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仙之人兮列如麻”里的“麻”是什么意思?

李白“仙之人兮列如麻”里的“麻”是什么意思?,第1张

麻的意思是:密密如麻。

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节选如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译文如下: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年),一说天宝五载(746年)。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

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梦游天姥吟留别

  摘 要:吴承恩是明代诗坛上一颗被隐没的星斗。他用潇洒不羁的语言书写奔放的豪情;于丰富的想象中描摹生活小景;以奇幻的神话故事讽喻现实。卓然不群的浪漫主义风格,给明代混沌的诗坛吹进一缕清新气息。

关键词:吴承恩 诗歌 浪漫主义色彩

吴承恩,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因明代山阳县为淮安府治所在,府东南七十里处有射阳湖,故有此号。今人眼中的吴承恩是位不朽的小说家,一部旷世卷帙《西游记》蜚声海外,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令后人仰止。殊不知,这位“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射阳先生存稿跋》)的小说家还工书善画,精于博弈,尤善诗词。清代学者丁晏在《山阳诗征·序》中说:“山阳之能诗者,……明代有冰壑老人、射阳先生、虞山逸民,三子可称鼎足,谢华启秀,各名一家。”

吴承恩一生创作颇丰,除为世人悉知的长篇巨著《西游记》外,其诗、文、词数量亦蔚为可观,只因独子早夭,绝世无继,诗文大量散失,仅存“十一于千百。”(《射阳先生存稿跋》),现所见《射阳先生存稿》4卷,为其友人陆遥收集整理,表孙丘度编撰刊刻,收诗1卷,散文3卷,卷末另附小词38首。今有刘修业辑校,刘怀玉笺校的《吴承恩诗文集笺校》,存诗107首,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浅析吴承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明代诗坛,笼罩在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思潮下,能够不染于色者寥若明星,吴承恩虽与后七子中的徐中行相交甚好,和王世贞兄弟亦有所交,却“不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吴射阳先生集选叙》)李维桢在《吴射阳先生集选序》中说他:“天下驰鹜七子,而汝忠自如。”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赞语:“习气悉除,一时殆鲜匹。”言辞虽过于盛誉,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吴承恩诗歌创作的独出机杼,以及给盲从困顿中的明代诗坛带来的强大震撼。

一、潇洒不羁的语言

苏轼语:“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书》)吴承恩一生孤高志洁,潇洒不羁。自言:“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赠沙星士》)自幼与其友善的朱曰藩在《别汝忠》诗中有“一自风流嵇阮散,山阳空社长蓬蒿。”之句,将其与放荡不羁,轻时傲世的嵇康和阮籍并提。正是这样的超然洒脱的个性,决定了他诗歌中情感的抒发不会是低回婉转、缠绵悱恻,而是喷薄而出,奔腾直泻。

青莲居士登临地,有客来游兴不孤。

山水每缘人得胜,贤豪多共酒为徒。

云飞醉墨留朱拱,花拥宫袍想玉壶。

独倚阑干倾一斗,知君应复识狂夫。《太白楼》

这是一首登临游赏之作,吴承恩来到李白曾踏足过的楼阙,山水因有李白这样的诗仙来此而倍添锦绣,自古贤士多嗜酒,酒酣情浓之时,以抒胸中块垒。“独倚阑干倾一斗,知君应复识狂夫。”凭栏独狂饮,大有李白狂傲不羁的风采,更有与太白惺惺相惜之情。

此外,“信马游春山,山回得兰若。”(《西山》)、“问愁何以扫?杯斗能驱除。”(《对酒》)、“何以豁中襟?高楼一登眺。”(《登城上楼》)、“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慰友人》)、“怪墨涂墙舞乱鸦,醉中一任字横斜。”(《嘉靖丙辰余寓居杭之玄妙观梦一道士长身美髯时已被酒,牵余衣曰为我作醉仙词因信口十章觉而记其四》)、“狂欢送游子,醉语惊行人。”(《杂言赠冯南淮比部谪茂名》)等诗句中都能找到他超脱自如的身影。真如陈文烛所说其诗有“李太白之遗也。”(《射阳先生存稿序》)

二、生动丰富的想象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所谓的神思就是想象,是将记忆中已有的形象片段加工整理的过程,生动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是诗人理想精神的自由畅言。吴承恩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尽情施展奇幻的想象,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卷。

我梦倒骑银甲龙,夜半乘云上天阙。

星河下瞰冻成石,卷起随风散成屑。

剧然长啸斗柄摇,两厈缤纷堕榆叶。

仙娥并驾白鸾凤,顾我殷勤赠环玦。

觉来开户央视天,拊掌惊呼太奇绝。

乾坤表里总一色,但见梅花扑香月。

狂铺鹿革坐翳花,长笛横吹古时铁。

飞来老鹤鸣向我,顾影蹁跹弄明灭。

是时身在水精域,肝胆森森共澄澈。

呼童问此何物邪?童子无知强名雪。

祠曹老郎隔桥住,鼻气吹珠挂寒鬣。

披书缩颈映窗读,声与饿鸦和呜咽。

茶香酒美君傥来,火蔟铜瓶水方熟。

《金陵客窗对雪戏柬朱祠曹》

这首七言古诗是诗人临窗观赏漫天飘飞的雪花而诗情大发,挥笔而就的,诗人梦见自己乘着银甲龙在云端漫游,俯瞰大地,凛冽的寒风中雪花缤纷摇曳,散落人间。偶遇仙娥,与之骑龙跨凤,并驾遨游,还殷勤赠予环玦。一觉醒来,开窗仰视,如置身水晶宫中,四壁澄澈。这种上天入地的驰骋想象,将雪花的飘落写得出神入化,自有一种漫浪显于其中。

