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与实词

文言文虚词与实词,第1张

1 文言文的虚词实词有哪些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文言文的虚词与实词有哪些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

3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怎么分类的

词根据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只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大体相当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有一点不同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包括“是”这个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而在古代汉语中,代词一般归到虚词类中,判断词“是”则归到虚词中的副词类中(按理说,“是”在文言中的常用义是指示代词“这”等,应归到代词类中) 另外,文言中还有一类词表面上看是一个词,实际上表示两个词的含义,这类词称为兼词如“焉(于是)”“诸(之于或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等,它们的数量不多,但有重要的语法功能,应归属虚词类中。

4 常见文言文虚词和实词

见九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书附录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如①“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③“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④“你”、“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

(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表并列,译为“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后面已经有代词“之”,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字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派遣他(长安君)”。

(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只能发这么多,更多的请查阅相应网站http://mypagezhywwcn/post/200904/161573html

实词:

(1)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5)何:什么。

(6)忆:思念,惦记。

(7)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8)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9)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0)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1)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2)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3)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4)辞:离开,辞行。

(15)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6)旦:早晨。

(17)但闻:只听见。

虚词:

(1)惟:只。

(2)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3)何:什么。

先秦·佚名《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释义: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文章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当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13.方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14.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15.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16.质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17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18.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

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19.少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

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20.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

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21.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2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1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24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②曹刿请见 (召见) ,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2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

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26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②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ò,

③数罟不入湾池 (读cù,密)

27、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28.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

②穷早黩武 (战争)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④草木皆兵 (兵士)

30.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31.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3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3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4、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35.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过秦论》

36、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37、亡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39、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40·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失、丢失)

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41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读duo,计算)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揣度)

《鸿门宴》

42如①万事如意 (顺、随)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往)

43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举起)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③孙叔敖举于海 (推举)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杀尽)

44 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告诉)

4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兰亭集序》

46.修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47.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48.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招致)

49.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临风,迎着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50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归去来兮辞》

51、行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52、引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拉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来,引导)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引用)

53.乘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乘车,坐上战车)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就着)

54、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55、之①子犯请击之 (他们,指秦军)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它,即弃掷的珍宝)

详细请见

http://633comcn/user1/rongchen986/archives/2006/3909html

http://tljytleducn/oblog/moreaspname=xjiafu&id=839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

2亡

①失去

②通 无

③死亡

④逃

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

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

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

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

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

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荐

9去

①离开

②距离

10当

①抵挡

②距离

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渐渐

④好处

12会

①会合

②时机

③恰好

13兵

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

14度

①揣度

②越过

15方

①方圆

②刚

16极

①极点

②尽

17达

①到

②得志

18业

①事业

②职业

③学业

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

20道

①道义

②说

③道路

④方法

具体例句:(只想到这么多)

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

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

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

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

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

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

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

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

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

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1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用法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120个文言实词汇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

2 高中的古文实词和虚词,及句式的归纳

虚词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时间:8/15/2004 11:57:21 新 ID=2161330 老师你好:请总结一下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考试时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谢谢 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

3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前五十个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缺少的,而文言文要注意的就是实词虚词等,下面介绍文言文中实词都有哪些,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4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4 高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有哪些

cn/wyyd015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 2008年5月11日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cn/wyyd016[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

5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6 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0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