,画面朴实无华,色彩淡雅自然,细腻的笔墨线条,酣畅的用墨等让观赏者为之赞叹不已。令广大爱好者所喜爱,具有现代艺术气息。挂在家中或办公室皆能烘托室内环境和彰显主人的品格等。

 学校的办公室一般只是悬挂点字画之类的,但是在会议厅可以挂山水画。一般老师的办公室我们感觉只有挂书法之类的字画才觉得合适。例如如下的字画书法:“天道酬勤”、“志当存高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等都很不错。特别要介绍一点的是有一个词非常适合老师的办公室,同样也能激励学生的一幅字画,那就是四个字书法“学海无涯” 这样让人感觉是个做学问的地方,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办法。让人感觉有方向感。

小学校长办公室字画3

  学校办公室的标语

 1、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一份精神,一份事业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4、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

 5、学习是素质的修炼,读书是知识的积累

 6、对他人多一点关心,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对教育多一点专心。

 7、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8、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9、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

 10、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11、快乐的老师 才会有快乐的课堂 才会有快乐的学生。

 12、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13、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 一份宽容而已。

 14、团队成就自我,细节左右失败。

 15、唯有你时时去欣赏别人,你才会体会到一种真爱的回报。

 16、学会奉献自己,不会给你带来不利,而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17、睁大眼睛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眯起眼睛少挑剔学生的缺点。

 18、思考每一天!计划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19、先走半步,步步领先;多走半步,步步在前。

 20、“播种文明、收获温馨”。

 21、“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献”。

 22、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莫奈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始作俑者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还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于现实的观察而提出的,但是,由于热中于描写光与色,甚至将其神秘化,从而出现了不顾及现实物象的倾向。莫奈曾说过:作画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兰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因此,就出现了画家的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景物着光给画家留下的瞬间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而失去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忽略了景物形体的后果。

  《日出·印象》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当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干草垛》

  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所谓的“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比如1890—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画家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

  该画是一幅充满阳光的风景,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圣拉查尔火车站》

  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鲁昂大教堂》

  《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2 克劳德·莫奈 油画 107×73 cm 奥塞博物馆1907年从画家手中购藏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1892年,克劳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后居住地吉维尔尼安定下来后,便动身去了鲁昂,处理一件家事。这古老的城市已实现工业化,港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画家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绘画生涯中所见过的最美的图景之一——鲁昂大教堂。此大教堂是献给基督的母亲圣母的,是法国最为雄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于 12世纪开始建造,13世纪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纪才建成今天这个样子。

  哥特式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备受漠视,被认为太过粗俗;到18世纪末被重新发现,经过分析论证后得到修复;最后得到了1791年创办于巴黎的法国古建筑博物馆的正式确认。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从中找到了黄金时代的影子;主张把纯净清新的中世纪艺术重新发掘出来。1837年成立的古建筑委员会因而担当起了修葺和恢复古建筑的重任,此热潮随着19世纪鼎鼎有名的大建筑师欧仁-艾玛纽埃尔·维奥莱公爵所展开的拯救行动而达到顶峰。他的这一行动,受到了时任古建筑总巡视员的作家普罗斯佩尔·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励。

