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王府”第一代沐英誓死追随朱元璋,明亡后他的后人怎么样?

“沐王府”第一代沐英誓死追随朱元璋,明亡后他的后人怎么样?,第1张

在1661年,沐英的沐王府最后一位国公沐天波死于咒水。沐王府从沐英开始建造,一直到沐天波,世代忠良。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他少时失去父母,流落街头。遇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可怜他无父无母,和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颇为相似,于是收养他作为义子。

被收养的沐英受到了马氏和朱元璋的宠爱,因此他勤学苦练,后来跟随朱元璋一起征战沙场,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立明朝后,因为云南地处边疆无人镇守,导致流民四窜,盗贼横生。朱元璋就派沐英前去镇守边疆,沐英牢记养育之恩,在云南那边大展身手,云南在他的治理下民生安定。他死后,朱元璋感怀他的忠义,于是赐号国公,爵位世袭。

沐王府传到沐天波已经是第十四代了,自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永历帝朱由榔逃到云南,后云南被清军攻破,朱由榔又逃到缅甸,而作为忠义之家的沐王府最后一代国公沐天波也随着一同前往。只可惜,明朝灭亡,而缅甸不愿意因为为已经灭亡的明朝得罪清朝,于是待永历帝及其随行官员极为苛刻。

再加上随行官员不知检点,肆意放纵,被人小看,于是缅甸发动了咒水之变,沐天波和一众被骗去的官员全部死亡。其实沐天波本来是不会死的,缅甸王赞赏他的忠勇,命令军士不可伤他,但是他自知明朝气数已尽,要与明朝共存亡,于是夺了缅军的兵器,杀入缅军中,杀了九个人后被乱刀砍死。

此时期佛寺建筑有新发展。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和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特点是:

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由三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

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如,著名的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

四、此外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

五、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

六、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唐长安大兴善寺复原鸟瞰图

唐代壁画中的五台山佛光寺院落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多是反映西方极乐净土辉煌、欢快的景象。这些壁画虽然只表现了佛寺中主要部分的,但已显示出大唐佛寺的组群布置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体形象宏大开朗,单体形式多姿多彩,用色丰富但不俗艳。当它们呈现在你眼前时,仿佛你的精神也随之升腾,同众飞天一道融进色彩的漩涡,直上极乐世界,沐浴在佛光之下。这种格调欢乐而华丽的佛寺,无处不洋溢着唐人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佛寺院落盛唐第48窟南壁弥勒经变

敦煌第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敦煌第7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敦煌第27窟观无量寿经变非常遗憾的是,壁画中瑰丽的唐代寺院在华夏大地上没有任何遗存。日本现存的平等院凤凰堂,建于05年,其形制尚保留敦煌壁画中唐佛寺之韵味。凤凰堂设计构思仿造极乐世界的净土,形式和色彩力求辉煌欢快。其平面摹似凤凰飞翔之状因之得名。正殿为凤身,左右廊为风翅,后廊是凤尾,平面富于变化和动感。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两翼檐下加装饰性平坐,转角部分升高作攒尖顶。正殿屋顶正脊两端各置一铜凤,门上和檐下缀各种铜饰,殿内有精美的绘画和雕刻,还用金箔、珠玉、金属透雕等多种工艺手段作装饰。当时贵族向往佛教中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而这种华丽的唐式佛寺建筑得到了发展

净土宗佛寺实物——日本平等院凤凰堂凤凰堂虽然精制有余,但似乎缺少些正宗唐代建筑的豪劲感。可喜的是,几年前我国和日本在香港合作兴建了一座仿唐佛寺志莲净苑,其设计取自莫高窟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佛寺格局——疏朗大气,俊美平和的唐式寺院在000多年后终于重现神州!

