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推荐词(500字)

《爱的教育》推荐词(500字),第1张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好像每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有一段推荐词的。

是不是类似于下面这样的

●卓琳:平凡至伟

  颁奖辞: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颁奖辞: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颁奖辞: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颁奖辞: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李灵: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颁奖辞: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80后。

  

  ●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颁奖辞: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张正祥:保护滇池勇者无敌

  颁奖辞: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萨布利亚-坦贝肯:西藏盲童的眼睛

  颁奖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明。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宋文骢:歼—10之父

  颁奖辞: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特别奖: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

  颁奖辞: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家是情感的依托,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人生旅途的驿站。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家和万事兴”,家和出慰藉,家和出力量,家和出坚强。

我的家是温馨幸福的五口之家:婆婆、丈夫、女儿、儿子和我,全家遵纪守法,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我为能够拥有这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幸福。

家是需要精心的呵护和经营的,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互相照顾,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经常交流沟通思想,互相取长补短,遇到困难互相开导,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共同的生活经历使我们的心贴的更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和同事的羡慕和称赞。

家不是互不相让,各自讲各自大道理的地方,而是讲情讲爱的地方。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当意见不统一时,为了顾全大局,能够适当做出让步,以及勇于自我批评,多包容,少苛责,忽略对方的缺点,以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秀,不断放大对方的优点,做到心中有爱,心中有情,有爱才可倾力营造家的和谐温馨;有情才能同享甘甜雨露,同抵狂风暴雨。

家的和睦不仅是要关爱自己的家人,而且还要处理好邻里关系,和邻居们和睦相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辈辈亲。邻居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都热心帮助。邻居经济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力所能及的尽量给予帮助。多年来,我们与邻居和谐相处,相互间彼此尊重,也结下了很好的人缘。

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是最好的教育课堂,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懂得诚实诚信、孝敬老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等等做人的道理。在我的教育带动下,女儿变得懂事了,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关心他人了,她会把洗好的水果先拿给长辈吃,也经常帮我做家务,当家里来客人时,女儿能主动给客人打招呼问好,并倒水端茶招呼客人,认识我女儿的人都会夸她: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年我公公不幸患上了 病症,花费了巨额的医药费,病情却没有一丝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家人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思想压力较大。那段时间我寸步不离的守候在公公病床前,不怕脏,不怕累,精心服侍老人起居,给老人擦洗身体,受到了病房内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赞誉,同时我还耐心疏导家人:“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振作精神,让我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共同面对难关”。婆婆和丈夫大为感动,热泪盈眶的说:“谢谢了,这个家多亏有了你······”,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公公说,他久病床前有孝媳。身为一名工作繁忙的女警,我既要服侍公公,又要处理繁忙的公务,于是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端给家人,然后去上班,下班之后还要去医院服侍公公,直到深夜才能休息,可是我毫无怨言。公公病危临终前,不舍的拉着我的手,缓缓的说:“孩子,辛苦你了,能遇到你这样好的儿媳,是我全家的幸运,此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丈夫婆婆也逢人便夸我贤惠勤劳、为人孝顺,自从嫁过来,从来没有和家人没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婆媳犹如母女,家庭十分融洽。

#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  一个行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起推动作用的情感。所谓忧愁,皆来自于内心里似明若晦的情感需求。他人的建议,无异于是一味催化剂,只是加速了你对该种情感的确定,从而豁然开朗,忧愁得解。

但,解忧的意义又不尽然于此。无论对于忧愁者还是解忧者,它都一种引人向上和尚善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死亡的恐惧,时间的限制以及欲望的横流。

今日推荐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日本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安静地,娓娓地道来,这本也不例外。故事稍显荒诞但又不失情理,无说教式的语言,需要读者自己感悟。

另类的城市推介词有

1、艺术与创意氛围的城市——柏林:这座被誉为欧洲艺术之都的城市,充满着很多独立的画廊、工作室,以及一个灵活的创意产业网络。柏林也是一个时尚和音乐之都,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人才前来寻找新的灵感。

2、清新的绿色城市——新加坡:这座城市不仅注重建设高楼大厦,同时也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有大量的花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亚洲的“花园城市”。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先生这本书,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一九二二年在东南大学讲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是前一年在清华讲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文题目相关,且一谈散体一谈韵文,既互补又呼应,因此历来都并在一块儿看。例如卫士生、束世澄笔记前面那一篇的序文中便特别提醒读者:必须参考梁先生後面那一篇。