  在此之前,已有英国的波宁顿和透纳以及保尔·于埃和柯罗等浪漫派画家,将鲁昂大教堂作为其绘画的主题。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随后的卡米耶·毕沙罗,对此图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属传统范畴,即高耸而又别致的教堂身影,在周围的景色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两次大行动中为此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他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画的。第一个位置差不多选在教堂的正对面,即一家衬衫店。商店内的工人来来往往,使得他无法工作;他于是又在一家时装店二楼的试衣间安顿下来;由于顾客的埋怨不绝于耳,画家只得用一扇屏风把自己同外界隔开。到了1893年,他又选了第三个地方;这一次,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莫奈在这两次大的行动中所经历的探索、疑虑、困扰和失望,在他写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表露无遗。信中写道:“我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我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就这样,我在做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我已殚精竭虑,几乎要垮掉了。一天夜里,我的噩梦一个接着一个;我梦见,教堂不知怎么倒了下来,压在我身上;其颜色好像变成了蓝色,但很快又变成玫瑰色,最后竟又变成了**。”画家此前已就同一主题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光线下,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画了一大批画:1891年创作的《草垛》及《白杨树》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对色彩斑斓的开阔视野情有独钟的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对这巨大的、乍一看去几乎是单一色调的石头建筑。画家从他距哥特式教堂不到 50米的窗户望去,所看到的只是教堂的中央大门,大门左侧是圣罗曼塔楼,右侧为波尔塔楼,二者的气派和风格全然不同。塔楼、中央大门、三角楣、拱形曲线、小连拱廊、尖形拱肋、大门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细的长廊,时而淹没于明亮的光线下,时而又处于暗影的笼罩之下;有时因诺曼底天空不断变幻的大气而在色调上造成难以言喻的微妙变化。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鲁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耸立于大地之上,同时又仿佛消失、‘蒸腾’于清晨的淡蓝色薄雾中;各雕塑作品的细节、各蜿蜒曲折的装饰以及各个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时候会变得很清晰;黝黑的门洞宛如海洋中的‘波谷’,墙壁上的石块明显留有时光流逝的印迹,如今在阳光、苔藓和地衣的映衬下变成了金**和青绿色;建筑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围之下,顶部则被正在消失的夕阳余晖染成了玫瑰色;这是一首对古老教堂所占空间抒发的绝唱,而这座教学本身则是自然之力和人类创造之间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20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就孤独而焦虑的莫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些画是画家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画商保罗·杜朗-卢埃尔的家中拿给他看的。他称赞这些画 “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卡米耶·毕沙罗被他的朋友极富创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轻画家们则对此没有多大热情。

  对莫奈的作品评价最为中肯、理解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乔治·克莱蒙梭。后者在一篇题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写道:“灰暗的物体,其本身因阳光的照射而获得生命,获得给人们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这种围在物体表面、深入其内部、反射至外部空间的光波,始终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有时如高耸入云的‘波涛’,有时如风平浪静的‘水花’,有时则像是一场‘急风暴雨’。物体正是依靠这种‘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羁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正因为这种狂放不羁才可以看见物体,同时物体也正是因此才得以显出其确实存在;那么一件东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的,是画家所要阐明的,也就是通过画家之手来进行化解和重新组合。”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莫奈有关鲁昂大教堂的系列绘画立刻获得了成功。曾对他大加鼓励的收藏家弗朗索瓦·德波向他买了一幅,并连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赠给了鲁昂博物馆。在巴黎,虽然国家对克莱蒙梭提出的由国家将这批绘画全部买下的强烈建议未予理睬,作为艺术保护人的伊萨克· 德·卡蒙多伯爵,却在1894年直接从画家手中购买了其中的4幅,并慷慨地将这些画交由国家收藏,从而使我们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奥塞博物馆一睹为快。卡洛琳·马蒂厄(文)

  《睡莲》

  这是画家1908年的作品,是他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之一,苏富比估价为1000万至1500万美元。苏富比一年前顺利拍卖了莫奈的另一幅《睡莲》。

  《日本的桥》

  这是一幅充满外光的风景,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一八九九年夏季,莫奈再度开始创作,到一九零零年共画了十八张以吉维尼花园的日本桥为景观的油画,大部分的构图是在正方形的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一道由左到右拱型的日本桥从水塘左边的草丛中伸出。横跨过占满画面一半的水塘,布满睡莲的水面映出了桥后方的柳树与树丛。绿色和褐色是画面上的主要基调。这一系列的“日本桥”不论是在技法上或题材上都反映了莫奈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歌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早先指涉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个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如安莱丝(Anne Rice)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歌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后,一些乐团分别顶著「后朋克」(Post 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 Music)或「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逐渐混融成日后的歌特摇滚乐派。早期的代表如苏克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巴浩丝(Bauhaus)、享受分裂(Joy Division)等等乐团。它们的特色是沈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著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著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者巴浩丝的主唱墨非(Peter 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歌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于对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慈悲的姊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于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爱尔德里奇(Andrew Eldritch)一语说穿歌特摇滚乐团的宗教立场。

