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追寻鉴真足迹

在日本追寻鉴真足迹,第1张

鉴真东渡是中日两千多年文化交流一段历久弥新的佳话。一谈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人常会提到鉴真的名字。在日本至今还保存许多鉴真遗迹,纪念鉴真的活动也时有举行。

日前,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以日本东亚史学者、前驻中国大使阿南惟茂夫人阿南史代为团长的“追寻遣唐使的足迹”旅行团乘“新鉴真号”从神户出发到中国参观访问。“新鉴真号”是1994年投入使用的一艘往返于日本神户和上海之间的客轮,被命名为“新鉴真号”,也是为了纪念鉴真。

两大寺成世界文化遗产

鉴真,中国唐代高僧,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从公元743年实施第一次东渡计划起,鉴真历经种种磨难,以致双目失明,在10年后的753年12月,第六次东渡漂流到摩萨坊津,东渡日本终获成功。

今天,在鉴真和尚登陆的日本坊津秋目港,建有鉴真和尚纪念馆。馆内有遣使船的模型、鉴真和尚上陆模拟图和鉴真和尚的相关资料,此外这里还有鉴真和尚的石雕坐像。看着鉴真和尚上陆模拟图,面对茫茫的大海,凭借想象的翅膀,人们似乎可以体味到当年鉴真在海上漂流的艰辛。

公元754年1月,鉴真到达平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奈良,在东大寺建立了戒坛院,包括天皇在内,有440名僧尼受菩萨戒。而后,鉴真又在观世音寺和下野国药师寺设立了戒坛,戒律制度迅速完善。双目失明的鉴真还凭着惊人的记忆,在东大寺订正许多佛经。公元759年鉴真又创建唐招提寺,设立戒坛。

除了戒律之外,鉴真对雕刻和中草药造诣也很深,唐招提寺日后成为日本佛教艺术的典范。平安朝以后,日本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筑几乎都受到唐招提寺的影响。鉴真用鼻子闻识别中草药,他的中草药知识也传给了日本。

现在的东大寺和唐招提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东大寺仍是日本香火最旺的寺院。记者曾两次参访过东大寺,雄伟的大殿,巨大的佛像,缭绕的烟雾,雕梁画柱的走廊,让人感到和中国庙宇没什么两样。东大寺戒坛院不让游人入内,至今仍有一种神圣和神秘感。 而唐招提寺2000年开始大修,不对游人开放,记者几次去奈良都无缘入内。从资料上看寺内有11件国宝级文物,最宝贵的文物当数鉴真的雕像。鉴真763年圆寂,弟子忍基为了缅怀大师制作了鉴真的雕像,一直保存至今,这也是日本最初的雕像。

唐招提寺大修要到2010年完成,为了供人瞻仰鉴真雕像,从2001年至2005年,日本在东京、长野、爱知、爱媛、鹿儿岛、宫城等地举行了十多次国宝鉴真和尚坐像巡回展。2005年1月12日至3月6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共有41万人次入场参观。

鉴真像让人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庄严和静谧,在灯光照射下,玻璃罩内的鉴真和尚好像还活着,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虽然他历尽磨难,九死一生,但看上去内心非常平静,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能容纳一切。鉴真面带慈祥的微笑,让人感到一种慈悲的力量。鉴真和尚闭着眼睛,但看上去又让人感到他的眼圈周围在发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象征他心如明镜,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心眼”比谁看得都清楚。记者不禁惊叹:像鉴真这样美的雕像在世界上可以说。

 活在日本人精神世界中

鉴真在日本可以说家喻户晓,这与以鉴真为题材的作品不断问世有关。日本小说家井上靖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名为《天平之甍》(天平是日本圣武天皇的年号),写的是日本留学僧普照、荣睿、玄朗、戒融四人作为遣唐使到中国留学,邀请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故事,人物各具性格,栩栩如生,在日本很畅销。1980年,《天平之甍》又搬上了银幕,拼命学习中国文化的留学僧群像和中国高僧鉴真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更加深入人心。后来《天平之甍》还被搬上了舞台。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记者在东京帝国剧院曾看过一场鉴真东渡的话剧,可容纳两千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不久前记者出差去大阪,宾馆的闭路电视频道上还能看到中国拍摄的《鉴真东渡》电视连续剧。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的特别纪念节目有连续剧《鉴真东渡日本》。此外还有日本人喜欢看的漫画,如汐文社的《鉴真物语》形象夸张,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在学校里,有音像教学片《鉴真》,供小学六年级使用。出版社隆重推出该教学片的评语是:详细表现了从遣唐使到鉴真东渡日本的辛苦,特别是从第一次到第五次东渡日本的经过是难得的资料,了解鉴真的辛苦非常有意义。在日本书店,有关鉴真的通俗传记读物更是不胜枚举。

