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浪漫主义诗歌

什么叫浪漫主义诗歌,第1张

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为起始点的。自此以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直为中国诗歌艺术的两面旗帜,从楚辞发展到李白,又从陆游到清朝龚自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化上的影响从未间断。相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特点表现为:着重表现于对内心情绪的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在形式上,浪漫主义并不注重对现实的刻意临摹和揭示,喜欢用瑰丽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艺术手法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来制造或神奇险怪,或奇妙虚幻的艺术境界。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及其特点如下: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2、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3、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1、 浪漫主义:感情强烈 2、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2、 现实主义: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3、 浪漫主义诗人有:李白,屈原,竹林七贤,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以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转变,总的说来,

便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旗手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具体作品: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

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起源的社会背景: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范文

  (二)具体的浪漫主义特色在诗中的体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1、感情色彩强烈

 诗歌是诗人的心灵之窗,李白是一个执着于理想,感情非常强烈的诗人。在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山川自然景物,都蒙上了一层情感的光晕和理想化的色彩,而不是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他们只是李白情感或理想的化身。而当李白的热情与理想受到打击时,他的反应也是很强烈,笔锋非常犀利辛辣。为了消解、升华痛苦,他寄情于诗歌,诗歌成为苦闷的象征,处处蒙上了感情的光晕,诗歌确实是李白心灵的投影。

 就如这首诗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感慨深沉,议论激昂。诗人有感于仙境的幻灭,联系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认为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恰如流水东去。所以,还是骑鹿入山寻仙访道吧。这种伤感情绪和避世态度表现了李白消极的一面。但消极不等于沉沦,纵情山水求仙访道虽属避世,却表现了李白与恶势力势不两立的决心。也正因为有此决心,诗人才昂首挺胸地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全诗寄托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这些都充分展现出诗人大胆反抗现实的精神,种种的思想体现都把他内心那丰富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2、想象奇诡

 李白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善于运用幻想和想象的方式,夸张的手段,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意境和艺术形象,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沈德潜说:想象,其实是诗歌的构成要素,也是诗人创作的手段。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幻想色彩浓郁,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得特别突出。

 表现在诗作中的是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 摹 。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为了能尽快见到梦寐以求的天姥山,“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交代了“梦”的缘起,由聆听“越人语”而神思腾越,张开想象的彩翼翱翔于九天之上,于是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迹吴越的山水见闻便再次显现脑际。这样,此番的梦游不仅有现实的触发,而且有往昔的基础,因而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就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5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