哥特 哥特音乐

何谓"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西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含义,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着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哥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哥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亲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哥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 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经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哥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And Also the Trees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注意了。乐队创作了大量优秀,令人悲伤的音乐,值得每个歌特音乐爱好者去体味。从技术的角度来讲And Also the Trees无法与当今的歌特一族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们的音乐中寻找真挚的情感。了解And Also the Trees的最好的方法是感受他们的现场,Evening of the 24th 中收录了乐队1986年现场演出的大量歌曲都是来自乐队最为成功之作。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朋克文化(Punk)的反动,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除了音乐上的表现,哥特派的艺人团体亦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如脸色画以惨白,着黑色服装,或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褶边服装,而中古世纪的废墟、哥特式建筑亦被广泛运用。英国的哥特运动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乐风格来说,此时期的英国哥特音乐被称为New Wave,其在摇滚乐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键盘),以及前述的哥特元素,甚至也带有电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传入美国后则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着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则更驱向电子乐发展。

而虽然哥特音乐在欧洲各地多朝向电子乐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形,但事实上哥特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哥特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

不过在开始谈哥特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 metal)讲起,doom metal是一种沈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音乐型态,有人认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朔到Black 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及随后的专辑,不过真正doom metal风格的确立则是从瑞典名团Candlemass于1986年发表的专辑开始。相当多的doom metal团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诞生,随后的英国名团My Dying Bride更将小提琴的编制纳入其中,成为了日后凄凉派doom metal乐团借镜的先驱。

而doom metal在90年代后也开始有多方面的发展,Theatre of Tragedy便是率先将doom metal与来自gothic rock的启发,相互融合进而开创出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说是带起了哥特风再一次复兴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这股哥特金属风潮由北欧开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几项特色都成为此后哥特派金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为今日主流风格的gothic death,如采death metal残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对唱形式,这正是 色浪漫的哥特精神,这种对比作风亦象征着黑暗(死腔和金属乐部份)与光明、生命及爱(女音、钢琴和交响部份)之间的

对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轻柔、不食人间烟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钢铁男子的心了。

不过欧洲各国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gothic metal亦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gothic doom外,在荷兰则由The Gathering奠立了以优美女音做为主唱、着重心灵感受的纯gothic metal,其主唱Anneke van Giersbergen飘渺而浑美的音色,可说是gothic metal界的完美典范,在稍后的另外两支荷兰gothic metal团Within Temptation及After Forever,也都以拥有音色近似Anneke的女主唱着称,足见The Gathering对荷兰歌德金属的影响力。不过The Gathering却在近期逐渐转变风格,金属成份已愈来愈淡。

另外,北欧乐团则进一步地将一些black metal元素融入gothic当中而成为gothic black,着名的乐团有同为来自挪威的Tristania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等,然而,事实上,gothic在北欧的发展,已是将gothic、doom、death、black融为一体,所以已难以将之归类于单一风格,如Tristania除了盛大的交响气势外,甚至采用clean男腔、黑死腔加上歌剧女主唱和唱诗班的大合唱。

当然北欧乐团的音乐思维也不仅此而已,瑞典的Therion便与众不同地发展出以管弦乐器(合成器取样音色)与金属乐器并重式的交响歌剧金属,其在演唱部份于近期已全然采用专业的男女歌剧唱诗班。另外,芬兰的As Divine Grace则以沈静淡雅的atmosphere gothic予人一种看尽世间繁华的感受。