仿唐佛寺——香港志莲净苑

志莲净苑天王殿

唐长安大兴善寺复原细部

殿堂

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多采用凹曲屋面,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内部空间组合变化适度,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西安青龙寺空海纪念堂

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立面图此时期建筑歇山顶延续了南北朝的两段式形制,但曲线变得更加柔和,同时又不乏力量感青龙寺空海纪念堂剖面图侧立面饱满、稳重,层次丰富;斜撑和人字拱尽显结构之美

唐画仙山楼阁图中的楼阁建筑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代作风明显。此殿体量虽小,但让人感到内力深蕴;好似一名昂首挺立的战士,蓄势待发,充满自信与力量!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复原立面图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从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唐墓塔、石雕交相辉映,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

佛光寺东大殿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和草两大类,明在天花板以下,草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

奈良唐招提寺

奈良唐招提寺是著名的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后,759年圣武天皇为其敕建。现存金堂是鉴真去世后弟子如宝建立的,它气势雄伟,仍保存盛唐风貌,即日本天平时代的建筑特点,和稍晚的中国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同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只是其占去一间做前廊,故室内空间显得局促;此外,其屋顶为近代改建,比原有的唐式屋顶陡峻;它的斗拱结构、墙壁处理及其它也与佛光寺东大殿有所不同。

唐招提寺金堂

963年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200周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扬州大明寺仿照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梭形立柱,柱头施斗拱,单檐庑殿顶,正脊两端饰以鸱尾。堂内有方井仿唐彩绘天花,正中供鉴真大师像。

鉴真纪念堂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风格。

开元寺钟楼

五龙庙正殿为唐大和五年建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架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

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虽然瓦件和墙壁为后世改造,并缺乏修缮,但毅然无法掩盖大唐建筑的风骨。

五龙庙正殿

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面积6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坡度平缓,柱子卷刹明显,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933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文庙大成殿后认为此殿为唐末至五代的遗物,并说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山西平顺的大云院建于后晋天福三年,原名仙岩院,宋改今名。院内的大佛殿系初建时遗构。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顶,配琉璃鸱吻。

大云院大佛殿

山西平遥镇国寺建于北汉天会七年,系皇家敕建。布局严谨,其万佛殿为五代遗物。万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施六椽伏两层,上设四椽伏和平梁,四椽伏对后乳伏,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拱与明次问补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转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圆柱方额,出檐深远,斗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形制古朴,手法规整

万佛殿整体梁架结构严密,用材规格,符合力学原理,工艺精湛,作工精细,000多年来岿然如故

镇国寺万佛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建于北宋乾德二年,为寺内仅存宋代遗构。958年文物普查发现,一度定为南宋建筑,其后几经考察,确认其风格型制颇具隋唐遗风,建造年代不会晚于五代末北宋初。这与宋代三山志等史书记载,吴越国占福州时郡守于钱氏十八年拆除五代闽国宫殿等建筑用于修建华林寺等佛庙相吻合。故笔者认为此殿建造年代虽为宋,但更能反映五代建筑的特征。

华林寺大殿

大殿坐北朝南,高28米,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殿的前部设了一个敞廊,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八架椽屋前后乳对四椽用四柱。外檐铺作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重拱造,柱头及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斗底作皿板形,用材硕大。除转角铺作出跳用足材外,其余均用单材。梁、、前檐阑额均为月梁造,以粗大的原木制成,断面近圆形,额上不施普柏枋,前檐补间铺作栌斗直接坐于阑额上。

华林寺大殿立面图

大殿中的8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径的8倍,而且沿用更古老建筑中的柱式,中径大,底径和上径小的两头卷杀的做法。此种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不对称曲线形成自由流畅轮廓的云形驼峰在梁上的运用,动态盎然。昂嘴曲线砍作三段,沿曲线轮廓微刻线脚一道,活泼自然。装饰构件与浅雕团窠及彩绘的巧妙结合,线条简洁粗犷,皆具有独特风格,为国内罕见。大殿,材等级高——三间殿所用斗拱断面高度在30至34厘米不等、特殊的达37厘米,实测足材高47厘米,标准足材高45厘米;构件尺度大——前檐柱与内柱径64-675厘米,柱头栌斗68厘米见方,脊檩和月梁的直径均在50厘米左右,外檐转角铺作昂身长达8米多,云形驼峰长者近3米、高在米左右;结构灵活多变——如山面中平檩缝出际梁架,与山面中柱铺里转,处理的大胆巧妙,大量运用插拱和云朵状驼峰等。

大殿保留早期手法多拱头卷杀无瓣,皿斗的应用,梭柱卷杀,形式多样的驼峰造型等等,皆为宋代木构少见,有的可上溯至隋唐、六朝,或在相当于隋唐时代的日本早期建筑中找到先例,有的已不见于北方唐代建筑遗构中,可为国内少有。华林寺大殿系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建造手法在中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有很大影响。

下篇:

