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互意思的文言文

有相互意思的文言文,第1张

1 描述“同窗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的文言都有哪些

1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宋代欧阳修《朋党论》

释义: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2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宋代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释义:镜中的你我已两鬓白发,只是我们的英雄之心不会改变。

3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先秦佚名《木瓜》

释义: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4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释义: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5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两汉佚名《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

释义: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同窗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

6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清代刘开《问说》

释义: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7 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两汉司马迁《滑稽列传》

释义: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

8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先秦佚名《桑柔》

释义: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同僚朋友却相谗,没有诚心不善良。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9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唐代李白《箜篌谣》

释义:和他们相交时,就像面对着九疑山一样,让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边际。

10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唐代柳宗元《觉衰》

释义:此时惟愿:美酒作伴;朋友相聚,同饮共斟。

2 寻求有内涵的文言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藉,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绵延长达)几百步,中间(除了桃树)没有其它的树。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那人)于是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拜访询问。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

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

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yóu)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yuē)“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

3 间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jiàn

1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拔去,除去:~苗。

5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jiān

1两段时间相接的地方,或介于两桩事物当中及其相互关系:中~。~距。~奏。天地之~。

2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5一会儿,顷刻:瞬~。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间不容发

拼音: jiān bù róng fà

解释: 间:中间。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举例造句: 这事间不容发,明天就上个折子,一定要争回此事。

故事: 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准备谋反,他的谋士枚乘认为不可为,就写《上书谏吴王》说:马刚受惊吓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重物,这两者危险程度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刘濞没有理睬。枚乘只好改投奔别人了。

2、人间天上

拼音: rén jiān tiān shàng

解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举例造句: 真乃是人间天上全珠。 元·汤式《端正好·咏荆南佳丽》

3、反间之计

拼音: fǎn jiàn zhī jì

解释: 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举例造句:你真笨中了他的反间之计。

4 口语,书面语,文言闻,白话文,各自的意思,是否有相互关系

楼上的越说越乱,

记住这几个的关系:

口语是 对于书面语的,就是包括能写和不能写的字和土话都在口语里面。

我看过给韩国人的汉语教材, 比方说: “我管他叫叔叔” 这里这个管的用法就是口语,在正规字典里面没有这样的用法。

书面语是相对于口语,其中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汉语的写法。

白话文是五四运动之后所提倡的我口写我手的文体。

比较会令到大家混乱的是, 五四运动当时候的提倡的新书面语(白话文)是以当时候的北京官话口语为标准的文体。

5 相遇 这个词的古文 有那些

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遇 (遇人不淑,不期而遇等)

会 (与燕王会境上)

还有一些特殊的意思,也可表示相遇。

值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

候得、适睹、谒、偶等。

还可有修饰的词,如适逢、巧遇、偶见等,但古文里也常就一字。

邂逅,有许多意思(古文),意外之事的意思,也可表示不期而遇。《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6 有没有简单的古文,要有翻译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 文言文概括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 (jiǎn)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jìng) ,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

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凛冽,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拘束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

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妍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像短短的鬃毛,高一寸左右。

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然而徒步行走就会有汗水流出湿透脊背。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一切动物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礼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礼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礼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

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

2 初中文言文全解的内容简介

《初中文bai言文全解(适用于苏教版)》内容简介:古诗文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中,古诗文作品的比du例大约占课文总量的40%。教育部在最新的基础教育改革当中,又进一步强zhi化了中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积淀文化底蕴,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初中语文课dao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为:诵读古代诗词,有内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于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容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 文言文全解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成语:狐假虎威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善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弄清真相,不然,就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这个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

4 文言文内容解说指什么

文言文内容解说是指对文言文的内容 以评注说明或解释。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5 初中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纳、各文言文的内容讲解、题解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6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7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第一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第二步:什么倒装句啊什么的,位置换过来第三步:有什么省略了,比如省略了主语啊,宾语啊之类的,些出来第四步:然后觉得很怪,就写的好一些,比如我一个句子翻译出来是他讲:xxxxxx就可以换为,他说:xxxxxx这只是个例子然后文言翻译一共有8 9个步骤,先记这4步,就好了,到了初三老师会系统讲的,这4步办好,基本就是满分文言的3个要求,信 达 雅信是不要翻错达是要表达出意思,就想省略啊什么的补出来雅,就是我说的第四步然后多看书啊,多做题啊我文言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经常看文言,什么史记啊,三国啊什么的。