在德国方面则发展出古典民谣式的gothic folk,如Lacrimosa、Haggard等,这些团体除了合成器外,更采用了真实的管弦乐器,因此古典味相当浓厚,如Lacrimosa直接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而Haggard的团员包含管弦乐手甚至达到18人。

意大利近年来以前卫金属和交响速弹金属扬威于全欧洲,不过其在哥特金属方面的发展亦不落人后,Inner Shrine、Macbeth即是 中翘楚,前者气氛凄凉哀美,后者则充满浪漫感与动人旋律。另外还有一些专注于气氛营造的乐团,如充满中古世纪感的Dunwich和Crown of Autumn,其中Dunwich更运用了中古乐器和僧侣唱诗班。

至于其他的欧洲国家也都有代表性的乐团,如波兰的Sirrah,匈牙利的Even Song,罗马尼亚的On Thorns I Lay等,风格上皆完全不同。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哥特派的金属乐已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不再限于单一风格,而哥特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哥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现在音乐上,也可以在衣着上,艺术上和文学上,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当然,纯就音乐上来说,一般喜好强烈直接的金属乐迷,或许会对速度缓慢、着重气氛发挥的哥特金属较难以接受,不过若是能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种乐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现的意境,适度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许就能体会到另一种不同的聆听感受与乐趣。

另外,现在动漫界中出现了很多哥特风格的漫画,例如星野桂的《 DGray-man》:

《DGray-man》可以说溶合了如今“必红”的关键要素,首先星野桂本身画风精美,颇有由贵香织里和小烟健的影子,即使放到少女漫画杂志亦不会显得不合时宜。[刚刊出《ZONE》时曾有眼拙的读者怀疑星野桂是小烟健的化名……就不知道他对此是高兴还是郁闷了] 其次,情节很敢铺,一开始架子就张得大,至少已经先达到了“死里唬人”的效果,之后往哪个方面填内容都不会显得说不过去。[大家切记以后写作文要以“我们这个宇宙”为开头……说笑而已]第三,整篇风格很有些十七世纪机械时代味道,如今不少读者都喜欢这种[有人评价它是《钢炼》的跟风之作,就连主角也被称为“豆芽仔”,想想艾德被称为“豆子”……真是矮子一家亲]。接着,“救世主”与打斗戏完全符合《JUMP》杂志一向的主流设定,最后,频繁出现的十字架与服饰极符合时下流行的“哥特风”[不少玩COS的读者已经纷纷将目标对准这部作品了]。这种男女读者两面讨好的作品不红实在没天理了,今年4月发表的排行榜上,星野桂力压空知英秋摘取2004年度“新人王”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戈雅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伟大先驱,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充满浪漫主义的战斗激情。

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代表作有《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阳伞》、《巨人》等。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于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萨拉戈萨市附近的福恩特托多司村。父亲是一个贫苦的祭坛镀金工匠,母亲出生破落贵族。

1760年,戈雅随父母迁居萨拉戈萨,并被送进修道士赫阿津的学校学习。萨拉戈萨是一个民风强悍、富有斗争传统的城市。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曾给戈雅以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他坚强不屈的气质。

1763年,戈雅前往马德里投靠同乡宫廷画师弗朗西斯哥·巴耶乌,两次投考圣费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都没有被录取。(另一说为没有拿到奖学金而作罢)

这三个流派都是19世纪兴起于法国的画派。

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是德拉克洛瓦、籍里科,他们在艺术主张上与当时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对立,绘画风格上比较奔放和感情色彩浓厚,油画多见大笔触,与新古典主义追求的不见笔触的精工细作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浪漫主义的绘画题材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代表作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比较主旋律,带有资产阶级色彩。

现实主义,兴起稍晚于浪漫主义,代表画家是库尔贝,主张绘画应表现现实生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现状,题材上与浪漫主义和新古典都不同,喜欢表现阴暗的底层人群,带有与资产阶级统治对抗的色彩,绘画风格属于传统写实性绘画,但技法比较接近现代直接画法,笔法比较粗犷,我国画家徐悲鸿留法归来就标榜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但其实徐悲鸿的老师达仰还是属于学院派的画家,事实上与现实主义的库尔贝等人是水火不容的。

