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套装图片欣赏及选购技巧

茶具套装图片欣赏及选购技巧,第1张

日本茶分为抹茶、煎茶两类。煎茶道是文人墨客的最爱,抹茶道则强烈渗透于武士阶层。日本煎茶道以“和敬清闲”为理念,全部作法以简洁为主,不追求华美的形式但尊重美。煎茶道注重领会和谐、加深尊敬与信赖、保持公平、满怀诚意,以此清心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抹茶道则讲究“以客为尊,诚心诚意”地招待每一位客人,茶艺师不仅穿着华丽的和服,还伴有插花等传统艺术,追求极至之美。小笠原流礼法和里千家分别是日本煎茶道和抹茶道的的代表流派,来自日本著名的小笠原流煎茶道茶艺表演队和里千家静冈支部抹茶道茶艺表演队同台献艺,煎茶道与抹茶道一文一武,一张一翕,相互映衬,成为本届茶文化节上一道绝佳风景。

元帝忽必烈两次起兵进攻日本,但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在公元1274年,即日本史上称为永安之役。第二次在1281年,即弘安之役。於是两国互修战事,数十年间,形势颇为险恶。但查阅两国交通的有关记录,商船往来之频繁,几乎每年不断。两国官方均不加以海禁,却不能不使人大吃一惊。

  在元朝期间,两国往返的商船与隋、唐、宋时的官方往来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方面除天龙寺船以外,其他均为私人。而且这些日本商人,无视两国战争的威胁,并不怵与元朝官方的交道。如公元1277年,日本商人带黄金到元朝,请求兑换铜钱,获得准许。这恐怕是元朝统治者骑马闯入中原,对中原文化不甚了了。加之日本为中国传统的四夷之国,虽然不承认元朝的统治,元朝统治者要发动徵服战争,但对日本人却以国民待遇,因此不加海禁之故。而在日本方面,由於自七世纪以来,大量地输入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加之贸易的利益。当时的日本,在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香药、寺院的经卷,自古以来都仰仗中国的供给,更是不加海禁。甚至在幕府的保护下为了完成一定任务而派遣官方船只,天龙寺船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考察元末六、七十年,日本的入元僧名传至今的有二百二十余人。至於无名之人,更不知几百了。而这些入元僧都是搭乘商船,三三两两,也有一次达几十人的,来来往往,可见当时开往元朝的商船之多,往来之方便。

  对於中原汉人来说,元朝的统治是外族入侵。元朝统治者在经济上进行了残酷的盘剥,但在文化控制方面却是自秦始皇大一统以来最为开放的时代,这恐怕也是入元僧踊跃西行求教的原因吧。在这个时期,入元僧移植中国文化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农业、建筑、出版、宗教等事业的发展。日本史学家木宫泰彦曾有好几处用了“大放异彩”一词来加以描述。本文的重点不在此,但无疑地,中国的茶艺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入元僧移植到了日本。

  入元僧人数很多,而且留元时间长达十年、二十年的也不在少数。他们不但在留元期间过著和中国人完全一样的生活,回国以后还继续过著大致相同的生活。而且他们住在京都、镰仓的五山十刹等寺院中。茶会的内容颇有中国意味,禅宗风趣。因此,最初茶艺由入元僧从元朝传到日本,只流行在禅林中。不久便在与禅宗关系最深的武士社会中流行起来。自然也就对日本的上流社会产生影响。其中,被认为由入元僧传入的唐式茶会,使得食物的烹调,住宅的建筑,室内的装饰,以至庭院的建筑艺术、戏剧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日本关於茶会最详细的记载是入元僧比睿山学僧玄慧所作的《吃茶往来》,他因在宫中首先讲朱子学而闻名。

  义满将军时代到镰仓巡游的净土宗僧人圣格写了《禅林小歌》,将其书写在建长寺的禅扉上,讥骂在禅寺中以茶会为名的聚众娱乐。两本书对於了解当时茶会的情景,是及其贵重的资料。