8 解在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几种意思

"解”字有多音多义,jiě 、jiè、xiè、hài。

(一)jiě 剖开,分开:解剖。分解。

瓦解。解体。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

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

解说。劝解。

解嘲。溶化:溶解。

解冻。懂,明白:理解。

见解。调和,处理:解决。

和解。调解。

排解。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排泄:解手。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演算方程式:解方程。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系结。 (二)解 jiè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

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4、解元(三)解 xiè1、古同“懈”,松弛,懈怠。2、古同“獬”,古语“解绸獬豸。”

解即獬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3、古同“邂”,邂逅。4、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

跑马卖解。5、(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6、姓。解姓。

歌手解晓东7、系结。解(hài)1、姓氏,解(hài)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油画艺术家解国平。

2、地名“解(hài)州” 、“解原乡”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

9 关于文言文的解法与技巧

文言文中实词是带到原文里比较出来的,虚词“而”用法1、作连词1表并列:又(名词+ “而” +名词 ;名词位置可对调) 2表递进:并且(名词+ “而” +名词:后名词比前名词程度更深)3表转折:却(……, “而” ……)4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名词+ “而” +动词)前一个名词用来怎么样后一个动词5表顺承(…… + “而” +…… )“以”用法1、作连词(同“而”的用法)1表并列:又 2表递进:并且 3表修饰 (形容词 + “以” + ……)4表顺接:“而”(动词 + “以” +动词/形容词)5表因果:因为 6表目的:用来 2、作介词1“用、拿” (表手段)2“把” (表对象)3“因为”(表原因)4“在” (表处所)5“凭借”(表依据)6“和、跟”7“来” (表目的)8、“按照”就这两个比较容易错文言文原文分析,以及关于……(表现勇敢机敏)的一组是(这2种题目,要与原文比对)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的经验就是这样喽。

文言文中表示“偶然遇到”的词有:

1适逢[ shì féng ]:恰好遇到。

2巧遇[ qiǎo yù ]:恰好遇见,意外相遇。

3偶见[ ǒu jiàn ]:出现频率很低,不容易被人遇见或看到。

4邂逅[ xiè hòu ]:不期而遇。

5恰逢[ qià féng]:恰巧碰上。

‘’偶然‘’的释义:

释义: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与“必然”相对。

例句:《后汉书·儒林传·刘昆》:“诏问 昆 曰:‘前在 江陵 ,反风灭火,后守 弘农 ,虎北度 河 ,行何德政而致是事?’ 昆 对曰:‘偶然耳。’” 唐 李德裕 《周秦行纪论》:“历既有数,意非偶然,若不在当代,必在於子孙。” 宋 苏轼 《芙蓉城》诗:“此生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 巴金 《秋》十七:“ 觉民 摇摇头,充满着自信地说:‘这只是偶然的事。做父亲的人倒是顽固的居多。’”

释义:间或;有时候。

例句:唐 元稹 《刘氏馆集隐客》诗:“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鲁迅 迭文《随感录》:“爱国者虽偶然怀旧,却专重在现世以及将来。”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http://hanyubaiducom/swd=%E5%81%B6%E7%84%B6&ptype=zici#detailmean

1 文言文大全哲理关于相逢的句子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2、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8、多行不义必自毙。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2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5、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2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9、一寸光阴一寸金。

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5、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3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7、万物兴歇皆自然。

3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3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4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3、天若有情天亦老。

4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8、山外青山楼外楼。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1、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52、人生七十古来稀。

5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5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6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2、满招损,谦受益。

6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6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6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69、尽信书,不如无书。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数百年。

71、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7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7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7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7、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78、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79、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相遇 这个词的古文 有那些

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遇 (遇人不淑,不期而遇等)

会 (与燕王会境上)

还有一些特殊的意思,也可表示相遇。

值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

候得、适睹、谒、偶等。

还可有修饰的词,如适逢、巧遇、偶见等,但古文里也常就一字。

邂逅,有许多意思(古文),意外之事的意思,也可表示不期而遇。《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3 遇到一段文言文,请高手翻译,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

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88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