算。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云南真正说了算的还是“军区司令”,也就是沐家,云南沐家说了算的。云南沐氏家族拥有自己的世袭爵位(先侯爵,后公爵),代表明朝皇室坐镇云南,世代充任镇守云南总兵官,是法定的云南最高军事长官,同时在云南的行政、经济、司法、外交等领域也拥有相当大的职权和影响力。云南在元代虽然建立起了行省机构,实际上却处在世代镇守云南的蒙古宗室亲王梁王和云南王的统治之下,基本上成了元朝宗室亲王的独立王国。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经过两年的艰苦作战,随着元朝梁王巴匝刺瓦尔密投滇池自尽,明军终于平定云南。

接着,朱元璋命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南京,作为朱元璋义子的沐英则继续留在云南镇守。其后四年,沐英率军在云南东征西讨,终于将云南地区的诸蛮势力全部降服。

公元1386年,沐英在昆明建造西平侯府,这也就是后世人们口中所说的沐王府,沐英为第一代主人。

当然,沐王府的实际名称叫做“黔国公府”,因为沐英的儿子沐晟后因军功被朱棣封为黔国公,这也是沐家所得到的最高爵位,而且这个爵位也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

只不过,因“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故黔国公府被世人习惯称之为“沐王府”。

其后两百多年,沐王府共传十八代,它的最后一任主人叫沐天波,他是沐英的第十一世孙。

当时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时,因为其父沐启元突然病逝,年仅10岁的沐天波由此成为沐王府的新主人,不仅世袭了黔国公的爵位,还被崇祯任命为征南将军。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由此覆亡,紧接着清军开始大规模入关征讨中原。此时的沐天波已经27岁,开始正式掌管云南的军政大权。

不久,张献忠的大西军占领四川,沐天波同巡抚吴兆元、巡按吴文瀛商议后,一方面调军队镇守云南,同时正式接受南明朝廷的调遣。

两年后,云南地区的土司们集体发动叛乱,他们声言:朱皇帝都没了,哪还有什么沐国公。叛军先后攻下大姚、定远、姚安,震动云南。在这场叛乱中,沐天波被打得措不及防,只好带着几名心腹逃出府邸,至于沐天波的母亲、妻子、弟弟,都在这场变故中遇难。

接着,这些土司们趁机霸占了沐王府里的所有珍宝,这可是二百多年积累的财富,堪称富可敌国。同时他们还向南明朝廷上疏,说沐氏无道,要朝廷加封他们代替沐天波世代镇守云贵。不仅如此,他们还继续率军追击逃亡的沐天波,打算将其斩草除根。

恰好这个时候,孙可望率军来到云南。 接着,孙可望率领大军与这些土司们交战,最终将他们全部给平定,由此孙可望开始占据云南,不过他声称自己是为了给沐家报仇,他还写信给沐天波,要他回来一起主持云南的大局。

在这种背景下,沐天波又重新回到沐王府,不过此时的沐天波,就是孙可望的傀儡而已。

顺治八年,孙可望平定贵州后与李定国闹翻,一怒之下投降了清朝,李定国则带着永历皇帝进入云南,成立了云南南明国。当时的文武官员都因此得到加官进爵,但沐天波由于世代功勋已经成为百官之首,他觉得沐氏已经深受皇恩,无以为报,坚决拒绝了皇帝的赏赐。

其后,清军开始大举进攻云南,沐天波明白南明王朝已经是大势已去,无可挽救,他决定以身殉国,与南明共存亡。但是,他却不想因此导致沐家绝后,所以他将自己的儿子都入赘给了当地的土司,想以此来为家族留下香火。

随后,清军攻入昆明,沐天波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义无反顾的跟随永历皇帝南下逃入缅甸境内,当时的缅甸人听说黔国公来了,纷纷下马参拜,因为历代黔国公在云南和周边的藩属国都是相当有威望的。

但是渐渐地,由于永历皇帝的军马不复存在,缅甸国王的态度也恶劣起来,尤其是缅甸国王竟然要他们光着脚身穿缅甸服装向缅王称臣。

在这种背景下,沐天波劝永历皇帝将太子送到山中李定国的军马之中,这样万一事情有变,只要皇室血脉在就还是有希望,同时也可以命令军队前来救援,但是皇后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乎,这个保全大明皇室血脉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错过。