印象派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比前两种流派晚,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等,他们的艺术从题材上与政治关系比较远,多表现自然风景,创作手法以写生为主,主要贡献在于提出用油画表现自然光的色彩倾向,画面色彩明媚鲜艳,笔法一般比较奔放,画面肌理厚重明显,不太注重造型,所以与其它传统写实流派在视觉效果上有比较明显的对立,但也不是所有印象派画家的风格都一致,他们是一个因现实活动聚到一起的流派,在风格上没有刻意统一的追求,所以马奈的作品风格实际上更加接近传统学院派。

这三个流派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流派,随着艺术进程的演进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每个流派的画家人员都是比较固定有限的,因此只要熟悉这些画家的作品,对这些流派的风格就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大可能混淆。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同样是文学、哲学上的两大思潮手法。从字面上就能理解,浪漫主义应该就是以各种方式抒发内心情感,热烈追求理想世界,以豪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因而现实主义艺术家关心的是人们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他们拒绝历史和虚构的主题。

照此看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产生背景上的不同

了解一些美术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浪漫主义美术其实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尤其是一些苦闷的知识分子(当然包括一些画家),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浪漫主义的美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现实主义美术同样产生于法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听起来好像跟浪漫主义美术出现时的情况差不多,艺术家们同样是在这种苦闷的情绪下,产生了现实主义美术。尽管如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不同背景一看便知。

创作手法上的差异

毋庸置疑,玩浪漫主义美术的艺术家,肯定是要提倡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的,他们喜欢采用一些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风光为素材,借以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我们现在可以欣赏到大量浪漫主义的经典绘画作品,大多都是以非同一般的想象力、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风格大气,感情奔放。

与浪漫主义绘画作品不同,现实主义美术要求的自然是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通过画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思维,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暴露和批判。

艺术特点的区别

浪漫主义绘画听起来就挺爽,推崇浪漫主义的艺术家大多都是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正如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一样,这样的绘画作品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让欣赏着也能从作品中感悟到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顾名思义,现实主义就比浪漫主义直接多了,他们一般都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很多时候,你可以把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看成是匕首、是投枪,直接击中现实生活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

当然,惊龙轩也只是大概比较一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区别,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展开全部

19世纪是欧洲艺术史上最早的多元化时代,那个时期出现了多种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美术风格,例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问题来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有什么区别呢?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现实主义就是写实主义,它是追求冷静务实,凡事都要真实存在,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主义绘画都是揭示社会所发生的现实现象,没有想象的、夸张的情节,现实主义以真实再现现实生活为最高原则,现实主义艺术家笔下人们的生活是客观的,

比如,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他一直相信并遵从,艺术家只应画他们所能感觉到的东西,即其周围真实存在的人、物、地,库尔贝从未画过一个天使,因为他从未见过一个天使,以至于他的画作都是农村生活中的人物,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画风沉稳厚重,

然而,浪漫主义是追求个性解放,注重个人主观情感,带些“无病呻吟”的情绪抒发,浪漫主义画作通常都是充满了想象力和热情,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尽情的展现自我,所以,浪漫主义画家的情感极为细腻而又激烈,比如,西班牙画家戈雅就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

戈雅的画作就显得很怪诞、很夸张,这就是画家的想象力在作祟,从画作表象也可以明显看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的区别,浪漫主义画作的光影效果显得细腻强烈,现实主义画作的光影效果则显得粗糙平淡些;综上所述,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各自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交关系,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或多或少要反映当时的社会与思想。“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现实主义的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具有真实性。

但真实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不介入其中作家还要有所选择。

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在所不惜这样所塑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 “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艾布拉姆斯说过 “„表现‟是浪漫主义用得最多的术语之一”。表现性规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和艺术的表现方式上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两大思潮各有其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21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