在中日友好的各种场合,记者常听到出席活动的嘉宾在讲话中提到鉴真的名字,鉴真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和佛教两种宗教,佛教对日本人的精神影响很大,在各种寺院都可以看见日本人虔诚拜佛的身影。为此,日本人不会忘记鉴真的贡献,人们对鉴真和尚充满感激和崇敬,从这个意义上说,鉴真永远活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记者 何德功)

众所周知,玄奘西行,目的是为了学习佛法和取经。那么问题来了,玄奘西行一百年后的鉴真东渡,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向日本传播佛法和“输出”文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鉴真和尚东渡

“鉴真前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这句话说来轻巧。实际上,从被日本遣唐使普照和荣睿等人激发东渡的愿望后,鉴真就不断地在尝试。

从扬州出海不行,就转战至福州。乃至,海风把他们可怜的船从福州吹到了海南,越走离日本越远。

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路线

荣睿因为劳苦而离世,而鉴真最得力、最优秀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就连鉴真自己,也几乎失明。然而,他仍然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想法。

等鉴真再次回到扬州,重新回到起点,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也就是说,在这10年的时间里,鉴真屡次尝试,终究没有成功,几乎每回都因为海路凶险。船在大海中漂流,能活下来已是万幸。

鉴真在与大自然抗衡的10年里,大约只有苦笑。

到753年,日本派过来的遣唐使已经到了第十批。

等使者藤原清河返航,他的船终于载上了鉴真,正是这趟船,成功到达了日本。

鉴真和尚三亚登陆处群雕

鉴真孜孜不倦地东渡日本,除了本人弘扬佛法的意愿外,与当时唐朝的社会文明也是密切相关的。

当时的唐朝强盛、开放的文明,就像暗夜里的发光体,周围的落后文明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想去发光地看看。

当时,全面落后的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一拨一拨的遣唐使进入中国。天文、地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他们的学习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佛学。

唐朝放开怀抱迎接各国使者,正是反映出他的大国自信和优越感。

大唐盛世

史学家普遍认为,佛教层面,中国就是日本的母国。

玄奘西行回国整整100年后,鉴真才开始他的第一次东渡计划。

那个时候,唐朝比100年前更自信。佛教徒也有理由认为自己所在的国家正处在佛学界的中心地位。

大约正是抱着这种佛学无国界以及传教的思想,当日本遣唐使向鉴真发出东渡邀请,鉴真也下了这个决心。

唐朝盛世那种各国“知识分子”云集的气氛,令人想到20世纪初的巴黎,或者现代之美国,宛若“黄金时代”。

大唐盛世景象

生活在繁华都城里自然是优渥的,一旦出行,交通仍然是巨大的问题。

长途旅行,不只艰辛,还意味着需要冒生命危险。所以,在漫长跋涉、九死一生的文化交流中,走出去的总是信仰虔诚、甘愿冒险的僧人。

鉴真最为典型。

哪怕一路都有人庇护,有官员将他奉为神明,钱财船只用品一概不在话下,也曾总是缺少一点“天时”,风浪里漂泊,无法靠岸。

在鉴真无法抵达的10年间,他写了两首诗明志,其中一句结合他后来的凶险旅程来看,不免感慨:

如论惜命短,何得满长祇。

鉴真东渡

现在我们还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穷得没饭吃才被送去寺庙当和尚”,但是在唐朝,想成为正式僧人,过程繁复,最终被国家官方认可,至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鉴真一到日本,就在日本的要求下,对流传在当地的佛经进行了校对。

他双目无法阅读,只靠听人逐字诵读来指出其中的错漏。

除了这些细微工作,鉴真真正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天皇建立起受戒仪式。

鉴真到达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寺庙的宣誓都是僧侣在佛像前“自我认定”,不是由受戒师完成。

换句话说,那时日本的僧侣系统极为混乱,训练、受教、受戒等过程,都没有严格的规范。

鉴真说服了日本天皇,在他初到奈良住的东大寺,设立戒坛。他在这里为几位皇室成员及400多名沙弥受戒。还有原先受过旧戒的80名僧人,也愿意再重新受戒。同时,鉴真还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

自此,日本受戒传律的规则就被鉴真重新建立。

鉴真东渡六次。

唐天宝12年即公元1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38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