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是哪一天

花朝节是哪一天,第1张

花朝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以纪念百花的生日。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在古代,花朝节是很受重视的。花朝节,又被称之为花神节,在唐朝时期,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必定要身着盛装,游园踏青,祭奠花神。

后来的宋明清时期,花朝节在民间,也开始流行起来。不过,最近的百年间,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却渐渐受到冷落。

花朝节风俗

1、祝神庙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

2、祭祀劝农

在很多地方,“花朝节”还要举行祭日活动,祭日与祭月都是古代帝王的祭祀礼制,但是规定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这是表达感恩天地阴阳造化给人类的恩赐。

2023年花朝节在2月21日、3月3日、3月6日。

花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庆祝。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百花诞,是古代汉族祭祀花神、迎接春天的传统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人们欣赏花卉、游玩、娱乐的节日。

花朝节既是百花诞辰,也是花神下凡的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是一种美好、祥和、繁荣的象征,而花朝节则是一个庆祝花儿的节日,也是人们欢庆春天的时刻。传说中,花神在这一天下凡,让春天的花儿绽放,繁荣美丽。因此,花朝节在民间也被称为花神节。

 花朝节的由来: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的女儿也是掌管百花的花神。相传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为掌管天庭的玉帝,一为掌管人间的黄帝。盘古交代女儿要培育出百花,为大哥装扮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后玉帝派一百名仙女为百花仙子,帮助花神采百花撒向人间。

从此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人间便有了百花。每每花朝节,繁花盛开,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唯有精心准备,方不负这大好时光。唐之前的花朝节,多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游园集会。

春风前后有一个节日是花朝节。

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花朝节习俗:

祝神庙会。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

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高潮。

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1、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据了解,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是纪念百花的生日。

2、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唐宋时已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在花朝节里,人们纷纷相邀出城踏青,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欣赏百花。祭拜花神,种花、栽树、挑菜(指采摘野菜),亲朋好友郊游雅宴,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好不热闹。江南一带,花朝节还有“赏红”活动。人们将红布或红纸制成小旗或条条,缠系在花木树枝上或插在盆中,为花庆贺生日。

3、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设御花园育植百花。几百年来此地居民多为花农,花农为了保平安、保收成,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占地约5亩,供奉百花仙子,花神庙因此而得名。康熙乾隆年间是花神庙的鼎盛时期。每年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和九月十六的菊花生日,花神庙地区都举办花朝节庙会,游人如潮。达官显贵、平民百姓都来赏花消遣。文人雅士纷纷吟诗泼墨、刻碑留念,有名之士的碑刻达数十块。

4、白兰、茉莉、珠兰、栀子等都是花神庙的传统花卉,改革开放前,花神庙有8个生产队,其中7个队的村民以种花为生。太平天国时,花神庙毁于战火,但人们十分信奉百花仙子,将花神庙与善司庙合并,定为花神庙,有二进大殿,十九间厢房。

5、从成为皇家御花园那天起,花神庙就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鲜花除了为花农们换来收入,也使得这一带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1983年,南京市园林局联合南京多家媒体共同举行了一次大投票,选出来“新金陵四十八景”,花神庙以“花神竞艳”被列为其中一景。

在古代春分前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花朝节。

花朝节:

1、花朝节一般是在农历二月,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

2、因为全国南北跨度较大,各地开花时节有差异,所以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二十五为花朝节。

3、花朝节流行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4、花朝节也是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时代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

花朝节节日习俗;

1、祝神庙会,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

2、游春扑蝶,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3、这一天,各地还有栽花种树的习俗,有点今天植树节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

4、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花朝节是为了纪念花神而诞生的一个节日,通常于农历二月举行。花朝节期间,人们会举办庙会,进行赏花,种花挑菜,制作花糕等活动。由于南北气候差异,花朝节的举行时间其实并不统一。为了顺应花季,气候较为温暖的南方地区通常于农历二月十二举行花朝节,而稍晚入春的北方则将农历二月十五定为花朝节。不过也有些地方会于其它时间举办花朝节,不过大都定于农历二月。

花朝节一到便意味着天气转暖,春天来临。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花朵陆陆续续开放,从而呈现一片生机勃勃之像。花朝节来临之际各地的习俗略有不同,不过大体上都是举办庙会,赏花以及挖野草等一些活动。以农业为主的古人对待花神十分尊敬,所以一到花朝节便会前往花神庙进行供奉。由于前来花神庙的人很多,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庙会。在花朝节庙会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花神灯,场景可谓是十分的热闹。

花朝节作为纪念花神的节日,赏花踏春这一项活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古时候在花朝节这一天,古人还会结伴赏花,饮酒作乐。到了现在,这个赏花踏春的习俗依旧保留着。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种一些花以供来年观赏。还有就是因为花朝节时白蒿、荠菜等野菜正好处于采摘阶段,所以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前去挖采。

除了摘野菜吃之外,古人还会采摘鲜花来制作糕点食用。这个习俗相传是因为武则天非常喜欢花,故而每到花朝节这一天就会让人采集花朵制成花糕。久而久之,这个习惯就流行了开来,于是便成为了花朝节的习俗之一。不过近些年包括花朝节在内的一些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所以很多年轻人并不知晓花朝节这个节日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0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