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其它有关爱情的唐诗宋词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诗经》与其它有关爱情的唐诗宋词在表达上有何不同,第1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大量写爱情的诗句,那么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对爱情的描写又有哪些异同呢? 首先我们先看看不同之处。 一、《诗经》描写爱情是以抒情为主流的,且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过程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

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而在汉乐府中则几乎没有此种手法的运用。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汉乐府则形式自由和多样,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楚辞,是我国先秦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诗经其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

诗经名句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解读: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一个长途跋涉的行者,在饥渴难耐之时,别人赠与他木瓜或者桃李之类的鲜果以解渴或者止饥。但受惠之人并非就此忘记了这滴水之恩,而是以涌泉报之——拿出随身携带 贵重的美玉相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解读: 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充满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奢求。高远的苍天啊,是谁把国家害成这样?这是在抒发抑郁孤独的心情。知音难觅,所以要珍惜朋友,多理解他人。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读: 小心谨慎,好像走在深渊边上,好像走在薄冰冰面上。这是在形容做事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如果我们能有这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就能办好每一件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音渠)劳。

解读: 悲伤啊,父母生我养我多么辛苦。感恩和孝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父母的辛劳都是儿女前进的动力和情感的依托。孝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读: 其他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为我雕琢美玉。善于向别人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解读: 既明辨是非,又聪明过人,这样的人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名誉。我们现在常说明哲保身,就是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这样才能在社会中不伤害他人,而又很从容地生活。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解读: 白玉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但是言语上的污点,是无法收回删去的。所以,说话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言,不能因为一时生气就说出伤人的话,那样的伤害是无法磨去的。

不忮(音置)不求,何用不藏?

解读: 不抱怨不嫉妒,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善呢?与人交往,最好的法则就是不要去要求他人,这样也就不会伤害他人了。

予其惩,而毖后患。

解读: 我要将过去的错误作为警戒,以防止后来再犯错。现在说“惩前毖后”,就是要不断吸取过去的教训,纠正以后的行为。这样以前的错误才会变得有价值。

诗经故事

诗经的整理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据说孔子参与选编过《诗经》。由于年代久远,《诗经》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这本书是经过很多人改编的。

一般认为,《诗经》最初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一致的情况。可以认为,它是由官方制作的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

坦率的生活

《诗经》与以往民间流传的诗歌有所不同,它很少幻想和虚构,而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直接反映人们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自然、淳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尚且可以做到如此真实,我们的生活也未尝不能做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心理,觉得社会过于复杂,害怕受到伤害,不愿意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拒绝虚假。当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将那层把别人隔于千里之外的面具拿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并没有过多的负担,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自己在折磨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来源:敬一书院

1、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3、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4、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

蒹葭

出自:《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关雎

出自:《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出自: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赠别

作者:杜牧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经·郑风·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您要问的是《诗经》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吗不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一、《诗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

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二、《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为诗人也称“骚人”。

扩展资料

1、《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离骚》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

-诗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4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