“梅花融雪丽香台,仙旅凭高锦席开。山水四围龙虎抱,云霞五彩凤凰来。”(《宴凤凰台》),人们如神仙般在凤凰台上宴饮举杯。“问君庐山几许高?青天一道挂飞涛。”(《送人游匡庐》)庐山犹如天际倒挂下的飞涛直入大地。“仙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桃源图》)渔人误入桃花源,打扰了桃花的自在怒放,也扰乱了桃源人们的宁静生活。“前村一片云将雨,闻倚船窗看挂龙。”(《舟行》)大雨将至,诗人独倚船窗,静待如挂龙般呼啸而来的疾风骤雨。

三、神话故事的点缀

“余幼年时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比长好益甚,闻益奇。”(《禹鼎志序》)吴承恩对这些市井趣言爱不释手,百听不厌,也不自觉的将他们融入诗歌,讽喻时事。备受学界关注的《二郎搜山图歌》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江翻海揽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鏁交缠擒毒龙。”四句描写二郎搜山捉妖情景,山中刀光剑影,群魔断魂,狼嚎猿啼,场面栩栩如生。“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社会的黑暗不是源自妖魔的作乱,而是出于“衣冠”,这才是人间最可怕的鬼怪。“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面对残酷的现实,诗人有心除暴安良,却有志难伸,只能将此夙愿写入诗篇,于诗语间尽情挥洒。

日出沧海东,精光射天地。

俄然忽西掷,似是海神戏。

羲和鞭六龙,能驱不能系。

劳劳彼夸父,奔走更何意?

余自尘世人,痴心小尘世。

朝登众山顶,聊复饮其气。《古意》

此诗通篇运用神话故事。某日清晨,诗人登上海边高山,看到太阳冲破云霞,跃出海面,霞光万道铺满天地间,彩霞跃动着,如海神在嬉戏。看着慢慢升起的太阳,联想到了夸父逐日,羲和驾六龙,他们终日奔忙,竟毫无结果。以致使诗人产生了看破尘世,痴心于自己小“尘世”的遁世思想。

“六龙驱日车,羲和不留辙。群生总如梦,独而惊豪杰。大笑仰青天,停怀问明月。”(《对月感秋四首》其四)、“曹娥浪咽鹃啼雨,精卫随潮堕孤羽。芳魂三绕向南枝,相伴栖鸦月中语。”(《孝娥井歌》)、“司空驰奏入明光,百辟趋朝笑相慰。独不见当年神禹治九州,奏绩玄龟动天地。”(《瑞龙歌》)这些诗句中均用神话故事加以点缀,不仅使人易见其意,更增加了无限诗情画意,创造出清新浪漫的意境。

吴承恩在拟古之风盛行的文坛,仍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他的诗歌师心匠意,真挚率直,想象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充满浪漫主义的诗画。

参考文献:

[1]苏兴,《吴承恩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苏兴,《吴承恩小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刘怀玉,《吴承恩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刘修业辑校,刘怀玉笺校,《吴承恩诗文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勃拉姆斯

The Loafers

2010-08-25 21:29:46

正当舒曼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前进时,欧洲出现了一位反潮流的人物——他要恢复已经失去的古典传统,这个人便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1833年,勃拉姆斯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市民家庭。十三岁时,他就在演出场所四处奔波,帮助父亲维持家庭生活。此时,年少的勃拉姆斯已开始显露出不同寻常的音乐才华。 

勃拉姆斯早年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些钢琴独奏曲,表白了他的艺术理想——在浪漫主义的洪流中恢复古典传统。1853年,年仅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演出。在这次旅行中,他结识了约·阿希姆、弗朗茨·李斯特和罗伯特·舒曼等当时欧洲的著名音乐家。与舒曼夫妇的相识,是勃拉姆斯音乐生涯和生活的转折点。舒曼十分欣赏勃拉姆斯,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的道路”的乐评,文中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舒曼写道:“我期望出现一个把时代精神加以表现的理想人物,这个人果然来了。他就是一位名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青年。” 

由于舒曼的大力推介,勃拉姆斯很快就在欧洲确立了自己的音乐地位,他的创作生涯也逐步走向了黄金时期。尽管勃拉姆斯在艺术观点上倾向于古典主义,他继承并发扬了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但在创作中,勃拉姆斯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他那严谨、庄重的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下,更多地流露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特质和时代气息。

 

19世纪70和80年代,是勃拉姆斯创作的繁荣期,在此期间,除了交响曲以外,他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等多部力作。晚年的勃拉姆斯悲观遁世,潜心收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的创作。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在维也纳与世长辞。然而,无论是音乐还是个人生活,勃拉姆斯毕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秩序和理性的指引。他节制着内在的情感,在宏大的哲理框架内建构音乐与生命,在一次次情感与理智的内心冲突的释放中,把艺术引向了无尽的崇高。

点赞

转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3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