这两篇讲稿,主要是教人读文章写文章,同时还告诉人如何教学生写作文。因为无论什麼文,学生会不会作,跟教师会不会教都有绝对的关系。梁先生此书最精采处,或即在此。教材该怎麼选怎麼编;教时该怎麼分期分类;应如何整理学生的思想;如何令其分组阅读,读了讨论;如何命题;如何指导学生准备;乃至他主张少作,一学期只要好好作两三篇;老师也不必修润文字,只要详改其思路与结构等,我都以为是真知灼见。至今大家仍然不太会作文,大中小学里仍不会教文学,恰好就是不听梁先生意见的结果。

目前海峡两岸编的课本,都是东一篇西一篇,缺乏文学的条理;学生写作文,更是毫无指导,只规定他拼命写;写完,教师负责的,还改改文句,否则给个评语了事,或竟交由学生互相订正。我昔年打工,就曾长期替一些先生改他们学生的作文卷。试想,卷子都请人代批了,又如何会用心指导学生写作呢?

因此,像梁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大文豪,而竟关心此事,勤恳讲说,我以为甚是可敬,所讲至今亦不过时。非唯不过时,还恰好符合时代之需。

这本书的两个演讲稿,也可以看成是梁先生现身说法。看他教我们怎样读诗,看奔迸的表情法和回汤的、蕴藉的有何不同,回汤的表情又有螺旋式、引曼式、堆垒式、吞咽式等种种不同,实在是种享受。梁先生自少年起,便以文字动天下,一九二二年胡适作《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还曾将梁先生列为「影响近二十年的全国青年思想的人」。梁先生对青年的影响,即由於其文章。论者形容其笔锋常带感情,文字具有魔力。这样的文章如何写成?梁先生金针度人,奥妙就都在这里了。

梁先生是有多方学术兴趣的人,治学方面极广,忽然关心起中学作文教育,似不足怪。但促成他讲或写这个题目,却别有因缘,不可不知。

在一九二一年十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一个新学制草案,又称辛酉学案。由於是新制,所以随後就引起了国文教学界的争论。梁先生在演讲中提到:对於国文应该教白话抑或文言,南北两大学颇生争端,即属其中之一例。梁先生不但关心此事,而且他与友人合办的《改造》杂志,即於一九二二年三月,第四卷七号上开始连续刊登一则「中华书局新小、中学教科书徵求意见及教材」的广告,徵稿缘起明言:「新学制案大体已具,教科用书自应改革」,故「中学国文应如何编制?语体、文体如何分配?」就是他们思考的重点之一。以梁先生和中华书局、《改造》杂志深厚的关系,此等事纵非梁先生主导,亦必参与议论。因梁先生在东南大学演讲,也就在这个时候,其讲稿则发表於《改造》四卷九号。後来稿子一由中华书局在一九二五年出版,也就是现在这本《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经修改增补後,收入《饮冰室合集》,改题《作文教学法》,一九三六年出版。《合集》中,其实还有另一篇《为什麼要注重叙事文字》。但只是未竟之草,且未署年月,估计也该是这一时期所作。

当时梁先生也不只在东南大学讲这样的题目。依他给束世澄等人的信上说,一九二四年北京师范大学也邀他开过此课。此外,修改增补的《作文教学法》,是一九二二年七月在南开大学讲的。

上这些课,大抵是同一本讲义,但据梁先生一九二二年七月廿四日与徐佛蘇的信上说:「弟现时预备讲义,夜以继日,每日两时以上之讲义,穷一日之力编之,仅敷用,尚须别备南中所讲」,可知梁先生备课极为认真,而且在各校所讲并不一致,不是一本讲义说到底的。另依梁实秋先生回忆,梁先生演讲时,会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可见梁先生既非一稿通用,亦非照本宣科。

梁实秋先生的回忆,写得十分精采。本来在梁启超过世时,徐志摩便准备在《新月》杂志编一纪念专号,胡适、闻一多、陈纪滢、梁实秋都答应供稿。可惜後来不知何故,专号没编成,各人也都未写出文章。梁实秋到了台湾後,暮年追味清华园旧事,才补记了梁任公这场韵文如何表现感情的演讲,把梁先生演讲时的神情、趣味,以及强烈感人之状态都写出来了。记梁先生演讲的,还有梁容若《梁任公先生印象记》,说的是他在北师大讲「国文教学法」的事。两相对照,可知梁先生演说是极其动人的,惜乎斯人已沓,今已不能听闻,只能由讲稿上彷佛遇之。