  试读《吃茶往来》和《禅林小歌》,便可以知道唐式茶会完全是中国式的,具有禅宗风趣。现根据两书的记载,可以知道唐式茶会大略。

  首先,当会众聚集后,请入客殿,飨以点心。《吃茶往来》中载:“水纤酒三献,次素面茶一返。然后以山珍海味劝饭,以林苑美果甘哺”。

  《禅林小歌》的记载更为详细,罗列了几十种点心和水果的名称,而点心以当时流行於江南的苏点为主。

  点心用完,会众起座,或休息窗边,或闲步园内。《吃茶往来》中载:“其后起席,或对北窗之筑山,避暑於松柏之阴;或临南轩之飞泉,披襟於水风之凉”。

  接著,进行点茶,点茶在茶亭中进行。关於茶亭,《吃茶往来》载:“爰有奇殿,峙栈敷於二阶,排眺望於四方,是则吃茶之亭”。茶亭设在风景幽美的庭院内,又可以眺望远方的二层楼上。当时京都的天龙寺中有所谓龙门亭,镰仓的瑞泉寺有梦窗疏石建的览亭,室町幕府在镰仓的的方官足利基氏和氏满曾多次在此会晤禅僧,举办观樱、观枫等会。唐式茶会可能就在这类场所举行。后来足利将军的金阁、银阁,就是从这种茶亭发展而来的。金阁的下层和中层是寝殿式建筑,银阁的下层是书院式建筑,但二者的上层都是唐式建筑,可以清晰的看出这种发展的脉络。至於亭内的装饰,《吃茶往来》和《禅林小歌》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是正面装饰思恭的释迦,牧溪的观音、文殊、普贤之类的佛画。画前桌上,铺著金色的桌布,古铜的花瓶裏插著红花或清莲。桌上放烛台、香炉,旁置烛剪、香匙、火箸之类,这种景象富有禅寺的风趣。在各隔扇和墙壁上张挂许多宋元名家所绘的人物、花鸟、山水画等。另在茶亭的一角,围以屏风,设置茶炉煮茶,多以茶碗、茶壶等精致茶具装点其间。在客位、主位的席上,陈设胡床、竹椅等,完全是中国式样。

  当会众入座后,便举行点茶仪式,“亭主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座,献茶次第不杂乱”。

  在点茶以后,为了助兴,玩名为四种十服茶的游戏以赌胜负。所谓四种十服茶,是一种赌博性的游戏。沏了各种各样的茶,喝后,猜是否本茶(当时日本首位产茶地尾的茶)或非本茶(尾以外地区产的茶),以定胜负。四种十服茶的游戏,不但在禅林中,在当时的朝廷和武士社会中也非常流行。如《碧山日录》中说:“自清净赴三光精舍,以其主地书记之求也。地公以诸僧相会,而出名茶数品试之,以试其优劣。出赌以为资也,予得地藏菩萨一尊也”。

  这种赌博游戏在禅林和公卿社会中不至於形成多大的流弊,但在武士社会裏,各大名竟相以骄奢赌物相尚,以致用度浩繁,演成流弊,终於不得不颁发禁止令。

  在点茶仪式和四种十服茶完毕以后,撤去茶具,另陈美酒佳肴,重开宴会,於是歌舞管弦,余兴盎然。这也就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的发展和传承。日本的能乐——一种融说白、唱词、舞蹈於一体的戏剧,它与中国的元曲一脉相承。

  如前说述,唐式茶会的次序是,会众集聚后,先进点心,然后离座,各依所好或休息窗口,或闲步庭院;接著点茶,做四种十服茶等游戏,事毕开宴,还以管弦歌舞助兴。在茶会前冠以“唐式”二字,是表示具有显著的中国趣味和禅宗风趣。由此可见,它一定是由入元僧从元朝传入日本的。至於四种十服茶,也是模仿宋元的斗茶。早在北宋时期,斗茶之风已经盛行,据宋唐庚《斗茶记》等书籍的记载,它和日本的四种十服茶极其相似。

  大凡中国的风气,一旦移植到日本,经过日本化以后,一般由复杂变单纯,由浓厚变淡泊。尤其是饮茶之风逐渐流行到下层社会,他们不能象禅僧那样办纯粹中国风趣的茶会,也不能象高级武士那样骄奢*逸,只有邀集知己熟人,在一间狭隘的屋宇中,利用简单的器皿,在闲雅清寂之中寻找雅趣,这样就演变成了日本茶艺。但日本茶艺中的“怀石”、“中立”、“入后座”也因循了唐式茶会的程式,只是简单了许多。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人生的八大乐趣之中,书法和茶之间的关系也是颇为紧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书法作品,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书法作品1 茶道书法作品2 茶道书法作品3 茶道书法作品4 茶道书法作品5 茶道与书法的关系

 一壶香茶,一袭书法,在心领神会的时候,最能唤起美好的知觉。一般人只晓得书法家和酒的关系,从《兰亭序》的曲水流觞,感悟魏晋六朝的朗朗风月。从酒癫张旭的“飘风泣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之中,感悟盛唐背景底下的文化情怀。似乎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都是无酒不欢的场面。怀素“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苏轼恃才傲酒,每作书时“酒酣胸胆尚开张”,甚至谈起创作经验“吾醉后辄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类似这样的以酒气壮行色,酒后潇洒,为所欲为,确实为中国书法创作带来了隽永生动的话题。但是,相对而言,茶和书法的关系并不逊色。

 正所谓“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以茶论道,尽管在刺激神经方面远不如酒那样激烈,但是在平缓、温情的格调之中,一边品茗,一边挥毫,则有着格外不同的另一番感受。茶香入鼻,不像酒香那么先声夺人,而是且行且珍惜的慢功夫。惟其如此,书法家叹茶的时候,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在百啭千结的悠悠荡荡之间,茶韵如同书韵,恍然恰如毛笔行走在宣纸上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那一份得大自在的闲情,那一帘青春年少的幽梦。

