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特点(举例说明)

为什么说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特点(举例说明),第1张

李白浪漫主义常体现在通过热情奔放的语言,以及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展示给读者。

比如李白的经典诗作之一《月下独酌·其一》,此诗主要描写李白在月夜花下独酌时的情景,本是简单而愁闷的一件事,却在诗人细腻而充满想象的构思中,展现出浪漫洒脱、旷达不羁的豪放个性。

全诗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意思是: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中,自斟自酌没有亲朋好友。我只好举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对着地上的影子成为三人。当然,明月根本不会饮酒,影子也不过只是跟随着我的身体罢了。我只好和明月,和影子暂时结成酒伴,想要及时行乐就必须把握住这春暖花开的时光。

我唱歌,明月也跟着一起徘徊。我跳舞,影子也跟着一起零乱。我们还清醒的时候一起玩耍欢乐,等到喝醉了就自然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结下没有伤情的深厚友谊,永远结游,相约在那邈远的天上仙境再次见面。

扩展资料: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行路难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

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扩展资料

《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白话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白话译文

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我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

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白话译文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采薇而食。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伍子胥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你不知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生时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李白的写作风格主要是飘逸豪放,另外也有清新自然的一面。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奇特的想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夸张、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浪漫手法,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峻,慨叹蜀道之艰难。诗风宏伟壮浪,句法录活多变,韵散兼用。这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时代、家世对李 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公元701年生于西域碎 叶的李白,一生 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其浪漫主义诗风既与家世有关,更与这一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联。

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凉国创建人李暠的九世孙,其祖先因罪或其它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其父李客才携家族重返内地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暠的后裔,李白长大后在社交中常常与唐宗室子弟联系,以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李白父亲李客从西域带回了一个很大的家族李客不仅是一个富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在昌隆定居后,李白在父亲的督责下,开始接受文化教育。李白天才俊逸,又非常勤奋好学,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据记载,开元八年,当时散文名家,礼部尚书苏颋到益州任职大都督府长史,李白就带着自己的诗文作品在半路上拜谒,苏颋对同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后来苏颋向朝廷荐举西蜀人才,还提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作为皇室后裔与富家子弟,这种显贵的身世不仅赋予了李白与生俱来的社会优越感,使他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看待社会,追求理想,而且这种家世也让李白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为尔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在优越环境下成长,少年即负文章声名的李白,不可能不意气风发,也不可能不对事业前途充满美好的遐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种豪迈、无视任何困难的壮志,其实已在李白的身上烙下了浪漫主义的印记。w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翻开唐诗,我们不难看见,包括李白在内的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杰出的盛唐诗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诗歌,基调都是健康明朗、清析自然而富有生气的。他们的诗歌情调,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些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一时代的诗歌之所以具有这些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是,唐初时,由于统治集团注意吸取隋、梁、陈各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其次,唐承隋后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由于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习气被吸纳到社会生活中来,这就使得人们偏于高估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张扬,推崇人格独立,蔑视现存秩序和礼法传统的束缚,在唐代诗人,尤其是在盛唐诗人身上,普遍存在一种重义轻财,好勇尚武的侠士风度,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二、漫游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为了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和在社会上树立声誉,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年后的李白,一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的漫游大致有这么几次,一是在他及第后的几年,游历了蜀地的不少名胜古迹。二是在李白二十六岁时,他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三是公元728年,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后,与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这期间李白仍是过着到处漫游的生活,直到应征翰林入驻长安。李白的最后一次漫游,是公元744年到755年的十年间,这次则以梁园为中心,游历广泛,不过不少地方是旧地重游。此后,李白因安史之乱与永王璘事件,基本是在战乱与流放中渡过,直到病死当涂。

将李白的诗歌创作与漫游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漫游,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是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其本意也是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树立声誉),通过与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的交往,他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在儒家与道家的共同影响下,李白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他在诗中也反复强调:“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然而这条路在现实中却走不通。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三是在漫游中,特别在江陵、金陵一带,李白认真地向产生于当地的乐府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从李白现存诗歌看,他最擅长贡献也最大的是七言歌行(多数是乐府诗),他的许多代表作几乎都是用这种形式创作的。因为歌行的篇幅大,容量也大,句式长短错落,形式自由灵活,又可换韵,便于表达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塑造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像《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浪漫主义的名作,确实是非行歌而不能容纳。再就是,在漫游中,李白广泛接触了劳动人民,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诗人也看到了不少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并对此予以了无情的揭露与尖锐的批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7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