其后不久,缅甸国王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杀死老国王自立,同时应吴三桂的要求,要将永历皇帝献给吴三桂。于是他借口和永历皇帝结盟,让他过河参加盟誓,一些大臣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于是最后只好由沐天波率领众大臣带着礼物前去赴约。

公元1661年8月13日,沐天波率领大小官员渡河前往咒水盟誓,结果他们刚到达目的地,就被三千缅兵团团围定。

缅甸指挥官本不想杀沐天波,他命人将沐天波给带出来,但沐天波却夺取卫士的刀奋起反抗,杀死缅甸士兵九人,其他大臣和将领见此也纷纷还击,但终因寡不敌众,都被杀害。与沐天波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小儿子沐忠亮。

自此,历时280年的沐王府由此终结。不过在金庸小说中,沐天波之女沐剑屏为韦小宝的七个妻子之一。

沐英,中国明朝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赐予丹书铁券,位比刘基刘伯温,可是最后却被朱元璋派往云南,一生都驻守在云南的边疆,这是怎么回水呢?是沐英功高震主还是另有其事?而且,据传闻沐英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那么,沐英与朱元璋究竟有何关系呢?是养子还有······,且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沐英与朱元璋究竟有何关系

关于沐英与朱元璋的关系,野史中流传:朱元璋早年战乱流亡在外,曾被沐桃花所救,并私定终身甚至有过夫妻之实。。。等朱元璋发迹后,沐桃花带着儿子找朱元璋,朱元璋不认沐氏(朱只留下儿子沐英在身边)并将沐氏送入尼姑庵直至终老。。。。

不过根据《《明史·沐英传 》》中记载: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沐英自幼被朱元璋与马皇后收为养子,从朱元璋的姓氏。

而后,沐英多年随军出征,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镇守云南,48岁过世。朱元璋下令将其灵柩运回南京安葬,追封为黔宁王。

沐英在云南的爵位由其后人继承,直至终明一代。实际上,在整个明朝期间,承袭黔国公的沐氏子孙就是整个云南的最高统治者,为保障明王朝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沐英是朱元璋养子吗

由上述我们可知,沐英确实是朱元璋的养子。

据悉,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有刘白方苏四家将。明朝灭国的时候末代皇帝桂王逃到云南,沐英的子孙沐天波和四家将的后代保护桂王到缅甸,沐天波更代主而死。其时满清开国不久,人们普遍怀念前明,特别是江湖人物,更将反清复明为己任,所以对这些人都十分敬重。

沐英是安徽定远人,父亲早死,从小随母亲逃难,母亲在兵荒马乱中死去,他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改姓朱,后又奉命恢复原姓。当时军中将帅流行收养子作为心腹,朱元璋就前后收了二十几个养子,其中要算沐英最有出息了。他几次随朱元璋出征,入侍帷幄,昼夜勤励,目无迕视,朱元璋见了,颇为欢喜。

至正二十二年,沐英十八岁,受任为帐前都尉,过了四年,升为亲军指挥使,在洪武元年跟随胡廷瑞攻打福建的陈有定,破分水岭,略崇安,攻破闵溪十八寨,镇守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洪武三年,调回南京,佥大都督府事,第二年,升为同知都督,主管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机务烦杂,而他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很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年,他作为副将军随征西将军邓愈攻打吐番,立了大功,封为平西侯。第二年,他升拜征西将军,自己带兵再讨吐番,拓地数千里。洪武十三、十四年,他两次出塞攻打北元,多有建树。

然而沐英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征服和镇守云南。

1392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

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

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

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

稍迁指挥使,守广信。

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

始命复姓。

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

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

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

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洪武洪武九年命乘传诣关、陕,抵熙河,问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闻。

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

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明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败之土门峡。

径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

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数扰边。

十三年命英总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

分四翼夜击之,而自以骁骑冲其中坚。

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

明年,又从大将军北征,异道出塞,略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度胪朐河,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