 在某种程度上,叹茶的程序也挺复杂,并不比品酒。比如茶和水的关系,讲究挺多。王安石辨水考苏轼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经典。陆羽《茶经》对如何用水有过详细的分类介绍,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而在煎茶用水的这个环节上,茶君子们对“软水”的热衷与偏爱,几乎达到不可抗拒的地步。至于出茶的效果,色香味齐全,自然是以茶汤清明、香气高雅、入口得爽者为尚。如果好茶没有好水,那也是白费功夫。甚至还讲究当地水配当地茶,一方水土一方茶。

 茶和书法的关系是双向的。茶以书法助兴,书法以茶释怀,相得益彰。明代文人谈到适宜品茶的条件,包括无事、嘉客、幽坐、吟诗、挥翰、倘佯、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童等,总共13项。排在第5项的就是“挥翰”,释之为“濡毫染翰,泼墨挥洒”。可见,茶和书法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而茶和书法,一个是国饮,一个是国粹,两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何止于这些。以笔者的亲身感受,至少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悟入。尽管书法是视觉艺术,茶是饮品,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两者在形而上的层面上还是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书法的起承转合,需要有一个从视觉到心灵的感悟过程,才能较为尽善尽美地把握到其中的旨趣。叹茶的过程,如果只有味蕾和鼻孔在发挥作用,而没有一种悟入其门的心动,那也很难进入高层次境界。这里所说的悟,是心悟,更是顿悟。就像《红楼梦》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面的妙玉“三杯论”,真正悟入书法的那一刻,并非咕咚三大杯,而是一杯就应该醍醐灌顶,若有神助。

 二是共赏。作为社会交往的方式,书法和茶道在后来都发展成为文人走上社会公共空间的社交助手。文人“以茶代酒”在某种程度上把茶道的社会属性发挥到极致。就像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独酌并不是一种讨喜的常态,“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觥筹交错、相与忘还才是社会交往的真实情景。“似水煎茶待故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词句既是对茶道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两者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共通之处。古代书法作品中,怀素的《苦笋贴》、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等,都跟茶道有着各种联系和故事。甚至书法家相聚挥毫,在判断是否可能与对方建立深交的时候,对其笔墨技法的认可、欢喜之程度,往往可能起到决定作用。就像相约叹茶,喝不到一起的人,也很难走到一起。

茶文化与书法的联系

 茶艺和书法为我国博大恢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两者都溶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于一体,并在人文精神上息息相通。因此,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璀璨夺目的书法艺术历来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人饮茶之风甚盛,有茶宴、茶会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侣饮茶时,作诗、作赋,或吟颂,或挥毫。据《茶事拾遗》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钱起乃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茶宴、茶会的诗作。此后,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吟颂诗赋,挥毫作书作画,令人兴尽才散。

 如今,我国很多地区也兴起了茶艺表演,在欣赏礼仪**的精彩表演时又可学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识,文雅而高贵,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而书法则是祖国艺术园地里一枝奇葩,与其它国粹一样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照亮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震撼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法具有骨、血、筋、气,形质与性情相统一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冠绝百代的大书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墨迹瑰宝和著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质与性情之美,犹如自然界之精微广大,变化无穷。以点线面等要素无穷尽组合的书法艺术,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积累了丰富宝藏和理论。因此,书法和茶艺一样,集中反映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茶艺是在茶业和茶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一带。发现和饮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有明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原始人类发现茶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之后,便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用途开始重视起来,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记载其栽培技艺和饮用方法。这当中书法家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术尚未发明,各种事物的传播、记载均得依赖于书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后来发明了印刷术,依然没有离开过书法。

 再后来,由于书法的介入,茶风更为兴盛。通过书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赞赏,饮茶之风很快盛行中国大地。宋代诗人、书法家苏轼有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书法、茶艺与气功及禅学一样,具有静心、自悟、怡情和健体等功效。茶艺和书法如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一样,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1、年轻时不会喝茶,老了也学不会豁达。

2、愿有一方小院,三五好友,一壶茶!

3、以茶会友,是礼,是交道,更是一面镜子。

4、冬去又春来,愿为一茶守年华。

5、茶花簇拥的栅栏下,是你我渐老的年华。

6、一言一语一心境,一茶一酒一人生;一个人的茶道。

7、茶与阳光,是生活不可辜负的浪漫。

8、一杯茶,如你如我,岁月流转,却依旧芬芳。

9、爱茶之人,坐在茶席上,便是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喝茶。外国人一般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所以外国茶往往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或者是罐装、瓶装的茶水,许多外国人甚至对茶叶的外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大清楚。

外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喝茶注意事项

饮茶讲究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白茶、黄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黑茶。其道理在于:春季,人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苛,能促进人体阳气发生。夏季,以饮绿茶为佳。

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秋季,饮青茶为好。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冬季,饮、黑茶、红茶最为理想。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体强壮。

 导语: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接下来我分享了荼文化手抄报大全。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荼文化手抄报

 荼文化手抄报

 荼文化手抄报

 荼文化手抄报

 荼文化手抄报

 荼文化手抄报

 茶的含义: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禅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

 3尊人贵生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5无几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禅与茶道的历史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 种植 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 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4]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与茶道的关系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 传说 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着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 留学 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4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