梁实秋说:听梁启超演讲和读他讲稿之不同,犹如看戏和读剧本。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没有剧本又如何演戏?好的演出,固赖演员之工力,然好剧本必不可无。此所以梁先生编讲义才需如此费心也。

在梁先生讲作文教学法之际,因是时代话题热点及现实所需,故从事者颇不乏人,著名的还有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一九二一年九月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连载,次年三月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夏丏尊《文章作法》亦脱稿於一九二二年,二六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些也都是很有价值的著作,对教作文写作都很有裨益。但拿来跟梁先生比较,就会发现有两个大差异:

一是当时这些著作为了速成以应社会之需,大抵均如夏先生自己说的:「内容取材於日本同性质的书籍者殊不少」(见自序),缺乏原创性,或原创性不如梁先生高。所以像陈氏书和夏氏书,对文章类别的划分就相当一致。梁先生则无论是总体架构或个别举例,都是自己创构的,可说是独出心裁,因此格外可贵。编讲义耗神,这是主要原因。

另一重大不同,是陈氏夏氏的书教授作文法均以白话文为主,对尔後像开明书店编的国文课本影响很大;梁先生则「主张中学以上国文科以文言为者」,所以举例和讲解都针对文言文。

梁先生并不反对白话文,且认为高小以下要教白话文,但中学以上便应以文言为主,参讲白话。至於写作,则是文白都可的。原因很多,他说:「因为文言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很好的文字,教的人很容易选得,白话文还没有试验得十分完好」,是其一;文之好坏,和白话文言无关,是其二。也就是说,好文章,都有一定的理则,如设想好、结构好、修辞好,不论文言或白话,都可以是好文章。若设想平庸、结构软沓,无论白话或文言也都不会是好文章,这些理由皆是就文论文而说的,若再加上文言的历史性,那就更明确了。

文言文因它的历史性而显得古老,今人生畏,不敢亲近,以为它与现时世界无关,是它的弱点。但这同时也就是他的优点。我们读一篇《岳阳楼记》,除了赏其文理辞采之外,同时也会令我们得著历史知识与情感的体会,那是读白话文所不能获致的。像梁先生的书,讲《诗经》《楚辞》如何表情、《左传》《史记》如何叙事,虽然只说作法,但经由他一分析,令我们恍然大悟古人文章之妙,一种文化情感、历史体会就自然蕴生於胸中,觉得历史文化深邃而可亲。梁先生的书也因此不只是一本谈作文技巧的书,而上升为一本文化书,在向我们讲述中国文化之美。这跟他选材於文言及古诗辞,难道没有关系吗?

可是在梁先生以前,讲文言文作法的书多得是,为什麼那些书又没有梁先生这部讲稿的效果呢?且不说明清时期教文作文的《文章指南》一类书,当时还普遍在市面上流通;就是民国初年桐城派姚永朴在北大的讲义《文学研究法》廿五篇,或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等,也都是讲古代名篇的。梁先生谈写作文教作文,却皆不依傍这些传统的诗词文话,自具机杼,所以有组织有条理,充满了新意,让新时代人看了,毫无陈腐气。

例如他开宗明义就说文章的作用,是要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依此定义,再分两头,一自己的思想部分,有二要素:一要有内容,二要有条理。这似乎是桐城派「言有物」与「言有序」之说,但是桐城就文章讲,梁先生就思想说,以见文章的条理本於思想的条理,且是在一个新的论理架构中讲。所以接下来说思想要传达给别人,也有二条件:一要说得出,二要令人懂。再次,则说文章种类。文章种类,从《文选》以来,讨论的人大分特分,分成了几十上百类,梁先生却从思路分,只有两类,:一是吸收客观事物成我思想内容的记述闻见之文,二是发表我主观见解的论辩文。底下再分别论之。如此,纲举目张,简截明锐,读之不唯可知作文观文之法,亦可知思维方法。反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还在讲刚柔、奇正,还在以神、气、势、骨、机、理、意、识、脉、声配阳;以味、韵、格、态、情、法、词、度、界、色配阴,且自诩为口诀秘传者,真是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在记述文和论辩文两大类中,梁先生前者谈得较多,後者较简,大约是因讲演时间不够使然。但对比梁先生另一篇《为什麼要注重叙事文字》,便可知道先生对中学教作文而不重记叙,只偏论理是极不满的,认为八股科举时代就重论说,论得好的就奖励,结果学生腹笥空洞,信口评论,养成轻率刻薄,不负责任等等毛病,反不若练习记叙文可培养观察分析、客观记录之能力,塑造健全之人格。

看来,粱先生不仅要教作文,还希望藉此教学生做人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53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