寻拜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

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

英乘雾趋白石江。

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

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

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

元兵惊扰。

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

军却,师毕济。

鏖战良久,复纵铁骑,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

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降,属郡皆下。

独大理倚点苍山、洱海,扼龙首、龙尾二关。

关故南诏筑,土酋段世守之。

英自将抵下关,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

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

分兵收未附诸蛮,设官立卫守之。

回军,与友德会滇池,分道平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立乌撒、毕节二卫。

土酋杨苴等复煽诸蛮二十余万围云南城。

英驰救,蛮溃窜山谷中,分兵捕灭之,斩级六万。

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而留英镇滇中。

十七十七年,曲靖亦佐酋作乱,讨降之。

因定普定、广南诸蛮,通田州粮道。

二十年平浪穹蛮,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

明年,百夷思伦发叛,诱群蛮入寇摩沙勒寨,遣都督甯正击破之。

二十二年,思伦发复寇定边,众号三十万。

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

蛮驱百象,被甲荷栏盾,左右挟大竹为筒,筒置标枪,锐甚。

英分军为三,都督冯诚将前军,甯正将左,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

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因乘风大呼,驳弩并发,象皆反走。

昔剌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

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来。

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

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象,余象尽殪。

贼渠帅各被百余矢,伏象背以死。

思伦发遁去,诸蛮震惧,麓川始不复梗。

已,会颖国公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越州酋阿资及广西阿赤部。

是年冬,入朝,赐宴奉天殿,赉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币百疋,遣还。

陛辞,帝亲拊之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还镇,再败百夷于景东。

思伦发乞降,贡方物。

阿资又叛,击降之。

南中悉定。

使使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重译入贡者。

二十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

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

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

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

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英沉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

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

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

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太祖初起时,数养他姓为子,攻下郡邑,辄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勋最大。

子春、晟、昂皆镇云南。

昕驸马都尉,尚成祖女常宁公主。

春,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

年十七,从英征西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

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

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英卒,命嗣爵,镇云南。

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

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

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

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

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人,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

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贼困甚。

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

越州遂平。

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

宁远酋刀拜烂依交址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

来奔。

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

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

不应。

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

回军击景罕寨。

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春帅五百骑救之。

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

乘胜击崆峒寨,亦溃。

前后降者七万人。

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

末发而春卒,年三十六。

谥惠襄。

春在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无子,弟晟嗣。

晟,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

太祖爱之。

历官后军左都督。

建文元年嗣侯。

比就镇,而何福已破擒刀干孟,归思伦发。

亡何,思伦发死,诸蛮分据其地,晟讨平之。

以其地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于怒江西置屯卫千户所戍之,麓川遂定。

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

成祖即位。

遣归籓,益骄恣。

晟稍持之。

王怒,谮晟。

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

永乐永乐三年,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

明年大发兵讨交址,拜晟征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异道自云南入。

遂由蒙自径野蒲斩木通道,夺猛烈、掤华诸关隘。

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与辅会师。

共破多邦城,捣其东西二都,荡诸巢,擒伪王黎季犛,语在《辅传》。

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交址交址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

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

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辅复出帅师会晟,穷追至占城,获季扩,乃班师,晟亦受上赏。

十七年,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

仁宗仁宗立,加太傅,铸征南将军印给之。

沐氏继镇者,辄予印以为常。

宣德元年,交址黎利势炽,诏晟会安远侯柳升进讨。

升败死,晟亦退兵。

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

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反。

晟抵金齿,与弟昂及都督方政会兵。

政为前锋,破贼沿江诸寨,大军逐北至高黎共山下,再破之。

明年复破其旧寨。

政中伏死,官军败绩。

晟引还,惭惧发病,至楚雄卒。

赠定远王,谥忠敬。

晟席晟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

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之。

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庄事如朝廷。

片楮下,土酋具威仪出郭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晟久镇,置田园三百六十区,资财充牣,善事朝贵,赂遗不绝,以故得中外声。

晟有子斌,字文辉,幼嗣公爵,居京师,而以昂代镇。

昂,昂,字景高,初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

成祖将使晟南讨,乃擢昂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累迁至右都督。

正统四年佩将印,讨麓川,抵金齿。

畏贼盛,迁延者久之。

参将张荣前驱至芒部败,昂不救,引还,贬秩二级。

已,思任发入寇,击却之,又捕斩师宗反者。

六年,兵部尚书王骥、定西伯蒋贵将大军讨思任发,昂主馈运。

贼破,复昂职,命督军捕思任发,不能得。

十年,昂卒。

赠定边伯,谥武襄。

斌始斌始之镇,会缅甸执思任发送京师,其子思机发来袭,斌击却之。

思机发复据孟养。

十三年复大发兵,使骥等讨之,而斌为后拒,督饷无乏。

卒,赠太傅,谥荣康。

子琮子琮幼,景泰初,命昂孙璘以都督同知代镇。

璘字廷章,素儒雅,滇人易之,既而号令肃然不可犯,天顺初卒。

琮犹幼,擢璘弟锦衣副千户瓒为都督同知,往代。

居七年,先后讨平沾禄诸寨及土官之构兵者,降思卜发,勒还诸蛮侵地。

功多,然颇黩货。

成化成化三年春,琮始之镇,而以瓒为副总兵,移镇金齿。

琮字廷芳,通经义,能词章,属夷馈贽无所受。

寻甸酋杀兄子,求为守,琮捕诛之。

广西土官虐,所部为乱,琮请更设流官,民大便。

以次讨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反者。

卒,赠太师,谥武僖。

无子,以瓒孙昆嗣。

昆字昆字元中,初袭锦衣指挥佥事。

琮抚为子,朝议以昆西平侯裔孙当嗣侯,而守臣争之,谓滇人知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侯之恐为所轻。

孝宗以为然,令嗣公,佩印如故。

弘治十二年平龟山、竹箐诸蛮,又平普安贼,再益岁禄。

正德二年,师宗民阿本作乱,与都御史吴文度督兵分三道进。

一出师宗,一出罗雄,一出弥勒,而别遣一军伏盘江,截贼巢,遂大破之。

七年,安南长官司那代争袭,杀土官,复与都御史顾源讨擒之,再加太子太傅。

昆初喜文学,自矜厉,其后通赂权近,所请无不得。

浸骄,凌三司,使从角门入。

诸言官论劾者,辄得罪去。

卒,赠太师,谥庄襄。

子绍子绍勋嗣。

寻甸土舍安铨叛,都御史傅习讨之,败绩。

武定土舍凤朝文亦叛,与铨连兵攻云南,大扰。

世宗遣尚书伍文定将大军征之。

未至,而绍勋督所部先进,告土官子弟当袭者,先予冠带,破贼后当为请。

众多奋战,贼大败。

朝文绝普渡河走,追斩之东川。

铨还寻甸,列砦数十,官军攻破之,擒铨于芒部。

先后擒贼党千余人,俘斩无算。

时嘉靖七年也。

捷闻,加太子太傅,益岁禄。

而是时老挝、木邦、孟养、缅甸、孟密相仇杀,师宗、纳楼、思陀、八寨皆乱,久不解。

绍勋使使者遍历诸蛮,讽以武定、寻甸事,皆慑伏,愿还侵地,而木邦、孟养俱贡方物谢罪。

南中悉定。

绍勋有勇略,用兵辄胜。

卒,赠太师,谥敏靖。

子朝子朝辅嗣。

都御史刘渠索赂,朝辅与之,因上章言:“臣家世守兹土,上下相承。

今有司纷更典制,关臣职守,率不与闻,接见不循故例。

臣疏远孤危,动作掣肘,无以弹压蛮方。

乞申敕诸臣,悉如其旧。”诏许之。

给事中万虞恺劾朝辅,并论渠。

诏罢渠而令朝辅治事如故。

卒,赠太保,谥恭僖。

二子二子融、巩皆幼。

诏视琮、璘故事,令融嗣公,给半禄,而授朝辅弟朝弼都督佥事,佩印代镇。

居三年,融卒,巩当嗣,朝弼心害之,于是朝弼嫡母李请护巩居京师,待其长而还镇。

报可。

巩未至京卒,朝弼遂得嗣。

嘉靖三十年,元江土舍那鉴叛。

诏朝弼与都御史石简讨之,分五军薄其城。

城垂拔,以瘴发引还。

诏罢简,将再出师。

鉴惧仰药死,乃已。

四十四年讨擒叛蛮阿方李向阳。

隆庆初,平武定叛酋凤继祖,破贼巢三十余。

朝弼素骄,事母嫂不如礼,夺兄田宅,匿罪人蒋旭等,用调兵火符遣人诇京师。

乃罢朝弼,以其子昌祚嗣,给半禄。

朝弼怏怏,益放纵。

葬母至南京,都御史请留之。

诏许还滇,毋得预滇事。

朝弼恚,欲杀昌祚。

抚按交章言状,并发其杀人通番诸不法事,逮系诏狱论死。

援功,锢之南京,卒。

昌祚昌祚初以都督佥事总兵官镇守,久之嗣公爵。

万历元年,姚安蛮罗思等叛,杀郡守。

昌祚与都御史邹应龙发土、汉兵讨之,破向宁、鲊摩等十余寨,犁其巢,尽得思等。

十一年,陇川贼岳凤叛附缅甸,挟其兵侵旁近土司。

昌祚壁洱海,督裨将邓子龙、刘綎等斩木邦叛酋罕虔,以暑瘴退师。

明年复攻罕虔故巢,三道并入,擒其酋罕招等,又破缅兵于猛脸。

岳凤降。

论功加太子太保,悉食故禄。

复以次平罗雄诸叛蛮,再赐银币。

缅兵攻猛广,昌祚会师壁永昌,缅人遁,追击至那莫江,瘴作而还。

二十一年,缅人复入寇,昌祚逐之。

连战俱捷,遂傅于缅,会群蛮内乱乃还。

沐氏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

昌祚出,佥事杨寅秋不避道,昌祚笞其舆人。

寅秋诉于朝,下诏切责。

已,以病,命子睿代镇。

武定土酋阿克叛,攻会城,胁府印去。

睿被逮下狱,昌祚复理镇事。

卒,孙启元嗣。

卒,子天波嗣。

十余年而土司沙定洲作乱,天波奔永昌。

乱定,复归于滇。

永明王由榔入滇,天波任职如故。

已,从奔缅甸。

缅人欲劫之,不屈死。

初,沙定洲之乱,天波母陈氏、妻焦氏自焚死。

后天波奔缅,妾夏氏不及从,自缢死。

逾数十日收葬,支体不坏,人以为节义所感焉。

赞曰赞曰: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

非独功茂,亦由其忠诚有以契主知焉。

亲莫如岐阳,旧莫如东瓯,而宁河、黔宁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

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旗常炳耀,洵无愧矣。

岐阳敦诗说礼,以儒雅见重,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皆卓然非人所能及。

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而宁河尽瘁驰驱,功高龄促,后嗣亦少所表见。

论者谓诸王之遗泽,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增寿,与岐阳之有景隆,追溯先烈,不无遗憾。

荣遇之弗齐,亦安见其有幸有不幸哉。

守边陲二百八十年,历史上独一无二,云南沐氏哪来的本领 云南沐氏,一十六世镇守边陲二百八十年,累计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由一个家族执掌地方,伴随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沐家哪来的本领,以一个异姓诸侯王身份,受到如此信任,即便在削藩事件中,依然坚挺? 这要归功于沐家第一代,沐英留下的优良家风,让沐家人始终保持对朝廷的忠诚。另外云南边陲也确实需要一位皇家信任的人,替他们镇守。沐家虽有藩王之实,却无藩王之害的势力,也让朝廷放心。最后,沐家远离政治漩涡,也是家族长保的重要因素。 忠诚:沐英留下的优良家风 沐英是个孤儿,出生就失去父亲,一直跟母亲过着流浪儿的生活,七岁母亲又去世了,典型的苦命孩。一年后好运来了,他被朱元璋收养,起名朱英。那时朱元璋和马秀英还没有孩子,他俩把小朱英当成了亲儿子,还特地给他请老师了,教他读书学习,朱元璋亲自教他领兵打仗。沐英十二岁就跟在朱元璋出征,那段时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照顾养父的生活起居,让朱元璋对他疼爱有加。十八岁开始,沐英开始从军作战,他的马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二十六岁就出任大都督府同知,三十二岁被封西平侯。三十七岁随傅友德平定云南残元势力,此后留守云南。 沐英虽是养子,但与朱家感情至深。马皇后去世的消息传来,沐英伤心过度,以至于落下咳血的毛病。太子朱标的去世,对沐英打击太大,两个月后,他就在悲伤中离世,时年四十八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很伤心,让沐英的灵柩送到京城,他亲自迎接,并追封沐英为黔宁王,配享太庙。 沐英死后,他留下一个家训,其中头两条就是:忠于国家、效忠皇帝。沐家世守云南,对朱明王朝的忠诚从来不打折扣,大明若干次平定云南骚乱和征伐缅甸交趾,都是沐家毫不犹豫地提刀上马,紧跟朝廷步伐。 即便大明灭亡,流亡 永明王朱由榔入云南,沐家第十一世孙沐天波,也毫不犹豫地接纳并支持在他身边,最后在抵抗缅甸人对朱由榔的劫持行动中牺牲。正是沐家世世代代的忠诚度,让朱明王朝对他们充满信任。 有用:大明需要沐氏替它守边 云南边陲历来不安宁,有边民的叛乱,还有与交趾、缅甸的冲突,大明二百多年,大小战争几十次,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有沐氏的积极参与。洪武二十六年,沐春平维摩十一寨之乱。二十七年,沐春平越巂蛮、阿资之乱、平广南酋侬贞佑。洪武三十年,沐春征南缅,降敌七万。永乐三年,沐晟征缅甸、佐张辅伐交趾,擒伪王黎季犛。永乐十七年,沐晟平交趾富州。宣德元年,沐晟再征交趾。正统三年,沐晟平定麓川思任发之乱。成化三年,沐琮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叛乱者。弘治十二年,沐昆平龟山、竹箐诸蛮夷,又平普安山贼。正德二年,平师宗民阿本之乱 从以上不完全数字就可以看出,云南的局势相当复杂,朝廷多少有点鞭长莫及。如果没有信任的人长期驻守,很容易导致边境失守。沐家就充当了朱明王朝的边境守护神,大明离不开沐家! 无害:沐氏的权力不足以危害大明 沐家世守云南而不被皇族猜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沐家根本没有多少兵权,没有拥兵自立的本钱,对大明王朝没有危害。可能提到云南,大家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吴三桂。虽然沐家和吴三桂都是异姓诸侯王,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吴三桂对云贵地区有治权,有统兵权,而沐氏没有。自惠帝朱允炆上台后,就致力于削藩,不光沐春,就连朱姓诸侯王也被削夺兵权。朱棣虽然是削藩事件的最终受益人,但他上台后,不出意外地坚持削藩政策。所以,沐家其实根本没有兵权,只有少量家丁。每逢战事,沐氏要凭朝廷符节,才可以调动驻地军队。战事结束,兵符立刻交还。这种管理体系,保证了藩王们根本没有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另外,沐氏只有沐英和沐春两位王爷,此后逐步被降格为侯、伯,乃至"荣誉称号"的公。即便这些爵位和称号,也不全是沾沐英的光,而是累世功绩的结果。沐家作为"外来户",在云南当地的势力不强,始终没有与当地文化融合,这也是朱明王朝对沐氏很放心的原因。在云南丽江,还有一个木府,这是个纳西族土司家族,虽然木府管辖的范围要比沐氏小得多,但木府却有相当大的兵权,常规军队约五万人左右。沐氏家族,从某种程度上,其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协调木府这样的当地势力与朝廷的关系,是朝廷与地方势力的粘合剂。 远祸:远离政治漩涡让沐氏家族得以长保 沐氏能在近三百年里,一直受到信任,跟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云南偏远,使他们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斗争,永远不会有被政治斗争倾覆的可能。有史以来,站在政治最顶层、最光辉的家族,往往是覆灭最快的一个,这个宿命无人可以摆脱。原因就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转眼之间就能让人从云端跌入地狱,轻者身死,重者灭族。 远的不说,看看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有几个在第一代能躲过灾祸的?更不用说,锦衣玉食,胆大包天的后代,在权势的诱惑下,屡屡做出灭门的事。沐英被誉为集中了徐达、汤和、李文忠的所有优点,即便这样,他的言传身教和留世家训,真的就对子孙后代那么起作用吗?不管用,真正管用的还是环境的影响。身处偏远,沐家想卷入政治中心都难。所以,边瘴之地的云南,恰恰成了沐氏家族,保全后世子孙的安乐窝。 综上所说,沐氏以其无可置疑的忠诚度,替大明镇守边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又没有危害朝廷的可能,再加上一直置身于政治漩涡以外,这就是他们能够二百八十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在百家姓里面有姓沐的。沐姓来源据《通志氏族略》及《沐氏状》所载,为春秋时孔子门生端木赐之后,避难改为沐氏。尽管历史出现了一些名人,汉代东平太守沐宠,三国时魏国河间人济阴太守沐并,明代凤阳定远人大都督府同知沐英。崇祯年间袭封黔国公沐天波等等。但终究沐姓人口较少,知名度不大,所以宋朝《百家姓》没有将沐姓收入其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2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